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椎管内神经阻滞对妊高征孕妇分娩前后血浆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董有静;张丽红;崔健君;王一沙

关键词:椎管内, 神经阻滞, 妊高征, 孕妇, 分娩前后, 血浆, 一氧化氮水平, 脐静脉内皮细胞, 临床研究, 动物实验, 资料表, 含量, 发病
摘要:Pinto等[1]于1991年首次证实妊高征孕妇脐静脉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孕妇,近年来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资料表明NO减少是妊高征发病的关键环节.
中华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黄芪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兔小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兔失血性休克小肠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24只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平均8只,分别是H1组:20g/kg黄芪注射液治疗组;H2组:10g/kg黄芪注射液治疗组;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复制兔重度失血性休克及复苏的动物模型,实验时取回肠末端组织一份行电子显微镜检查,并测量线粒体二维形态计量学参数和三维形态计量学参数.结果电镜下可见H1组上皮细胞柱状排列紧密,微绒毛整齐,线粒体丰富,无肿胀;H2组上皮细胞核缩小,微绒毛细、短、肿胀、排列不整,线粒体轻度肿胀,嵴不清,内质网扩张;C组细胞间隙增宽,可见大量的凋亡细胞,微绒毛短、粗、肿胀,部分脱落,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内质网显著扩张,部分呈币状.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体视学参数显示C组上皮细胞单位胞浆内线粒体少,肿胀;H2组的线粒体数目减少,有较明显肿胀;H1组线粒体丰富,肿胀轻微.结论黄芪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损伤兔小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有保护作用,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作者:林世清;黑子清;陈秉学;刘卫锋;莫利求;黄文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与医疗用血安全性的专家共识

    近在我国部分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出现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疫情.在与SARS病毒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为了巩固胜利成果,请各级医师加强节约用血意识,重视节约用血,依照本共识树立合理谨慎用血的观念.

    作者:罗爱伦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开胸术后胸膜腔内病人自控镇痛的可行性

    开胸术后病人疼痛剧烈,影响术后病人的恢复.本研究拟探讨开胸术后胸膜腔内病人自控镇痛的效果,观察其对血清皮质醇、血糖、呼吸频率(RR)和潮气量(VT)的影响.

    作者:陈东晓;陶海峰;包梅芳;陈寄玉;周哲峰;张芬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氯胺酮对静脉PCA吗啡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氯胺酮对PCA吗啡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对95例病人进行随机、双盲研究:单纯吗啡组(M组):PCA单次给药量吗啡1 mg;氯胺酮组1(MK1组):PCA单次给药量吗啡1 mg+氯胺酮0.04mg/kg;氯胺酮组2(MK2组):PCA单次给药量吗啡1 mg+氯胺酮0.07mg/kg;PCA锁定时间均为5 min.分别于术后4、8、12、,16、20和24 h观察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疼痛评分(VAS)、镇静评分以及恶心、呕吐、做梦、复视等副作用等.结果MK1组、MK2组VAS评分比M组低(0~8 h,P<0.05;8~24 h,P<0.01);吗啡消耗量和恶心、呕吐、镇静、做梦及复视等副作用发生率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0.04mg/kg氯胺酮复合1 mg吗啡可提高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病人术后镇痛质量,并且不增加做梦、复视等副作用.

    作者:刘国凯;黄宇光;罗爱伦;任洪智;章云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咪达唑仑对N-甲基-D-天冬氨酸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乳酸脱氢酶(LDH)法及MTT比色法判断细胞损伤程度及细胞存活率,Fura-2/AM荧光标记法测定细胞内Ca2+浓度([Ca2+]i),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NMDA 300μmol@L-1处理4 h可明显导致PC12细胞的损伤,LDH释放量明显增加,存活细胞吸光度值OD570nm明显降低(P<0.01),[Ca2+]i和NOS活性则明显增加(P<0.01).咪达唑仑0.33~30μmol@L-1与NMDA 300μmol@L-1共同作用4 h后,除0.33 μmol@L-1组外,其他各剂量组均有较好的细胞保护作用,LDH明显降低而OD570nm显著增加(P<0.01).咪达唑仑3和30 μmol@L-1均可显著降低NMDA诱导的[Ca2+]i水平及NOS活性(P<0.01).结论咪达唑仑对NMDA所致PC12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钙超载及NOS活性有关.

    作者:王恒林;曹江北;王卓强;李云峰;米卫东;张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喉罩在小儿斜视矫正术麻醉中的应用

    本研究拟观察喉罩自主通气的全身麻醉方法在小儿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

    作者:胡晓;吴新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幼猪异种生物瓣膜植入术的麻醉管理

    作者:刘明舟;刘金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全麻复合颈丛阻滞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预防和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但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出现的血液动力学紊乱是造成围术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朱宇麟;景桂霞;刘齐宁;白各庆;申新;李小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异丙酚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病人白细胞CD11b和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的影响

    探讨异丙酚对体外循环(CPB)瓣膜转换术病人白细胞CD11b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的影响.

    作者:张诗海;李晴;姚尚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癌痛临床研究

    药物镇痛治疗是癌痛治疗的主要方法.阿片类药是中、重度癌痛治疗的首选镇痛药[1-3].芬太尼透皮贴剂(商品名:多瑞吉)是无创性经皮肤贴敷给药的强阿片类镇痛药.本研究拟探讨芬太尼透皮贴剂对中、重度癌痛的镇痛效应和耐受性.

    作者:芬太尼透皮贴剂临床试验协作组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艾司洛尔对全麻病人血浆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艾司洛尔是一种新的β受体阻滞药,能广泛的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室上性心动过速、高血压及心绞痛的治疗[1].因其分布半衰期2 min,消除半衰期9 min[2]这一起效迅速、超短效的作用时间的特点,使其在围术期的应用中优于其他β受体阻滞药,受到临床重视,并日渐广泛应用.

    作者:穆娅玲;张宏;周和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肺动脉栓塞内膜剥脱术病人的麻醉处理

    肺动脉栓塞是指肺动脉管腔的机械性阻塞,90%由肢体深静脉血栓脱落所致.慢性者因血栓机化需在全麻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以解除肺血管阻塞,增加肺血流量,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右心功能.

    作者:王古岩;昌克勤;李立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超极化停搏液对未成熟兔心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葛振伟;曹克宏;张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异氟醚预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与心肌酶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吸入异氟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准备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人25例,随机分为异氟醚组(n=13)和对照组(n=12),异氟醚组以芬太尼复合异氟醚维持麻醉,于主动脉阻断前吸入1.1%异氟醚30 min以上;对照组以芬太尼维持麻醉.分别于体外循环前、主动脉开放后30min、术后8 h和24 h收集中心静脉血,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CK-MB与CK的活性,记录相应时点的MAP、CVP、HR值,并在主动脉阻断前和开放后30min取右心房标本,对照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线粒体记分)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术前cTnI、CK-MB、CK均在正常范围,在主动脉开放后各观察时点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术后8 h、24 h血清中cTnI含量和CK-MB的活性显著高于异氟醚组(P<0.05);两组病人术后心肌细胞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线粒体记分升高(P<0.01),但异氟醚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主动脉阻断前吸入异氟醚能产生心肌保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心肌再灌注损伤.

    作者:胡明伦;姜晓芬;张东琦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芬太尼和吗啡用于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的药效学和血药浓度研究

    目的观察芬太尼和吗啡通过不同途径用于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的药效学和PCA期间的血药浓度.方法随机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例60例,分为Ⅰ组(硬膜外0.13%布比卡因+芬太尼2μg/ml),Ⅱ组(硬膜外0.13%布比卡因+吗啡0.08 mg/ml),Ⅲ组(静脉吗啡0.5 mg/ml),每组各20例.Ⅰ组及Ⅱ组维持剂量4ml/h,PCA剂量为2 ml,锁定时间为20 min;Ⅲ组维持剂量1 ml/h,PCA剂量为2ml,锁定时间为6min,均镇痛48 h.观察PCA后4 h、24 h、48 h患者的生命体征,镇痛效果以及各种副反应,并由肘静脉抽血以放免的方法测定芬太尼和吗啡的血药浓度.结果Ⅱ组及Ⅲ组副反应的发生率高.Ⅱ组48 h进药容量要明显少于Ⅰ组(P<0.05).Ⅰ组芬太尼的血药浓度低于文献报道的小有效镇痛浓度(MEC),Ⅱ组吗啡4 h的血药浓度低于MEC,而24 h和48 h的血药浓度则要高于MEC.三组病人PCA后4 h、24 h、48 h的生命体征以及镇痛效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芬太尼和吗啡经PCA用于临床术后镇痛的效果满意,而且安全,宜根据病人的情况以及手术的需要决定采取术后镇痛方式.

    作者:王薇;赵国立;刘小颖;吴新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颈椎6~7前下脱位畸形伴严重脊髓损伤的麻醉管理1例

    患儿,女,11岁,21kg.因双下肢乏力进行性加重5年余,不能行走6月入院,诊断为颈椎先天性发育畸形合并前下脱位.5年前曾在其他医院行颈椎前后路手术,术后症状改善,可正常行走及下蹲;6月前病情复发又在其他医院实施了颈椎前后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但症状无好转.

    作者:屠伟峰;戴建强;施冲;何静;郄文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亚甲蓝对家兔肠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影响

    作者:陈揭晓;吴新民;刘毓和;欧阳碧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氯胺酮对失血性休克鼠动脉血浆肿瘤坏死因子浓度和肺损伤的影响

    作者:赵延华;高尔;马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肝癌常规切除术中抑肽酶的血液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抑肽酶在常规肝癌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82例常规肝癌切除手术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A组,40例)在麻醉诱导后静注抑肽酶1 112 EPU后持续泵注抑肽酶278EPU/h,直至手术后2 h停药;对照组(B组,42例)持续泵注生理盐水.在诱导前、手术开始0.5 h、2 h、4h、术后6 h、12 h抽血检测血常规、血栓弹性描记图(TEG)、凝血四项指标.观察两组围术期的TEG和凝血功能检查变化情况以及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输血率和平均输血量.结果使用抑肽酶之后,试验组的术前高凝状态缓解,术中凝血功能状态保持相对的稳定.而对照组在手术后高凝状态进一步加重,部分病例手术后期及术后呈现低凝状态.试验组在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输血率和平均输血量都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常规肝癌切除手术中抑肽酶可稳定凝血功能状态;减少围手术期出血及输血.

    作者:易斌;陶国才;毕敏;刘怀琼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椎管内神经阻滞对妊高征孕妇分娩前后血浆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Pinto等[1]于1991年首次证实妊高征孕妇脐静脉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孕妇,近年来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资料表明NO减少是妊高征发病的关键环节.

    作者:董有静;张丽红;崔健君;王一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