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云翔;王昆;李智勇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15例有移位和复位效果不满意的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患者采用早期手术治疗.骨折均经X线片和CT确诊,包括:背侧型4例,掌侧型1例,劈裂型2例,塌陷型5例,劈裂加塌陷型3例;合并桡尺远侧关节分离3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3例.除背侧型采取背侧切口外,其余均采取掌侧切口.本组采用2.4mm或2.7mm解剖钛板固定6例,3.5mm钢板固定3例,螺钉固定3例,克氏针固定1例,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2例.伴桡尺远侧关节分离3例中,复位后不稳定者1例予克氏针固定5周,2例行植骨.结果 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松动断裂和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 ~ 28个月(平均13个月),其中1例复位不良者有轻度创伤性关节炎表现,腕关节功能按Sariento标准进行评定:优9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 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是一种较特殊的关节内骨折,有移位和复位效果不满意者早期手术治疗效果较佳.
作者:吴永伟;殷渠东;孙振中;顾三军;芮永军;寿奎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s,LCP)结合克氏针治疗中青年高能量损伤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8年6月至2012年11月收治中青年C型桡骨远端骨折26例,平均年龄28岁.骨折按AO分型:C1型14例,C2型6例,C3型6例.采用掌侧LCP结合克氏针固定20例,背侧LCP结合克氏针固定4例,桡侧LCP结合克氏针固定2例.随访内容包括腕关节疼痛程度评分(VAS),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Gartland-Werley评分,Batra放射学评价以及并发症.结果 26例均获得18 ~ 48个月的随访,平均2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2~ 24周,平均18周;克氏针拆除时间为3~5周,平均4周;钢板拆除时间为12 ~ 18个月,平均14个月.l例患者术后3个月发生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3例术后发生创伤性腕关节炎.按照Gartland-Werley评分:优18例,良5例,可3例.结论 高能量损伤导致的中青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经关节面不规则型骨折块移位明显,锁定加压接骨板结合克氏针通过桡掌侧、背侧及桡侧手术入路对骨折进行个性化解剖复位,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王健;张怀保;卓高豹;邱海胜;劳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断指再植术后改良治疗方案对再植成活率和血管危象发生率的影响,探讨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住院治疗的105例(129指)单指或双指断指再植的患者,其中46例(55指)术后采用改良治疗方案,抗凝血治疗中不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药物,绝对卧床3d,再植指血运稳定的患者3d后允许在进食及如厕时起床、5d后下床可室内活动;59例(74指)采用传统治疗方案,常规抗感染、抗凝血及抗痉挛药物和绝对卧床7d.观察记录两组断指再植血管危象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改良组再植成活率(96.4%)与常规组(97.3%)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舒适度调查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断指再植术后应用改良治疗方案,可以缩短患者卧床及住院时间,减少卧床并发症,提高了患者舒适度,同时对断指再植的成活率未造成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章伟文;王扬剑;何凌锋;李学渊;陈薇薇;孙涛;刘林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背侧双钢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背侧粉碎性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背侧双钢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背侧粉碎性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1例.其中背侧双钢板组24例,采用背侧切口,按三柱理论,用双钢板分别固定中间柱和桡侧柱.外固定支架组17例,采用闭合复位超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 术后背侧双钢板组随访12 ~ 36个月,平均18.2个月,外固定支架组随访10~ 34个月,平均15.8个月.X线片显示两组骨折全部愈合.背侧双钢板组患者尺偏角、桡骨高度及Gartland-Wetley评分均优于外固定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掌倾角恢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钢板组伤口感染1例,腱鞘炎1例,桡神经浅支损伤1例;外固定支架组钉道感染2例,固定松动1例,腕关节僵硬2例.两组在患者满意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背侧双钢板对背侧粉碎性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优于外固定支架,但双钢板固定手术复杂、费用高、需二次住院手术取出内固定,两组在患者满意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临床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作者:曾庆敏;卢伟;刘德昌;张新潮;吴靖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闭合性指骨骨折是手部常见的骨折,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或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都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2011年6月至2013年4月,我们在C臂机下闭合整复、AO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23例闭合性非粉碎性指骨骨折(本组均为近节或中节指骨),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刘亮;吕云亮;魏勇;常西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鉴于人类的双手需要完成生活中的许多精细动作,掌骨骨折术后的功能恢复显得非常重要.治疗上应努力做到解剖复位,严禁有旋转、侧方成角和大于10°的掌背侧成角移位[1].微型钢板和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掌骨骨折的两种常见方法[2-3].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我科分别采用克氏针和微型钢板治疗掌骨骨折患者60例,现对两种疗效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武理国;沈军;傅国海;马一平;胡韶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对172例闭合性锤状指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比较三种治疗支具的成功率、并发症率及影响愈合的因素,提出改进方法,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我们从门急诊收集了172例闭合性锤状指使用支具制动的病例,统计分析其发病情况、受累指的分布、三种治疗支具的成功率及影响因素等.结果 本组共172例,男123例,女49例,随访时间为拆除支具3个月以上,三种支具之间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主要与局部症状相关,影响愈合的主要因素是发病至制动的间隔时间.结论 三种治疗支具成功率相当,因此近指间关节(PIP)不必制动,只制动远指间关节(DIP)时患者耐受性好;影响愈合率的大因素是患者出现锤状指至佩戴上支具的间隔时间,而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是局部症状.
作者:薛云皓;田光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桡骨小头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肘部关节内骨折,治疗不当容易导致肘关节功能受限,其中以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治疗为棘手.我院自2007年10月至2011年6月采用微型钢板结合Herbert螺钉治疗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9例,治疗效果较为满意.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4~51岁,平均34.1岁.受伤原因:摔伤6例,高处坠落伤2例,交通伤1例.术前常规肘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及CT检查,根据Mason分型,均为Ⅲ型骨折,均累及桡骨颈部.
作者:孙克富;耿玉强;崔建国;黄叶建;韩成相;李向东;陶明高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双足趾皮瓣瓦合修复全手指套脱伤的可行性.方法 对20具尸体标本右中指建立全手指套脱伤模型,将创面分为掌侧和背侧两部分,背侧创面应用带足背皮瓣的第二趾甲背皮瓣覆盖,掌侧创面应用对侧足带足背皮瓣的第二趾胫侧皮瓣覆盖,两皮瓣瓦合后修复整个手指创面.结果 20例尸体标本中指全手指套脱伤一次手术完成了对创面、指腹和指甲缺损的修复,修复后手指保留原长度,外形美观,与对侧正常手指外形相似,明显克服了第二趾甲皮瓣修复手指指腹膨大、颈部狭窄等缺点.双足第二趾均能够提供足够大小皮瓣来覆盖手指掌背侧的创面.结论 带足背皮瓣的第二趾甲背皮瓣和对侧足带足背皮瓣的第二趾胫侧皮瓣瓦合修复全手指套脱伤的手术方式具有可行性.
作者:张广亮;巨积辉;金光哲;李祥军;王天亮;唐林峰;侯瑞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手指Ⅰ区指伸肌腱止点断裂或撕脱是引起锤状指的主要原因之一,常伴有远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性骨折.临床上常采用克氏针内固定远指间关节伸直位,用细钢丝横穿近端腱束或撕脱骨折块,将丝线两端从远节指骨两侧向指腹穿出,将骨折块复位好,用钮扣固定在掌侧指腹处[1].此法虽然固定可靠,但需切开复位内固定,操作复杂,增加组织损伤.我们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治疗24例伴有远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性骨折的伸肌腱止点损伤患者,效果满意.
作者:张龙;俞学子;高伟;姚军;宋泽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与开放复位治疗陈旧性骨性锤状指的疗效差异,初步探讨陈旧性骨性锤状指较为合适的治疗手段.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共有81例陈旧性骨性锤状指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为受伤后8~21周,分别采用闭合性复位克氏针固定术(A组43例),单纯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先经闭合性复位克氏针固定但效果不佳,B组21例),微型骨锚重建伸肌腱止点术(先经闭合性复位克氏针固定但效果不佳,C组17例).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1.1个月.A组:优21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6.0%.B组:优9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C组:优6例,良8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82.4%.损伤8~ 14周患者中,91.9%经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后骨折愈合;损伤14周以上患者中,79.5%需再次接受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或微型骨锚重建伸肌腱止点术.结论 根据受伤时间的差异,合理应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伸肌腱止点撕脱性骨折锤状指,以期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陆新颜;刘义强;周攀;翁雨雄;陈振兵;吴农欣;陈刚;陈江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 男,70岁.因右中指末节背侧肿物反复溃破、间或疼痛半年,于2013年5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中指末节背尺侧近甲根处一肿物,逐渐增大,无明显疼痛及不适,肿物长至绿豆大小时,顶端呈半透明状,触之有囊性感,无压痛,破溃后溢出胶冻样黏液,肿物消失、陷落后和皮肤平齐;月余后肿物又逐渐长大,多次破溃后肿物不再变小,质地变硬,碰之剧痛,肿物对应部位指甲出现条形凹陷.临床检查:右中指末节背尺侧皮肤突起约0.5 cm×0.5 cm大小半透明状肿物,肿物表面皮肤菲薄,波动感,周缘皮肤无红肿,边界清楚,压痛,对应部位指甲呈条形凹陷畸形,手指屈伸活动正常.X线片未见骨质异常.临床诊断:右中指末节瘤样病损.在指神经阻滞麻醉下行肿物切除术,指根部上橡皮止血条.沿肿物做一梭形切口,由于覆盖囊肿的皮肤太薄,无法分离,连同部分皮肤一起切除.
作者:王自方;马彦飞;明立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应用股内侧穿支为蒂的V-Y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对6例手足创面的患者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同时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的创面采用以股内侧穿支为蒂的V-Y皮瓣进行修复.结果 术后6例股前外侧皮瓣全部存活;股内侧穿支为蒂的V-Y皮瓣5例存活,1例皮瓣尖端发生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个月,股前外侧皮瓣供区愈合平整,色泽均衡,膝关节活动正常.股内侧穿支为蒂的V-Y皮瓣无麻木.结论 该术式操作简单,术后疗效满意,是对传统股前外侧皮瓣供区修复方法的改进.
作者:薛明宇;芮永军;寿奎水;周晓;强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各型尺骨茎突骨折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对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001年8月至2010年5月,对150例尺骨茎突骨折患者,其中Ⅰ型骨折68例、Ⅱ型骨折82例,通过术前影像学测量,术后随访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性,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通过腕关节标准侧位片,在豆舟骨间距≤3mm时,测量桡尺远侧关节间距,尺骨茎突骨折Ⅰ型桡尺远侧关节间距≤5mm,Ⅱ型≥5mm.术后随访时间为26~ 102个月,平均70个月.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性:68例Ⅰ型骨折未出现桡尺远侧关节松弛,82例Ⅱ型骨折中11例出现桡尺远侧关节松弛.腕关节功能评定采用Green-O'Brien评分法:Ⅰ型骨折手术治疗28例,其中优12例、良11例,优良率为82.1%;非手术治疗40例,其中优10例、良19例,优良率为72.5%.Ⅱ型骨折手术治疗72例,其中优62例、良6例,优良率为94.4%;非手术治疗10例,其中优1例、良2例,优良率为30.0%.结论 尺骨茎突骨折对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性的影响,Ⅰ型较小,Ⅱ型较大.所以对Ⅱ型尺骨茎突骨折应采用手术治疗,使其解剖复位.
作者:杨焕友;张楠;杨振建;李瑞国;王斌;刘德群;李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分析克氏针、空心加压螺钉与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将18例成人上肢防腐标本制作成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模型,随机分成3组,分别进行克氏针、空心加压螺钉和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并将3组标本置于生物力学测试机上进行轴向压缩实验,测定每例标本骨折线发生垂直移位、水平移位和完全破坏时的压缩载荷.结果 掌侧锁定接骨板组、空心加压螺钉组和克氏针组的垂直移位压缩载荷分别为(808.8±25.0)N、(404.2± 26.0)N和(243.1±23.5)N;水平移位压缩载荷分别为(1196.1±114.8)N、(439.5±28.7)N和(323.7± 20.4)N;破坏压缩载荷分别为(1333.6±139.3)N、(463.1±31.7)N和(348.2±20.4)N.三组之间的垂直移位、水平移位和破坏压缩载荷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空心加压螺钉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稳定性优于克氏针,次于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
作者:胡玉明;谢仁国;邢树国;王古衡;茅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以静脉动脉化法增加血液灌注对大面积套脱皮肤成活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日本大耳白兔10只,将其双后肢随机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制成3.3:1的皮肤逆行套脱伤的动物模型,实验侧将小腿近端胫后动静脉发出的皮肤营养血管切断,将动脉近端与静脉远端吻合,并吻合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而对照侧只吻合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结果 对照侧套脱皮肤平均成活50.5%,实验侧套脱皮肤平均成活60.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侧套脱皮肤平均挛缩31.9%,实验侧套脱皮肤平均挛缩26.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显示,对照侧腹股沟平面的静脉血PaO2为41.32mmHg(1 mmHg=0.133 kPa),实验侧腹股沟平面的静脉血Pa02为60.35 mmH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动脉化法可增加套脱皮肤的血液灌注,有利于套脱皮肤的成活;但其非生理性血液循环方式对套脱皮肤的成活又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作者:王晓南;阚世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儿 女,9个月.因电锯伤致左上臂部完全离断,于2007年3月30日急诊入院.入院检查:全身一般情况好.左臂自中远1/3处完全离断,断臂完整、断面整齐呈斜形、污染重(图1,2).入院后积极输液、输血纠正休克,尽快完善术前检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断臂清创再植术.清创分两组同时进行,一组对断肢近端进行清创,修剪皮缘及污染失活的组织,寻找头静脉、贵要静脉及皮下静脉,清创后标记;清除部分挫伤污染失活肌肉,分别显露肱动脉及伴行静脉、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并标记;根据清创情况,肱骨骨折端短缩约0.5 cm待固定.
作者:侯健玺;董其强;谢书强;张明伍;牛宗淼;王宏鑫;吴召森;陆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内外侧解剖型接骨板治疗累及肱骨下段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累及肱骨下段髁间骨折12例.骨折按照AO分型:C2型4例,C3型8例.其中合并桡神经损伤3例,尺神经损伤1例.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肱骨远端内外侧解剖型接骨板固定术.结果 术后全部患者获得12~ 18个月的随访,平均15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前3例桡神经损伤及1例尺神经损伤患者分别于术后2~3个月内完全恢复.术后1例发生医源性桡神经损伤,2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表现.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伸直(12.7±5.5)°,屈曲(100.5±13.2)°,旋前(70.9±5.3)°,旋后(68.7±6.1)°.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81.5±7.2)分,其中优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83.3%.DASH评分值为(18.0±10.0).结论 采用内外侧解剖型接骨板固定治疗累及肱骨下段髁间骨折能获得坚强固定,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周炎;刘世清;陈振兵;瞿新丛;方祖怡;潘晓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儿童腱性锤状指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2月至2011年7月,对17例(17指)儿童锤状指进行治疗,分别在骨骺两端用4枚克氏针置入指骨,远近端克氏针交叉固定于远指间关节过伸5°~10°位,并缝合断裂伸肌腱.术后支具外固定,4周后去除.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锻炼伤指屈伸功能.结果 本组患儿17例(17指)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 ~ 50个月,平均29个月.指伸肌腱愈合良好,锤状指畸形被矫正,关节活动正常,伤指骨骼生长未受影响,不影响生活.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9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为94.1%.结论 改良克氏针固定并肌腱修复治疗儿童腱性锤状指效果满意.
作者:张净宇;于志亮;高顺红;胡宏宇;张云鹏;齐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提出一种新的泪滴角(tear drop angle,TDA)测量方法,并分析腕关节屈伸位置不同对测量值的影响.方法 过泪滴的顶点以短距离向月骨作线段与月骨相交于一点,过该点以月骨近端关节面的弧为基础做圆,将过该点的圆的切线作为泪滴的中轴线.其与桡骨纵轴线的夹角为TDA.本研究收集60个正常腕关节侧位片,根据摄片时腕关节背伸、中立和掌屈位将其分成三组,分别采用以上方法测量TDA,并分析腕关节屈伸对TDA测量有无影响.结果 TDA值:背伸位为(53.39±5.88)°、中立位(53.54±6.49)°、掌屈位(52.86 ± 5.44)°,三组侧位片TDA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的方法简单、易操作,不受腕关节屈伸位摄片的影响,可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李玉周;谢仁国;茅天;王古衡;邢树国;张宇轩;任汉儒;刘佳佳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