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同指“双峰样”皮瓣修复手指远节套脱伤

张剑锋;胡永成;王斌;杨焕友;王伟;费小轩;刘伟

关键词:指损伤, 外科皮瓣, 套脱伤, 指固有动脉
摘要:目的 探讨手指远节套脱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共收治34例34指远节套脱伤患者,男24例,女10例;年龄21~60岁,平均35岁.伤后至手术时间为1~8h,平均4.5h.伤指指别:示指7指,中指15指,环指9指,小指3指.合并远节指骨骨折12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约2.0 cm× 1.8 cm~3.0 cm×2.5 cm.采用改良的指固有动脉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保留近指间关节背侧的皮肤,取下的皮瓣形似“骆驼的双峰”,以下简称“双峰样”皮瓣)修复远节皮肤套脱性组织缺损.供区取前臂全厚皮片游离移植.结果 8例皮瓣术后出现水泡、结痂,其中2例二期手术指端修整,其余皮瓣及植皮均顺利存活.34例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9.3个月,伤指外形较满意,皮瓣质地相近、耐磨性好,指间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皮瓣两点分辨觉6.2~9.1 mm.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24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4.1%.结论 “双峰样”皮瓣修复手指远节套脱伤,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中华手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同指“双峰样”皮瓣修复手指远节套脱伤

    目的 探讨手指远节套脱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共收治34例34指远节套脱伤患者,男24例,女10例;年龄21~60岁,平均35岁.伤后至手术时间为1~8h,平均4.5h.伤指指别:示指7指,中指15指,环指9指,小指3指.合并远节指骨骨折12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约2.0 cm× 1.8 cm~3.0 cm×2.5 cm.采用改良的指固有动脉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保留近指间关节背侧的皮肤,取下的皮瓣形似“骆驼的双峰”,以下简称“双峰样”皮瓣)修复远节皮肤套脱性组织缺损.供区取前臂全厚皮片游离移植.结果 8例皮瓣术后出现水泡、结痂,其中2例二期手术指端修整,其余皮瓣及植皮均顺利存活.34例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9.3个月,伤指外形较满意,皮瓣质地相近、耐磨性好,指间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皮瓣两点分辨觉6.2~9.1 mm.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24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4.1%.结论 “双峰样”皮瓣修复手指远节套脱伤,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剑锋;胡永成;王斌;杨焕友;王伟;费小轩;刘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月骨骨软骨瘤一例

    患者 男,13岁,因发现左腕背部肿物3年余,疼痛伴活动受限3个月入院.3年前患者左腕部有摔伤史,当时未予诊治.后发现左腕背部出现一肿物,逐渐增大,伴有疼痛和腕部活动受限.专科检查:左腕背部见一明显包块,大小约2cm×3cm×1 cm,质硬,触诊不活动,轻度压痛,包块不随腕部活动变化,局部皮肤无异常.左腕屈伸活动受限(图1),腕关节活动时有轻度疼痛.患者曾于外院行X线检查,提示左侧头状骨及钩骨骨质异常改变.我院CT平扫+重建显示(图2):左腕背侧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周围软组织肿胀,与腕骨边界清晰,肿物与月骨间有一骨性短蒂相连.

    作者:李红卫;李大为;陈斌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尺骨远端斜行缩短截骨术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

    目的 探讨尺骨远端斜行缩短截骨术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自2009年8月至2015年1 1月对20例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采用尺骨远端斜行缩短截骨术治疗.结果 术后2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8~27个月,平均14.3个月.所有患者截骨均Ⅰ期愈合.根据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术前平均为(68.3±6.5)分,良2例、可11例、差7例;术后改善至平均(89.4±5.2)分,优9例、良8例、可3例;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尺骨远端斜行缩短截骨术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能有效缓解腕关节疼痛症状,改善腕关节活动范围,提高握力,且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兆毅;李子华;黄若强;吕荼;邱忠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足部孤立性纤维瘤一例

    患者 女,61岁.发现左足底肿物10年余,逐渐增大3个月就诊.临床检查:左足第一跖趾关节足底及第二趾蹼腓侧见两个局限性圆形隆起肿物,大小分别约6.0 cm×6.1 cm×1.5 cm、1.0 cm×1.0 cm×0.8 cm,局部皮温、皮色及感觉正常,皮肤无静脉怒张,无破溃,局部无压痛,质软、囊性、无活动度,表面光滑,边界不清楚,未闻及血管杂音.左足底肿物彩超:皮下可见低回声团块,6.4 cm×6.1 cm×1.7 cm,内回声不均匀,其内血流丰富,边界尚清楚,疑多个团块融合而成,向上延续至脚趾根部.

    作者:朱玉辉;吕游;梁献丹;王宏家;徐松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微创双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桡骨下段骨折

    目的 探讨微创双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不稳定性桡骨下段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不稳定性儿童桡骨下段骨折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13岁,平均8.5岁.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采用闭合复位双弹性髓内钌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完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0周.患肢各关节功能及前臂旋转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双弹性髓内钉治疗桡骨下段骨折符合儿童骨折治疗的生物力学特点,效果良好,为微创治疗不稳定性桡骨下段骨折提供了新的方式.

    作者:杨明;武理国;马一平;胡成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两种锁骨手术切口对锁骨上神经损伤的对比分析

    目的 采用两种不同手术切口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对术后锁骨上神经损伤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方法 自2010年8月至2013年10月我科采用微创切口(A组)与常规切口(B组)治疗锁骨骨折患者73例.A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36.7岁;骨折Robinson分型,2A2型6例,2B1型21例,2B2型11例.B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38.6岁;2A2型7例,2B1型16例,2B2型12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切口周围麻木的发生率、麻木的面积变化,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主观问卷调查以及肩关节功能评价进行比较.结果 73例患者随访15~31个月,平均(19.30±4.0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2周、3个月、1年切口周围麻木的发生率及平均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问卷调查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DAS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医源性锁骨上神经损伤影响生活质量,微创手术切口可以有效减少锁骨上神经损伤.

    作者:王勇;吴银生;尤炯鸣;于志华;余作取;李峰;王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新合成查尔酮类衍生物对大鼠同种异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阶段CD4+/CD8+T细胞比值的影响

    目的 探索新合成查尔酮类衍生物L6H21对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阶段CD4+/CD8+T细胞比值的影响.方法 取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的后肢作为供体,取7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受体,建立大鼠后肢异体移植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环孢素A组(B组),查尔酮类衍生物L6H21组(C组).于移植术后1、3、5、7d观察各组大鼠移植后肢的外观变化、排斥反应出现时间.流式细胞仪分选CD4、CD8+T细胞,观察急性排斥反应阶段CD4+/CD8+T细胞比值的变化.结果 术后A组大鼠平均存活时间为(6.00±0.67)d,B组为(23.62±1.21)d,C组为(25.34±1.70)d.术后第1天,所有组中均未发现CD4+/CD8+T细胞比值差异.术后第3天,A组CD4+/CD8+T细胞比值明显升高,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虽然CD4+/CD8+T细胞比值在所有组中均降低,但B、C组降低更为显著,且C组较B组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合成查尔酮类衍生物L6H21能抑制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阶段CD4+/CD8+T细胞比值,并能够延长大鼠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

    作者:余方正;温新;丁伟力;朱君毅;杜胜虎;张怀保;卓高豹;王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不同运动模式下近排腕骨间的适应性运动

    目的 通过MRI技术对体内近排腕骨间的三维运动进行分析,明确近排腕骨在不同运动模式下适应性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对12名健康志愿者的右腕分别在投掷平面(dart throwing motion,DTM)、屈伸平面(extension-flexion motion,EFM)和桡尺偏平面(radioulnar deviation,RUD)共15个体位进行MRI检查,获得的图像数据输入自行研发的腕关节运动学测量平台软件.以桡骨远端为坐标,对舟骨、月骨和三角骨在空间中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相对运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舟骨相对于月骨的运动幅度较大,主要出现在矢状面.在DTM运动模式中,二者间于矢状面相对旋转23°(t=-4.521,P=0.001);在EFM运动模式中,二者间于矢状面相对旋转48°,于冠状面相对旋转15°(t=-9.206,P=0.000;t=5.697,P=0.000);在RUD运动模式中,二者间于矢状面相对旋转15°(t=3.180,P=0.009).三角骨相对于月骨在各个平面的运动幅度较小,均小于15°.在DTM运动模式中,二者间于矢状面相对旋转8°,于冠状面相对旋转8°(t=-4.439,P=0.001;t=-3.078,P=0.011);在EFM运动模式中,二者间于矢状面相对旋转15°(t=-3.547,P=0.005);在RUD运动模式中,二者间于冠状面相对旋转7°(t=-2.236,P=0.047).结论 在不同运动模式下,近排腕骨间均会出现明显的适应性运动.近排腕骨的适应性运动主要表现为在矢状面的相对运动,而在横断面和冠状面上近排腕骨间表现为同步运动.舟骨与月骨间的适应性运动幅度远大于月骨与三角骨间的运动幅度.在EFM运动模式下的适应性运动幅度大于DTM和RUD.近排腕骨间的适应性运动有助于保持腕关节整体运动的协调.

    作者:杨勇;陈山林;李忠哲;白荣杰;钱占华;田文;张友乐;田光磊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轴向空心加压螺钉融合手指近指间关节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轴向空心加压螺钉融合手指近指间关节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微型空心加压螺钉(Acutrak 2,Acumed[IN],USA)对11例(12指)手指近指间关节进行融合,手术均采用背侧入路.结果 术后随访6~29个月,术前VAS疼痛评分平均6.5分,术后VAS疼痛评分平均1.0分,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愈合时间6~8周,平均7.4周.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无旋转畸形,无骨延迟愈合,无骨不连,无肌腱粘连.根据TAF评定标准:优8指,良3指,差1指.结论 本术式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固定可靠,掌握容易,大大降低骨不连的发生率、畸形愈合率、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易敏;王斌;刘峰;魏壮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中节指背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同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外伤性手指末节复合组织缺损,常伴有指骨、肌腱外露,治疗原则是尽可能保留指体长度、外观及功能,一期覆盖裸露的骨、肌腱组织[1].自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我科应用中节指背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35例,术后手部功能及外观满意.

    作者:杨海洲;顾家平;许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吻合浅静脉的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吻合浅静脉的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6月,对8例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吻合浅静脉的足底内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2.5 cm×4.0 cm~6.0 cm×7.0 cm.皮瓣足底内侧动脉与手掌指总动脉端端或端侧吻合,足背静脉与手背浅静脉吻合,供区创面取腹部全厚皮片修复.结果 术后8例皮瓣全部存活,供、受区伤口Ⅰ期愈合,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2~15个月,平均7.5个月,皮瓣色泽好,质地柔软,弹性较好,不臃肿,恢复保护性感觉.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6例,良1例,可1例.结论 吻合浅静脉的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解决了供受区静脉吻合不匹配问题,术后皮瓣静脉血管危象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可靠、临床效果良好的方法.

    作者:吴春;谭莉;应建军;王正理;戴本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Poland综合征伴腋蹼畸形的治疗

    目的 探讨Poland综合征伴腋蹼畸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例Poland综合征伴腋蹼畸形患者(8处腋蹼),对蹼状皮肤的分布、肱骨-胸壁纤维束带的起止点及手部畸形的临床分型进行定性总结及研究,并对腋部外观及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所有患者均行肱骨-胸壁纤维束带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腋蹼均消除,腋部外观及功能获得改善.结论 Poland综合征胸背部及上肢畸形表现复杂,肱骨-胸壁纤维束带是导致Poland综合征患者产生腋蹼畸形的直接原因及解剖学基础,影响外观及上肢功能,纤维束带切除术能有效改善Poland综合征合并腋蹼畸形的腋部外观及功能.

    作者:钟文耀;田文;李淳;赵俊会;孙丽颖;马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再植手指寒冷不耐受与手指末梢血流灌注量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再植手指寒冷不耐受与手指末梢血流灌注量的关系.方法 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随访30例单指完全离断再植术后2年以上的患者,使用彩色多普勒血流仪探测修复动脉的通畅性,并将患者分单侧动脉供血、双侧动脉供血两组.采用寒冷不耐受症状严重程度(CISS)量表评定患者再植手指的耐寒程度,利用激光多普勒同步测定健侧和患侧手指末节指腹的血流灌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供血动脉的数量、末梢血流灌注量与手指耐寒功能的关系.结果 单、双侧动脉供血的两组患者的再植手指CISS评分和末节指腹血流灌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寒冷不耐受的再植指末节指腹血流灌注量较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以上组患者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 再植手指寒冷不耐受与手指的末梢血流量降低有关,与供血指动脉的数量无关.

    作者:赵刚;芮永军;糜菁熠;黄海;张雁;余炯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手术技巧与疗效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钢板接骨术(MIPO)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手术技巧与疗效.方法 自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7~66岁,平均43.2岁.根据AO/ASIF骨折分型:12A型3例,12B型6例,12C型9例.采用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价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5个月.17例骨折Ⅰ期愈合,1例出现骨不连.1例出现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经换药伤口愈合.无深部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140°~ 170°(平均165°),后伸20°~40°(平均36°),外展80°~90°(平均87°);肘关节前屈130°~ 150°(平均142°),后伸-8°~0°(平均-2°).术后DASH评分:5~38分(平均10.6分).结论 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和肩肘关节功能恢复好的特点,坚实的解剖知识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因素.

    作者:翟利锋;马苟平;沈立锋;郭峭峰;张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菱形推进皮瓣在短指并指加深指蹼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介绍一种短指并指畸形加深指蹼治疗的皮瓣设计新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 自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对15例短指并指2型、3型的患儿,采用自行设计的指蹼间菱形推进皮瓣以加深指蹼,无需植皮.结果 术后皮瓣存活良好,随访6~12个月,指蹼加深7~10 mm,平均(8.32 ± 0.95) mm.结论 指蹼间菱形推进皮瓣应用于2型、3型短指并指患者的指蹼加深治疗,效果明显,创伤小,外观好,方法有效.

    作者:张松健;侯建玺;谢书强;杨超凡;董其强;吴召森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输液渗漏致屈指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 对输液渗漏致手指屈曲受限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分析致病相关因素,评价手术疗效.方法 自2009年9月至2016年7月,我们对输液渗漏致掌指关节屈曲受限且病程大于6个月的18例患儿,进行手背皮下瘢痕切除、伸肌腱松解术,术后指导康复锻炼.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患指的关节活动度.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平均20个月,患者掌指关节平均活动度增加.患指功能根据美国手外科学会制定的总主动活动度(TAM)测定法评定:优5例,良9例,可4例.结论 输液渗漏致手背皮下瘢痕形成是导致手指屈曲受限的主要原因.对此类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术中彻底切除瘢痕组织、松解肌腱,术后康复锻炼,可改善手指屈曲功能.

    作者:邱世宇;邱燕华;沙轲;谭桢;薛明强;王静威;廖世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微型骨锚联合腱片移植修复指伸肌腱止点损伤

    锤状指畸形的发生率很高,根据有无撕脱骨折、伸肌腱断端距止点的远近,可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术后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5].我科自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应用微型骨锚植入术联合伸肌支持带腱片移植治疗手指伸肌腱止点损伤患者1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海雷;李大村;刘井达;赵亮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五个月龄婴儿示指离断7h再植成功一例

    患儿 女,2015年3月9日出生.2015年8月8日18:00左右,右示指中节远端被剪刀剪断,于8月9日00:30来我院就诊.专科检查:右示指中节远端完全离断,断指肤色苍白,无血运(图1).伤后7h在示指指根鞘管内麻醉罗哌卡因应用下行右示指清创再植术.16倍显微镜视下清创,直径0.8 mm的克氏针作髓内贯穿固定中末节指骨,5-0肌腱缝线(强生公司,美国)多个“8”字法修复指深屈肌腱及伸肌腱.

    作者:魏苏明;芮永军;陆征峰;刘宇舟;金磊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拇长伸肌腱变异一例

    患者 男,43岁,因左腕、手部绞伤入院,急诊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术治疗时发现,左腕部近端桡侧可见一长约4.0 cm纵斜形挫裂伤口,深及骨质,探查拇短伸肌腱断裂,第一掌骨背侧可见一长约4.0 cm纵斜形挫裂伤口,探查拇长伸肌腱于掌骨头平面断裂,拇长伸肌腱呈两束走行,两束均有完整腱周膜,拇长伸肌腱断端从腕部伤口内抽出,拇短伸肌腱断端从掌背伤口内抽出.本例变异特点:一般情况下拇长伸肌腱为一束,本例为两束,两束肌腱紧贴在一起,均有独自的腱周膜,两束粗细相近,约为正常拇长伸肌腱的75%,两束肌腱并在一起约为正常拇长伸肌腱的1.5倍,两束拇长伸肌腱均从第三鞘管发出,走行正常,牵拉该肌腱时第三鞘管内无阻挡感,滑动良好,于拇指掌指关节背侧可明显看到拇长伸肌腱有两个断端(图1).

    作者:熊胜;李友;段永明;巨积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上肢海分枝杆菌感染一例

    患者 女,49岁,因右示指被河蟹刺伤后右上肢多发结节3个月就诊.4个月前患者右示指近指间关节处被河蟹扎伤,当时局部皮肤红肿,未见明显出血、肿胀,无发热.2周后扎伤处出现红色结节,轻压痛,逐渐增大,无明显疼痛,迁延不愈.1个月后手背侧及前臂、上臂内侧逐渐出现多发结节,仍无明显疼痛.后扎伤处肿块破溃、结痂,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伤口感染,行分泌物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鉴定结果为阴沟肠杆菌.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肿瘤标志物、生化、凝血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血液需氧及厌氧培养均为阴性.

    作者:侯奥林;郑谋雄;华续赟;沈云东;徐文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