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高文信;刘树泰;孙淑芬;刘敏;李晓丽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克隆、基因测序的方法来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及正常腺体组织中PTEN基因第5、第6及第8外显子有无突变及缺失.结果通过对PTEN基因三个外显子的克隆测序,发现有2例外显子8发生突变,其中一例引起编码的氨基酸发生变化.结论初步判断,在DNA水平抑癌基因PTEN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存在突变,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茹慧;李春艳;王军军;欧阳红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筛选含有Tip30的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检测TIP30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中的表达,检测携带外源性TIP30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变化.方法应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TIP30导入ACC-M细胞中,G418筛选阳性克隆,用免疫印记杂交法(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中TIP30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结果筛选14天后,含有TIP30的ACC-M单克隆形成,TIP30蛋白在ACC-M中表达稳定;携带外源性TIP30的细胞G0-G1期比例增高,G2-M、S期细胞比例降低.结论ACC-M细胞能稳定表达外源基因TIP30,携带外源性TIP30的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G2-M、S期细胞比例降低,从而影响ACC-M细胞的生长,是TIP30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的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张蕾;吕春堂;周中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分析严重恒牙先天缺失病例的缺牙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37例多个恒牙(≥6个)先天缺失的病例按临床表现分为综合征型和单纯型先天缺牙两组,从恒牙先天缺失数目、牙位分布、余留牙畸形及牙齿大小等方面比较分析严重先天缺牙的表型特点.结果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比单纯型先天缺牙在平均缺牙数目、现存牙齿合并畸形上都表现得更为严重(P<0.05);两组严重缺牙患者先天恒牙缺失的牙位分布在上下颌和左右侧之间均无差别(P>0.05),缺失牙位均呈对称分布,但易缺失的牙位有所不同;严重先天缺牙患者现存恒牙牙冠宽度较正常值偏小(P<0.05).结论多个恒牙先天缺失包含复杂的临床表现,综合征型与单纯型的严重先天缺牙在口腔缺牙特点上有明显差异,值得临床鉴别参考.
作者:张晓霞;冯海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笔者近期应用派丽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以下简称派丽奥软膏)治疗牙周炎26例,取得较好的效果.一、材料和方法选择牙周炎患者51例,其中男23例,女28例,年龄26~66岁,平均46岁.随机分为试验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入选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全身健康,无系统性疾病,妇女未妊娠或哺乳;②15天内未服用抗生素;③牙龈充血,水肿,探诊出血或牙周溢脓,牙周袋探诊深度≥4mm.
作者:杜世莲;杨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HSP27在金黄地鼠颊囊粘膜从正常粘膜、单纯增生、异常增生到鳞癌形成过程中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DMBA诱导金黄地鼠颊囊癌变动物模型,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HSP27的表达.结果HSP27在正常粘膜表达的阳性率为39.13%,单纯增生上皮为40.91%,异常增生上皮为54.55%,阳性染色等级与正常粘膜相比有增强趋势,鳞癌组织为65.52%,与正常和单纯增生组相比明显提高,全部阳性染色等级有随病理等级提高趋势.结论HSP27在正常和单纯增生上皮有基础表达,在癌前病变有提高趋势,在鳞癌则明显提高,说明HSP27在鳞癌形成早期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岩;高文信;刘树泰;孙淑芬;刘敏;李晓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临床发现率.方法采用改良髓腔入口和探查近中颊根根管口与腭根根管口之间发育沟或暗线的方法研究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肉眼发现率.结果60例患者的64颗上颌第二磨牙中有19颗存在近中颊根第二根管,发现率为29.7%.结论改良髓腔入口和探查近中颊根根管口与腭根根管口之间发育沟或暗线的方法,有利于发现和治疗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
作者:梁广智;范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笔者从2001年始用bFGF(商品名:贝复济)加转移因子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OU)41例,并以传统方法治疗ROU41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代杰;张洪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对蜂胶防龋口胶防龋作用进行临床观察.方法将2241名幼儿园3~4岁儿童按班级随机分成蜂胶防龋观察组(799例),每二日服用一次蜂胶防龋口胶;木糖醇口胶对照组(678例),每二日服用一次木糖醇口胶;空白对照组(760例),不服用任何药物,连续观察二年.结果二年后蜂胶防龋口腔组的患龋率、龋均、龋面均明显低于木糖醇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蜂胶防龋口胶有明显的防龋作用.
作者:杨更森;侯晓薇;郭兰英;刘春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大鼠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牵张速度对大鼠下颌骨形态的影响.方法对139只雄性SD大鼠施以单侧乙状切迹至下颌骨下缘的纵向骨切开,放置口外牵张器.3天的潜伏期后随机分成17组,分别以0mm/天、0.2mm/天、0.4mm/天、0.6mm/天的牵张速度连续加力5天,并在术后第3、6、10、24、38天处死.拍摄双侧下颌骨8×10 inch诊断颌片,利用NIH Image Software测量及分析下颌骨长度及牵张间隙面积的变化.结果①快速牵张组的下颌骨长度大于中、慢速组,但低于预期伸长量.②中、慢速组的下颌骨伸长量近乎一致.③牵张间隙的面积随牵张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牵张速度对下颌骨形态有很大影响.快速骨牵张可能导致下颌骨预期长度的减少,而这一变化为该治疗的风险所在.
作者:汪玲丽;欧阳喈;张栋梁;G.J.King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局部应用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共80颗牙,全口洁治和根面平整后,以患者一侧患牙局部应用派丽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为实验组,对侧同名患牙局部应用牙康(甲硝唑棒)为对照组,于基线、基线后8、16周检测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线时临床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基线后8周、16周,两组临床指标均显著比各自基线时有改善.基线后8周,实验组PLI、PD显著低于对照组,SBI无显著差异;基线后16周,实验组菌斑指数PLI、SBI、P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派丽奥局部应用治疗慢性牙周炎短期内可以显著缓解牙周炎症状,且效果优于牙康.
作者:吴勇;于晓霞;金艳;宋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比较研究国产聚四氟乙烯膜、几丁质膜和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在牙即刻种植中引导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新骨生成的作用.方法12条杂种狗,拔除左侧下颌四个前磨牙,即刻植入4枚长10mm种植体,3枚种植体分别覆盖几丁质膜、聚四氟乙烯膜、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另一枚种植体不盖膜作为对照.术后于2、4、8、12周取材,通过X线、组织学定性及定量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盖膜的三组从第2周开始就有明显的骨再生,到第12周时骨缺损区已完全为新骨充填;对照组在任何时间点,新骨的量明显少于盖膜的三组;盖膜的三组之间新骨量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聚四氟乙烯膜、几丁质膜和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均能引导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的骨再生.
作者:王新木;刘宝林;董研;魏建华;马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功能矫治前后上气道的改变.方法选择腕骨片示生长发育为FG阶段儿童37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18例,正常(牙合)19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选用矫治器为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时间平均11.9个月,正常(牙合)观察12个月.分别测量矫治前后及观察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功能矫治后上气道PAS显著增加,和正常组无差异;UMPW也有显著增加,但未达到正常;舌骨测量中H-MP显著减小,H-VL显著增加.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功能矫治可使舌骨前上移位;增加上气道口咽段间隙,特别是舌根后气道间隙.
作者:卢海燕;董福生;王好公;左艳萍;马文盛;陈文静;吴建(瓦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牙列拥挤是错(牙合)畸形中的重要表现,占错(牙合)畸形患病率的19.54%~49.95%.在全国错(牙合)畸形的调查中牙列拥挤的患病率从9.52%~32.36%不等[1~5].考察牙列拥挤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趋势,为牙列拥挤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碧娟;梁甲兴;詹华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介绍活髓预备牙的临时性保护措施和效果.方法局麻下对活髓牙进行规范的牙体预备,414颗预备牙表面涂脱敏剂、底胶或牙本质粘结剂,用ProtempTM、自凝树脂Quick Resin或Unifast,通过间接法或直接法制作临时性修复体,再用ProemTM或丁香油氧化锌糊剂进行粘固.对应用临时性冠桥的牙齿情况、数目分布,修复体件数、使用情况等进行了总结.结果736件临时性修复体中,用直接法、间接法制作的分别为341件和395件.就位困难、咬合高是试戴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发生率分别为16.39%和13.11%.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术后多见的并发症就是牙本质过敏,发生率为3.91%.牙髓炎发生率为0.38%.涂脱敏剂、底胶或粘结剂组和不涂组,牙髓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93%和8.18%.结论制作和粘固临时性树脂冠桥能够保护基牙,防止基牙移位、牙龈增生,暂时性发挥修复功能.活髓预备牙表面涂脱敏剂、底胶或粘结剂可以减少术后牙髓并发症发生率,以应用脱敏剂效果好.
作者:汪大林;邱小倩;李笑梅;唐卫忠;齐文胜;张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灼口综合征[1](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是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常不伴有粘膜病损及其他临床体征的一组综合征.又称舌痛症(glossdynia)、舌感觉异常、口腔粘膜感觉异常等.BMS的病因不明,多数学者倾向于多因素发病,并将之归纳为3个方面:局部因素、系统因素和心理因素.
作者:李健;代成林;华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本文回顾了天津市口腔医院1966年~2004年经病理确诊的腮腺囊肿22例住院病例,对其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
作者:穆洁;张洪杰;陈瑞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制并检测用于牙齿磨损测量的非接触式三维图象检测系统.方法通过数据轮量化手控移动平台使被测模型在水平方向移动,由线状光条和一个面阵CCD(Chrge Coupled Device)摄像机获得单个牙齿咬合面3000~4000个点的三维坐标(在0.5mm移动步长条件下).在Windows环境下完成图象采集、图象显示和相关测量.结果该系统测量范围为15mm×15mm×15mm,测量的精确度达到0.01mm,平均测量误差小于0.01mm,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用本系统与万能工具显微镜对一组有微小高度变化的标准块进行测量,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该系统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其非接触方式、良好的稳定性、简单快捷的操作优于传统测量方法.
作者:潘洁;王嘉德;王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龋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乳牙龋更是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极大的危害.寻找一种简单可靠且能反映龋病易患性的指标是口腔科医生一直探索的课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龋病活跃性(Caries Activity Test,CAT)的研究在国外逐渐受到重视,其旨在了解机体对龋病的敏感度,活跃性强者的患龋状况一般较活跃性弱者的严重.
作者:高承志;李红梅;梁勤;石四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经阴道给予雌激素后对灼口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甲硝唑栓(对照组)和雌激素栓(雌三醇栓,E3栓剂,治疗组)分别经阴道用药,并对甲硝唑栓组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甲硝唑使用后对灼口综合征无效,自身前后对照有统计学意义;雌三醇栓组与甲硝唑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雌三醇栓剂可作为治疗灼口综合征的有效手段,在治疗灼口综合征的同时明显地改善了更年期的症状,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其疗效肯定,使用简单,方便,长期使用对机体无不良刺激.
作者:周昌龙;张引成;李家伟;李丽;郑英;雷光杨;董述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弹性义齿与传统可摘局部义齿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牙列缺损病人,每例受试者同时制作一件铸造卡环活动桥修复体和一件弹性义齿.先后戴用两种义齿,对基牙临床检查和龈下菌斑检查.结果戴用铸造卡环活动桥后PLI高于戴用弹性义齿后.戴用弹性义齿后BI及龈下菌斑螺旋体比例略高于戴用铸造卡环活动桥后.其他指标两者无差别.结论弹性义齿卡环设计时应尽量减少覆盖牙龈的面积,避免卡环边缘终止于龈缘处.
作者:刘亦洪;朱希涛;韩劼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