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磊;臧成五;陈永祥;张文志;孟泽祖;丛锐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手指皮肤缺损较为常见,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常用邻指皮瓣、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局部皮瓣等方法修复[1-3].但上述方法存在着供区损伤大,需多次手术,外形臃肿,治疗时间长,皮瓣血运、感觉及质地不佳等缺点.自2012年10月至2015年8月,我们采用游离尺动脉腕上支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缺损14例,术后治疗效果较满意.
作者:章剑;谢振军;邓小兵;郑竞舟;孙华伟;邓名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患者 男,41岁.右腕部肿痛无力10年,进展加重1年.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腕部肿痛无力,曾于多家医院就诊,予消肿等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右腕部肿痛症状可缓解,近一年症状突然加重.临床检查:右腕皮肤肿胀明显,右腕桡骨茎突下可触及1.5 cm× 1.0 cm不规则实质性肿物,质地硬,边界清楚,轻压痛,活动度稍差,局部皮温较对侧稍高.右腕伸屈无力,手指活动及感觉较对侧减弱.腕关节活动度为掌屈30°,背伸20°,桡偏20°,尺偏30°,旋前30°,旋后30°.右腕关节背伸肌力M4,各指屈指肌力M3,伸肌肌力M4.
作者:王兆飞;陶海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套脱皮肤原位再植结合腹部分指套状皮瓣修复全手皮肤套脱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7例全手皮肤套脱伤患者,采用套脱皮肤原位再植术,术后3~10d因手指血运不佳或明确手指皮肤不能成活,再次手术切除坏死皮肤及末节指骨,采用腹部分指套状皮瓣修复5个手指,手掌、手背皮肤坏死者予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7例均保留了5个手指,伤口均Ⅰ期愈合,腹部供区伤口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4个月.手掌、手背皮瓣无臃肿,皮瓣质地、厚度接近手部皮肤,手(指)皮瓣感觉恢复为S1~S2.2~5指外形圆润,不显臃肿,皮肤触痛觉恢复可,2~5指掌指关节活动度为0.~80°,2例指间关节僵直于伸直位,5例指间关节活动度0°~30,2~5指可完成与拇指的对指、对捏等功能.供区及腹部无明显瘢痕挛缩.结论 套脱皮肤原位再植结合腹部分指套状皮瓣修复全手皮肤套脱伤,弥补了原位再植无法准确判断皮肤质量的不足,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巨积辉;金光哲;徐磊;熊胜;侯瑞兴;陆大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2例,前臂皮肤缺损伴有肌腱或骨外露6例,手腕部皮肤缺损伴有肌腱外露3例,手背皮肤缺损伴肌腱外露10例,手指背侧皮肤缺损伴指伸肌腱缺损3例.皮肤缺损范围为3 cm×5 cm~7 cm× 15 cm,均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切取皮瓣大小为4 cm×6 cm~8 cm× 16 cm,3例指伸肌腱缺损者携带腹外斜肌腱膜重建.术后重建肌腱者外固定3周,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康复.结果 1例皮瓣因旋髂浅动脉细小,吻合后顽固性痉挛通血不良失败,改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其余21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21例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上肢、手腕、手背创面修复后皮瓣外形质地满意,无需再次手术修薄,效果满意.重建指伸肌腱者手指稍臃肿,影响手指伸屈功能,效果欠佳.结论 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供区隐蔽,供区损伤较小,血供较可靠,皮瓣可充分利用,是修复前臂、手腕、手背皮肤缺损较理想的皮瓣之一.
作者:孙广峰;金文虎;李书俊;聂开瑜;祁建平;邓呈亮;吴必华;魏在荣;王达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PLA/HAP可吸收钉板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2年2月至2015年10月,我们采用PLA/HAP可吸收钉板治疗掌骨骨折患者22例(24处),术后观察测量手指屈伸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对患指术后的肌力和感觉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6.2个月,22例(24处)骨折全部愈合,无明显骨折移位丢失,无伤口感染及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其中2例(2处)延迟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1周.根据TAF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术后1个月复查:优14处,良7处,差3处,优良率为87.5%;术后3个月复查优良率为100%.结论 采用PLA/HAP可吸收钉板治疗掌骨骨折,方法简单,疗效较好,而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作者:庄敏丽;刘志刚;袁慧斌;陈雷;潘月海;李瑞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折断钉固定治疗掌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我们共收治16例掌骨头闭合性骨折患者,其中两部分骨折9例,三部分骨折7例,均采用折断钉固定治疗.术后根据临床检查、影像学评估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本组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16例患者中15例获得随访,时间为6~26个月,平均11.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时间为8~ 12周,平均10.5周.末次随访手部掌指关节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9例,良5例,中1例.VAS平均为1.8±0.3.结论 采用折断钉固定治疗掌骨头骨折,操作简单,固定牢靠,软组织干扰小,有利于掌指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作者:汤样华;曾林如;李永福;辛大伟;岳振双;徐灿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指固有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上常见,表现为手指掌面半侧的麻木、疼痛,如购物后拎塑料袋引起的手指麻木、疼痛(plastic bag syndrome)[1],但绝大多数为一过性,休息后可自愈.对于有职业诱因或明显肿物生长引起、保守治疗无效的指固有神经卡压,往往需要手术治疗.自2005年至2015年,我们共收治症状明显的指固有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15例,其中5例顽固性疼痛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李岩峰;孙源;蔡培华;范存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10例Bennett骨折患者,男9例,女1例;年龄25~65岁,平均41.5岁.闭合复位分别以克氏针加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术后即开始患侧指间、掌指、腕、肩肘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0.5~1.0年,骨折愈合时间为6~ 10周,平均8周,未出现针道感染、延迟愈合、不愈合、关节僵硬、固定针松动等情况,按照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法评价关节功能:优6例,良3例,中1例.按Cooney评分标准均在90分以上,疗效满意.结论 利用微型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Bennett骨折,稳定性更高,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无需石膏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尹昭伟;蒋纯志;杨蓊勃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对传统的手指完全套脱离断后再植术式进行改进,并评估其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0年4月至2015年9月,我们对16例手指完全套脱离断患者在小切口下实施断指再植术,并采用同指一侧指神经移植修复另一侧指神经,再通过端侧缝合修复神经供区侧指神经重建手指感觉.结果 术后16指再植存活14指,随访时间为5~12个月,平均8个月,再植指体外观、功能恢复满意,两点分辨觉为5~8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9指,良4指,中1指.结论 在小切口下对完全套脱离断手指进行再植,并采用同指一侧指神经移植修复另一侧指神经,联合端侧缝合的方法修复神经供区侧指神经重建手指感觉,是手指完全套脱离断伤再植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林伟栋;芮永军;施海峰;许亚军;张志海;吴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患者 男,23岁,因右拇指压伤末节部分缺损1h入院.临床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右拇指于甲根平面以远套脱缺损,创缘不齐,挫伤较重,远节指骨外露,部分远节指骨粗隆部骨质缺损,伤口活动性出血,未见明显血管神经抽出,中度污染(图1,2).X线片示右拇指远节粗隆部骨质缺损.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硬脊膜外阻滞麻醉下行游离右趾甲皮瓣联合第二趾侧方皮瓣再造右拇指(图3~5),趾甲皮瓣面积为2.0 cm× 2.0 cm,第二趾侧方皮瓣面积为2.0 cm× 1.5 cm.
作者:李雷;周广良;崔龙杰;邓伟;赵东阳;巨积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携带部分趾腓侧趾固有神经的趾腓侧皮瓣修复1~5指指腹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1~5指指腹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外露患者30例31指(示中指同时指腹缺损1例),其中拇指部分指腹缺损3指,示指7指,中指8指,环指5指,小指8指,皮瓣切取面积2.0 cm×1.5 cm~3.0 cm× 2.2 cm.足部供区全部直接闭合.结果 修复环指1指术后发生反复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处理皮瓣坏死行邻指皮瓣修复,余移植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趾腓侧皮瓣指腹两点分辨觉4~ 10mm,平均6mm,修复手指外观颜色正常,质地良好,感觉恢复S3~S4;供区肢体无功能障碍.结论趾腓侧皮瓣可携带部分腓侧趾固有神经,减少足部供区损伤,效果满意.
作者:梁高峰;张满盈;吴珂;滕云升;段超鹏;贾宗海;文波;刘俊良;董俊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肘内翻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常见的并发症,French截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常用于治疗肘内翻畸形,但容易产生肘外侧隆起畸形,我们在闭合楔形截骨的基础上将肱骨远端内移治疗肘内翻.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肘内翻患者132例,排除随访小于3个月的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测量健侧及患侧的提携角(HEWA),患侧术前及术后后一次随访时的肘外侧突起指数(lateral condylar prominence index,LGPI).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均采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第一组保持内侧骨皮质部分连续;第二组凿断内侧骨皮质,使远端骨块内移,截骨后用克氏针固定.术后4周、6周复查拍摄X线片根据截骨端愈合情况决定是否拆除石膏及取出内固定.并根据Bellemore的方法评估手术效果,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3~ 33个月,平均5.2个月.第一组患儿36例,平均年龄7.3岁.术前患侧HEWA平均为-17.3°,术后为8.5°,健侧为10.2°,术前患侧LCPI平均为-2.5%,术后为10.2%.第二组患儿43例,平均年龄6.4岁.术前患侧HEWA平均为-17.7°,术后为8.2°,健侧为9.7°,术前患侧LCPI平均为-0.6%,术后为-3.3%.两组患儿术后HEWA及其改变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LCPI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结合远端骨块内移的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在纠正肘内翻畸形的同时避免出现外侧髁的骨性隆起,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玉婵;王志刚;蔡海清;徐蕴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Bennett骨折又称第一掌骨基底骨折合并第一腕掌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是手部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多因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此种骨折不稳定,如治疗不当,常会造成第一腕掌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自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我们采用直径2.0mm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患者18例,术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海雷;李大村;李建峰;赵亮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带孔克氏针张力带技术治疗尺骨茎突骨折.方法 自2009年11月至2014年12月,对38例尺骨茎突骨折患者采用带孔克氏针张力带技术治疗.结果 本组3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6~ 22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损伤及骨折再移位发生,骨折均临床愈合,时间5~9周,平均7.5周.根据Green-O’brien功能评定方法评定疗效:优18例,良19例,可1例;优良率97.4%.结论 带孔克氏针张力带技术治疗尺骨茎突骨折加压力量强大,骨折端稳定,临床疗效好,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李春汪;王保苍;王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以旋髂浅动脉为蒂髂骨皮瓣修复手部掌骨与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2月至2011年8月,应用旋髂浅动脉髂骨皮瓣修复手部掌骨与皮肤缺损患者6例,皮瓣切取大小5 cm×3 cm~12 cm×6 cm,髂骨切取大小6.0 cm× 0.7 cm× 0.6 cm~ 8.5 cm× 0.9 cm×0.8 cm.结果 6例髂骨皮瓣顺利存活,全部患者术后随访6~13个月,皮瓣外观满意,髋部供区伤口Ⅰ期愈合,外形轮廓未改变,线性瘢痕位于腹股沟韧带及髂嵴下方,长4~13 cm,1例因术中股前外侧皮神经受牵拉,术后大腿外侧皮肤感觉稍麻木,2个月后自行恢复.结论 旋髂浅动脉髂骨皮瓣供区损伤小,切取简便,血运丰富,是修复手部掌骨合并皮肤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刘新益;李雷;刘海亮;李祥军;熊胜;巨积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应用骨间背侧动脉桡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我们采用游离骨间背侧动脉桡侧穿支皮瓣对8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修复,其中手指软组织创面4例,虎口软组织创面2例,手背侧软组织创面2例.并以前臂后侧皮神经重建皮瓣感觉,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 1.5 cm~6.5 cm×4.5 cm.结果 术后8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6~12个月,皮瓣外形满意,手指、虎口功能恢复良好,皮瓣两点分辨觉恢复至8~11 mm.供区仅留线性瘢痕,无功能影响.结论 以骨间背侧动脉桡侧穿支为蒂的筋膜皮瓣,具有血供可靠、切取方便、皮瓣内有感觉神经支配、供区损伤小、不臃肿等特点,是修复手部小面积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张建磊;臧成五;陈永祥;张文志;孟泽祖;丛锐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测量双足第二趾胫侧皮肤腓深神经及趾底固有神经支配区域两点分辨觉(twopoint discrimination),比较该区域不同的神经支配两点分辨觉是否有异同,为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感觉恢复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测量500例成人双足第二趾胫侧区域皮肤的两点分辨觉:左足腓深神经支配区(F1)和趾底固有神经支配区域(Z1),右足腓深神经支配区(F2)和趾底固有神经支配区域(Z2).结果 F1的两点分辨觉为(12.95±0.07)mm;F2为(12.98±0.07)mm;Z1为(18.81±0.09)mm;Z2为(18.84±0.09)mm.F1与F2间、Z1与Z2间两点分辨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1与Z1间、F2与Z2间两点分辨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1< Z1,F2<Z2.结论 双足第二趾胫侧区域两点分辨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腓深神经支配区域与趾底固有神经支配区域间两点分辨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区<Z区.
作者:徐磊;巨积辉;侯瑞兴;金光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缝合神经重建感觉的指动脉M形皮瓣修复儿童指端套脱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们共收治9例9指指端套脱伤患儿,采用指动脉M形皮瓣瓦合修复指端创面,皮瓣面积为3.0 cm× 1.0 cm~3.5 cm× 1.2 cm,同时皮瓣内指背神经与一侧指神经缝合重建皮瓣感觉.结果 术后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 14个月,皮瓣全部顺利存活,蒂部无臃肿,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满意,颜色与周围皮肤接近,5例7岁以上儿童随访皮瓣两点分辨觉为6.0~9.0mm,患指术后各关节活动正常.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7指,良2指.供区植皮平整无挛缩并发症.结论 指动脉M形皮瓣手术操作简单,通过缝合神经重建皮瓣感觉,术后疗效可靠,是修复儿童指端套脱伤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
作者:薛明宇;周晓;强力;沈小芳;卜凡玉;黄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三维CT’重建图像指导下手足部痛风石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6例手足部痛风石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中见CT呈绿色影像区域有大量的尿酸盐沉积在皮下软组织、肌腱、关节囊或侵犯骨质.皮下孤立的痛风石彻底切除;侵犯关节及肌腱的痛风石术中应尽可能保留手功能进行刮除,为了彻底清除尿酸盐结晶可以部分切除指浅屈肌腱和关节囊,刮除软骨及骨端松质骨内的尿酸盐病灶,对于受损较重的指间关节行关节融合术.当指体几乎全部被尿酸盐侵蚀时没有功能,可以考虑截指(趾)术;合并腕管综合征的患者行腕管切开,病灶切除,神经松解;痛风石切除后,利用脉冲枪以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脉冲枪的压力可以彻底冲除残留的尿酸盐.结果 术后2周拆除缝线.随访1~3年,平均1.7年,3例失访,其余13例切口均Ⅰ期愈合.11例关节功能较术前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加,活动后不适感减轻;2例术后关节功能无改善,其中2例痛风石复发(非手术区),二次入院手术治疗.结论 利用三维CT重建图像指导下进行手足部痛风石的手术治疗可以使病灶定位更明确,防止病灶遗漏,有效减轻患者痛风石的局部症状,改善手足部功能.
作者:赵维彦;张海欧;朱春雷;邱旭东;赵炳显;吴绍君;郭忠岩;赵世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患者 女,54岁,左手小鱼际肿物12年,增大伴感觉不适3年入院.入院时一般情况好,临床检查:左手小鱼际肿胀,皮肤静脉无迂曲扩张,可触及体积约4cm×5cm×6cm肿物,质地韧,活动度尚可,局部感觉迟钝,轻度压痛,环小指活动可,末梢血运、感觉迟钝,腕关节、肘关节屈伸活动好,同侧肘部、腋窝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作者:庞超见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