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惊涛;傅汝平;王兰平
1990年1月~1995年6月我科开展腰椎板间开窗潜行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48例,临床观察随访1年以上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32~65岁,平均45.2岁。病程3个月~42年,平均6.2年。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平片,并均做脊髓造影和CTM确诊为:中央椎管狭窄8例,其中L4,5狭窄4例,L3~5狭窄3例,L5S1狭窄1例;侧隐窝狭窄36例,其中单侧狭窄16例,两侧狭窄20例,4例合并神经根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28例,其中L4,518例,L5S16例,L4,5及L5S1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符合率100%。
作者:张志庆;孙捷;向保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4年以来,我科漏诊膝部经关节骨折7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漏诊膝部经关节骨折7例,包括:胫骨平台骨折3例,股骨内髁骨折1例,髌骨纵形骨折2例,髌骨粉碎性骨折1例。1例胫骨平台骨折为开放性胫腓骨中段骨折,拍片时体位不佳,骨折移位显著,以致被临床医师忽略,在术后拍片复查时才发现胫骨外侧平台骨折。1例为开放性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由于拍片时未包括膝关节,在手术内固定完成,被动活动检查固定的稳定性时,发现有异常活动,诊断胫骨内侧平台骨折,后进行手术切开探查、内固定。1例为头皮撕脱伤入院,当时能行走,未拍片而漏诊,术后第2日诉膝部疼痛,活动受限,检查肿胀有外翻异常活动,关节内积液,穿刺抽出血性液中带有脂肪滴,经拍片检查,发现胫骨内侧平台骨折。1例股骨内髁骨折,由于X线片质量不佳,骨折显示不清,误诊为交叉韧带损伤,再次拍片,才得以诊断。2例髌骨纵形骨折,X线片提示未见骨折,浮髌试验阳性,经关节穿刺抽出带脂肪滴的积血,经髌骨轴位X线片、膝部CT检查均显示纵形骨折。漏诊时间1~10天。以上病例除2例髌骨纵形骨折石膏外固定治疗外,均予延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均未造成永久性功能障碍,但增加了治疗费用,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作者:林格生;徐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鹿丹通督片对兔脊髓压迫模型脊髓乙酰胆碱酯酶(AChE)及P物质(SP)的影响。方法 16只家兔被复制成脊髓压迫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只。治疗组给服鹿丹通督片,对照组不用药,另选2只未造模、不用药家兔为正常组。脊髓AChE采用组织化学方法,SP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定性、定位观察,并应用扫描显微分光光度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脊髓AChE酶活性及SP免疫活性在造模后第7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比正常组减弱,治疗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扫描显微分光光度仪测定其OD值,两组间差异极其显著(均为P<0.001)。结论鹿丹通督片对兔脊髓压迫模型的脊髓组织中的神经递质AChE和SP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沈霖;谢晶;高兰;李同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的发病原因,由此探讨其预防及治疗的措施。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21例进行分型、手术治疗和随访,并对发病原因及术中所见进行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好发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反复多次发作者,多有外伤、不合理治疗等诱因。术后恢复优5例,良11例,可4例,差1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反复多次发作者其马尾神经损伤比例增加,对此类病人应避免腰部损伤,避免做重手法推拿、大重量牵引等加重腰部损伤的治疗,发现有马尾神经损伤者应作早期手术治疗。
作者:李象钧;李义方;宋林波;谭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期刊上发表不少研究中药制剂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文章,采用切除雌性动物双侧卵巢诱发骨质疏松实验模型。这类论文的题目中,有的写卵巢切除[1],有的则将卵巢切除改为去势[2],去势可否无异议地取代卵巢切除?为了澄清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一些词典中去势以及与其有关连的势、阉、阉割诸词的词义,现将查阅结果汇集如下。1 资料来源 主要查阅了:《康熙字典》(1958),《辞海》(7个版本,1936~2000),《辞源》(2个版本,1947、1988),《新华字典》(2个版本1980、1989),《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中华大字典》(1935),《实用大字典》(1945),《中华字海》(冷玉龙、韦心主编,199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79),《现代汉语小词典》(1983年修订本,1988),《古今汉语词典》(2000),《应用汉语词典》(2000),《现代汉语大词典》(王同亿主编,1992),《中医字典》(河南中医学院编,1988),《医古文常用字字典》(王森主编,1989),《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第十册.生理学》(中国台湾,1973),《中文大辞典》(中国台湾,年代不详)。《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93),《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英英、英汉双解,1988)等。
作者:房世源;李为农;荆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比较观察脱蛋白牛松质复合骨和自体髂骨移植融合脊柱后外侧疗效。方法随机分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治疗组接受脱蛋白牛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治疗,对照组接受自体松质骨治疗。结果随访20个月,两组脊柱后外侧部的融合率及各种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治疗组(P<0.05),且供骨部有30%左右出现疼痛并有1例感染。结论应用脱蛋白牛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融合脊柱后外侧部,其疗效、安全性和自体骨移植相同,且能减少手术时间和取髂骨后所产生的并发症。
作者:丁真奇;练克俭;康两奇;郭延杰;翟文亮;郭林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颈椎病所引起的以心脏症状方面为主诉,有心电图改变可被误诊为冠心病。现将我科1995年1月至1998年1月诊治的1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男8例,女4例;发病年龄42~67岁,平均年龄51.5岁。其中缓慢起病9例,急性起病(胸痛,心悸等)3例。12例中,6例收入内科治疗,4例以前曾住内科治疗,再入我科,2例曾行内科及心电图等检查后来我科诊治。首发症状:表现有心血管症状的6例,伴有其它症状(手麻、眼花、耳鸣、头晕等)的4例,有心血管及椎动脉缺血症状的2例。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动过速3例,心动过缓2例,偶发房性早搏3例,偶发室性早搏1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2例,频发房性早搏二联律1例。化验:血脂、血糖、GOT正常。心脏B超检查:正常。X线片示:12例均有颈椎生理曲线变直或消失,其中伴有颈椎唇样增生10例,颈椎椎间孔狭窄变形7例,颈椎间隙变窄4例。行颅脑CT扫描检查5例,未见异常病征。体征:(1)12例均有颈、背、肩局部压痛;(2)颈部活动受限5例;(3)臂丛牵拉试验阳性7例,举臂试验阳性8例,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9例。
作者:丛明;施锋;杜杰;张国龙;胡希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颈椎间盘突出症与颈椎骨质增生同属于颈椎病[1]。虽两者临床表现相似,易混淆,但发病机制、诊治方面迥异,应明确区分。现就1998年收住的1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和6例颈椎骨质增生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A组:1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男5例,女5例;年龄25~66岁;病程7天~30年;急性发病5例,慢性发病5例;近期剖腹产史1例,批斗打伤颈部史1例。临床表现:神经根型6例(右上肢2例,左上肢3例,双上肢1例);脊髓型(早期)1例;椎动脉型2例。 B组:6例颈椎骨质增生,男3例,女3例;年龄45~77岁;病程3天~2月;急性发病3例,慢性发病3例。临床表现:神经根型4例(右上肢2例,左上肢1例,双上肢1例);脊髓型(早期)2例。
作者:崔惠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人体运动器官的健全完美是人体健壮的重要标志也是正常生活质量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运动器官中由各种骨组织构成骨骼是生命活动、生活中各种不停的运动动作所依赖的支架和支柱。而骨自身也是在不断进行骨重建的有生命的组织,骨代谢是骨形成与吸收的动态过程。 骨是由无机盐矿物质(主要为钙磷及一些微量元素)、有机质(胶原纤维胶原组织为主)、细胞(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及骨细胞)构成。由于体内总钙量的99%沉积于骨中,故又称骨为人体内大的“钙池”,“钙库”。更形象的又称此为“人体内钙的银行”。人的一生中体内骨量是不断变化的,前半生骨量呈现存入大于支出,骨量不断增加,约至35岁为一生中高骨量即峰值骨量。此后随年龄增加,骨量即入不敷出逐年递减,导致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即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量是指组织的体积量。骨的解剖体积减去骨髓腔、骨皮质内的哈佛氏管等骨内的腔隙即为骨组织体积。目前临床上常用骨矿物含量(BMC)或矿物质密度(BMD)来代表骨量。人体内骨量的变化就表现于不停顿的骨吸收和骨形成的一种偶联配对(Coupling)活动过程。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在时间与空间上耦联的活动程序是在骨外膜表面,哈佛管表面、骨内膜表面及骨小梁表面出现一批多核破骨细胞来吸收分解骨质溶解骨盐,释放钙入血,形成吸收陷窝,破骨细胞也随之凋亡(Apoptosis)此即为骨吸收期。
作者:金鸿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骨折临床上均可通过常规X线片(包括正侧位片、闭孔斜位片等)作出诊断。而对髋臼复杂性骨折、隐匿性骨折[1]或关节内游离骨折块,在常规X线片上往往不能清晰显示,却可被CT扫描所发现,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我院1996~1998年对收治的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骨折16例常规应用CT扫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中男14例,女2例;年龄21~65岁;左侧6例,右侧10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4例,高处坠落伤2例。入院后常规行X线片检查确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法复位及股骨髁上骨牵引,入院第2天常规应用CT扫描。 CT扫描应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HiQ全身CT机进行轴位横卧扫描,扫描层厚5mm,扫描参数:133KV,175mA,扫描层数15~20层,进行连续扫描。
作者:林峰;吴少峰;龚金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0年10月至1996年12月共收治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4例,均漏诊,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1例;年龄17~45岁。 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因漏诊,故均已行股骨干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这同时有利于股骨颈的复位固定。对股骨颈骨折均行髋关节前路切口开放复位,旋髂深动脉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加多根折断式加压螺纹钉行倒“品”字型固定。术后着丁字鞋及皮牵引制动,且术后12周扶双拐行走。 3 讨论 本组病例漏诊的原因:(1)对股骨干骨折病人忽略了髋关节的检查。(2)检查时只注意到骨折畸形明显的部分,而未作全面系统的检查。(3)患者仅诉大腿部位的疼痛,从而掩盖了髋关节的检查[1]。(4)X线摄片时仅限于股骨干,未包括膝部及髋关节。(5)髋周肌肉丰富,股骨颈骨折移位不明显,局部体征不典型,同时股骨干骨折使股骨颈骨折畸形不易显现。
作者:侯绍平;伏明松;兴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4年2月~1997年3月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9例,现就手术疗效作回顾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9例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26~59.6岁,平均36.4岁。发病原因:腰扭伤26例,汽车撞伤2例,余无明显发病诱因但大多数从事弯腰体力劳动或有着凉受寒病史。病程长6年,短8天,平均3.2年。1.2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小腿外侧或足背部麻木44例。两下肢交替痛后又固定单侧痛者6例;腰痛伴脊柱侧弯畸形6例;伴间歇跛行或严重跛行各2例,腰痛伴骶尾部、会阴部皮感异常1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46例。突出类型:旁侧型47例(左侧16例,右侧31例),中央型2例。诊断依据:主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X线摄片及CT扫描。手术证实: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或侧隐窝狭窄9例;合并黄韧带肥厚3例;破裂之椎间盘髓核组织游离于椎管内2例;症状重现二次手术中1例为椎间盘髓核组织遗留过多,另1例为术后疤痕粘连伴神经根管狭窄,余为单纯性椎间盘突出。突出部位:L4,5椎间盘14例,L5S1椎间盘31例,L4,5及L5S1椎间盘同时突出4例。
作者:戴忠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88年1月至1996年12月,共收治骶髂关节错缝病人37例,采用手法松解和整复骶髂关节,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12例,女25例;年龄25~58岁;病程1小时~25天。病因病理特点:(1)突然单侧臀部滑倒着地,或单足猛力着地,使骶髂关节过度前后旋转,将髂骨向上内方推引起错缝。(2)妇女经期、怀孕期,骶髂关节周围韧带松弛,因不正常体位扭转亦可引起本病。(3)内分泌失调、韧带松弛、关节退变,从而使关节松弛引起本病。临床特点:(1)有符合使骶髂关节错缝机理的外伤史。(2)负重或咳嗽、喷嚏、弯腰时引起疼痛。(3)患侧下肢后伸引起局部疼痛。(4)屈髋屈膝试验阳性。(5)“4”字征阳性。(6)下肢纵向叩击痛(+)。
作者:姜跃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自1994~1996年间采用阳和汤加味内服配合局部手法治疗肩周炎97例,取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97例中男29例,女68例;年龄34~62岁。左肩57例,右肩38例,双肩者2例。病程1.5月~2年,平均9月。曾接受其它方法治疗者23例,未进行任何治疗者74例。 临床症状全部病人皆主诉患肩疼痛,多为阵发钝痛、持续性隐痛或刺痛。昼轻夜重,甚或影响睡眠。患肢外展高举、外旋及背手皆明显受限。 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阳和汤加味内服。组方:当归10g,熟地20g,麻黄3g,肉桂4g(后下),白芥子12g,炮姜炭6g,黄芪20g,甘草5g。内寒凝滞者加细辛4g,炙川草乌各5g,羌活10g;气血瘀阻者加干地龙9g,片姜黄10g,苏木10g;肝肾亏损者加鹿角胶10g(烊化),炒杜仲12g,补骨脂10g。水煎服,1日1剂,5天为一疗程。
作者:王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自1997年10月~1999年10月采用硬膜外封闭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105例,疗效较好,现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63例,女42例;年龄从13岁~78岁;其中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者51例,单纯腰椎管狭窄症者14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者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者7例,青少年软骨板损伤症者3例。病变间隙位于L3,4间隙者11例,L4,5间隙者35例,L5S1间隙者40例,L4,5及L5S1双间隙者19例。所有病人都具有X线片及CT或MRI资料,诊断明确。其中除7例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只具有间歇性跛行症状,未引出神经根受压的阳性体征外,其余患者均具有明显神经根刺激征,直腿抬高试验均为(+)。主要症状包括:腰痛,单侧下肢或双下肢的放射痛及皮肤痛觉减退,间歇性跛行。
作者:刘昱彰;张世民;周卫;章永东;黎作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对我院用丝线、钢丝与张力带固定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远期疗效随访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 从1980年至1996年我院手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147例,随访时间1年3月至16年,平均7年4月。 2 治疗方法 丝线组:以双股7号或10号丝线穿过髌骨上、下横形骨孔捆扎固定。钢丝组:以18号钢丝穿过髌骨上、下横形骨孔捆扎固定。张力带组:将2根1.5mm粗克氏针纵行贯穿髌骨,再以18号钢丝环绕成“8”字固定。
作者:王运涛;李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3~1998年,我们共收住急慢性骨髓炎100例,其中89例行切开引流或病灶清除术,并做了脓液或病灶清除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38例培养出致病菌,51例培养无细菌生长,11例未行手术治疗,亦未作血培养。现将住院期间用药状况及药敏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3岁~72岁,平均43.2岁。急性骨髓炎22例,慢性骨髓炎78例。血源性92例,开放骨折并感染8例。部位:股骨31例,胫骨28例,腓骨3例,肱骨23例,尺桡骨13例,掌骨2例。病程10天~20年,住院日期18~112天。手术治疗89例,其中钻孔引流18例,病灶清除+双管闭式冲洗负压引流68例,骨段切除3例。切口甲级愈合74例,乙级13例,丙级2例。非手术治疗11例。随访1年以上,急性骨髓炎22例中1例股骨、1例胫骨复发,慢性骨髓炎78例未复发,肢体关节功能正常。
作者:邱永荣;谢建新;邱汉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颈椎肿瘤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1992年以来,我科先后收治16例。此病因手术难度大波及面广,术后并发症多,故术前、术后护理复杂体会如下: 1 术前护理 术前一周训练病人习惯于床上大小便的排便方式,术前3~5天内进行气管、食管推移的牵拉锻炼。开始时10~20分钟,以后延长至30~60分钟,必须将气管牵过中线,体型过胖者适当延长时间。该项锻炼尤为重要,直接影响术后功能康复。做好手术区域皮肤护理,备皮广泛、清洁彻底,禁止刮破。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病室整洁、安静,室内空气新鲜,室内温度维持在18℃~20℃,湿度60%~70%,严禁吸烟。患者颈后禁止垫枕,头部不能抬高,头颈两侧置砂袋或用颌枕带牵引固定,防止颈部侧屈或旋转,保持头颈部中立位。在翻身或搬动病人时,使病人头、颈、躯干一致。
作者:刘红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王×,男,36岁,农民。于1996年4月15日乘坐汽车时,不慎将左肘屈曲置于窗外,被相对开过的汽车撞伤左上肢,伤处剧痛、肿胀、畸形、功能受限。查体:左上肢高度肿胀,成角畸形,活动受限,桡动脉搏动良好。X线片示:左尺骨中上1/3、中下1/3处骨折,左桡骨中段、桡骨远端骨折、左肱骨中下1/3骨折,均向掌侧成角,移位明显。急诊在臂丛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尺骨骨折骨圆针髓内固定;桡骨骨折、肱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2周,拆线后石膏管型固定8周,三个月后随访,骨折已愈合。
作者:万永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硬膜外腔注射疗法的作用机理复杂,可能通过改善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氧供和抗炎作用,减轻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并能激发人体产生内源性的镇痛物质,其中对体内疼痛调节机制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硬膜外治疗前后脑脊液(CSF)中参与疼痛调节的免疫活性物质P物质(SP)的变化,进一步明确硬膜外疗法的作用机制。1 临床资料按照《实用骨科学》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1],选择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3~74岁,平均(47.3±0.6)岁;突出节段:L3,43例,L4,56例,L5S11例;病史从1周到25年,平均为(4.51±0.6)年;病情重6例,中4例(病情严重程度分布参照文献2)。对照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7~71岁,平均(46.9±0.4)岁;突出节段:L3,42例,L4,57例,L5S11例;病史从15天到21年,平均为(4.48±0.5)年;病情重7例,中2例,轻1例。中央型腰突症患者当突出物巨大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或患者有神经麻痹、肌肉瘫痪、腰突症伴有其他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治疗未满疗程或未按规定治疗者均不在此观察范围。另外选择10例与以上患者平均年龄相近,无重要器官和内分泌疾患,近3个月无急慢性疼痛病史的病例作为健康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年龄、病史经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t1=2.5298,P1>0.05,t2=0.1202,P2>0.5;两组性别、突出节段、病情经χ2检验,χ21=0.2197,P1>0.5,χ22=0.2769,P2>0.75,χ23=1.7436,P3>0.25,证明两组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程伟;支满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