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窗引流在肢体皮肤大面积剥脱性损伤中的应用

梁承周;欧怀东;刘建国

关键词:引流, 肢体皮肤, 大面积, 性损伤, 小腿, 肋骨骨折, 双侧肢体, 交通事故伤, 创伤性休克, 肘部, 致伤因素, 再植, 效果满意, 膝部, 撕脱皮肤, 手术时间, 上臂, 尿道断裂, 临床资料, 骨盆骨折
摘要:我院1992年5月~1997年5月应用撕脱皮肤断层再植结合多窗(多切口)引流共治疗肢体皮肤大面积剥脱性损伤28例,再植皮片成活率较高,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8例中,男21例,女7例;年龄5~63岁。致伤因素:交通事故伤23例,机器滚轴碾压伤5例。剥脱范围:单侧肢体中手及腕部3例,肘部以远7例,前臂、肘部及上臂2例,上臂及肩部1例,足部4例,膝部以下6例,小腿、膝部及大腿3例,大腿及会阴部1例,双侧肢体中右足、右小腿并左小腿1例。剥脱面积:小12cm×13cm、大67cm×44cm。合并伤:23例合并四肢不同部位骨折,1例骨盆骨折伴尿道断裂,3例合并肋骨骨折伴血气胸,2例合并脾破裂,1例合并肝破裂。11例出现创伤性休克。受伤至手术时间:短40min,长6h。术中输血量多者2000ml。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半月板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目前对半月板全面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学特性的了解仍相对较少,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经肯定半月板是膝关节复杂的生物力学结构所必需的组成部分,完整的半月板结构对于正常的膝关节功能是非常必要的。半月板传送负荷穿越膝关节,并且接触面随着膝关节屈曲和旋转的不同程度而变化。当膝关节伸直时,压力负荷的50%是通过半月板来传送扩散,而在膝关节屈曲时则达80%~90%。半月板能够减弱正常步态冲击负荷所产生的震荡波动,正常膝关节吸收震荡的能力比半月板切除后的膝关节要高20%。尽管半月板对膝关节稳定性所起的作用还不确切,但半月板切除术后膝关节松弛度肯定会有所增加。半月板中的水分占其全部湿重的74%,在压力之下,液体可能自由流动并被挤入关节间隙,增加有效的液体润滑,但目前还不清楚半月板对膝关节的润滑功能是否起实际的作用。半月板损伤包括创伤性损伤和退行性损伤。创伤性损伤常见于爱好运动的年轻人。暴力直接接触膝关节造成的半月板损伤较为少见,并且往往合并有其它的损伤,特别是ACL损伤和胫骨平台骨折;非接触性半月板损伤往往发生在关节负荷过程中运动速率或下肢轴的旋转突然改变时,或是蹲位和扭转复合动作过程中。内侧半月板的损伤较为常见,是外侧半月板损伤的3倍。前后向的纵行撕裂和垂直撕裂是常见的创伤性损伤,约占30%~50%。纵行撕裂可向前角和后角延伸产生桶柄状撕裂。横向的垂直撕裂并不常见,往往典型地发生在半月板的中三分之一,并延伸至放射状方向。这些损伤均能向前或向后延伸,成为瓣状撕裂。其它的创伤性损伤包括斜形撕裂、混合的或复合撕裂以及剥离等。退行性半月板损伤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群,可自行发生,并经常产生水平的裂伤。退行性半月板损伤往往还合并有关节软骨的退变。

    作者:张磊;吴林生;朱光宇;王建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痛风性关节炎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发现体内尿酸钠(MSU)晶体作用于血小板、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细胞、滑膜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C5a、微血管增渗酶、组织胺、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和炎性细胞因子,并且表明多种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来影响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1,2]。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痛风性关节炎的核心是中性粒细胞(PMN)介导的炎症[3],在正常情况下组织中少见PMN,而增强的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黏连是急性痛风产生的本质[3,4]。一般循环中PMN呈非活化状态,而组织中PMN较循环中PMN重要[5~7]。激活因子通过与PMN细胞膜表面相应受体结合,把信号传递给GTP结合蛋白,特异性磷酸脂酶激活磷脂酰肌醇,并在此酶作用下产生一系列代谢产物,激活蛋白激酶C,引起细胞内Ca浓度升高,从而激活PMN[5,8]。激活因子包括细菌、内毒素、免疫复合物、补体、氧自由基、白介素类。有报道E-选择素等黏附分子也有激活PMN的作用[9]。激活的PMN在趋化因子作用下与血管内皮细胞(VEC)黏附并进入组织中,这些趋化因子主要包括C5a、C3a、LPS及新近发现的一些小分子蛋白超基因家族趋化因子,如IL-8等[8,10]。而PMN黏附,穿越VEC向炎症部位的游走是急性炎症损伤过程的重要特征,其分子生物学基础在于PMN与VEC表面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10]。

    作者:张治宇;方策;王秀华;于洪新;刘元禄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新型头环石膏固定联合手术治疗成人肌性斜颈

    目的探讨新型头环石膏背心固定器联合手术治疗成人肌性斜颈的疗效。方法用自制头环石膏固定器治疗6例成人肌性斜颈,在头环石膏支撑牵引辅助下,行手术治疗,在局部麻醉下行双极松解术。结果本组发生头环钉松动2例,及时拧紧,没有造成头环脱落。术后平均随访5年,斜颈矫正满意,颈部活动功能除1例向健侧旋转轻度受限外,其余恢复正常。3例仍遗留轻度颜面部不对称。结论成人肌性斜颈治疗较为困难,应用新型头环石膏固定联合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此固定器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和易于调整的优点。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张军华;王清;曾述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带血管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护理

    自1994年以来,我科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中青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7例,经过术前训练和术后精心护理,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1994年以来,采用带血管髂骨瓣移植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7例,均为男性,年龄8~43岁,术后住院时间14~30d,平均18d。  2 护理方法和步骤  2.1 术前准备   2.1.1 了解手术部位及方法手术切口起自髂嵴前部,沿髂嵴向前达髂前上棘,然后向远侧方略偏外侧延伸10~12cm。在清除病变组织后,嵌入带血管之骨瓣,骨瓣深入股骨头头部1.5~2cm,残腔以髂骨碎片充分填塞。

    作者:常苏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多窗引流在肢体皮肤大面积剥脱性损伤中的应用

    我院1992年5月~1997年5月应用撕脱皮肤断层再植结合多窗(多切口)引流共治疗肢体皮肤大面积剥脱性损伤28例,再植皮片成活率较高,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8例中,男21例,女7例;年龄5~63岁。致伤因素:交通事故伤23例,机器滚轴碾压伤5例。剥脱范围:单侧肢体中手及腕部3例,肘部以远7例,前臂、肘部及上臂2例,上臂及肩部1例,足部4例,膝部以下6例,小腿、膝部及大腿3例,大腿及会阴部1例,双侧肢体中右足、右小腿并左小腿1例。剥脱面积:小12cm×13cm、大67cm×44cm。合并伤:23例合并四肢不同部位骨折,1例骨盆骨折伴尿道断裂,3例合并肋骨骨折伴血气胸,2例合并脾破裂,1例合并肝破裂。11例出现创伤性休克。受伤至手术时间:短40min,长6h。术中输血量多者2000ml。

    作者:梁承周;欧怀东;刘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夹板伸直位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13例

    我们采用小夹板伸直位外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13例,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0例,女3例;年龄13~37岁。撕脱性骨折9例,粉碎骨折4例。右7例,左6例,全部为闭合骨折。伤后肘关节局部肿胀,伸屈功能障碍,压痛明显,肘关节呈半屈状,可触及骨折断端,但无短缩,X线片可明确确定。  2 治疗方法  13例尺骨鹰嘴骨折全部伸直位小夹板外固定。复位时助手在上臂部牵引,术者在前臂部对抗牵引,并挤推尺骨鹰嘴近端,推入尺骨鹰嘴窝。复位后用小夹板伸直位外固定,小夹板放置在肘关节前面,上、下超上臂和前臂的中段,鹰嘴上面放一个棉花垫,用绷带缠绕。注意肘关节尺骨鹰嘴部易产生挤压伤,因此不能将小夹板放置肘关节后面。3~4周纤维连接后用双拇指放在尺骨鹰嘴处,在推压保护下缓慢屈曲肘关节至90°,固定7d,解除外固定早期功能练习。

    作者:布和巴雅尔;德格吉日夫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锁骨骨折内固定的选择与比较

    本院自1986~1997年共手术治疗锁骨骨折89例,经随访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9例中男60例,女29例;年龄15~69岁。2 治疗方法内固定选择:普通钢板20例,指骨钢板3例,斯氏针37例,斯氏针加钢丝捆扎23例,斯氏针加钢丝张力带固定6例。3 治疗结果8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9个月,均于1年内骨性愈合,无骨不愈合发生。其中,钢板固定2例螺钉松动,1例钢板断裂;指骨钢板螺钉松动1例;斯氏针内固定松动3例,针尾向肩外侧部分滑移。以上7例均于固定制动后轻度畸形愈合,术后肩关节均活动正常。4 体会4.1 锁骨骨折大部分经非手术疗法常能获得满意效果对于严重移位、锁骨外侧段骨折伴喙锁韧带断裂的不稳定骨折、局部骨折块刺顶于皮肤者以及长期从事挑担之年轻重体力劳动者,则往往需要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儿童锁骨骨折则多采用保守治疗,本组儿童锁骨骨折无行内固定者。

    作者:翁齐列;黄林海;马九琴;许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局部旋转皮瓣治疗胫骨外露

    自1992年元月至1997年10月,我科采用局部旋转皮瓣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不同程度的胫骨外露8例,治疗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大45岁,小13岁。8例均为胫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7例为交通事故伤,1例跌伤。8例患者均于入院后在硬膜外麻醉下急诊行清创,胫骨开放复位加压钢板内固定。受伤至手术时间2~6h。胫骨外露原因:6例因术后切口边缘坏死、液化而致胫骨外露,2例术后伤口感染致胫骨外露。胫骨外露面积大8cm×5cm,小3cm×2cm。术中胫骨内固定钢板均置于胫骨外侧,本组病历中均未出现钢板外露,皮瓣转移术中均未取出内固定钢板,距Ⅰ期手术时间15~21d。  2 治疗方法  8例患者胫骨外露后均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清洁换药,逐渐清除坏死、液化组织,感染伤口用双氧水、盐水冲洗,待伤口周围坏死液化组织清除干净,局部炎症控制后进行皮瓣旋转手术。手术方法:在麻醉下对外露胫骨及边缘创面进行彻底清创,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根据外露胫骨的具体位置和面积大小及周围软组织条件情况,选择创口内侧或外侧皮瓣,决定切取皮瓣位置后用布样剪出创面大小及形状,移至皮瓣切取位置,决定皮瓣蒂部位置,旋转弧度,蒂部应位于肢体近侧,长宽比例一般应为1∶1.5,皮瓣厚度至深筋膜的浅层,大小大于布样1/3,在无张力下缝合覆盖胫骨外露创面,供区游离植皮修复。术后给敏感抗生素预防感染5~7d,8例患者皮瓣全部存活,7例患者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1例受区创面轻度感染经换药愈合。

    作者:梁毅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第三趾底总神经卡压综合征

    目的探讨第三趾底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4例第三趾底总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首选保守治疗,包括穿带跖骨垫软鞋,内服中药,中药水煎滤液直流通电导入,病患局部类固醇激素封闭等。保守治疗无效15例及复发3例作跖底深横韧带切断和神经松解术,5例加作神经瘤切除术。结果 34例首选保守治疗,19例有效,其中复发6例,无效15例。手术治疗18例未见复发。结论趾背伸试验和前足横向加压试验对临床诊断很有价值。保守治疗在早期通常是有效的。保守治疗失败,则应作跖底深横韧带切断、神经松解术和神经瘤切除术,手术效果是满意的。

    作者:李明祚;崔明;吴林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封闭疗法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研究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封闭疗法的解剖学基础,以提高疗效。方法对10具成人防腐固定标本(20例腕关节)进行解剖学结构观察,确定准确性的封闭点;根据确定的封闭点进针,对50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患者进行封闭治疗。结果一次封闭治疗后痊愈39例,占78%;两次封闭后痊愈49例,治愈率为98%。结论封闭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时,可常规选用两点注射:一是腕关节轻度内收时,在腕关节的背侧面与腹侧面的交界处,支持带中间;第二点是在第一个注射点处水平向背侧移动2mm。

    作者:张志钧;刘有生;万道富;李义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机理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理,为正确指导临床治疗、防治股骨头缺血坏死提供一个可靠依据。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向模型组动物腹腔内注射醋酸氢化泼尼松,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在第8次注射激素后第4天模型Ⅰ组和对照Ⅰ组各取5只动物进行取材实验,于注射激素后第30天模型Ⅱ组和对照Ⅱ组各取5只进行同上实验。观察模型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股骨头外观、股骨头结构,测定骨密度。结果模型组动物较对照组股骨头骨质疏松,易于剖开凿切,镜下空骨陷窝数增多,脂肪细胞增多,骨小梁变细、稀疏中断,骨密度明显减低。结论认为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期间经历了一个共同的病理过程,即骨质疏松期。

    作者:林乔龄;张嵩图;陈联源;王建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椅背支撑法整复肩、肘关节脱位

    作者自1985年以来,以椅背支撑法整复肩、肘关节脱位病人4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45例,其中肩关节脱位40例,肘关节脱位5例。患者中年龄大者70岁,小者18岁,除2例习惯性肩关节脱位者属肢体姿势不当所造成外,其余均为跌扑伤时暴力所致。在肩关节脱位的病人中,后脱位1例,关节脱位并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3例,脱位并肱骨外科颈骨折者2例,腋神经损伤者2例。全部患者整复过程均未施用麻醉,一次复位成功。2 治疗方法2.1 材料木质靠背椅一把,厚棉垫一个。2.2 方法嘱病人侧坐于椅子上,患肢悬垂于椅背外侧,腋窝以厚棉垫保护,让椅背顶端抵紧腋窝,施术者立于患肢侧。①肩关节整复过程:术者以一手托起患肢手腕部,使肘关节与上臂成90°角。术者以另一手掌根部置于前臂屈侧近肘关节处,并将自己的体重通过该手臂缓缓向前下方加压并维持此压力,待关节交锁解脱时,即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响声或有震动感。②肘关节后脱位整复过程:病人的体位同前。施术者的一手将病人的前臂抬高至肘关节成45°角时,另一手掌根置于前臂屈侧近关节处,以自己的体重作为牵引重力缓缓向前下方加压。此时嘱助手握住病人的上臂近关节处,与术者相反方向用力(主要是向后)。维持牵引力量,一般即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响声或有震动感。

    作者:李书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用含药血清方法观察补肾益精方对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肾益精方含药血清的制备条件及其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取体重270±20g的SD大鼠,雌雄各半,每组10只,同等条件下制备补肾益精方含药血清和对照血清,分别观察不同采血时间、不同喂药时间、不同灌胃剂量和血清添加量对骨吸收陷窝数量的影响。结果末次灌胃后1h采血组的骨吸收陷窝数明显少于其他各组(P<0.05);灌胃1d和3d、7d组比较其含药血清的药效无差异,而与对照血清差异显著;随着灌胃剂量和含药血清添加量的提高,其骨吸收陷窝数明显减少。结论补肾益精方含药血清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补肾益精方用于破骨细胞药效观察的大鼠含药血清制备条件为等效剂量连续两次(间隔2h)灌胃,末次灌胃后1h采血,其血清添加浓度为30%。

    作者:詹红生;石印玉;赵咏芳;沈培芝;徐宇;高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髌骨骨巨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28岁。主因右膝关节疼痛、肿胀54天入院。患者54天前不慎摔倒,右膝跪地(力量不大),感疼痛、瘀斑,活动稍受限,继则肿胀,在当地县医院按“右髌骨骨膜炎”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右膝关节肿胀减轻,活动正常,但仍疼痛不适,且行走无力。为行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摄X线片后,门诊以“右髌骨良性肿瘤”收住院。查体:右膝关节稍肿胀,两侧膝眼饱满,皮肤不红,皮温稍高,右髌骨压痛(+),浮髌试验(-),抽屉试验(-),麦氏征(-)。膝关节活动正常,双下肢肌肉无萎缩,肌力正常。X线检查:右髌骨蜂窝状改变、密度减低,骨皮质完整,右髌下囊稍肿胀(见图1)。

    作者:李峻辉;林月秋;邹培;周中英;阮默;杨举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祛伤丸治疗外伤性瘀血肿胀

    应用自拟祛伤丸治疗外伤性瘀血肿胀500例,并与伤科接骨片治疗的100例进行对照观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祛伤丸组:年龄14~65岁。致伤原因:骨折129例,脱臼56例,各种软组织损伤315例。肿胀面积:8cm×8cm~1640cm×1640cm。治疗时间:3~13d。伤科接骨片组:年龄16~74岁。致伤原因:骨折31例,脱臼11例,各种软组织损伤58例。肿胀面积7cm×7cm~760cm×760cm。治疗时间:4~15d。2 治疗方法祛伤丸组:三七、蒲黄、赤芍、地虫、紫荆皮、泽兰叶、制草乌、生川军、制香附、川楝子各200g、上血竭、制乳没、红花、木香、辰砂、儿茶、雄黄各100g,降香片、冰片各50g。上药除雄黄、冰片、辰砂外,依法炮制,研极细末,过筛,把雄黄、冰片、辰砂研细和上药拌和混合均匀,装入空心丸,约0.5g一枚。服法:成人每次口服2g,1日3次。儿童酌减,7d为一个疗程。

    作者:赵敏;赵俊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腰骶部筋膜脂肪疝

    目的正确认识腰骶部筋膜脂肪疝,提出临床区域分型和术中分型,并探讨治疗方法。方法对139例腰骶部筋膜脂肪疝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中详细观察脂肪疝疝出部位及病变情况。结果用自行拟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术后优良率达89%。结论腰骶部筋膜脂肪疝是腰骶部筋膜下脂肪组织通过深浅筋膜破裂口或裂隙孔疝出,直接卡压或机化后形成粘连带压迫局部周围组织或皮神经所产生的一系列腰腿痛症状和体征;按疝发区域可分为髂腰型和骶髂型;按术中情况可分为单纯型和粘连型,早期手术是治疗腰骶部筋膜脂肪疝积极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占辉;孙建华;乔金环;丁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开放性股动、静脉损伤的救治

    我科自1990年4月至1998年4月救治18例开放性股动、静脉损伤,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8例中男17例,女1例,年龄15~34岁;左、右侧各9例。合并患肢开放性股骨骨折、坐骨神经损伤、大隐静脉损伤各1例;合并轻度休克3例,中度休克4例,重度休克8例。外院加压包扎伤口6例,清创缝合伤口2例,我院门诊加压包扎伤口7例,清创缝合伤口1例,未予任何处理2例。伤口活动性出血7例;伤口活动性出血,伴足背动脉未触及,肢端肤温下降8例;局部肿胀,伴足背动脉减弱1例;局部搏动性血肿,伴足背动脉减弱1例;仅局部肿胀1例。股动脉损伤8例,股静脉损伤7例,股动、静脉损伤3例。共22条血管损伤(含大隐静脉1条),其中完全断裂伤8条,部分断裂伤10条。损伤占血管周径1/3者2条,1/2者6条,3/4者2条。血管贯通伤2条,伤口长度2.0cm、2.5cm,血管完全断裂并缺损2条,缺损长度1.5cm、2.0cm。2 治疗方法在积极抗休克治疗同时尽快送手术室行血管探查术,术中尽可能在大腿根部使用止血带。

    作者:李富明;孙宏志;郭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手法与牵引治疗儿童髋关节急性滑膜炎

    急性髋关节滑膜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少儿损伤性疾病[1],治疗方法较多,本文就我院1988~1998年采用手法与牵引治疗的78例急性髋关节滑膜炎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8例中男69例,女9例;年龄2~10岁。左侧31例,右侧47例,发病1~7d。诊断标准:①多有蹦高、跳下、滑倒等外伤史。②述膝关节或大腿内侧疼痛不适。③跛行,走得愈快愈明显。④患肢比健肢长。⑤骨盆X线片示骨盆向患侧倾斜。⑥部分患儿有低热、咳嗽、白细胞计数增高。2 治疗方法牵引治疗32例,入院后行患肢皮肤牵引,重量2~3kg。静脉点滴青霉素,疗程5~7d。手法治疗46例,患儿取仰卧位,术者立于患侧床旁,一手扶压住患儿患侧膝部,一手扶握住患肢小腿中段,尽量屈膝屈髋,大腿背侧紧贴腹部,握膝之手用力使患肢大腿贴近腹壁作内收、内旋、伸直患肢,术中可闻及“咯吱”声响,若双下肢已等长,证明复位成功。3 治疗结果牵引治疗1周治愈29例,2周治愈3例。手法治疗1次治愈38例,2次治愈5例,3次治愈3例。

    作者:武明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创伤性胫骨外翻

    现将我院1991年4月~1998年3月诊治儿童胫骨上干骺端骨折胫骨外翻畸形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例,均为男性。胫骨上端骨折时年龄4~6岁。骨折均涉及距胫骨上端骺板5cm内,1例为青枝骨折,上干骺端外侧皮质稍有皱折隆起,2例为胫骨干螺旋骨折。骨折线抵达上干骺端,骨折均未伤及骺板,予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骨折愈合后去石膏锻炼,功能良好。当时并无明显的胫外翻畸形。7~15个月后再来就诊,发现患肢胫外翻畸形明显,外翻角11°~19°,均予垫高鞋底内侧观察治疗。随诊7~26个月,胫外翻已不明显,患肢功能良好,无不适。测量外翻角,减少了5°~8°。其中1例健肢胫外翻角为10°,患肢胫外翻角达19°,经过保守治疗后,患肢减为11°而健肢亦纠正到7°,双下肢基本对称。2 讨论创伤性胫外翻特点是7岁以下儿童胫骨上干骺端(距骺板5cm内)骨折,骨折并未伤及骺板,尽管对骨折治疗很满意,在骨折愈合后1~5个月内开始出现胫外翻畸形,并呈现进行性加重现象,至18个月后可停止发展[1]。本组病例均有以上特点。

    作者:盛路新;常伶文;刘克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参麦注射液对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影响

    1995~1997年我们在西药支持治疗基础上,合用参麦注射治疗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15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所有FES病人按发病次序随机分成两组:①参麦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2~75岁,平均42.52岁。其中多发闭合骨折12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3例。计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1例,股骨及胫腓骨骨折2例,肱骨及肋骨骨折1例,多处肋骨骨折2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多处肋骨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1例,髌骨粉碎及同侧尺骨骨折1例,前臂双骨折1例。肩胛骨合并同侧腕骨、锁骨骨折1例;单侧人工股骨头置换1例(骨水泥型),单侧全髋置换2例(骨水泥型)。②对照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8~69岁,平均41.12岁。其中多发闭合骨折9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3例。计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1例,多处肋骨骨折1例,股骨颈骨折1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1例,肱骨骨折1例。股骨干骨折合并:跟骨粉碎性骨折1例,胫腓骨骨折1例,多处肋骨骨折1例,双侧尺桡双骨折1例;单侧人工股骨头置换2例(骨水泥型),单侧全髋置换1例(骨水泥型)。同时选用健康人10例,男8例,女2例,作为健康组对照。

    作者:梁伟国;黄玉君;王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