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圆形精子细胞的分离和体外成熟

关键词:圆形精子细胞, 细胞共培养, 梯度离心法, 细胞分离, 体外成熟, 受精能力, 生殖细胞, 联合应用, 技术改进, 方法, 受精率, 妊娠率, 质量, 摘译, 临床, 间断, 病人, 鞭毛
摘要:为了探讨联合应用圆形精子细胞分离和体外成熟的方法改善它们的质量和提高受精能力,使用间断梯度离心法分离不成熟的生殖细胞,然后与Vero细胞共培养将圆形的精子细胞变成为更成熟的形式,总共对87个精子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后的77个细胞中,仅有12个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成熟,占7个病人中的3个(42%),在这12个成熟精子细胞中,只有4个发展到早期延长的精子细胞阶段(Scl),但是没有鞭毛.结论:研究表明本文中体外圆形精子细胞的成熟是有限的,精子细胞和圆形精子细胞的受精率和妊娠率比例低,将该方法常规用于临床尚需要技术改进方面的进一步探索.(戴继灿摘译,黄平治校)
中国男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刮削法结合5-氟脲嘧啶溶液贴敷治疗阴茎尖锐湿疣

    1998年以来我们采用刮削法并5-氟脲嘧啶(5-Fu)溶液贴敷治疗阴茎CA,尖锐湿疣方法为:先用20%肤阴洁液浸泡阴茎10分钟,同时将双面剃须刀片浸泡消毒.用左手拇指与食指分别在疣体的两侧把阴茎皮肤绷紧,右手用刀片轻轻把疣体刮削干净.如有少许渗血,可用干棉球压迫数分钟.再用2.5%5-Fu溶液棉片贴在去除疣体的创面上20分钟,每天2次,连续用药7天.术后加服抗生素.结果12例随访时间短一个月,长的六个月,均治愈.其中10例经一次刮削用药后未再复发,2例发现在另外见新生疣体,经同法治疗后达到治愈.所有采用此法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作者:熊有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经皮穿刺附睾抽吸精子进行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治疗先天性输精管缺如不育1例报告

    先天性输精管缺如(Congenital bilateral absenceof the vas deferens,CBAVD)是常规辅助生育技术及IVF不能治疗的男性不育症.随着1992年Palermo等应用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1]技术辅助受精的成功,CBAVD的不可治疗性也成为历史.本生殖中心在ICSI辅助受精基础上,结合经皮穿刺附睾抽吸精子(PESA)技术治疗先天性输精管缺如男性不育症1例.材料和方法一、病史资料男方:31岁,婚后5年原发不育,精液常规检查未见精子,无腮腺炎史.体检,男性体型,第二性征发育良好,睾丸大小发育正常,附睾比较饱满,输精管缺如.实验室检查,血液睾酮、FSH、LH水平在正常范围,染色体核型为46,xy.睾丸活检,可见成熟精子,提示睾丸生精功能正常.女方:29岁,初潮13岁,月经周期规则,末次月经1999年10月20日,无妊娠史,妇科检查正常.二、治疗方法1.患者妻子从月经的黄体中期开始采用GnRH-a-FSH-HMG-HCG超促排卵方案进行超促排卵.2.卵细胞的收集及处理:于1999年11月1日阴道B超引导下穿刺卵泡取卵.将卵母细胞置于37℃,5%CO2孵箱中培养3小时,然后放人含透明质酸酶的Hepes-HTF中,脱去其周围的颗粒细胞后,即可进行ICSI操作.

    作者:刘伟信;黄萍;王丽;王宜亭;黄晓燕;王颖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精液常规在男性不育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精液检查是男性计划生育研究以及男性不育症病人诊治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检查手段,也是男性生育力估价和不育治疗的重要依据.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育的病人越来越多,很多地区已建立专科医院或门诊,但精液检查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或不够规范,因而有必要复习一下精液常规检查的项目及其与不育的关系,以提高认识并引起重视.通过这些项目的分析,不仅对病人的生育能力有一个初步的评估,而且对造成生育障碍的病因,病变可能发生的部位及机理也可有个初步的印象,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罗汉宏;杨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宫腔内人工授精成功相关因素分析

    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是将精液经体外优化处理后,用人工方法将处理后的精子悬液注入女性子宫腔内以获得妊娠的助孕技术.我中心自1997年5月至1999年9月对66对不育夫妇开展IUI临床治疗,现对成功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材料与方法一、适应证主要适用于男性不育如少精、弱精、精液液化不良、性功能障碍,女方宫颈因素不孕如宫颈发育异常,宫颈管狭窄,宫颈管息肉,宫颈粘液粘稠或有抗精子抗体者.二、授精时间阴道B超监测卵泡生长,同时了解子宫内膜的厚度、形态及宫颈粘液情况.当优势卵泡直径达18mm,子宫内膜厚度与卵泡发育较为同步时,检测尿促黄体生成素(LH),根据检测结果及患者情况,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 000~10 000 IU,注射18、42 h后各授精1次.

    作者:赵冬梅;谭丽;孙丽君;郭华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包茎情况调查及气囊扩张术治疗

    为了解小儿包茎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我们于1997年冬至1998年春对湖北省荆州市市郊39所小学在校男生进行了普查,并对有治疗要求的学生使用气囊扩张术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调查方法1.对象与方法各小学的学前班至五年级男学生,年龄在5~12岁左右.调查工作由我所外科医生进行,调查者用手将包皮向上翻,观察包皮上翻程度.2.包茎诊断标准包皮口狭小,紧包着阴茎头,不能上翻而显露阴茎头称为包茎[1].包皮仅能上翻少许,大部分阴茎头与包皮粘连,不能显露龟头大部分者,本文也列入包茎组.3.治疗方法常规两次碘伏消毒后,用血管钳撑开包皮口,滴入丁卡因数滴约1分钟后,将小儿包茎器气囊端插入包皮内,用手紧捏包皮口,注意保护包皮系带,然后往包茎器气囊内注入气体约6~8ml,缓缓撑开包皮,粘连部分用消毒纱布钝性分离,一直分到见冠状沟为止.

    作者:彭孝武;黄元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复合蛋白锌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是泌尿外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包括抗生素、离子透人、射频热疗、局部注射、尿道灌注等,但治疗效果均不十分理想.自1997年6月以来,我们采用一种新的锌制剂--复合蛋白锌(CPZ)治疗CBP共38例,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随机选取经确诊的CBP患者38例,年龄17~64岁,平均38.5岁,病史1月~20年,平均23个月,均接受过多种方法治疗无效.2.观察项目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主观症状问诊,前列腺指检,前列腺液常规,Stamey分段细菌培养,尿流率测定(JDNL-Ⅱ型多功能尿流量计),以及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

    作者:杨国胜;陈昭典;刘卫平;彭弋峰;陆仁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正常与不育症睾丸间质巨噬细胞的免疫学特征

    本实验研究了人白细胞相关抗原-DR(HLA-DR)、溶菌酶(Lysozyme)和α1-抗胰糜蛋白酶(α1-ACT)在睾丸间质巨噬细胞上的表达,以期阐明睾丸间质巨噬细胞的功能状态与生精功能及不育症的关系.结论:在不育症者,除生精功能减退外,尚有睾丸间质巨噬细胞表型与功能的改变,吞噬能力强的巨噬细胞减少,而分泌细胞因子能力强的巨噬细胞增加.

    作者:李绍祥;王更新;李瑞利;殷秀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前列腺术后硬膜外止痛泵应用体会(附28例报告)

    前列腺摘除术后以往我们采用按需肌注镇痛(MI),收效不佳.自1998年1月以来,在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SPP)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预防疼痛和膀胱痉挛性收缩,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将1996年1月至1997年12月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25例作为A组,年龄58~89岁,伴高血压、冠心病者12例,伴慢性支气管炎5例,同时合并膀胱结石3例,镇痛方式为MI;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BPH患者28例作为B组,年龄56~87岁,伴高血压、冠心病者15例,伴慢性支气管炎10例,同时合并膀胱结石1例;术式均为SPP,术后均留置Foley20导尿管和耻骨上膀胱造瘘管.MI是根据术后病人疼痛及膀胱痉挛情况,按需给予肌肉注射止痛药,通常用哌替啶50~100mg.

    作者:陆林法;胡凤鸣;李小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内皮素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睾酮生成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大鼠睾丸间质细胞体外培养的技术,观察了内皮素-1对离体间质细胞睾酮分泌的影响.研究发现,10-9mol/L的ET-1可显著抑制间质细胞睾酮的基础分泌(P<0.05),并且ET-1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刺激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分泌也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抑制浓度为10-10mol/L(P<0.05).本实验结果提示,ET-1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睾丸间质细胞睾酮的基础分泌和hCG诱导的分泌,ET-1可能为睾丸内的一种局部调节多肽.

    作者:周琴;徐斯凡;郑月慧;王晶磊;钟志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第七届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简介

    由<中国男科学杂志>编辑部和上海男性病医疗会诊咨询服务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于2001年3月28~30日在上海市长风大酒店举行.会议共收到论文144篇,来自全国各地的13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有9名男科学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并进行了论文交流,内容涉及常见疾病的诊治进展,对一些特殊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介绍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使与会者感到收益甚大.会上男科学老前辈马永江教授详细介绍了精液不液化的机理,并报告了用清热利湿药作为基本方治疗精液不液化5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54%,认为中药治疗不失为治疗精液液化异常的一种好方法.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促卵泡成熟激素与睾丸生精功能(附100例分析)

    血清FSH是判断睾丸生精功能的重要实验室指标之一.本实验结果发现:当FHS大于正常值上限1.5倍时,临床上多数患者表现为无精子,部分患者仅1~2个精子/HP,睾丸基本丧失生精功能,处于早期衰竭状态,且这一结果是不可逆的.当FSH大于正常值上限2倍时,曲细精管闭锁,间质纤维化,睾丸容积开始缩小,无生精功能.同时患者性欲下降,出现高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低下症.

    作者:杨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FDA报告中分别对与昔多芬和注射用前列地尔相关的病人死亡数的比较

    据美国食品与卫生管理局报告,在得到的7.5个月资料内,使用昔多芬[Sildenafil(viagra)]与240个死亡病例有关(128名经过证实,121人未经证实),在13个月内522人死亡,直到现在,没有近的死亡数字和这方面的比较报告出现.为了比较每张注射用前列地尔和昔多芬处方的死亡率,资料来源为FDA报道的使用昔多芬和前列地尔所发生的事件.结果,使用西多芬的患者每张处方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使用前列地尔的死亡率(5.15~6.28倍).该研究提示西多芬的药理作用与这一结果有关,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因素会产生影响,如:使用这两种药物的人数不同;对于这二种药物的副作用报道上的差异.作者认为,为了阐明这一问题应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临床中合理、小心使用昔多芬,如:初次使用昔多芬从小剂量开始.戴继灿摘译,黄平治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无精子因子

    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factor,AZF)是在1993年发现的,已被确认为精子发生所必需.AZF基因位于Y染色体(Yq11)上,并在睾丸内特异性表达.目前发现AZF缺失(Yq11微小缺失)约占原发性无精子症及严重少精子症的10~15%.在Yq11的5~6间隔(interval)中,有许多位点与精子发生有关,被命名为AZFa、AZFb及AZFc[1,2].一、AZFc在不育症患者中,常见的Yq11间隔微小缺失是AZFc.现认为AZFc的佳候选者是DAZ(deleted in azoospermia)基因,这是一个含有许多功能的基因簇,可称之为DAZ家族[3].

    作者:朱继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医源性双侧输精管损伤(附3例报告)

    输精管阻塞性无精子症可由先天性畸形、炎症、肿瘤和损伤引起[1].这概念不含男性计划生育绝育引起的无精子和不育.而因腹股沟斜疝修补,隐睾固定等外科手术引起的输精管损伤、连续性中断或睾的血液循环障碍,我们称之为医源性损伤[2,3].1996年10月至1998年6月,我们收治了3例,通过改变输精管行程予以成功修复,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1 27岁,婚后6年不育,精液检查无精子,3月前在当地因无精子症行手术探查证实为输精管被切断,长段缺失,无法吻合.于1996年10月7日入院.患者出生6月时因右腹股沟斜疝嵌顿,在当地医院急症行斜疝复位并修补术.13岁时行左侧隐睾固定、疝修补术.术后恢复良好.1990年结婚,性功能正常,但一直不育,多次精液均未见精子.输精管探查证实双侧都被切断,结扎.体查:男性第二性征正常,双睾无异常,双附睾稍大,右输精管在外环处可扪及断端.

    作者:朱雪阳;曾青;钟狂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精索静脉曲张所致男性不育原因的研究进展

    精索静脉曲张即精索内蔓状静脉丛呈不同程度的扩张和迂曲,在中青年男性中的发病率约15%(8%~20%).其发病以左侧为主,占70%以上.国外许多学者(Dubin and Amelar,1971;Cockett etal,1979;Aafjes and vander Vijver,1985;Marks et al,1986)发现大约30%不育男性患有精索静脉曲张,较国内报道的15%~20%高,说明精索静脉曲张与男性不育的密切关系[1,2 ].多数精索静脉曲张患者都伴有精子总数减少、精子活动率降低及异常形态精子增多,精索静脉高位结扎后能提高精子质量及授孕率.虽然精索静脉曲张与男性不育关系密切,但迄今为止对精索静脉曲张所致睾丸功能不良的病理生理仍不十分清楚,亦没找到一种能解释清楚精索静脉曲张性男性不育的理论,只是提出了几种致病因素对精索静脉曲张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及其对男性生育的影响进行解释.其中包括睾丸CO2蓄积、局部温度升高、毒素返流、性腺激素抑制等因素.

    作者:陈俊汇;章咏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生育与不育者精浆中免疫球蛋白A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为了观察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在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中变化的意义,我们对125例男性不育症患者及22例正常生育者精浆中的SIgA的含量进行测定,其结果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不育症组:125例,均系婚后2~19年,夫妻性生活正常,排除女方不孕原因的患者,年龄23~42岁,平均27.8岁的男性.为了观察精浆中SIgA含量与精液中精子密度之间的关系,根据不育患者精液分析中精子数量的多少,将其分为五组,即A组,无精子症者;B组,精子数<20×109/L的少精子症者;C组,精子数在(20~59)×109/L者;D组,精子数在(60~99)×109/L者;E组,精子数≥100×109/L者.参照WHO标准[1],根据本组生育者精液中白细胞(WBC)出现的情况,将不育症者精液分析中10个高倍视野(HP)出现WBC均值的多少分为两组,即WBC精液组,精液中WBC≥4个/HP;非WBC精液组,精液中WBC<4个/HP.

    作者:张纪云;高菊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通尿灵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观察

    随着我国人口逐步进入老年社会,男性老年患者的常见病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有资料统计普遍发生于50岁左右的男性,并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1].为此众多学者致力于BPH的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法国利博福尼制药公司生产的通尿灵(Tadenan),系非洲臀果木(Pygeum africanum)提取物,可对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导致的前列腺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生予以抑制,从而减轻患者症状.本文自1998年3月起至今用通尿灵胶囊50 mg制剂治疗67例BPH患者一年,现将临床试验结果加以小结,重点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作者:韩阳;蒋伟莉;陈天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男性不育患者精子DNA中8-羟基脱氧鸟苷水平及与精液参数的相关性

    本文应用高压液相-电化学(HPLC-EC)技术对52名男性不育患者精子DNA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进行测定,同时检测精液量、精子密度、精子活率、正常形态精子率,及头部精子畸形等精液参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当精子DNA中8-OHdG超过10.50时,其头部畸形率明显增加.精子DNA中8-OHdG与精液量(r=-0.47,P<0.001)、正常形态精子率(r=-0.36,P<0.01)成一定的负相关,且与头部畸形精子率成正相关(r=0.69,P<0.001).结果提示,精子DNA中8-OHdG与精液质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表明精液质量的下降与精子DNA的损伤存在一定联系,而内源及外源性活性氧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其可能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逄兵;金泰虞;蒋学之;Vivian NG;Shen HM;Ong CN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男性不育患者射精管阻塞的诊断和治疗

    为了探讨射精管阻塞的男性不育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作者在1994年到1998年对20到24岁之间(平均29岁)的24名男性患者进行了研究,射精管阻塞被认为精液量正常或少于正常,无精子或少精子,精子活动力下降,血清促性腺激素和睾酮正常,精液中果糖水平低于正常或没有,经直肠超声有射精管梗阻的证据,明确诊断是通过在膀胱镜检查时输精管注入美蓝而无美蓝注出,所有的病人均进行经尿道射精管电切术,且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进行二次精液分析比较.经尿道手术前精子计数平均为1.66×106/ml,治疗后3个月为25.4×106/ml,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手术后58.3%的病人精子活力有了提高,62.5%的患者精液量增‘加,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只有1例病人出现持久血尿(4.17%),平均随访9个月(6~18),6(25%)个人受孕.尽管经尿道射精管电切是一种治疗射精管梗阻的有效方法,但受孕率较低,这可能与尿液返流入射精管和精囊功能异常有关.(戴继灿摘译,黄平治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11β-HSD控制糖皮质激素对睾酮合成抑制的研究——11β-HSD活性、皮质酮浓度及睾酮水平之间关系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评价大鼠Leydig细胞中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活性水平及糖皮质激素浓度对睾酮合成的影响来证实:Leydig细胞中11β-HSD通过控制细胞内皮质酮(大鼠体内的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决定着其对睾酮合成抑制程度.结果表明,切除肾上腺的大鼠其Leydig细胞中11β-HSD活性明降低,血清睾酮水平及Leydig细胞合成睾酮能力显著升高.经补充皮质酮后,原已降低的11β-HSD活性和皮质酮水平得到了恢复,二者恢复趋势呈正相关,提示,11β-HSD活性的恢复(上升)是皮质酮代谢的需要,升高的睾酮浓度逐渐回复至正常水平.补充高浓度的糖皮质激素超过了11β-HSD发挥作用的阈值,导致该酶对皮质酮浓度的控制作用被破坏,Ley-dig细胞合成睾酮能力显著下降.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Leydig细胞中11β-HSD调节睾酮合成的功能和机制.

    作者:高惠宝;童明汉;胡燕琴;MatthewP.Hardy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