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伽玛刀治疗后并发偏头痛

沈光建;邹咏文;许民辉

关键词:伽玛刀治疗, 等剂量曲线, 阳性体征, 神经外科, 占位性病变, 现报告如下, 糖皮质激素, 发作性头痛, 专家讨论, 中心剂量, 治疗手段, 治疗反应, 月经紊乱, 化验检查, 海绵窦区, 发作频率, 垂体腺瘤, 查体, 病例报告, 止痛剂
摘要:尽管伽玛刀(r-刀)已成为神经外科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但有关的并发症并不少见. 在作者治疗的病人中, 随访到2例发生偏头痛, 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病例一, 女, 41岁, 因月经紊乱二年入院. 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 化验检查见PRL为1026ng/dl, MR示鞍内有一1×1.5cm大小的占位性病变, 信号均匀, 略突向鞍上. 考虑为垂体腺瘤. 经神经外科和放疗专家讨论后行r-刀治疗. 治疗以50%的等剂量曲线覆靶区, 近视路和海绵窦区等剂量曲线分别为15%和30%, 予55Gy的中心剂量. 治疗后第五天始无诱因出现发作性头痛, 为搏动性针刺样, 首先出现于左侧眶后, 然后逐步增强并扩展至同半侧头部, 伴恶心、畏光. 症状每10~15天发作一次, 发作前无先兆, 常持续一天, 睡眠后缓解, 对止痛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查体无阳性体征, 腰穿脑压不高, 复查MR较治疗前无改变. 于治疗后7个月始发作频率减少, 至今22个月中发作三次.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18例临床及CT分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男9例, 女9例. 年龄40~72岁, 平均63.2岁, 50岁以下2例, 51~60岁7例, 61岁以上9例. 全部病例均在急性期经头颅CT检查确诊. 14例(77.8%)有高血压病史, 其余患者血压正常.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在动态中起病. 入院时病情: 昏迷12例, 嗜睡2例, 神志清楚4例, 偏瘫9例, 四肢瘫5例, 头痛9例, 恶心, 呕吐15例, 失语3例, 双侧病理征阳性11例, 单侧病理征阳性5例, 无肢体瘫4例.

    作者:刘丹;曹桂华;刘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有关的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涉及三个主要因素, 即血管壁的完整性, 止血、凝血、纤溶系统及血流动力学, 三种因素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 目前国际上通过对不同临床分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的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来证实上述因素在血栓形成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并为临床上对于血栓前及血栓形成后不同阶段的干预, 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分子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高天理;张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脑出血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脑出血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发病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用HP特异抗体试剂盒测定脑出血患者60例及健康查体正常对照组30例, HP特异抗体(IgG、 IgA、 IgM)阳性率.结果:脑出血组血清HP抗体IgG阳性率51%(31例), IgA28%(17例),IgM15%(9例). 对照组HP IgG阳性率26%(8例), IgA13%(4例), IgM6%(2例). 两组比较P<0.01, 有统计意义. 同组比较HP IgG发生率高, HP IgA次之, HP IgM低. 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之间HP IgG、 IgA、 IgM无统计意义(P>0.05). HP IgG、 IgA、 IgM对脑出血的贡献率分别为51%、 28%、 15%. 与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呈正相关, (r=0.23, P<0.05), 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r=-0.32, P>0.01). 结论:HP特异抗体IgG、 IgA、 IgM阳性是脑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其中HP IgG阳性与脑出血的关系更为密切. HP特异抗体的致病作用部分通过对血脂的不利因素实现.

    作者:陈改婷;郭春杰;李桂萍;郭栋;任鸿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海洛因中毒性脑病1例报告

    病例报告: 患者, 男, 37岁, 主因胡言乱语1月余, 表情淡漠1周于2000年9月4日入院. 既往: 2年前开始抹在铅箔上烫吸海洛因(剂量不详), 无静脉注射海洛因史, 亦未行戒毒治疗. 于入院前6个月每日烫吸剂量约2克. 1个月前, 患者出现精神烦躁、胡言乱语. 20天前出现走路不稳、摔跤、言语减少.

    作者:杨晓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恶化性脑梗死的预测因素

    在急性脑缺血中, 溶栓治疗和新的神经保护药物的应用和试验有助于将治疗虚无主义搁在一旁, 同时也对卒中的治疗效果产生较高的期望. 尽管如此, 脑梗死的残废和死亡率仍较高. 26%~43%的脑梗死可出现神经功能恶化, 且与残废率和死亡率增高有关. 这种早期(0~48/72小时)恶化引起缺血半暗带向不可逆性损伤转化, 这一过程是由局部脑循环的血动力学改变介导的. 晚期(3~7天)神经功能恶化更常与全身性原因有关. 早期检测和预测神经功能恶化、弄清其发病机制并予以纠正, 是成功治疗的基础. 对溶栓试验中安慰剂组所获得的较好结果的分析提示, 早期发现并控制预测因素可使脑缺血的治疗效果达到佳. 因此, 对与神经功能恶化有关的临床、生物化学和影像学特征的了解至关重要. 根据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影响, 可将这些恶化性脑梗死的预测因素分为不可干预的、可以干预的和可能可以干预的.

    作者:王介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内科病

    癫痫是内科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本文对首发癫痫的内科病的发作类型, 可能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进行分析探讨. 以便尽早找出它的原发病, 有利于早期诊断、治疗, 以免误诊为癫痫病, 延误内科病的早期治疗.

    作者:张玉欣;张维娜;吕佩源;哈志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双针隔日脑脊液置换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腰穿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作为治疗手段目前尚无一致看法, 有些学者认为应谨慎, 以防颅内压波动过大, 发生脑疝的危险; 有的学者认为腰穿适当放血性脑脊液可预防脑血管痉挛, 有一定意义, 我们为探讨双针隔日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 将我院1995的3月~2001年3月收住院发病在12小时内SAH病人分为治疗组双针隔日脑脊液置换配合内科药物治疗, 对照一组常规内科药物治疗, 对照二组单针隔日脑脊液置换配合内科药物治疗. 总结结果如下:

    作者:黄玉春;陈宏宝;周宏年;杨志捷;沈建昀;程振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池或脑叶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池、脑叶血肿较少见, 且常常误诊为脑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 但其原因与脑出血不同, 治疗原则也不同. 为提高对其认识, 我们将1992年至今诊治的15例报道如下, 并对其临床特点和CT表现特征进行分析.

    作者:王志红;许蕾;刘亚玲;高素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疗体会

    材料与方法病例选择: 系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 诊断标准参照第五版儿科学. 将脑脊液PCR检测阳性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50列, 其中男22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7.2岁; 对照组50例, 其中男29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6.8岁. 方法: 所有患儿留取急性期脑脊液送本校基因检测中心, 用PCR法一并检测HSV病毒, CV病毒和EV病毒. 对照组按常规治疗给药, 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福康泰100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 每日一次, 观察患儿体温、意识、脑电图恢复时间及平均住院日.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x 表示, 实验结果采用t检验.

    作者:王秀霞;李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4例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临床资料本组24例, 男16例, 女8例, 年龄9~70岁, 平均36.1±15.3岁, 病程9天~8个月. 全部病例均有头痛, 部分伴有呕吐. 18例主诉低热, 4例病程中有抽搐发作. 体检脑膜刺激征阳性者20例, 余4例可疑阳性或阴性, 均为老年患者, 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者2例, 1例为一侧外展神经麻痹, 1例为一侧肢体轻偏瘫.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 经脑脊液检查发现新型隐球菌而确诊, 其中1例尚合并有双上肺肺结核(活动期), 余均未发现合并有其它免疫功能异常疾患, 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 AIDS等.

    作者:梁静慧;宁景春;杨晓苏;肖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伽玛刀治疗后并发偏头痛

    尽管伽玛刀(r-刀)已成为神经外科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但有关的并发症并不少见. 在作者治疗的病人中, 随访到2例发生偏头痛, 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病例一, 女, 41岁, 因月经紊乱二年入院. 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 化验检查见PRL为1026ng/dl, MR示鞍内有一1×1.5cm大小的占位性病变, 信号均匀, 略突向鞍上. 考虑为垂体腺瘤. 经神经外科和放疗专家讨论后行r-刀治疗. 治疗以50%的等剂量曲线覆靶区, 近视路和海绵窦区等剂量曲线分别为15%和30%, 予55Gy的中心剂量. 治疗后第五天始无诱因出现发作性头痛, 为搏动性针刺样, 首先出现于左侧眶后, 然后逐步增强并扩展至同半侧头部, 伴恶心、畏光. 症状每10~15天发作一次, 发作前无先兆, 常持续一天, 睡眠后缓解, 对止痛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查体无阳性体征, 腰穿脑压不高, 复查MR较治疗前无改变. 于治疗后7个月始发作频率减少, 至今22个月中发作三次.

    作者:沈光建;邹咏文;许民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脑橄榄萎缩一家系4代6例

    先证者(Ⅳ4)男性, 43岁, 农民, 2001年5月25日就诊, 3年来双上肢颤抖, 持物不稳, 不能自己控制, 情绪激动、紧张时加重, 不能写字, 动作苯拙, 进餐时感到口腔发紧, 咀嚼动作不灵活, 说话口齿不清, 走路不稳, 两足分开. 无肝病史. 父母非近亲婚配.

    作者:胡富清;沈岩;刘亚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何首乌对KA致大鼠脑胆碱能纤维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海人藻酸(KA)对大鼠脑乙酰胆碱能神经元毁损后AChE纤维的数目和形态的改变, 以探讨何首乌(PMT)对胆碱能纤维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采用兴奋性神经毒素海人藻酸(KA)损伤基底前脑(BF)Meynert核团, 内侧隔核(MS)及斜角带核(DB), 建立毁损模型, 用何首乌喂饲毁损实验组, 使用组织化学方法显示乙酰胆碱能纤维的改变及可能的用药后保护和活化作用. 结果: 何首乌喂饲组(A组)比非何首乌喂饲组(B组), 其投射到海马及大脑皮质的AChE纤维数目多, 纤维形态无破坏, 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何首乌对大鼠脑胆碱能神经投射纤维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旻;杜小平;叶晖;杨期东;夏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华北地区三省二市神经病学学会协作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