学术投稿

髌下脂肪垫滑膜软骨瘤病1例报告

赵晓勇;苏江宁;李旭明;王树茂;孙喜龙

关键词:滑膜软骨瘤病, 髌下脂肪垫
摘要:患者,女,38岁,主因右膝下渐肿胀3年入院,不伴有关节交锁,打软腿,无外伤病史.查体:右膝髌下膨隆肿大,象眼消失,触诊约有5 cm×5 cm大小肿物,表面欠光滑,质柔韧,无压痛,活动差,右膝关节活动度良好.辅助检查:CR拍片可见右膝髌下散在多个圆形高密度影.MRI扫描见,右膝髌骨下方,关节囊前方有团状异常信号影,T1W1上以低信号为主,内见斑点状高信号影(图1),T2W1上呈高低混杂信号,内见多发结节状影(图2),GR序列上以高信号为主,内间低信号影.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髌下脂肪垫滑膜软骨瘤病1例报告

    患者,女,38岁,主因右膝下渐肿胀3年入院,不伴有关节交锁,打软腿,无外伤病史.查体:右膝髌下膨隆肿大,象眼消失,触诊约有5 cm×5 cm大小肿物,表面欠光滑,质柔韧,无压痛,活动差,右膝关节活动度良好.辅助检查:CR拍片可见右膝髌下散在多个圆形高密度影.MRI扫描见,右膝髌骨下方,关节囊前方有团状异常信号影,T1W1上以低信号为主,内见斑点状高信号影(图1),T2W1上呈高低混杂信号,内见多发结节状影(图2),GR序列上以高信号为主,内间低信号影.

    作者:赵晓勇;苏江宁;李旭明;王树茂;孙喜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30例(31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术,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3.1岁(47~74岁).初次关节置换类型:全髋置换19例(20髋),人工股骨头置换11例.翻修原因:3例(3髋)为感染性松动,余均为无菌性松动.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1年以内1髋,2~3年3髋,8~10年21髋,10~15年6髋.翻修假体类型:均为混合型假体,国产12例(12髋),进口18例(19髋).X线评价包括翻修前骨缺损,翻修前后的下肢长度,股骨偏心距,前倾角.临床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30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1年,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基本等长(差距小于1 cm).偏心距、前倾角、颈干角恢复至初次手术前水平,术后3个月均完全负重,髋关节疼痛除2例外其余完全缓解,至后1次随访时,按Harris评分,优16髋,良10髋,可4髋,差1髋.无感染及髋关节脱位发生.结论:翻修的常见原因为无菌性松动、髋臼磨损和感染性松动;髋关节翻修是一种近期疗效满意的方法.

    作者:陈述祥;丁林坚;刘红光;赵崇达;司徒坚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带指神经血管蒂的V-Y岛状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

    指端皮肤缺损是手外伤中常见的损伤.理想的治疗方法以术后能达到恢复指端外形、有良好的感觉及末节屈伸功能,尽可能保留手指长度为目的.以往的治疗方法包括掌侧V-Y推进皮瓣,Snow皮瓣,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邻指皮瓣,鱼际皮瓣等,在临床应用中各有相应的指征及缺点.2001年8月-2005年3月,我们应用带双侧或单侧指神经血管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指端皮肤缺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范梓航;贾建忠;王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逆行经皮穿针内固定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我们自2000年10月-2005年3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逆行穿针内固定结合小夹板超肘关节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24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凯波;蔡树辉;陈细明;邱荣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髓核游离至硬膜囊背侧致截瘫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

    腰椎间盘突出纤维环破裂髓核游离至硬膜囊背侧极为少见[1,2],国内郝永宏等收治1 1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纤维环破裂髓核游离至硬膜囊背侧者仅12例,占同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1%,患者均未发生截瘫[3].近期我们收治1例髓核游离至硬膜囊背侧引起截瘫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杨寅;柏龙文;张延平;姬钢;付战利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60~92岁,平均75.5岁.按Neer分类标准对肱骨近端骨折进行分型:三部分骨折8例,四部分骨折15例,肱骨头劈裂骨折2例.新鲜骨折21例,陈旧骨折4例.术后第3天行肩、肘、腕、手关节的主动或被动练习.结果:手术时间45~90 min,平均60 min,出血量200~300ml.25例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5年.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和假体周围骨折,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术后根据美国UCLA评分标准:优(34~35分)5例,良(28~33分)16例,中(21~27分)3例,差(0~20分)1例,优良率为84%.术后肩关节活动范围上举为90.5°±6.2°,外旋61.0°±4.5°,内旋75.6°±2.1°.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较满意的方法,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后功能恢复快,能有效减轻肩关节疼痛.

    作者:李瑞琦;刘进炼;刘新晖;董威;于晓光;任立中;李亚丽;姚龙祥;沙子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辛伐他汀抑制甲状旁腺素相关肽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和功能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骨髓来源的破骨细胞形成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Balb/C雄性小鼠双侧股骨和胫骨的骨髓,以不含血清的α-MEM培养液洗涤并收集骨髓细胞,再将细胞重新悬浮于含100 ml/L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液中,细胞计数后,配成1.5×109/L的细胞悬液,同时加入甲状旁腺素相关肽(PTHrP)和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10-7、10-6、10-5mol/L)于24孔培养板进行培养,并设阳性对照(只加PTHrP)和阴性对照(PTHrP和辛伐他汀都不加)组,每组均有1孔放置骨磨片1片,培养6 d后;去除上清,抗酒石酸(TRAP)染色检测培养板底部破骨细胞形成;骨磨片用甲苯胺蓝染色,电镜检测骨磨片的吸收陷窝.结果:小鼠骨髓细胞在PTHrP的诱导下获得大量的TRAP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骨磨片有吸收陷窝形成;用辛伐他汀(10-7、10-6mol/L)和PTHrP共同培养下TRAP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形成数量均明显减少(P<0.01),辛伐他汀在10-5mol/L时则无TRAP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形成;辛伐他汀在10-7mol/L时骨磨片有吸收陷窝的形成但少于阳性对照组(P<0.01),在10-6、10-5mol/L时骨磨片则无吸收陷窝的形成.结论:辛伐他汀对小鼠骨髓来源的破骨细胞的形成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

    作者:黄鲁豫;胡蕴玉;马真胜;吕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目的:探讨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49例股骨颈骨折,男21例,女28例;年龄60~85岁,平均70.5岁.按Garden分型:Ⅲ型15例,Ⅳ型34例.均采用外侧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采用生物固定型假体13例,骨水泥固定型假体34例,杂交固定型假体2例.结果: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切口平均长9 cm(7~11cm),手术时间80~110 min,平均100 min,出血量200~500 ml,平均325 ml,术后24 h引流量90~200ml,术中股骨大粗隆顶点撕脱骨折3例.本组随访6~28个月,无感染、脱位、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早期X线片显示髋臼假体外展角40°~48°,平均44.6°;前倾角15°~20°,平均18°;骨水泥型假体周围骨水泥分布均匀;股骨假体位置良好,无内外翻表现.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35例,良13例,中1例,优良率97.9%.结论: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创伤小、术后恢复好,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作者:唐本森;向阳;周玉坤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全膝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全膝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5例6膝,按Arnold分期,Ⅲ期1例,Ⅳ期4例;年龄34~47岁,平均39岁.对手术前后关节的HSS评分(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疼痛和活动度进行随访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46个月(平均25个月),术前HSS评分平均为19分(11~37分),术后平均为73分(62~81分).5膝疼痛缓解,4膝屈曲挛缩明显缓解,活动度轻度改善.1膝术后疼痛早期有缓解,4个月后膝关节再次出血后疼痛复发,活动度丢失.结论:在一定的诊疗条件保障下全膝置换术能缓解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的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何志勇;吴海山;狄正林;章军辉;冯建翔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小切口微创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

    累及距下关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迄今仍是难题.我科自1999年2月以来,开展了对该类严重骨折(Paley分型[1]中央塌陷型和粉碎型)的微创手术治疗,采用小切口经自制复位钳整复距跟关节面,结合空心拉力螺钉和我院研制的跟距反牵固定器[2]恢复B(o)hler角的方法.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谭磊;张力;鲁海江;王景彦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骨折脱位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骨盆骨折脱位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骨盆骨折脱位患者,术前均行X线、CT扫描和CT三维重建成像,通过骨盆像的任意旋转,获得骨盆各个方位的图像,并根据需要摄片.根据骨盆骨折脱位和骨盆环的破坏程度,选择佳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其中26例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术,11例采取保守疗法.结果:37例CT三维重建成像均能较清晰显示骨盆骨折脱位在三维层面即矢状面、额状面及水平面上的移位方向、移位程度及骨盆环破坏情况.术后3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5年,平均33个月,参照骨折疗效标准:优23例,良8例,可4例.结论:CT三维重建把CT扫描和图像重建技术有机地结合得出三维空间图像,能直观、全面、精确地显示骨盆的立体形态和各部位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起重要作用.

    作者:赵建彬;刘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胫骨平台骨折外科术式的选择

    目的:分析胫骨平台骨折外科术式的选择及其适应证.方法: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9例,根据其骨折情况,分别采用闭合撬拨整复空心螺钉内固定和开放整复钢板内固定治疗,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分方法评估两种术式各自的疗效.结果:闭合撬拨整复组有45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根据改良Hohl膝关节功能评分方法评定疗效,优20例,良19例,中3例,差3例,优良率86.7%.开放整复组3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根据Hohl改良膝关节功能评分方法评定疗效,优19例,良14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86.8%.结论:撬拨整复空心螺钉内固定的方法相对适宜于Ⅰ~Ⅳ型(Schatzker分型)胫骨平台骨折,而对Ⅴ、Ⅵ型骨折的患者必须行切开复位钢板坚强内固定.

    作者:徐建生;陈作人;陆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顺行及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顺行及逆行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应用顺行(4例)及逆行(1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16~55岁.其中足背5例,足跟3例,踝部1例,胫骨远端6例,胫骨近端及膝部4例.8例为避免神经血管束与皮瓣脱套,连同少量腓肠肌纤维一起带入皮瓣;3例采用不带皮切取筋膜瓣的方式,以改善静脉回流.皮瓣切取面积6cm×5cm~16cm×8cm.结果:15例皮瓣成活,随访2个月~1年,皮瓣质地满意.2例部分坏死,2例皮瓣有水泡、边缘坏死或部分表皮坏死.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运丰富,覆盖范围广,是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分离皮瓣时注意保护上下节段动脉的血供,同时改善皮瓣的静脉回流,可大大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作者:杨朝晖;刘利;刘振武;杨朝峰;尤月江;颜继英;王爱巧;武润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急性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急性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4例急性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手术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手术主要是切开腕横韧带,清除积血和炎性渗出物及致压物,解除粘连,彻底松解正中神经和血管受压.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手部肿胀于1周内消退,神经症状逐渐恢复,完全恢复正常时间2~45 d,平均15 d.随访6个月~1年,无一例复发,患手功能良好.结论:对急性腕管综合征患者,经短时间观察和保守治疗无效,早期手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晓腾;陈昌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四肢长骨良性肿瘤并发骨折的手术时机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良性肿瘤并发骨折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四肢长骨良性肿瘤并发骨折患者,其中骨囊肿1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5例,嗜酸性肉芽肿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内生软骨瘤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1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采用Ⅰ期外固定、Ⅱ期肿瘤刮除植骨术13例,Ⅰ期肿瘤清除植骨内固定术12例.结果:随访时间12~88个月,术后感染1例,复发3例,再骨折2例.结论:对于良性肿瘤或类肿瘤疾病发生病理性骨折应优先选择Ⅰ期外固定、Ⅱ期行肿瘤病灶清除植骨术;骨质破坏较轻者可选择Ⅰ期肿瘤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

    作者:李东升;张志勇;黄满玉;冯峰;古建立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缺氧对成人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目的:在缺氧条件下体外培养成人成骨细胞,探讨缺氧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将手术中取得的成人髂骨骨块,使用酶消化法进行培养,当细胞传至第2代时,建立成骨细胞缺氧模型,用MTT法观察各组成骨细胞增殖活力的变化;用骨钙素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各组骨钙素含量;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两组培养前3 d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光密度值作定量分析.结果:正常组细胞增殖活力较缺氧组强;缺氧组细胞VEGF的光密度值及骨钙素含量均高于正常组.结论:缺氧抑制成骨细胞增殖,缺氧(1~3 d)诱导成人成骨细胞VEGF的高表达并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

    作者:姚琦;张元和;姜华;王继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骨髓基质细胞与可降解明胶-聚羟基丁酸酯膜复合培养的生物合成功能分析

    目的:从生物合成功能角度,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与可降解明胶-聚羟基丁酸酯(G-PHB)膜复合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以BMSCs分别与G-PHB、聚羟基丁酸酯(PHB)、明胶(G)膜材料复合培养,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各组通过3H-TdR法检测DNA合成;考马斯亮蓝法检测蛋白质合成;对硝基苯磷酸盐法(PNP)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放免法测定骨钙素(OCN)表达;流式细胞术测定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结果:G-PHB组DNA合成优于PHB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总蛋白合成与各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成骨特异性标志ALP、OCN以及细胞黏附指标FN均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G-PHB材料对于种子细胞BMSCs黏附、增殖与成骨定向分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一种有效上调细胞生物合成功能的新型可降解材料.

    作者:易诚青;刘建湘;刘日光;李新春;郭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改良肘后入路Y形钢板治疗肱骨髁部骨折

    目的:探讨改良肘后正中纵行入路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肱骨髁部骨折(按AO/ASIF分类法:A3型10例,C1型6例,C2型4例,C3型3例),采用改良肘后正中纵行入路Y形钢板内固定,术后配合肘关节功能锻炼,早期应用非甾体类药物.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按Cassebaum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优17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1.3%.无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骨化性肌炎、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等发生.结论:改良肘后正中纵行入路Y形钢板内固定具有暴露安全充分、内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可作为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首选.

    作者:樊良;陈维善;赵晓峰;金以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手法整复O形石膏外固定治疗陈旧性肩关节脱位21例

    自1999-2004年共收治陈旧性肩关节脱位21例,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42~75岁,平均60岁.脱位时间15~52 d.盂下脱位9例,喙突下脱位7例,锁骨下脱位5例.合并臂丛神经损伤5例,合并其他严重损伤4例.

    作者:张兴华;刘树新;孔庆民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单穴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腿痛及外周血血栓素B2、前列环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及其外周促循环镇痛机制.方法:将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按入组先后随机分成治疗组(53例)与对照组(45例),分别给予局部单穴电针与常规取穴电针治疗(共8次),观察电针前后疼痛程度变化(共9次),以及血栓素B2血浆(TXB2)、前列环素(6-keto-PGF1α,6-K)和T/K比值的变化(共2次).结果:两组治疗后患者疼痛程度均明显减轻(P<0.001),但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明显,存在着组间差异(P<0.001).治疗结束后两组外周血TXB2和T/K比值均显著降低(P<0.001),而6-K则显著升高(P<0.001),各项指标治疗组比对照组变化更明显,存在着组间差异(P<0.001).结论:局部单穴电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规取穴电针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良性调节患者外周血TXB2、6-X及其T/K有关.

    作者:黄仕荣;詹红生;石印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