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董晖;侯巍;马磊;高源泽;赵胡瑞

关键词:外科皮瓣, 手损伤, 显微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体会.方法 以桡骨茎突上1.5~2.0 cm为皮瓣蒂部旋转点,轴心线为桡动脉的体表投影线.皮瓣蒂部根据皮瓣大小及长度切取约2.5~4.0 cm筋膜组织,逆行翻转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面积13.0cm×7.0cm~5.0cm×3.0cm.结果 本组22例中21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出现远端皮瓣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顺利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除1例供区植皮瘢痕形成,外观稍差,其余皮瓣外形及功能均满意.结论 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皮瓣简便易行,不损伤前臂主干动脉,同时血运可靠,可用于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华手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一种新型动态牵引外固定架治疗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报告一种新型动态牵引外固定架治疗手指近指间关节(PIPJ)骨折脱位的研究结果.方法 于新鲜标本手指中节指骨基底掌侧做斜形截骨,游离掌侧半关节面,制备PIPJ骨折脱位模型.行X线侧位片透视,测量以下指标:截骨块累及关节面的比例;截骨前、后和外固定架牵引下,PIPJ处于伸直、屈曲45°及屈曲90°位时,近节指骨头中心(Cp1)到中节指骨头与指骨基底关节面背侧缘连线(L)的距离(h);截骨后和外固定架牵引下,PIPJ处于上述角度时Cp1到中节指骨基底残余关节面掌侧缘的距离(a)和背侧缘的距离(b);记录外固定架所能维持关节复位的大活动范围.通过比较h、a、b值来判断关节复位程度.结果 截骨块平均累及关节面的(49.5±4.9)%.截骨后,Cp1到L的距离h1均大于截骨前距离h0,b值均大于a值(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PIPJ处于动态半脱位状态.外固定架牵引下,Cp1与L的距离h2和h0比较及a值和b值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关节复位良好.X线透视显示PIPJ关节面清晰可见,外固定架牵引能在0°~(102.2±5.1)°的范围内维持关节复位状态.旋转弹簧,可轻松调节牵引力.结论 该新型动态牵引外固定架轻巧易用、不遮挡关节面、可调节牵引力,能获得并维持关节复位状态.

    作者:刘坤;陈仲强;熊革;武竞衡;陈山林;田光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完全清醒(wide-awake)手外科手术的应用

    目的 介绍完全清醒手外科手术的方法,探讨其效果和应用范围.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施行完全清醒的手外科手术16例,11例行软组织操作,5例行骨操作.术前的注射疼痛,术中和术后的疼痛均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中评估运动功能和术区出血情况,术后观察麻醉并发症和术区皮肤血供.结果 完全清醒的手外科手术不影响运动功能,在不使用止血带的情况下可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术前注射时仅有第一针的疼痛(VAS评分2~4),术中软组织操作无疼痛(VAS评分0),骨操作有一定的疼痛(VAS评分0~3).术后均有较大变异的疼痛(VAS评分0~7).术后均未出现术区皮肤的缺血坏死和麻醉并发症.结论 完全清醒的手外科手术安全有效,有利于术中功能评估,性价比高,可广泛开展门诊手术.

    作者:邢树国;谢仁国;汤锦波;茅天;王古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经皮撬拨复位联合应用弹性髓内钉行Metaizeau法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撬拨复位联合应用弹性髓内钉行Metaizeau法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23例桡骨颈骨折患儿,应用撬拨复位联合弹性髓内钉行Metaizeau法进行复位固定.术后长臂石膏托外固定4周,去除外固定后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23例获得6~14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为8~ 10周,平均8.2周,骨折处无畸形,无骨骺早闭及骨桥形成.除1例患儿出现钉尾皮肤刺激症状外,未发现其他并发症.所有患侧肘关节和前臂活动良好.结论 经皮撬拨复位联合Metaizeau法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理想选择之一.

    作者:李明静;李凡;勘武生;徐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先天性风吹手一例

    患者 男,21岁.因左手掌指关节屈曲、尺偏畸形21年入院.出生后即发现左手畸形,随着年龄增长,畸形和功能受限愈加明显.发育正常,余肢体无异常,否认家族遗传史.临床检查:左手掌指关节屈曲,左示中环小指尺偏畸形,以中环指为重,休息位,中环指掌指关节屈曲30°,中环小指尺偏40°.掌指关节主动伸直受限,被动伸直掌指关节,指屈肌腱及皮肤紧张,无感觉异常.X线正位片示:左手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尺偏,以中环小指明显.入院诊断:先天性风吹手(图1a~1c).

    作者:牛洪华;祝文刚;邱俊涛;袁野;易芳林;李高辉;刘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婴幼儿拇手指撕脱离断再植

    目的 探讨婴幼儿手指撕脱离断再植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3年6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2例6个月至3岁患儿手指撕脱离断进行再植,8例原位再植,4例行关节融合,撕脱肌腱一期或二期转位修复,术中血管、神经缺损,应用血管移植,血管翻转桥接神经,术后长臂石膏托固定.结果 术后1例拇指指体坏死,行第二足趾再造,余指体全部存活.随访6个月至3年,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手功能综合评定:优4例,良5例,可1例,差2例.结论 婴幼儿撕脱断指只要指体完整,无手术禁忌证,应用血管移植桥接神经缺损,术后效果满意.

    作者:梁高峰;智丰;段超鹏;张满盈;滕云升;郭永明;董俊文;文波;向胜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急性手外伤患者心理状态、社会因素与手功能恢复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 调查急性手外伤患者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并探讨心理状态、社会因素与手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 随访231例急性手外伤患者,调查记录其一般社会资料及受伤时状态,通过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症状访谈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 scale-interview,PSS-I)、贝克抑 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改良手损伤程度评分表(modified hand injury severity scoring system,MHISS)以及上肢功能评分表(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估患者术后(平均15个月)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度和手功能,利用SPSS 17.0软件研究三者间相关性.结果 231例患者中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posttraumatie stress disorder,PTSD)发生率为40.7%,焦虑发生率为22.9%,抑郁发生率为39.8%;手功能恢复与焦虑(P =0.025)、抑郁(P< 0.001)、PTSD(P=0.002)和损伤程度(P=0.040)密切相关,疼痛与焦虑(P=0.007)、抑郁(P=0.005)、PTSD(P=0.004)、社会支持(P=0.043)和损伤程度(P=0.036)密切相关;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不同,PTSD(P=0.046)和疼痛(P=0.043)情况显著不同.结论 手外伤患者心理疾病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手功能恢复和疼痛与心理因素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社会因素中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与PTSD和疼痛密切相关.

    作者:陈靖;谭军;陈情忠;龚炎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腹部环形蒂瓦合皮瓣联合(足母)甲瓣治疗全手皮肤套脱伤

    目的 探讨应用腹部环形蒂瓦合皮瓣联合带足背皮瓣的(足母)甲瓣治疗患者全手皮肤套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对5例全手皮肤套脱伤的患者,采用腹部环形蒂瓦合皮瓣联合带足背皮瓣的跨甲瓣修复;术后2周行皮瓣蒂部分期分段阻断试验,约4周后行腹部带蒂皮瓣断蒂术,于断蒂术后3~6个月行分指手术.结果 移植的皮瓣全部存活,供区创面愈合好.术后随访9~17个月,手的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拇指皮肤感觉恢复至S3~S3+,手指区感觉S2+~S3,手掌手背感觉S2~S3.结论 应用腹部环形蒂瓦合皮瓣联合带足背皮瓣的(足母)甲瓣修复全手皮肤套脱伤,能获得良好的外形及功能,并能恢复较好的感觉功能,且手术操作简单,供区较隐蔽,创伤小,疗效满意;特别是对于肥胖患者,疗效显著,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加利;赵春霞;徐蒙;陈仲华;王晓辉;刘永亮;宋飞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应用注射器针导引掌侧经皮Bold空心螺钉固定腕舟骨骨折

    目的 探讨利用50 ml注射器针作为导向器掌侧经皮3.0 mm Bold空心螺钉固定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11年3月治疗的腕舟骨骨折患者24例.骨折根据Herbert分型为A2型3例,B1型2例,B2型11例,C型骨折5例,D1型3例.术中C臂机透视定位,用50 ml注射器针经舟骨多角骨关节穿刺,到达舟骨远极骨面.C臂机透视确定注射器针轴线与舟状骨轴线一致,经其打入导针.测深后旋入直径3.0 mm Bold空心螺钉.术后腕关节石膏固定2周,循序渐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5个月(6~24个月).1例D1型骨折患者骨折未愈合,经再次植骨内固定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8周(8 ~ 32周).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感染、瘢痕形成、创伤性关节炎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根据Cooney腕关节评分系统,平均得分为91.4分(76~100分);优14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1.7%.结论 利用注射针作为导向器掌侧经皮Bold空心螺钉固定腕舟骨骨折,使导针打入更加容易、准确,操作更加简便;内固定安全有效,切口小,软组织剥离少,是治疗Herbert A2、B1、B2、C型腕舟骨骨折的理想术式.

    作者:傅重洋;丁晖原;赵巍;蒋华军;曲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腕舟头骨局限性融合治疗Ⅲ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长期随访研究

    目的 通过对腕舟头骨局限性融合治疗Ⅲ期月骨无菌性坏死进行长期随访研究,评价其远期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6年11月对8例Ⅲ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采用腕舟头局限性腕骨融合进行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85.3个月(66~ 118个月).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腕关节运动范围和握力测定,并进行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定及DASH评分.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腕痛完全缓解,均能够胜任原工作.腕关节活动范围:术前背伸51.3°±15.3°,术后背伸45.5°±15.7°;术前掌屈43.1°±5.3°,术后掌屈34.0°±10.0°;术前旋前75.6°±8.6°,术后旋前76.9°±10.0°;术前旋后76.3°±10.3°,术后旋后79.4°±11.2°;术前尺偏17.5°±2.7°,术后尺偏17.6°±3.5°;术前桡偏13.1°±7.5°,术后桡偏11.9°±8.0°.统计表明手术前后腕关节运动范围没有明显降低.术前握力为(8.1±6.9)kg,术后握力为(31.3±7.3) kg; 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术前为13.1±2.4,术后为5.6± 3.8; DASH评分术前为21.8±3.0,术后为8.6±5.5,统计表明握力、腕关节评分及DASH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X线检查腕高比没有明显的降低,无一例患者发生腕关节退变性关节炎.结论 应用舟头局限性腕骨融合术治疗Ⅲ期月骨无菌性坏死能够有效缓解腕关节疼痛,提高握力,但是腕关节活动范围并无改善.

    作者:邓爱东;顾剑辉;陈情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游离双侧第二足趾移植治疗先天性缺指畸形

    目的 探讨游离双侧第二足趾移植在治疗成人先天性缺指畸形中的应用.方法 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5例成人先天性缺指畸形患者,应用双侧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患手示、中指.5例患者均为单手受累,表现为拇指基本正常,其他四指缺损.术后对再造手指的活动范围、两点分辨觉、握力、捏力、Jebsen-Taylor手功能检查及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14个月至6年,所有再造手指存活并恢复了保护性感觉.再造手指的远指间关节活动度12°,近指间关节22°,掌指关节74°.握力和捏力分别是对侧手指的25.5%和74.5%.Jebsen-Taylor评价显示患手可以完成所有的基本活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平均为8分.结论 双侧第二足趾移植是治疗成人先天性缺指畸形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燕花;沈其孝;陈振兵;翁雨雄;黄启顺;丛晓斌;黄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单一锁定加压钢板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目的 探讨采用掌侧入路单一T型解剖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13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资料,分别采用阔斜T型3.5 mm LCP或插入式斜T型2.7 mm/2.4 mm万向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掌侧入路固定治疗.按AO分型:A2型18例,A3型14例;B2型24例,B3型26例;C1型25例,C2型20例,C3型11例.结果 108例患者获得3~ 36个月的随访,平均6个月.30例失访.X线片示桡骨远端骨折均愈合,按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82例,良20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94.4%.结论 掌侧入路、单一T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方法简单、经济实用,在临床上适用于绝大部分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作者:郭雅娣;闵捷;李峻;王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节指骨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的治疗

    中节指骨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是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中的常见类型,近指间关节对手指的解剖及功能非常重要[1],中节指骨掌侧基底骨折当骨折块不超过中节指骨基底关节面30%~ 40%时,近指间关节较稳定,可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而当骨折块超过30% ~ 40%时,关节则不稳定,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2].2009年10月至2013年2月,我们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竹筏样固定治疗中节指骨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9例,疗效满意.

    作者:于志亮;高顺红;马铁鹏;张云鹏;焦成;张文龙;张净宇;齐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体会.方法 以桡骨茎突上1.5~2.0 cm为皮瓣蒂部旋转点,轴心线为桡动脉的体表投影线.皮瓣蒂部根据皮瓣大小及长度切取约2.5~4.0 cm筋膜组织,逆行翻转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面积13.0cm×7.0cm~5.0cm×3.0cm.结果 本组22例中21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出现远端皮瓣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顺利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除1例供区植皮瘢痕形成,外观稍差,其余皮瓣外形及功能均满意.结论 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皮瓣简便易行,不损伤前臂主干动脉,同时血运可靠,可用于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董晖;侯巍;马磊;高源泽;赵胡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尺骨斜形截骨短缩技术结合关节镜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

    目的 探讨在无Rayhack截骨系统的情况下,应用改良后的尺骨斜形截骨短缩结合腕关节镜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并随访预后.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7月,对11例有持续腕尺侧疼痛症状的尺骨正变异患者,行尺骨斜形截骨短缩掌侧加压钢板内固定结合腕关节镜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清扫,术后随访观察骨愈合情况,疼痛及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1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0周.无骨不连发生.术后患者疼痛VAS评分从5.6分降到1.2分.改良Mayo腕功能评分:优6例,良4例,可1例.术后腕关节活动度及握力恢复良好,平均3个月恢复劳动或工作.结论 改良尺骨斜形截骨短缩,掌侧加压钢板并使用拉力螺钉可以有效避免骨不连的发生,结合腕关节镜滑膜清扫,是一种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手术方法,减少了骨不连以及背侧钢板突出的缺点,临床效果肯定.

    作者:李学渊;王扬剑;孙涛;周晓玲;费剑荣;陈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游离组织移植修复前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 报告应用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瓣、股前外侧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胸脐皮瓣等四种游离组织,移植修复伴有深部组织损伤的手及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46例外伤致伴有深部组织损伤的手及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4种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其中行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瓣4例、股前外侧皮瓣19例、背阔肌肌皮瓣15例、胸脐皮瓣8例.结果 术后44例皮瓣全部存活,成功率为95.7%,2例失败.29例因皮瓣臃肿行皮瓣、肌皮瓣修整术.术后37例获得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11年,皮瓣质地、弹性、外观良好.11例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并重建伸指功能,均已恢复了大部分伸指功能.4例应用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瓣移植再造拇指,其外形及手功能恢复良好,指腹两点分辨觉为6~8mm.结论 游离皮瓣移植适宜修复合并深部组织损伤的手及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其中背阔肌肌皮瓣移植可重建部分伸、屈指功能,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可同时修复拇指及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功能与外形优于其他方法.

    作者:王彦生;张辉;沈勇;于宁;谭润;许蕙;叶放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应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虎口背侧皮肤缺损

    手外伤中虎口区的皮肤缺损如处理不当,会造成虎口挛缩,从而影响手的功能[1-2].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们应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虎口背侧皮肤缺损患者27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一般资料:本组27例,均为男性;年龄23~ 46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电锯伤7例,机器绞伤18例,车祸伤2例.受伤部位均位于虎口背侧.均伴有骨与肌腱的外露,大部分病例创面中度污染,平诊病例为重度虎口挛缩.经清创或虎口开大术后,创面皮肤缺损面积为4.0 cm×4.0 cm~6.0 cm×4.0 cm.

    作者:宋良松;刘志刚;陈雷;路来金;刘彬;王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尺神经肌下前置肱骨内上髁肌群经骨道原位重建治疗肘管综合征

    目的 探讨尺神经松解肌下前置肱骨内上髁肌群经骨道原位重建治疗中、重度肘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确诊的45例中、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中显微镜视下观察尺侧上副动脉对尺神经的灌注情况,直视下行肱骨内上髁肌群经骨道原位重建,观察新的尺神经隧道大小、尺神经活动度.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45例经过6~18个月的随访,术中显微镜视下观察到尺侧上副动脉对前置尺神经保持良好的灌注,术中肱骨内上髁肌群经骨道原位重建,固定牢固确切,新肘管隧道肘关节伸直位可无张力通过直径8mm的扩张器,屈伸活动时尺神经移动度良好.术后恢复情况采用顾玉东建议的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20例,良17例,可8例;优良率为82.22%.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屈腕、旋前肌力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尺侧上副动脉的伴行前置使尺神经在前置后获得良好的血供,这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尺神经肌下前置术并且肱骨内上髁肌群经骨道原位重建,将尺神经前置于尺侧腕屈肌、旋前圆肌下,新肘管隧道足够大,对神经无卡压,周围组织疏松,能较好地解决尺神经肘部受压及屈肘受牵拉等问题.经骨道原位固定牢固、确切,术后无需石膏固定,可早期进行保护性活动,尽早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

    作者:张小路;林其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桡神经深支沙漏样狭窄一例

    患者 男,31岁.因左手伸指不能5个月收住入院.5个月前劳动时突然出现左上臂下段、肘部及前臂上段肿胀,伴疼痛和伸拇、伸指无力,经行物理治疗、营养神经药物等保守治疗,疼痛好转,但伸拇、伸指无明显恢复.神经电生理提示:左桡神经损伤.临床检查:左前臂旋前畸形,左手垂指、垂拇畸形,伸腕时桡偏,桡侧腕长、短伸肌肌力M3,拇长伸肌M0、指总伸肌M0.术前诊断:左桡神经深支损伤.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取肘关节前外侧纵形切口长约10 cm,切开皮肤、皮下,沿肱桡肌与肱肌间隙进入,寻找桡神经,见桡神经分出桡浅支后,深支主干有2处狭窄束带,呈腊肠样改变(图1),质地变硬.

    作者:董素明;常文凯;梁炳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断指再植术后不同用药方案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讨论低分子右旋糖酐及羟乙基淀粉在1~2指离断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行1~2指断指再植术的患者183例225指,术后随机分成3组,低分子右旋糖酐组(Ⅰ组)65例81指,羟乙基淀粉组(Ⅱ组)58例70指,乳酸林格液组(Ⅲ组)60例74指.随访术后危象发生率、再植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以门诊随访3~6个月为限.结果 3组药物对1~2指离断再植术后成功率的影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低分子右旋糖酐及羟乙基淀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明显高于乳酸林格组.结论 低分子右旋糖酐及羟乙基淀粉对1~2指离断患者的再植指体存活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以乳酸林格代替后,再植指成活率没有改变,但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何凌锋;李学渊;王欣;章伟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手指腹部组织块离断再植的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手指腹部组织块离断再植的手术适应证及方法.方法 2008年至2012年,对43例45指指腹部组织块离断进行再植.术中指动脉、指腹静脉皆吻合23指;吻合指腹静脉动脉化12指;指动脉静脉化6指,未吻合指腹静脉而行伤口放置皮片、生理盐水点滴4指.结果 术后存活36指,成活率为80%.随访25指,11指失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存活手指组织块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术后3~9个月,平均6个月,再植组织块逐渐恢复痛、温觉及触觉,皮瓣两点分辨觉达3~7mm.结论 手指腹部组织块离断再植存活后外观和功能良好,只要离断的组织块完整且能找到可供吻合的血管应尽量对其进行再植.

    作者:卜凡玉;薛明宇;寿奎水;芮永军;许亚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