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足第二趾胫侧皮肤两点分辨觉的比较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徐磊;巨积辉;侯瑞兴;金光哲

关键词:足趾, 统计学, 第二趾胫侧, 两点分辨觉
摘要:目的 测量双足第二趾胫侧皮肤腓深神经及趾底固有神经支配区域两点分辨觉(twopoint discrimination),比较该区域不同的神经支配两点分辨觉是否有异同,为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感觉恢复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测量500例成人双足第二趾胫侧区域皮肤的两点分辨觉:左足腓深神经支配区(F1)和趾底固有神经支配区域(Z1),右足腓深神经支配区(F2)和趾底固有神经支配区域(Z2).结果 F1的两点分辨觉为(12.95±0.07)mm;F2为(12.98±0.07)mm;Z1为(18.81±0.09)mm;Z2为(18.84±0.09)mm.F1与F2间、Z1与Z2间两点分辨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1与Z1间、F2与Z2间两点分辨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1< Z1,F2<Z2.结论 双足第二趾胫侧区域两点分辨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腓深神经支配区域与趾底固有神经支配区域间两点分辨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区<Z区.
中华手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白血病患儿前臂毛霉菌感染创面一例

    患儿 男,7岁,因右前臂皮肤坏死创面不愈27d入院.10个月前患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予以ALL-REZ BFM2002方案规律化学治疗,15 d后骨髓缓解,继续按原方案治疗,后一次R1方案化学治疗后拟进入维持化学治疗,R1治疗结束后第4天出现发热,达38.9℃,27d前右前臂皮肤破损后出现针尖样黑点(图1),伴有反复发热,高达39.4℃,予以美罗培南和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22d前C反应蛋白:79.2 mg/L;真菌(1-3)-β-D葡聚糖:64.36 ng/L,曲霉菌抗原:0.6204 μ/L,胸部CT:右肺上叶、中叶外侧段见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右侧胸腔内可见少量积液.

    作者:俞芳;唐举玉;贺湘玲;吴安华;吴攀峰;周征兵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带孔克氏针张力带技术治疗尺骨茎突骨折

    目的 探讨带孔克氏针张力带技术治疗尺骨茎突骨折.方法 自2009年11月至2014年12月,对38例尺骨茎突骨折患者采用带孔克氏针张力带技术治疗.结果 本组3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6~ 22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损伤及骨折再移位发生,骨折均临床愈合,时间5~9周,平均7.5周.根据Green-O’brien功能评定方法评定疗效:优18例,良19例,可1例;优良率97.4%.结论 带孔克氏针张力带技术治疗尺骨茎突骨折加压力量强大,骨折端稳定,临床疗效好,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李春汪;王保苍;王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应用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10例12块,尺动脉腕背支穿支皮瓣3块,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1块,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2块,臂内侧穿支皮瓣1块,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1块,股前外侧穿支皮瓣2块,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2块.其中血流桥接穿支皮瓣3例,显微削薄穿支皮瓣2例,分叶穿支皮瓣1例.修复手指创面6块,手掌2块,手背4块.面积小为5.0 cm× 2.5 cm,大为11.0 cm× 11.0 cm.结果 全部皮瓣顺利存活,无动脉或静脉危象发生.皮瓣颜色良好,质地柔软,不臃肿,供区遗留线性瘢痕.随访3~ 15个月,平均8个月,部分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手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结论 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对供区和手的外形损伤小,符合手部创面修复原则;上肢穿支皮瓣颜色、质地与手部缺损修复要求一致,供受区邻近,是修复手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理想的修复方法.

    作者:尹路;宫可同;殷中罡;徐建华;张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八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断指再植的手术护理体会

    断指再植手术要求患者在围手术期情绪稳定,体位保持不变,密切配合医师.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病,由于患者缺乏自知力和行为控制能力,不能正确地理解医务人员对其进行的治疗和护理操作,甚至会产生敌对情绪,不能主动配合,阻挠医务人员对其进行手术,对围手术期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为8例自伤式断指精神病患者进行了断指再植手术,给予针对性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臧莉萍;秦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肘肌瓣入路治疗桡骨头骨折

    目的 根据肘肌的解剖特点设计肘肌瓣入路,探讨治疗桡骨头骨折的手术技术.方法 选用20侧成人尸体上肢标本,解剖分析肘肌瓣入路的特点及技术,显露桡骨的近端、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临床治疗桡骨头骨折患者26例,采用肘肌瓣入路复位内固定.结果 中副动脉及支配肘肌的桡神经肘肌支在肱三头肌内侧头肘肌延续部自上而下进入肘肌.肘肌远端剥离并向近端掀起不破坏肘肌的血供及神经支配,且能提供桡骨的近端、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的手术显露.26例患者随访12~ 24个月,平均18.6个月,末次随访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者肘关节功能,平均92.5分,优良率90.6%.结论 采用肘肌瓣人路治疗桡骨头骨折,显露充分,视野清晰,术后恢复佳,且未见肘关节不稳定、屈肌肌力减退、肘肌萎缩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焕建;朱文峰;吴加东;夏春林;许亚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指动脉背侧终末支皮瓣修复指末端缺损

    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工作中经常发生手外伤,手指末端缺损常见,修复应尽可能避免缩短伤指的长度.自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采用指动脉背侧终末支皮瓣修复指末端组织缺损患者35例,疗效满意.

    作者:赵世波;于东利;徐晓梅;姜厚森;尚小鹏;徐勤;王建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人工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因素分析及探讨

    目的 探讨及分析人工桡骨头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术后肘外翻及其他并发症的产生因素.方法 自2008年8月至2014年10月,我们采用人工桡骨头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患者21例,其中合并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例,合并尺骨鹰嘴骨折5例,合并肘关节脱位6例.按Mason分型,Ⅲ型15例,Ⅳ型6例.结果 术后19例患者获得随访,2例失访,时间为5~79个月,平均39.9个月.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6例,良2例,可1例.术后肘关节携带角,患侧肘外翻角度大于健侧10°以上的患者为4例.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桡骨柄周围射线可透过区.未见切口感染、神经损伤、金属异物反应及腕部畸形等并发症.1例出现肘关节僵硬再次行关节松解术.5例肘部有轻度异位骨化,但未对肘和前臂运动造成明显影响.结论 人工桡骨头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可获得比较满意的中期疗效.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肘外翻及假体松动等,这可能与手术操作技巧、假体填充及假体强度等因素相关.

    作者:蒋毅;王建卫;吴可沁;刘师良;郑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手指侧方皮支血管链皮瓣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手指侧方皮支血管链皮瓣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们共收治41例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范围为1.0 cm× 1.0 cm~ 1.5 cm× 2.4 cm.应用手指侧方皮支血管链皮瓣修复21例,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20例.术后随访对患指血供情况,皮瓣有无水泡、淤紫,外观是否臃肿,耐寒性,有无痛性瘢痕,患指屈伸功能,皮瓣感觉恢复等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41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10~18个月,指动脉岛状皮瓣组术后出现水泡10例,其中淤紫8例,皮瓣蒂部臃肿5例,冬季出现患指发凉6例,出现痛性瘢痕1例.手指侧方皮支血管链皮瓣组术后出现水泡3例,其中淤紫2例,术后无皮瓣臃肿,冬季无患指发凉,无痛性瘢痕.术后皮瓣有无水泡、淤紫,外观是否臃肿及耐寒性方面,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指屈伸功能及有无痛性瘢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动脉岛状皮瓣两点分辨觉为(10.3±2.6) mm,手指侧方皮支血管链皮瓣为(9.7±1.9) 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指侧方皮支血管链皮瓣血液循环更加接近生理性,耐寒性较好,并且皮瓣外形满意,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吴波;廖苏平;危蕾;刘俊;叶志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手掌尺侧巨大神经鞘瘤一例

    患者 女,54岁,左手小鱼际肿物12年,增大伴感觉不适3年入院.入院时一般情况好,临床检查:左手小鱼际肿胀,皮肤静脉无迂曲扩张,可触及体积约4cm×5cm×6cm肿物,质地韧,活动度尚可,局部感觉迟钝,轻度压痛,环小指活动可,末梢血运、感觉迟钝,腕关节、肘关节屈伸活动好,同侧肘部、腋窝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作者:庞超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趾底固有动脉弓上动脉岛状皮瓣塑形再造指的解剖学及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趾底固有动脉弓及其弓上动脉的解剖学基础,并研究利用趾底固有动脉弓上动脉岛状皮瓣改善再造指外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新鲜成人足标本8只,分别经足背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对第二趾趾底固有动脉进行显微解剖,并观察趾底固有动脉弓的位置及其发出弓上动脉的起始部位,走行方向及分支的数目情况.临床上设计应用趾底固有动脉弓上动脉岛状皮瓣嵌入再造指中节狭窄处改善再造指外形13例15指.结果 8只成人足标本中均出现趾底固有动脉弓,发出5支恒定的分支,即趾底固有动脉弓上动脉,口径为0.4~0.6 mm.皮瓣及再造指体全部存活.术后随访3~ 18个月,平均9个月.再造指外形较术前改善明显,指腹感觉恢复良好,再造指无明显瘢痕增生,伸屈活动良好.结论 趾底固有动脉弓及其发出的弓上动脉解剖恒定,血供可靠,应用趾底固有动脉弓上动脉岛状皮瓣改善再造指外形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唐林峰;巨积辉;刘跃飞;李雷;蓝波;侯瑞兴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以旋髂浅动脉为蒂髂骨皮瓣修复手部掌骨与皮肤缺损

    目的 探讨以旋髂浅动脉为蒂髂骨皮瓣修复手部掌骨与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2月至2011年8月,应用旋髂浅动脉髂骨皮瓣修复手部掌骨与皮肤缺损患者6例,皮瓣切取大小5 cm×3 cm~12 cm×6 cm,髂骨切取大小6.0 cm× 0.7 cm× 0.6 cm~ 8.5 cm× 0.9 cm×0.8 cm.结果 6例髂骨皮瓣顺利存活,全部患者术后随访6~13个月,皮瓣外观满意,髋部供区伤口Ⅰ期愈合,外形轮廓未改变,线性瘢痕位于腹股沟韧带及髂嵴下方,长4~13 cm,1例因术中股前外侧皮神经受牵拉,术后大腿外侧皮肤感觉稍麻木,2个月后自行恢复.结论 旋髂浅动脉髂骨皮瓣供区损伤小,切取简便,血运丰富,是修复手部掌骨合并皮肤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刘新益;李雷;刘海亮;李祥军;熊胜;巨积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闭合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中节指骨A2.3型骨折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中节指骨A2.3型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对我院收治的20例20指中节指骨A2.3型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3个月.全部患指均获得骨性愈合,时间4~6周,平均4.5周,均未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克氏针断裂、针道感染.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系统评价标准评定:优20指.结论 闭合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中节指骨A2.3型骨折,固定牢靠,操作简便,可早期功能锻炼,避免肌腱粘连和关节僵硬,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付世杰;孙勃;张海峰;高云峰;张擎柱;王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第二趾胫侧皮瓣与趾趾背皮瓣瓦合修复手指Ⅱ度套脱伤

    目的 探讨应用第二趾胫侧皮瓣与趾趾背皮瓣瓦合修复手指Ⅱ度套脱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应用第二趾胫侧皮瓣与趾趾背皮瓣瓦合修复手指Ⅱ度套脱伤15例17指.11例12指为自指根部至指尖套脱,4例5指为自近指间关节水平至指尖套脱.皮瓣供区采用一期皮耐克覆盖创面,二期行腹部中厚皮片植皮修复.术后观察受区皮瓣外形、两点分辨觉、手指功能及供区修复情况.结果 术后皮瓣均存活,创口均Ⅰ期愈合,随访5~24个月,平均13.6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两点分辨觉达6~11 mm,末次随访手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1指,良5指,可1指.皮瓣供区无植皮坏死,无瘢痕增生及破溃,无疼痛,行走活动功能无影响.结论 应用第二趾胫侧皮瓣与趾趾背皮瓣瓦合修复手指Ⅱ度套脱伤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式.

    作者:沈鸿飞;岳振双;汤样华;侯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先天性复拇畸形虎口形态特点及治疗策略

    目的 本研究以Wassel分型为基础,分析各型先天性复拇畸形虎口形态特点,以期对虎口狭窄者提出相应治疗策略.方法 我科自2016年2月至6月收治60例68指复拇畸形患者,使用手功能评定专用游标卡尺及量角器分别测量虎口距离,第一、二掌骨头间距(IMD)和第一、二掌骨间夹角(DIMA),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健、患侧差异,并重点分析Wassel Ⅳ型中掌骨头尺偏者及Wassel Ⅴ型、Ⅵ型、Ⅶ型健侧与患侧的虎口差异.结果 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中掌骨头无明显尺偏者共计23指,虎口距离健、患侧分别为(2.56±0.46) cm和(2.32±0.39)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5,P=0.006);IMD及DIMA健、患侧分别为(3.32±0.27) cm、(3.24±0.28) cm和(41.84±3.22)°、(41.79±3.39)°,健、患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者t=1.529,P=0.144;后者t=0.224,P=0.826).Wassel Ⅳ型中掌骨头尺偏者及WasselⅤ型、Ⅵ型、Ⅶ型共计45指,虎口距离健、患侧分别为(2.62±0.34)cm、(2.21±0.4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38,P=0.000);IMD及DIMA健、患侧分别为(3.38±0.36)cm、(3.03±0.53)cm和(43.32±3.87)°、(35.35±6.73)°,健、患侧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前者t =4.585,P=0.000;后者t=7.730,P=0.000).结论 复拇畸形中虎口狭窄者多见于Wassel Ⅳ型中掌骨头尺偏者及Wassel Ⅴ型、Ⅵ型、Ⅶ型患者;对于虎口狭窄软组织尚松弛者建议采用掌骨截骨矫形,软组织紧张者在掌骨截骨的基础上建议行虎口“Z”字成形或示指背侧转移皮瓣以开大虎口.

    作者:孙丽颖;田文;赵俊会;钟文耀;田光磊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上肢创面

    目的 探讨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2例,前臂皮肤缺损伴有肌腱或骨外露6例,手腕部皮肤缺损伴有肌腱外露3例,手背皮肤缺损伴肌腱外露10例,手指背侧皮肤缺损伴指伸肌腱缺损3例.皮肤缺损范围为3 cm×5 cm~7 cm× 15 cm,均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切取皮瓣大小为4 cm×6 cm~8 cm× 16 cm,3例指伸肌腱缺损者携带腹外斜肌腱膜重建.术后重建肌腱者外固定3周,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康复.结果 1例皮瓣因旋髂浅动脉细小,吻合后顽固性痉挛通血不良失败,改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其余21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21例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上肢、手腕、手背创面修复后皮瓣外形质地满意,无需再次手术修薄,效果满意.重建指伸肌腱者手指稍臃肿,影响手指伸屈功能,效果欠佳.结论 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供区隐蔽,供区损伤较小,血供较可靠,皮瓣可充分利用,是修复前臂、手腕、手背皮肤缺损较理想的皮瓣之一.

    作者:孙广峰;金文虎;李书俊;聂开瑜;祁建平;邓呈亮;吴必华;魏在荣;王达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趾甲皮瓣联合第二趾侧方皮瓣瓦合再造拇指一例5年随访

    患者 男,23岁,因右拇指压伤末节部分缺损1h入院.临床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右拇指于甲根平面以远套脱缺损,创缘不齐,挫伤较重,远节指骨外露,部分远节指骨粗隆部骨质缺损,伤口活动性出血,未见明显血管神经抽出,中度污染(图1,2).X线片示右拇指远节粗隆部骨质缺损.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硬脊膜外阻滞麻醉下行游离右趾甲皮瓣联合第二趾侧方皮瓣再造右拇指(图3~5),趾甲皮瓣面积为2.0 cm× 2.0 cm,第二趾侧方皮瓣面积为2.0 cm× 1.5 cm.

    作者:李雷;周广良;崔龙杰;邓伟;赵东阳;巨积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截骨远端内移——改良French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

    目的 肘内翻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常见的并发症,French截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常用于治疗肘内翻畸形,但容易产生肘外侧隆起畸形,我们在闭合楔形截骨的基础上将肱骨远端内移治疗肘内翻.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肘内翻患者132例,排除随访小于3个月的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测量健侧及患侧的提携角(HEWA),患侧术前及术后后一次随访时的肘外侧突起指数(lateral condylar prominence index,LGPI).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均采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第一组保持内侧骨皮质部分连续;第二组凿断内侧骨皮质,使远端骨块内移,截骨后用克氏针固定.术后4周、6周复查拍摄X线片根据截骨端愈合情况决定是否拆除石膏及取出内固定.并根据Bellemore的方法评估手术效果,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3~ 33个月,平均5.2个月.第一组患儿36例,平均年龄7.3岁.术前患侧HEWA平均为-17.3°,术后为8.5°,健侧为10.2°,术前患侧LCPI平均为-2.5%,术后为10.2%.第二组患儿43例,平均年龄6.4岁.术前患侧HEWA平均为-17.7°,术后为8.2°,健侧为9.7°,术前患侧LCPI平均为-0.6%,术后为-3.3%.两组患儿术后HEWA及其改变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LCPI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结合远端骨块内移的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在纠正肘内翻畸形的同时避免出现外侧髁的骨性隆起,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玉婵;王志刚;蔡海清;徐蕴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腕关节滑膜骨软骨瘤伴脊髓空洞症一例

    患者 男,41岁.右腕部肿痛无力10年,进展加重1年.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腕部肿痛无力,曾于多家医院就诊,予消肿等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右腕部肿痛症状可缓解,近一年症状突然加重.临床检查:右腕皮肤肿胀明显,右腕桡骨茎突下可触及1.5 cm× 1.0 cm不规则实质性肿物,质地硬,边界清楚,轻压痛,活动度稍差,局部皮温较对侧稍高.右腕伸屈无力,手指活动及感觉较对侧减弱.腕关节活动度为掌屈30°,背伸20°,桡偏20°,尺偏30°,旋前30°,旋后30°.右腕关节背伸肌力M4,各指屈指肌力M3,伸肌肌力M4.

    作者:王兆飞;陶海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重建感觉的指动脉M形皮瓣修复儿童指端套脱伤

    目的 探讨缝合神经重建感觉的指动脉M形皮瓣修复儿童指端套脱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们共收治9例9指指端套脱伤患儿,采用指动脉M形皮瓣瓦合修复指端创面,皮瓣面积为3.0 cm× 1.0 cm~3.5 cm× 1.2 cm,同时皮瓣内指背神经与一侧指神经缝合重建皮瓣感觉.结果 术后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 14个月,皮瓣全部顺利存活,蒂部无臃肿,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满意,颜色与周围皮肤接近,5例7岁以上儿童随访皮瓣两点分辨觉为6.0~9.0mm,患指术后各关节活动正常.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7指,良2指.供区植皮平整无挛缩并发症.结论 指动脉M形皮瓣手术操作简单,通过缝合神经重建皮瓣感觉,术后疗效可靠,是修复儿童指端套脱伤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

    作者:薛明宇;周晓;强力;沈小芳;卜凡玉;黄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指固有神经卡压综合征15例

    指固有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上常见,表现为手指掌面半侧的麻木、疼痛,如购物后拎塑料袋引起的手指麻木、疼痛(plastic bag syndrome)[1],但绝大多数为一过性,休息后可自愈.对于有职业诱因或明显肿物生长引起、保守治疗无效的指固有神经卡压,往往需要手术治疗.自2005年至2015年,我们共收治症状明显的指固有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15例,其中5例顽固性疼痛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李岩峰;孙源;蔡培华;范存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