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渊;王扬剑;孙涛;周晓玲;费剑荣;陈宏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对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对9例患者进行3.0T磁共振高分辨率扫描,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血管球瘤.结果 术前9例患者手指病变均被发现,肿瘤信号在Tl像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像呈高信号,增强后肿瘤明显均匀强化,高分辨率MRI可以准确反映血管球瘤的真实大小,7例患者可在肿瘤周围发现包膜影,5例发现肿瘤压迫邻近指骨.结论 高分辨率MRI可以很好地显示手指血管球瘤的微小病变,对术前肿瘤定位、界限确定有很大帮助,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的风险.
作者:王锟;李涛;黄启顺;陈振兵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节指骨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是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中的常见类型,近指间关节对手指的解剖及功能非常重要[1],中节指骨掌侧基底骨折当骨折块不超过中节指骨基底关节面30%~ 40%时,近指间关节较稳定,可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而当骨折块超过30% ~ 40%时,关节则不稳定,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2].2009年10月至2013年2月,我们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竹筏样固定治疗中节指骨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9例,疗效满意.
作者:于志亮;高顺红;马铁鹏;张云鹏;焦成;张文龙;张净宇;齐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完全清醒手外科手术的方法,探讨其效果和应用范围.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施行完全清醒的手外科手术16例,11例行软组织操作,5例行骨操作.术前的注射疼痛,术中和术后的疼痛均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中评估运动功能和术区出血情况,术后观察麻醉并发症和术区皮肤血供.结果 完全清醒的手外科手术不影响运动功能,在不使用止血带的情况下可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术前注射时仅有第一针的疼痛(VAS评分2~4),术中软组织操作无疼痛(VAS评分0),骨操作有一定的疼痛(VAS评分0~3).术后均有较大变异的疼痛(VAS评分0~7).术后均未出现术区皮肤的缺血坏死和麻醉并发症.结论 完全清醒的手外科手术安全有效,有利于术中功能评估,性价比高,可广泛开展门诊手术.
作者:邢树国;谢仁国;汤锦波;茅天;王古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婴幼儿手指撕脱离断再植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3年6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2例6个月至3岁患儿手指撕脱离断进行再植,8例原位再植,4例行关节融合,撕脱肌腱一期或二期转位修复,术中血管、神经缺损,应用血管移植,血管翻转桥接神经,术后长臂石膏托固定.结果 术后1例拇指指体坏死,行第二足趾再造,余指体全部存活.随访6个月至3年,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手功能综合评定:优4例,良5例,可1例,差2例.结论 婴幼儿撕脱断指只要指体完整,无手术禁忌证,应用血管移植桥接神经缺损,术后效果满意.
作者:梁高峰;智丰;段超鹏;张满盈;滕云升;郭永明;董俊文;文波;向胜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急性手外伤患者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并探讨心理状态、社会因素与手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 随访231例急性手外伤患者,调查记录其一般社会资料及受伤时状态,通过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症状访谈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 scale-interview,PSS-I)、贝克抑 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改良手损伤程度评分表(modified hand injury severity scoring system,MHISS)以及上肢功能评分表(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估患者术后(平均15个月)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度和手功能,利用SPSS 17.0软件研究三者间相关性.结果 231例患者中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posttraumatie stress disorder,PTSD)发生率为40.7%,焦虑发生率为22.9%,抑郁发生率为39.8%;手功能恢复与焦虑(P =0.025)、抑郁(P< 0.001)、PTSD(P=0.002)和损伤程度(P=0.040)密切相关,疼痛与焦虑(P=0.007)、抑郁(P=0.005)、PTSD(P=0.004)、社会支持(P=0.043)和损伤程度(P=0.036)密切相关;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不同,PTSD(P=0.046)和疼痛(P=0.043)情况显著不同.结论 手外伤患者心理疾病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手功能恢复和疼痛与心理因素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社会因素中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与PTSD和疼痛密切相关.
作者:陈靖;谭军;陈情忠;龚炎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掌侧入路单一T型解剖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13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资料,分别采用阔斜T型3.5 mm LCP或插入式斜T型2.7 mm/2.4 mm万向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掌侧入路固定治疗.按AO分型:A2型18例,A3型14例;B2型24例,B3型26例;C1型25例,C2型20例,C3型11例.结果 108例患者获得3~ 36个月的随访,平均6个月.30例失访.X线片示桡骨远端骨折均愈合,按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82例,良20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94.4%.结论 掌侧入路、单一T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方法简单、经济实用,在临床上适用于绝大部分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作者:郭雅娣;闵捷;李峻;王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者 女,36岁.因左示指远节疼痛、畸形10余年入院.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示指指甲处疼痛,遇冷刺激时疼痛加剧,指甲逐渐凸起畸形.疼痛向上肢放射并致颈肩部不适,同时疼痛影响夜间睡眠.先后于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甲沟炎等,给予抗感染、止痛、拔甲等对症治疗,但病情无明显缓解.临床检查:左示指指甲近中部隆起明显(图1),指甲粗糙变形,周围皮肤无红肿破溃,指甲隆起局部压痛明显,并向近端放射.X线片提示:左示指远节指骨背侧有凹陷压痕,局部骨皮质光滑连续(图2).MRI提示:远节指骨背侧小的局灶性高信号强度改变.入院诊断:左示指血管球瘤.术前用直径0.8 mm克氏针针尾寻找指甲压痛明显处,予以标记定位.手术在指根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切除定位点周围凸起的指甲,可见甲床上有浅紫色斑点,以此为中心,纵向切开变薄的甲床,即可见部分瘤体膨出,分离瘤体周围的丝状物,见瘤体位于指骨表面,瘤体大小约3 mm×3 mmn×3 mm,切除瘤体送病理检查提示:血管球瘤.
作者:刘昕;赵兵清;王静;杨小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游离双侧第二足趾移植在治疗成人先天性缺指畸形中的应用.方法 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5例成人先天性缺指畸形患者,应用双侧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患手示、中指.5例患者均为单手受累,表现为拇指基本正常,其他四指缺损.术后对再造手指的活动范围、两点分辨觉、握力、捏力、Jebsen-Taylor手功能检查及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14个月至6年,所有再造手指存活并恢复了保护性感觉.再造手指的远指间关节活动度12°,近指间关节22°,掌指关节74°.握力和捏力分别是对侧手指的25.5%和74.5%.Jebsen-Taylor评价显示患手可以完成所有的基本活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平均为8分.结论 双侧第二足趾移植是治疗成人先天性缺指畸形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燕花;沈其孝;陈振兵;翁雨雄;黄启顺;丛晓斌;黄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入路、固定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 2009年2月至2013年3月,收治21例闭合性C3型桡骨远端骨折,左侧8例,右侧13例,均采用掌侧入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其中8例患者辅助背侧切口加用克氏针或螺丝钉固定碎骨块,术后进行X线片及CT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1.2~ 1.9年的随访,平均1.5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9~ 12周,平均10.7周.术后1年腕关节掌屈66.4° ~69.5°,背伸58.7°~ 61.2°,腕关节旋前、旋后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骨折复位后高度丢失.结论 应用掌侧入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可以很好地恢复和维持关节面骨折块的复位,减少术后并发症,恢复腕关节功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曾林如;汤样华;徐灿达;朱芳兵;辛大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手外伤中虎口区的皮肤缺损如处理不当,会造成虎口挛缩,从而影响手的功能[1-2].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们应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虎口背侧皮肤缺损患者27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一般资料:本组27例,均为男性;年龄23~ 46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电锯伤7例,机器绞伤18例,车祸伤2例.受伤部位均位于虎口背侧.均伴有骨与肌腱的外露,大部分病例创面中度污染,平诊病例为重度虎口挛缩.经清创或虎口开大术后,创面皮肤缺损面积为4.0 cm×4.0 cm~6.0 cm×4.0 cm.
作者:宋良松;刘志刚;陈雷;路来金;刘彬;王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皮撬拨复位联合应用弹性髓内钉行Metaizeau法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23例桡骨颈骨折患儿,应用撬拨复位联合弹性髓内钉行Metaizeau法进行复位固定.术后长臂石膏托外固定4周,去除外固定后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23例获得6~14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为8~ 10周,平均8.2周,骨折处无畸形,无骨骺早闭及骨桥形成.除1例患儿出现钉尾皮肤刺激症状外,未发现其他并发症.所有患侧肘关节和前臂活动良好.结论 经皮撬拨复位联合Metaizeau法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理想选择之一.
作者:李明静;李凡;勘武生;徐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体会.方法 以桡骨茎突上1.5~2.0 cm为皮瓣蒂部旋转点,轴心线为桡动脉的体表投影线.皮瓣蒂部根据皮瓣大小及长度切取约2.5~4.0 cm筋膜组织,逆行翻转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面积13.0cm×7.0cm~5.0cm×3.0cm.结果 本组22例中21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出现远端皮瓣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顺利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除1例供区植皮瘢痕形成,外观稍差,其余皮瓣外形及功能均满意.结论 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皮瓣简便易行,不损伤前臂主干动脉,同时血运可靠,可用于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董晖;侯巍;马磊;高源泽;赵胡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应用腹部环形蒂瓦合皮瓣联合带足背皮瓣的(足母)甲瓣治疗患者全手皮肤套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对5例全手皮肤套脱伤的患者,采用腹部环形蒂瓦合皮瓣联合带足背皮瓣的跨甲瓣修复;术后2周行皮瓣蒂部分期分段阻断试验,约4周后行腹部带蒂皮瓣断蒂术,于断蒂术后3~6个月行分指手术.结果 移植的皮瓣全部存活,供区创面愈合好.术后随访9~17个月,手的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拇指皮肤感觉恢复至S3~S3+,手指区感觉S2+~S3,手掌手背感觉S2~S3.结论 应用腹部环形蒂瓦合皮瓣联合带足背皮瓣的(足母)甲瓣修复全手皮肤套脱伤,能获得良好的外形及功能,并能恢复较好的感觉功能,且手术操作简单,供区较隐蔽,创伤小,疗效满意;特别是对于肥胖患者,疗效显著,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加利;赵春霞;徐蒙;陈仲华;王晓辉;刘永亮;宋飞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手指腹部组织块离断再植的手术适应证及方法.方法 2008年至2012年,对43例45指指腹部组织块离断进行再植.术中指动脉、指腹静脉皆吻合23指;吻合指腹静脉动脉化12指;指动脉静脉化6指,未吻合指腹静脉而行伤口放置皮片、生理盐水点滴4指.结果 术后存活36指,成活率为80%.随访25指,11指失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存活手指组织块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术后3~9个月,平均6个月,再植组织块逐渐恢复痛、温觉及触觉,皮瓣两点分辨觉达3~7mm.结论 手指腹部组织块离断再植存活后外观和功能良好,只要离断的组织块完整且能找到可供吻合的血管应尽量对其进行再植.
作者:卜凡玉;薛明宇;寿奎水;芮永军;许亚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单侧上肢肌源性肥大综合征的形态学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和总结1992年5月至2012年10月诊疗的先天性单侧上肢肌源性肥大12例,男7例,女5例;平均5.5岁(3~17岁).左侧5例,右侧7例.主要形态学特点:出生时即存在;单侧上肢肥大(屈伸侧),手比上臂及前臂严重,非进行性增长;强力伸指时,手指过度外展;拇指过度桡、掌侧外展,虎口极度宽大;手掌增宽;掌指关节尺偏、屈曲(类似吹风手畸形),尤以示、中指严重;除外原发性和继发性巨肢征.具备以上特点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如手术探查见到大量数目增多、起止点及走行异常、体积增大的内在和外在肌,则可终诊断.所有患者患手功能均受限.12例均进行手术治疗,次数1~4次,包括拇指指蹼缩窄术、大小鱼际皮肤及变异肌肉部分切除、掌指关节中央腱束稳定术、掌骨截骨内固定术、掌指关节掌侧皮肤松解植皮术;手术中详细探查术区肌肉异常改变情况.上述手术单独或重叠进行,多可组合上述术式3种同时进行.结果 所有患者均由手术者随访,平均2.5年.拇指桡侧外展较术前平均减少25°,掌指关节侧偏畸形手术矫正22个关节,4个关节复发,掌骨截骨(5处)全部愈合,掌指关节屈曲畸形较术前平均减少12°,患者家长对外形满意率为60%、不满意率40%,功能满意率50%、不满意率50%.结论 先天性单侧肌源性上肢肥大是一种罕见的有独立形态学特征的先天性疾患,手的外形及功能均受到严重影响,主要为先天性内在肌和外在肌数量增多、体积异常增大、起止及走行异常引起,手术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部分改善手的外形及功能.
作者:田文;赵俊会;田光磊;刘波;朱瑾;杨勇;马炜;于龙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以Wassel分型法为依据,分析拇指多指畸形分型的特点.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拇指多指畸形(共325指)的病例资料,针对病例的年龄、性别、左右别、形态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Ⅶ型病指数明显增多,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的数据存在差异,且有28指特殊病例,无法按现有分型方法分型.结论 Wassel各型的比例构成出现变化,现有Wassel分型法不够全面,不能包含临床所见的所有病例.
作者:苏森;陈振兵;黄启顺;翁雨雄;陈江海;季伟;李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桥式一蒂多叶串联动脉化静脉皮瓣一次性修复手部多个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切取“Y”型静脉叉或“H”型静脉走行所形成的一个可供吻合的血管蒂,携带2~4个串联的桥式动脉化静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多个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结果 30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15个月.手指外观饱满,皮瓣颜色与正常手指相似,质地柔软,皮肤感觉恢复明显,两点分辨觉为7~9 mm;供区多为线形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 桥式一蒂多叶串联动脉化静脉皮瓣可一次性修复手部多个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术后疗效满意.
作者:李杭;万华;梁智荣;张敬良;谢振荣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在断指再植中常常会遇到指骨、肌腱无明显缺损,但皮肤、血管明显缺损的情况,有时甚至同时累及指掌、背侧.这种特殊类型的断指创面,过去往往放弃再植或短缩指骨后进行再植,而且术后伤指外形及功能均不佳[1].鉴于患者对再植后伤指功能及外形的要求越来越高,自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采用了组合静脉皮瓣完成这一类复杂再植手术,不但成功再植断指,又很好地恢复了伤指的外形及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周健辉;李秀文;石惠文;王夫平;冷树立;李国强;丘日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尺神经松解肌下前置肱骨内上髁肌群经骨道原位重建治疗中、重度肘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确诊的45例中、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中显微镜视下观察尺侧上副动脉对尺神经的灌注情况,直视下行肱骨内上髁肌群经骨道原位重建,观察新的尺神经隧道大小、尺神经活动度.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45例经过6~18个月的随访,术中显微镜视下观察到尺侧上副动脉对前置尺神经保持良好的灌注,术中肱骨内上髁肌群经骨道原位重建,固定牢固确切,新肘管隧道肘关节伸直位可无张力通过直径8mm的扩张器,屈伸活动时尺神经移动度良好.术后恢复情况采用顾玉东建议的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20例,良17例,可8例;优良率为82.22%.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屈腕、旋前肌力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尺侧上副动脉的伴行前置使尺神经在前置后获得良好的血供,这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尺神经肌下前置术并且肱骨内上髁肌群经骨道原位重建,将尺神经前置于尺侧腕屈肌、旋前圆肌下,新肘管隧道足够大,对神经无卡压,周围组织疏松,能较好地解决尺神经肘部受压及屈肘受牵拉等问题.经骨道原位固定牢固、确切,术后无需石膏固定,可早期进行保护性活动,尽早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
作者:张小路;林其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者 男,35岁.1年前发现右拇指末节指腹肿块,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未影响手指功能.临床检查:肿块位于右拇指末节指腹,近指间关节,约蚕豆大小,质硬,活动差,无压痛.X线片显示:右拇指未见明显骨质异常.B超提示:右拇指指腹皮下见低回声区,内部回声均匀.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与深部筋膜粘连,与肌腱相近,不易剥离,与骨关节无明显关系.仔细解剖并完整切除肿物,术中未损伤肌腱.术后病理检查:结节状肿物1枚,大小约1.5 cm×1.0 cm× 0.8 cm,边界清楚,无包膜,肿物切面灰白色,质地坚硬.镜下见肿瘤组织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浸润性生长的纤维母细胞;另一种是散在的增生的纤维母细胞,胖梭形,呈平行束状、弥漫状排列,类似纤维瘤病.
作者:胡柯嘉;姚群;糜菁熠;周建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