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梅;史艳秋;宋文延;辛青;尹志圣;刘兆平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1例卵巢肿瘤患者手术标本中VEGF-C及LYVE-1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①VEOF-C及LYVE-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卵巢交界性肿瘤和卵巢良性肿瘤(P<0.01);②VEGF-C及LYVE-1的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但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VEGF-C和LYVE-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淋巴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柴新华;刘培淑;刘素华;杨美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期1型糖尿病大鼠心肌间质胶原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剂-2(MMP-2/TIMP-2)表达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4周组和12周组,糖尿病4周组和12周组.糖尿病模型以腹腔注射60ms/kg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建立.喂养4周和12周后测定大鼠心肌胶原含量、MMP-2/TIMP-2血清含量和心肌活性、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同期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心肌间质胶原明显增多(P<0.01),MMP-2活性、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弱(除DM4周组MMP-2活性P<0.05外,P均<0.01),TIMP-2血清水平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且随病程延长进一步加剧.MMP-2血清水平和TIMP-2蛋白表达在病程4周时升高不明显(P>0.05).12周时明显升高(P<0.05,P<0.01).心肌胶原容积分数与MMP-2、TIMP-2血清水平呈正相关(r=0.565,P<0.01;r=0.415,P<0.05).与MMP-2活性、基因和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797,-0.704,-0.613;P<0.01),与TIMP-2基因、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09,0.620;P<0.01).结论 糖尿病大鼠存在心肌间质重塑,且随病程延长而加重.MMP-2/TIMP-2表达失衡可能是糖尿病心肌间质重塑的重要原因.血清MMP-2和TIMP-2可作为糖尿病心肌病早期预测的可能指标.
作者:李倩;汪翼;孙书珍;陈瑶;王立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在亚抑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多代培养后,肺炎支原体(MP)标准株FH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将标准株FH在含有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液体培养基中传代培养后,检测其对3种药物的MIC值.提取标准株及诱导耐药株的DNA,PCR扩增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测序分析耐药株的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经亚抑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多代培养诱导后,FH出现对诱导药物的耐药及交叉耐药.6株药物诱导耐药株,其中在左氧氟沙星诱导的耐药株gyrA基因编码的95位蛋氨酸转变为异亮氨酸,parC基因编码的87位天门冬氨酸转变为酪氨酸.在加替沙星诱导的耐药株中gyrB基因编码的464位精氨酸转变为赖氨酸.parE基因未检出错义突变.结论 亚抑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可诱导肺炎支原体出现耐药及交叉耐药.其产生可能与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基因突变有关.
作者:王鑫;吴大玮;公衍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标记淋巴管,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检测70例乳腺癌患者及22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组织中HGF、c-met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情况与LMVD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HGF和c-met在乳腺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其阳性表达率(61.43%、80.00%)明显高于良性肿瘤(31.82%、45.45%),P均<0.05,癌组织中的LMVD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秩和检验,U=366.00,P<0.05);HGF或c-met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较阴性者有更高的LMVD[HGF:(17.00±5.23)vs(10.36±4.12),t=5.594,P<0.05:c-met:(15.64±5.50)vs(9.65±4.46),t=3.769,P<0.05],HGF、c-met的阳性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 HGF及其受体c-met的表达可促进乳腺癌淋巴管的新生及淋巴道转移,相关抑制剂的研究将有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乳腺癌淋巴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新方法.
作者:王婧男;张楠;赵建强;高爱琴;林文俐;孙玉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脑啡肽酶基因(NEP)rs373618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为MCI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参照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的MCI诊断标准,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NEP基因多态性,采用病例-对照的关联分析方法,对NEP基因rs3736187位点进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结果 NEP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MCI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T等住基因携带者出现MCI的危险性高于C等位基因携带者(OR=2.212,P<0.05),NEP基因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男性之间和女性之间差异不明显,女性MCI组与对照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显著(P<0.05).结论 NEP基因的T等位基因可能是MCI的危险因素之一,在女性MCI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明明;易咏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尿毒清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及尿毒清组.除正常对照组外,余均采用左侧肾脏切除加尾静脉重复注射阿霉素的方法制作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术后1周正常对照组和手术对照组每天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尿毒清组给予尿毒清混悬液3 g/(kg·d)灌胃,共给药8周.于第4、8周测量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第8周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测定肾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IV(COLIV)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手术对照组24 h尿蛋白、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明显升高(P<0.01),肾组织α-SMA、COLIV的表达较高(P<0.01).尿毒清组尿蛋白、Bun、Scr均较手术对照组明显下降,肾组织α-SMA和COLIV的表达低于手术对照组(P<0.01).结论 尿毒清可减少蛋白尿的排泄,改善肾功能,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延缓肾脏纤维化.
作者:亓敏;梁素忍;王娜;甄军晖;冯进波;胡昭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T辅助细胞17(Th17)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3(IL-23)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模型中的表达,探讨Th17细胞在EAN的作用.方法 用牛周围神经鞘磷脂(BPM)免疫Lewis大鼠,观察免疫后9、15、21 d大鼠的临床表现和坐骨神经中IL-17、IL-23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免疫后9dEAN大鼠开始出现l临床症状,15 d到达疾病高峰.IL-17蛋白及mRNA在免疫后第15天表达均达到高点,以后逐渐下降,且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IL-23蛋白及mRNA在免疫后9 d表达多,随后逐渐下降,9、15 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IL-17可能与EAN的疾病进程有关,IL-23可能在EAN疾病诱导阶段起一定作用.
作者:蔡蕊;谭晓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按是否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将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分为激素冲击组和非激素冲击组,然后对其相关临床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在发热持续时间、神经系统受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血压、治愈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剂量激素冲击组患儿的心率、呼吸频率、血糖均数明显高于非激素冲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重症手足口病不能缩短其病程、改善其预后;目前不支持大剂量激素冲击对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
作者:薛宁;王纪文;张洪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研究盐酸雷诺嗪的遗传毒性,评价其药物安全性.方法 采用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检测盐酸雷诺嗪的遗传毒性.Ames试验选用直接法和代谢活化法.Ames试验菌株为鼠伤寒沙门氏组氨酸缺陷型菌株TA97、TA98、TA100和TA102,盐酸雷诺嗪在试验中设6个剂量组(5000、2500、1000、500、250和125μg/皿),同时设自发回复突变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每项试验设3个盐酸雷诺嗪给药组(222、111和55 mg/kg)、阴性对照组(Veh)及阳性对照组(CP40mg/kg).结果 盐酸雷诺嗪在≤5000 μg/皿所测剂量范围内,加入和不加入S9的各剂量组对TA97、TA98、TA100和TA102四种菌株的回变菌落数与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无剂量反应关系;盐酸雷诺嗪在55~222mg/kg剂量范围内,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数及小鼠精予畸变率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雷诺嗪在所测剂量范围内,未显示遗传毒性作用.
作者:张成梅;史艳秋;宋文延;辛青;尹志圣;刘兆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AS)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1例共63块主动脉壁全层组织作为研究组;肾移植供体者8名共32块动脉壁全层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动脉壁全层组织中TLR4蛋白的表达,并分析TLR4蛋白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吸烟、血压、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AS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TLR4在研究组动脉壁全层组织中有明显表达,而对照组无表达.TLR4表达与高血压、高血糖、LDL-C升高、HDL-C降低相关(P均<0.05),与年龄、性别、吸烟、TC、TG无相关性(P>0.05).结论 TLR4可能是AS的始动因素,高血压、高血糖、LDL-C升高、HDL-C降低等危险因素通过TLR4信号途径促进AS的发生发展.
作者:宫玉玲;邢姗姗;张伟;邢启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ERCC1与AKT1的表达及不同病理分期术后胃癌中ERCC1、AKT1表达与PFS的关系.方法 用RT-PCR方法检测51例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ERCC1与AKT1的表达,观察预后,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胃癌组织中ERCC1、AKT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71%,ERCC1、AKT1在癌旁组织中表达率高于癌组织,ERCC1、AKT1在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表达有统计学差异.ERCC1、AKT1阳性者Ⅰ期预后好于阴性者,在Ⅱ-Ⅳ期表达阳性者预后差.结论 AKT1、ERCC1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癌组织,ERCC1、AKT1在Ⅰ期胃癌术后表达阳性者预后好,而Ⅱ-Ⅳ期相反.
作者:刘美荣;王潍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MR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在良恶性骨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7例骨病患者(良性18例,恶性29例)行DWI检查,其中36例(良性14例,恶性22例)再行DCE-MRI检查.分别于DWI和动态增强图像上测量ADC值、信号增强幅度(SEE)、早期动态增强斜率值(Slope值),判断TIC曲线类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选择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阈值,计算各参数对病变潜在恶性估计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①47例病例中,良恶性两组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71.15±46.96)×10~(-5)mm~2/s、(100.14±26.47)×10~(-5)mm~2/s(P<0.05);以113.3×10~(-5)mm~2/S为闽值,ADC值对病变潜在恶性评估的准确性为86.4%;②36例病例中,TIC曲线呈Ⅲ型者24例,恶性22例(91.67%),良性2例(8.33%);呈Ⅱ型者5例.Ⅰ型者7例,均为良性病变.若以Ⅲ型为恶性病变,Ⅰ、Ⅱ型均视为良性病变为诊断标准,则TIC类型对病变潜在恶性评估的准确性为94.3%;③良恶性两组间SEE、Slope值分别为227.96±172.08、325.6±125.86(P>0.05):(0.97±0.67)%/s、(2.53±0.91)%/s(P<0.05).Slope值对病变潜在恶性估计的准确性为91.4%.结论 ①DCE-MRI比DWI更有助于鉴别骨骼系统病变良恶性,以TIC类型准确性高,有价值;②良恶性病变间ADC值有一定交叉,DCE-MRI存在重叠,联合应用DCE-MRI与DWI,会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作者:曹金凤;林祥涛;王光彬;肖连祥;苗明明;杨金永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慢性砷中毒对小鼠海马齿状回超微结构的改变及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昆明小鼠80只,雌雄各半,分为对照组、慢性砷中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20只,各染砷组分别以蒸馏水、1/5 LD_(50)、1/10 LD_(50)、1/40 LD_(50)A s_2O_3灌胃,连续3个月,根据其体重变化随时调整用药剂量.灌胃结束后,采用Y-电迷宫检测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行为,透射电镜观察齿状回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高剂量砷中毒组学习、记忆的Y-迷宫测试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电镜下观察中毒组齿状回神经元,可见部分神经细胞膜皱缩,胞体减小,核染色质电子密度增高.结论 慢性砷中毒明显损害成年小鼠学习记忆的能力,可能与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受损有关.
作者:孙宝飞;康朝胜;余资江;常傲霜;李玉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DACI)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变化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探讨血清sCD40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本实验分为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DACI组,n=69)、单纯糖尿病组(DM组,n=32)和健康对照组(NC组,n=28).3组研究对象均应用酶联免疫法测量血清sCD40L的水平,常规生化检测空腹血糖(FBG)、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及计算Crouse积分.根据超声结果将DACI组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结果 3组之间血清sCD40L水平、IMT、斑块检出率、Crouse积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DACI组以不稳定斑块为主,且不稳定斑块组血清sCD40L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CD40L水平与IMT(r=0.733,P<0.01)、Crouse积分(r=0.645,P<0.01)、HbA1c(r=0.272,P<0.05)、甘油三酯(r=0.276,P<0.05)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血清sCD40L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其水平升高可能反应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
作者:刘昌盛;司庆盈;王霞;任建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白介素24(IL-24)与内皮抑素(ES)的真核双基因表达栽体,检测它们在体外的表达.方法 从外周血和人胎肝组织中经RT-PCR分别扩增IL-24与ES cDNA序列,并将其定向克隆至真核双基因表达质粒pIRES中,重组质粒pIRES-IL-24-ES,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后,转染NIH3T3成纤维细胞.经RT-PCR及ELISA法检测IL-24和ES在NIH3T3中的表达.结果 重组真核双基因表达载体pIRES-IL-24-ES构建成功,IL-24与ES可在NIH313细胞中有效表达.结论 真核双基因表达载体pIRES-IL-24-ES成功构建为研究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定线索.
作者:韩建军;胡三元;智绪亭;梁晓红;薛德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的CD4~+T淋巴细胞在干扰素抗乙肝病毒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5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普通干扰素治疗(500万单位,隔日皮下注射1次)前和治疗24周后血清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1、2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并根据应答的不同进行分组,分析不同亚型CD4~+T淋巴细胞的作用.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普通干扰素治疗24周后IL-17水平下降(P>0.05),IFN-γ水平上升(P>0.05),IL-4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在干扰素治疗的完全应答组,IL-17、IL-4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P<0.01),IFN-γ水平则明显升高(P<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体内Th17和Th2的功能下调,Th1功能上调.
作者:王灿;苏良;沈菲;陈士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高迁移率蛋白1(HMGB1)释放及转位的影响.方法 取Wistar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置12孔板培养2~3 d,分为对照组(C组)、LPS组、利多卡因2 mg/L+LPS组(L1+LPS组)、利多卡因20 mg/L+LPS组(L2+LPS组)、利多卡因200 mg/L+LPS组(L3+LPS组).分别于6、12、24、48 h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培养液中HMGB1蛋白浓度.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HMGB1在巨噬细胞内的转位情况.结果 HMGB1蛋白的释放在LPS组刺激12 h开始增多,24 h达高峰.与LPS组相比,3个利多卡因处理组HMGB1的释放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以终浓度在20 mg/L时显著(P<0.05).同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还观察到利多卡因对HMGB1从细胞核到细胞浆的转位有抑制作用.结论 利多卡因20mg/L可显著抑制LPS诱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HMGB1释放及转位.
作者:叶婷;类维富;王焕亮;张丽;周长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牙周炎伴有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分析慢性牙用炎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无冠心病史慢性牙周炎患者43例,设为时照组,其中男25例、女18例;冠心病合并慢性牙周炎患者40例,设为实验组,其中男23例、女17例.记录牙周指数: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BOP)、附着丧失(AL),研究两组之间牙周指数的关系;采集龈下菌斑,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检测5种常见牙周致病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α)、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中间普氏菌(Pi)、福赛拟杆菌(Bf)和齿垢密螺旋体(Td),分析两组细菌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组之间牙周指数BOP、PD、AL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实时定量数据经统计学处理,Pg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a、Pi、Bf及Td的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伴有冠心痛的牙周炎患者,其牙周指数均较无冠心病史牙周炎患者严重;龈下菌斑中Pg含量高的牙周炎患者冠心痛的发病率高.
作者:王磊;张梅;吴婷;孙钦峰;杨丕山;魏奉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正常对照组(NC组)60例、糖尿病组(DM组)89例.糖尿病组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分为糖尿病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DM1组,n=16)和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DM2组,n=73),比较三组的血清MMP-8水平;DM2组分为IMT增厚组(A组,n=12)、稳定斑块组(B组,n=27)和不稳定斑块组(C组,n=34),比较三个亚组的IMT、Crouse积分等超声指标,分析MMP-8水平与颈动脉超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DM2组的MMP-8、IMT值水平高于NC组和DM1组,DM1组高于NC组(P均<0.05);不稳定斑块组的MMP-8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IMT增厚组,稳定斑块组MMP-8水平高于IMT增厚组(P均<0.05);血清MMP-8水平与IMT值和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8、0.72,P<0.05).结论 血清MMP-8与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斑块稳定性相关,可作为预测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与否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司庆盈;刘昌盛;王霞;任建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胃排空的变化以及与血浆胃生长素(ghrelin)和肥胖抑制素(obesta-tin)之间的关系.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低剂量胰岛素组(LD组)、高剂量胰岛素组(HD组).利用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LD组和HD组分别每天给以中性人胰岛素4 U和8 U皮下注射,于注射STZ后2周测定胃排空及血浆ghrelin和obestatin水平.结果 注射STZ2周后,DM组大鼠血糖和血浆ghrelin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HD组大鼠血糖虽仍明显高于NC组(P<0.01).但两组血浆ghrelin水平没有明显差别(P>0.05).DM组、LD组和HD组大鼠血浆obestatin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P<0.01),但3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P>0.05);DM组大鼠胃排空明显快于其它3组(P<0.01),HD组大鼠胃排空虽明显低于DM组和LD组(P<0.01),仍快于NC组(P<0.01).结论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胃排空明显加快,内源性ghrelin的增加可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内源性obestatin在其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武军;魏良洲;田字彬;李延青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