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Bartter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杨雪钧;李秋

关键词:Bartter综合征, 低钾, 代谢性碱中毒, 肾小管疾病, 儿童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Bartt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Bartter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儿中表现为生长发育迟滞14例(93.3%),纳差12例(80.0%),呕吐7例(46.7%),腹泻5例(33.3%),多饮多尿5例(33.3%),乏力4例(26.7%)。15例患儿均有低氯血症、低钾血症,其中重度低钾血症10例,12例患儿出现代谢性碱中毒。15例患儿中经典型Bartter综合征10例、新生儿型Bartter综合征3例、变异型Bartter综合征(Gitelman综合征)2例。15例患儿均给予大剂量补钾等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口服螺内酯、布洛芬悬液及卡托普利后,症状基本控制。结论儿童出现不明原因持续性低钾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及生长发育迟滞时需警惕该病可能,结合临床表现及氢氯噻嗪试验基本可诊断,基因诊断是可靠的方法。目前主要以补钾、补镁、醛固酮拮抗剂、前列腺素拮抗剂等综合治疗为主,需终生治疗。
临床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测量小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肥厚性幽门狭窄(HPS)患儿幽门肌层厚度和幽门管长度与患儿年龄和体质量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确诊的111例HPS患儿,超声测量幽门肌层厚度及幽门管长度资料及其与年龄和体质量间相关性。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PS患儿幽门肌层厚度与年龄和体质量有显著相关性(r=0.60、0.49,P<0.01),而幽门管长度与年龄和体质量间无相关性(r=0.13、0.02,P=0.177、0.868)。结论 HPS患儿的幽门肌层厚度与年龄和体质量直接相关,提示对于年龄较小和(或)体质量较轻的疑似HPS新生儿,其肌层厚度和幽门管长度未达HPS的超声诊断标准时,可进行随访复查。

    作者:田晖;剧红娟;刘振通;曹艳梅;张彤迪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临床儿科杂志》举办2015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函授班通告

    经《临床儿科杂志》编委会讨论决定,从2014年下半年起举办2015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函授班,具体方法如下。一、2014年第7期起开设2015年度函授继续医学教育专栏,主要内容包括:婴儿常见胃肠道症状的实用处理法则等。每期刊登1讲,共10讲,2015年第5期刊登考试题,第6期刊登正确答案。要求学员认真阅读讲座后答题,并将答案寄至编辑部(复印无效)。合格者授予继续医学教育Ⅱ类学分10分,学分证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临床儿科杂志》编辑部颁发。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和肾损伤分子-1预测危重患儿急性肾损伤

    目的:探讨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尿肾损伤分子-1(KIM-1)在预测重症患儿急性肾损伤(AKI)中的意义。方法以慢性肾病(CKD)患儿、重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重症AKI组(n=27),重症非AKI组(n=30),CKD组(n=30),以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n=30),测定比较尿NGAL和KIM-1水平以及其他生化指标。结果重症AKI组的尿NGAL在AKI发生前2天(第-2天)已达峰值,比第-3天的基础值升高超过10倍,并在AKI发生后第2天降至基础值;KIM-1水平在AKI发生前1天(第-1天)升至峰值,比第-3天的基础值升高超过5倍,并保持升高至AKI发生后2 d;NGAL、KIM-1水平随时间变化(-3d~2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重症非AKI组、CKD组、对照组的尿NGAL和KIM-1水平随时间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KIM-1、NGAL单独作为标记物诊断AKI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8和0.955(P<0.01),而联合二者诊断AKI时,AUC为0.984(P<0.01)。尿KIM和NGAL升高倍数和CCr谷值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68和-0.74(P<0.01)。结论联合检测尿NGAL和KIM-1水平可能有助于预测AKI。

    作者:钟发展;高岩;邓会英;廖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纤维支气管镜在支气管内膜结核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纤维支气管镜对支气管内膜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疑诊支气管内膜结核住院患儿67例,均行胸部CT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作结核杆菌培养、荧光定量PCR、夹层杯法和病理活检。结果经检查临床确诊支气管内膜结核50例,支气管内膜结核镜下病变部位广泛、形态多样化。支气管内膜结核患儿的BALF FQ-PCR检测阳性率为60%,夹层杯法阳性率42%,灌洗液结核菌培养阳性率20%;病理活检阳性率46%;BALF FQ-PCR联合夹层杯法检测,阳性率可提高至76%(38/50),明显高于灌洗液结核菌培养和病理活检阳性率。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为诊断支气管内膜结核的有效手段。

    作者:孟燕妮;陈艳萍;李秀龙;黄建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临床儿科杂志》投稿须知(二)

    5.关键词所有文章需标引3~8个关键词,每词之间以“;”相隔。中、英文关键词应一致,尽可能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可考虑:①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②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直接的上位主题词;③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在关键词下面(或正文上方)标出文稿所属“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儿童Bartter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Bartt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Bartter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儿中表现为生长发育迟滞14例(93.3%),纳差12例(80.0%),呕吐7例(46.7%),腹泻5例(33.3%),多饮多尿5例(33.3%),乏力4例(26.7%)。15例患儿均有低氯血症、低钾血症,其中重度低钾血症10例,12例患儿出现代谢性碱中毒。15例患儿中经典型Bartter综合征10例、新生儿型Bartter综合征3例、变异型Bartter综合征(Gitelman综合征)2例。15例患儿均给予大剂量补钾等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口服螺内酯、布洛芬悬液及卡托普利后,症状基本控制。结论儿童出现不明原因持续性低钾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及生长发育迟滞时需警惕该病可能,结合临床表现及氢氯噻嗪试验基本可诊断,基因诊断是可靠的方法。目前主要以补钾、补镁、醛固酮拮抗剂、前列腺素拮抗剂等综合治疗为主,需终生治疗。

    作者:杨雪钧;李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降钙素原鉴别儿童血流感染与污染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鉴别儿童血液培养检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血流感染与污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湖南省常宁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12月连续就诊的经血液培养检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患儿的病例资料,将病例分为血流感染组及污染组,分别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病例来源、C反应蛋白(CRP)、血培养阳性结果报警时间(TP)、降钙素原等实验室检测结果,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降钙素原的鉴别诊断性能。结果共83例纳入研究,血流感染组(38例)与污染组(45例)患儿的月龄、性别、CRP、T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科病房住院患儿的血流感染比例(70.59%)高于内科(3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P<0.05);血流感染组的PCT水平高于污染组(Z=5.17,P=0.000)。PCT鉴别血流感染组及污染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6.8%、82.2%、84.3%,佳截断值为0.195 ng/ml,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2(95%CI:0.726~0.918)。结论 PCT对于鉴别儿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血流感染与污染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帮助临床医师正确诊断血流感染、减少抗生素滥用。

    作者:张晔;张林;吴国雄;刘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2014年儿科呼吸论坛及全国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为提高广大儿科呼吸医师的诊疗技术水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将于2014年11月7日-11月10日,举办“儿科呼吸论坛及全国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该项目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4-06-01-013),授予学分8分。论坛及学习班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申昆玲教授、上海儿童医院陆权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授课,内容涉及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的指南解读、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儿童真菌感染的诊疗、儿童呼吸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等;同时邀请统计学方面的专家教授科研课题设计、临床科研数据的处理等。另外,还安排了临床病例讨论。欢迎广大儿童呼吸科医师参加。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临床儿科杂志》征订启事

    《临床儿科杂志》创刊于1983年,由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主办,编委会由近200名全国各地的著名儿科专家教授组成。本刊遵循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宗旨,反映儿科领域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主要读者为二、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每期除设一个系统疾病专栏(包括呼吸、消化、神经、血液、心血管、肾脏、免疫、遗传、代谢、内分泌等系统)外,另设综合报道、儿童保健、实验研究、临床病理(例)讨论、疑难病例分析、文献综述、临床经验点滴、误诊分析、临床用药、诊治技术、循证医学、继续医学教育讲座等十余个专栏。本刊自创刊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自20世纪90年代起连续被评为临床医学类及生物医学类核心期刊,2000年起被纳入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且成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美国《化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收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进展

    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可分为生理性反流和病理性反流。新生儿由于存在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低下、食管清除能力较弱、胃排空延迟等生理特点,导致约70%~85%的新生儿在出生后会出现胃食管反流现象,其中有95%的患儿在无任何治疗干预的情况下可在1岁左右自行缓解[1]。病理性GER,又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伴随临床症状并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胃食管反流。新生儿期的GERD可表现为溢乳、喂食困难、吞咽困难、呕血等消化道症状,以及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呼吸暂停、生长迟缓等肠外症状。

    作者:吴丹;李静;陈超;李智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母孕期及新生儿期危险因素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关系

    目的:分析儿童支气管哮喘与母孕期及新生儿期各因素的相关性,为疾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已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162例患儿以及213名正常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包括一般情况,母亲围孕期情况(产次、孕早期发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糖尿病、孕早期服药史),新生儿情况(出生时体表缺陷、窒息、胎盘粗糙、出生体质量、胎数、胎龄、剖宫产)。结果支气管哮喘儿童与对照儿童,母亲孕早期发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早期服药、胎盘粗糙、窒息、出生体质量、早产、剖宫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母亲孕早期发热(OR=9.43,95%CI:3.08~28.82)、胎盘粗糙(OR=2.15,95%CI:1.29~3.59)、早产(OR=5.16,95%CI:1.53~17.39)、剖宫产(OR=4.05,95%CI:2.40~6.86)均为儿童哮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母亲孕早期发热、胎盘粗糙、早产、剖宫产可能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生相关。

    作者:贾春梅;王俊卿;陈小琴;王冬梅;姜采荣;姜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表达及作用

    目的: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磷酸化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0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和缺氧缺血组(HI组,n=23),建立HIBD模型,于HI后0、4、6、12、24、48、72 h处死取脑,免疫荧光法检测ILK表达与分布,Western blot检测ILK、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 (p-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构建靶向ILK RNA干扰的慢病毒载体,抑制新生鼠脑组织中ILK的表达。右侧侧脑室分别注射含有LV-ILK shRNA慢病毒(n=15)和LV-control慢病毒对照(n=3),建立HIBD模型,于HI后4 h和24 h处死动物取脑,Western blot检测ILK、Akt、p-Akt、VEGF蛋白的表达变化,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ILK主要表达于皮层和海马区,定位于胞浆和胞膜,在假手术组和HI组均有表达。ILK于HI后表达开始逐渐增加,24 h达高峰,之后表达有所降低。p-Akt于HI后4 h明显增加,后逐渐降低,24 h降至低,后又增加,在48 h达高峰。VEGF于HI后4 h表达开始增加,12 h达高峰,后维持较高水平。构建的靶向ILK RNA干扰的慢病毒载体在体内应用获得成功。注射慢病毒LV-ILK shRNA组在HI 4 h、24 h时所表达的ILK、p-Akt、VEGF均明显低于同一时间点的LV-control组,同时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结论新生大鼠HIBD后,ILK、p-Akt、VEGF蛋白表达均增高,通过抑制ILK的表达,能够降低新生大鼠HIBD后p-Akt和VEGF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凋亡。提示HIBD后可能通过ILK/Akt信号通路,增加VEGF表达,进而促进神经细胞存活及血管再生,在新生鼠HI脑损伤修复中发挥作用。

    作者:潘玲丽;屈艺;罗黎力;赵静;李姣;唐军;伍金林;李熙鸿;母得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CD40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及其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CD40基因的SNP位点rs1569723多态性与川崎病(KD)以及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别选取179例KD患儿和197例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的方法测定SNP位点多态性分布;超声心动图检测动脉损伤。结果 KD组的SNP位点(rs1569723)的3种基因型(AA、AC、CC)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且A风险等位基因与KD易感性显著相关(OR=1.51,95%CI:1.10-2.07,P=0.012)。SNP位点(rs1569723)3种基因型(AA、AC、CC),皮疹及淋巴结肿大的发生概率均以AA基因型的发生概率为高,CC基因型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10)。SNP位点(rs1569723)多态性与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病变、手足水肿、冠状动脉损伤无关(P均>0.05)。结论 CD40基因SNP位点(rs1569723)与KD的易感性相关,A等位基因为风险因子;且该SNP位点可能与KD患儿的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特征相关。

    作者:董启忠;张超;李月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RP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分析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mRNA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67例初诊ALL患儿及10例正常对照儿童,采集骨髓。应用定量RT-PCR方法检测并比较骨髓中MRP1 mRNA表达水平。结果标危、中危、高危组MRP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4.28(2.75~6.12)、5.62(4.99~8.60)和7.56(3.66~11.13),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危组和中危组的MRP1 mRNA均高于与标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LL组MRP1 mRNA表达水平为7.71(6.49~14.35),高于B-ALL组的表达水平[5.18(3.89~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表达组(n=34)第7天泼尼松预处理敏感率为70.59%,而低表达组(n=33)敏感率为9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表达组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率为64.71%,低表达组为87.88%,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L患儿MRP1表达与免疫分型、治疗反应以及疾病危险程度和复发紧密相关。

    作者:仇宝玲;吴冬;洪丹;周琦;卢俊;范俊杰;岑建农;胡绍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婴儿肺结核203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婴儿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11年收治的203例婴儿肺结核的临床资料。结果203例住院肺结核患儿中,来自农村127例(62.56%),城市76例(37.44%);城市患儿BCG接种率(64.47%)高于农村(4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明确活动性肺结核接触史78例(38.42%),可疑结核接触史26例(12.81%);临床表现发热175例(86.21%),呼吸道症状165例(81.28%),有肺部体征107例(52.71%),肝脾肿大80例(39.41%);病原学确诊91例(44.83%);合并肺外结核54.68%,常见为结核性脑膜炎;病初误诊率39.90%,常误诊为支气管肺炎。重症肺结核婴儿卡介苗接种率(44.83%)低于非重症肺结核患儿(74.14%),且重症肺结核婴儿有结核接触史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婴儿结核病起病急,进展快,容易造成播散,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未接种BCG及活动性肺结核接触史是婴儿肺结核诊断的重要线索。

    作者:龚春竹;朱朝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骨髓衰竭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

    目的: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动物模型,检测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的表达。方法 BALB/c小鼠20只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采用5.0 Gy射线照射,随后输注异体小鼠淋巴细胞1×106个,观察小鼠外周血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和骨髓组织切片等指标,ELISA法测定和比较小鼠骨髓单个细胞FGF2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和骨髓单个核细胞数均较对照组小鼠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组骨髓单个核细胞FGF2蛋白较对照组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射线照射并输注淋巴细胞方法制作的骨髓衰竭小鼠动物模型,其各项指标均符合临床骨髓衰竭的标准,且提示FGF2表达减低参与骨髓衰竭的发生。

    作者:曹萍;蒋莎义;乔晓红;谢晓恬;李福兴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2014年环境与儿童健康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窄带成像技术在儿童Peutz-Jegher综合征诊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在儿童Peutz-Jegher综合征(PJS)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确诊为PJS以及70例幼年性息肉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理类型及息肉表面腺管开口形态,同时比较NBI内镜与传统白光内镜诊断PJS息肉中腺瘤样改变息肉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PJS患儿摘取76枚息肉,其中病理学诊断为腺瘤样改变的息肉12枚,错构瘤息肉64枚。NBI下PJS息肉腺管开口Ⅰ型占69.7%(53/76),Ⅱ或Ⅲ型占27.6%(21/76),PJS患儿Ⅱ、Ⅲ型比例明显高于幼年性息肉。NBI内镜下诊断PJS患儿腺瘤样改变息肉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3%(10/12)和98.4%(63/64),高于传统白光内镜的33.3%(4/12)和95.3%(61/64),两种检测方法灵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I内镜有助于判断PJS患儿消化道息肉的病理性质,其判断腺瘤样改变息肉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传统白光内镜。

    作者:顾竹;刘海峰;胡志红;张婷;程伟伟;刘鸿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双水平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65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DuoPAP组34例,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31例,采用气管插管-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出气管插管技术,监测呼吸支持后1、12、24及72 h的血气pH值、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OI);分别记录72 h两组呼吸暂停、肺气漏、重复应用PS及无创通气失败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uoPAP组在无创呼吸支持后1、12、24 h的OI均高于nCPAP组,PaCO2值均低于nCPAP组,PaO2也在无创呼吸支持后1、12 h大于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uoPAP组72 h内无创通气失败、呼吸暂停发生率明显低于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气漏、重复使用P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uoPAP治疗NRDS与nCPAP相比能更快改善氧合,减少CO2潴留,减少有创机械通气比例。

    作者:戴立英;张健;王琍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IgA肾病患儿血管紧张素Ⅱ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IgA肾病(IgA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间经肾活检诊断为原发性 IgAN的30例患儿(IgAN组)及同期健康体检的30例儿童(对照组);以ELISA法检测并比较IgAN组与对照组的血和尿AngⅡ水平;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gAN组肾组织中AngⅡ表达,分析IgAN组肾组织中的AngⅡ与各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IgAN组的尿Ang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N组的尿AngⅡ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37,P=0.046);不同病理分级IgAN患儿的尿及肾组织AngⅡ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N患儿的病理分级与尿AngⅡ水平及肾组织AngⅡ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9,0.79,P均=0.000)。结论 IgAN患儿尿AngⅡ水平升高,并与病理分级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正相关,检测尿AngⅡ可能对评定IgAN疾病进展及判断预后有实用价值。

    作者:茹凉;张欣;朱洪涛;郭艳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