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稳定的人口腔粘膜白斑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方法:用离解蛋白酶(DispaseⅡ)分离上皮及皮下组织.采用改良的无血清及无3T3细胞的培养体系培养口腔粘膜白斑上皮细胞.结果:用DispaseⅡ可成功分离上皮和皮下组织.细胞生长曲线显示改良无血清角化细胞培养液(Defined KSFM)可明显促进口腔粘膜白斑上皮细胞的分裂增殖.此实验上皮细胞可传6~7代.结论:Defined K-SFM可显著促进口腔粘膜白斑上皮细胞的分裂和成熟,为癌前病变研究提供足够寿命的体外细胞.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同种瓣移植后早期环孢素A(CsA)的钙化防治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行同种异体带瓣主动脉腹主动脉的异位移植,分为CsA组、对照组和同基因组3组.CsA组移植后给予CsA 15 mg/(kg·d),共2周;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同基因组行同一种系的近交系大鼠同种异体瓣膜移植.各组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于术后2、4、8、12、16周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CD25、CD71的表达,取出移植物,原子火焰吸收法测定钙含量,对移植物行电镜观察.结果:①对照组移植后CD25和CD71表达的高峰时段主要在移植后早期,此后逐渐回落,12周后维持在低水平.CsA组在移植后2~4周CD25和CD71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8周后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②对照组的钙含量从4周开始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12周达到高峰,此后进入平台期.CsA组的钙含量在移植后4、8、12、16周4个不同时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③移植后早期,CsA组的内皮细胞脱落和平滑肌细胞的坏死情况较对照组轻.结论:同种瓣移植后早期使用环孢素A具有抗钙化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HLA-B基因型与山东地区汉族人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方法:用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分型方法对29例山东地区慢性乙肝患者进行HLA-B的基因分型,并与健康汉族人的HLA-B的基因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山东地区汉族人乙肝患者中HLA-B55、71、72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山东地区健康汉族人的基因携带率(P<0.05),HLA-B54在乙肝患者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健康汉族人的基因携带率(P<0.05).结论:HLA-B55、71、72基因表型与山东地区乙肝慢性化相关,而HLA-B54基因型与抗HBV的感染相关,免疫遗传因素参与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长时间手术过程中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将20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n=10)和肝素组(B组,n=10).B组自肿瘤切除后持续静脉投入小剂量肝素,使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稳定在50~70 s.两组患者自麻醉开始到手术结束,每2 h采集1次静脉血检测血常规、PT、纤维蛋白原APTT、Fbg、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原片段(F1+2)、D-二聚体(D-D).结果:与麻醉开始时比较,两组患者4~6 h后PT缩短,Fbg增高,AT-Ⅲ降低,F1+2与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应用肝素后,F1+2与D-D开始降低,并明显低于同时点的A组(P<0.05).结论:随着手术的进行,患者血液凝固、纤溶功能增强,6 h后出现血栓前状态,小剂量肝素可改善血栓前状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的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临床Ⅰ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判断其肌层浸润程度,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1例患者术前MRI均能做出准确诊断,其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准确率为86.27%(44/51),浅肌层浸润的准确率88.46%(23/26),深肌层浸润的准确率88.23%(15/17),动态增强MRI的准确率为90.5%(19/21).结论:MRI能准确地诊断子宫内膜癌并判断肌层浸润深度,动态增强MRI尤为准确,是术前判断肌层浸润程度的有效途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ES细胞-D3来源的胰岛素分泌细胞(IPCs)分泌的胰岛素的降糖活性及IPCs移植对糖尿病(DM)鼠的降糖作用.方法:ES细胞-D3培养于经处理的鼠胚成纤维细胞滋养层上保持未分化状态扩增,对数生长期时转入无血清含bFGF的DMEM诱导液进行诱导分化,使其分化为IPCs.于诱导的第21天,用ELISA法检测IPCs受高糖刺激2 h后所分泌的胰岛素,同时将分泌的胰岛素静脉注射给小鼠,观察受鼠血糖的变化;将诱生的IPCs移植给链脲菌素(STZ)诱导的DM小鼠,观察受鼠血糖水平的改变.结果:ES细胞-D3体外诱导生成的IPCs所分泌的胰岛素具有降糖活性,且IPCs经两次移植给DM小鼠后第5天,血糖水平较移植前显著降低(P<0.05),第2次移植后第15天,受鼠血糖水平反弹到与移植前没有差别.结论:小鼠ES细胞-D3诱导生成的IPCs能够分泌有活性的胰岛素,且在一段时间内可显著降低DM受鼠的血糖.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构建靶向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调控区的反义RNA腺病毒.方法:PCR扩增hTERT调控区1 779 bp的DNA片段,与腺病毒穿梭载体pShuttleCMV连接,PCR筛选反向插入的hTERT反义腺病毒穿梭载体pCMV-ashTERT,将pCMV-ashTERT与骨架质粒pAdEasy-1共转染受体菌BJ5 183,进行同源重组.用含卡那霉素的LB平板筛选同源重组阳性的克隆,酶切鉴定后,以Pac Ⅰ酶切线性化,转染包装细胞HEK293,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以鉴定重组的腺病毒,并以空斑形成实验测定重组病毒的滴度.结果:成功构建了端粒酶催化亚单位调控区的反义RNA重组腺病毒(pAd咀shTERT),滴度为2.8×1011pfu/ml.结论:成功构建hTERT调控区反义腺病毒,为探讨以端粒酶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奠定了基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急、慢性乏氧标记物(HIF-1α、GLUT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HIF-1α和GLUT1抗体对46例NSCLC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两者表达水平,分析其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HIF-1α与GLUT1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70%(27/46)和39.11%(18/46),r=0.492(P=0.001).HIF-1α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均无显著相关,而GLUT1与淋巴结转移(P=0.021)和鳞癌(P=0.001)密切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GLUT1阳性的NSCLC患者术后无病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P=0.039),而HIF-1α与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均无关.结论: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同时存在急、慢性乏氧,其无病生存率主要与慢性乏氧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钙离子载体A23187或联合嘌呤霉素(puromycin)对人类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的孤雌激活作用.方法:收集体外培养成熟的人卵母细胞124枚,根据体外成熟培养的时间分为24、48、72 h组.分别采用A23187、A23187联合嘌呤霉素进行孤雌激活,然后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孤雌胚胎进行性染色体分析.结果:A23187或联合嘌呤霉素能激活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激活率分别为38.9%、71.8%;二者联合应用能有效地提高孤雌胚胎的发育潜能.随着体外成熟培养的时间延长,A23187联合嘌呤霉素对卵母细胞激活率呈下降趋势;其中24、48 h组成熟的卵母细胞激活率和胚胎发育潜能显高于72 h组.FISH对9个孤雌胚胎的性染色体分析示,7个孤雌胚胎为XX,2个为X.结论:钙离子载体A23187联合嘌呤霉素能有效地激活人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形成的孤雌胚胎核型多数为双倍体.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PET-CT在诊断卵巢癌复发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对12例卵巢癌术后患者行18F-FDG PET-CT全身及盆腔显像,并与同期B超、ECT及CA-125进行比较.结果:PET-CT检查7例患者(CA-125示6例升高,1例正常)共发现25处盆腹腔异常高代谢灶,经病理证实全部为复发或转移,阳性预测值为100%.同期B超、ECT发现5例共16处病灶,PET-CT发现了多个B超漏诊的0.5~1.5 cm微小癌灶.此外,有2例B超阴性,PET-CT发现多处复发或转移灶;5例PET-CT、B超均未发现异常且CA-125正常,随访6个月~1年未见复发征象.结论:PET-CT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能够早期诊断、准确定位卵巢癌的复发或转移,且能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新型发光纳米材料-无机纳米晶体颗粒量子点对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的标记和成像,探讨它在血液细胞分化发育研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发射波长为550 nm的绿色量子点转铁蛋白复合物分别在体外和体内对小鼠骨髓造血细胞进行标记研究,并观察量子点转铁蛋白复合物对骨髓造血干细胞CFU-GM的影响.结果:量子点转铁蛋白复合物可标记骨髓中大部分造血细胞,而且荧光强度强,光学和化学稳定性好,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功能无影响.结论:量子点在血液细胞成像方面表现了优良的特性,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SARS冠状病毒(SARS-CoV)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S蛋白)与钙调蛋白结合肽(calmodulin binding peptide,CBP)-蛋白A串连亲和纯化(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TAP)标签在Vero细胞内的融合表达及亚细胞定位,为其细胞结合蛋白的筛选奠定基础.方法:从质粒pGEM-4Z-S中扩增S片段,在5'端加入Kozak序列,并与TAP标签基因共同插入pcDNA3.1(-)中,构建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S-TAP(C).将构建好的质粒瞬时转染Vero细胞,并共感染重组痘苗病毒vTF7-3,用间接免疫荧光及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结果:成功构建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S-TAP(C),瞬时转染Vero细胞后S-CBP-蛋白A融合蛋白[S-TAP(C)]得到表达,重组痘苗病毒vTF7-3可有效增强该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且检测到S-TAP(C)融合蛋白表达于细胞膜上.结论:S蛋白与TAP标签融合蛋白表达于细胞膜上,且vTF7-3的感染有助于靶蛋白表达水平的提高,可用于S蛋白结合蛋白的筛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调节活化蛋白(RANTES)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培养EMs在位内膜基质细胞作为体外实验模型,分别加入浓度为0.1、1.0、10.0 ng/ml的IL-1β后采用RT-PCR、ELISA法从转录及转录后水平观察趋化因子RANTES的表达.结果:RT-PCR结果显示,基础状态下EMs在位内膜基质细胞有RANTESmRNA的表达.0.1ng/ml的IL-1β作用4h即可明显增加细胞RANTES mRNA的表达(P<0.05),1.0 ng/ml的IL-1β作用8 h时作用达高峰,随着时间的递增,mRNA水平呈递减趋势,且各浓度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ELISA结果显示,基础状态下细胞培养上清液内有微量RANTES蛋白的表达.0.1ng/ml浓度的IL-1β作用4 h即可显著诱导细胞分泌RANTES,1.0 ng/ml浓度的IL-1β作用12 h培养上清液中RANTES含量达高峰.结论:IL-1β可增强EMs在位内膜基质细胞对RANTES的基因表达,二者在EMs的发病过程起重要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检测精液中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al antigen,PSA)与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含量,分析其相关性,以探讨其对精液液化的影响.方法:将精液标本按不同的液化时间分为:60 min内不液化组(A组)47例和60min内液化组(B组)30例,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检测精液PSA,酶联免疫法检测FN含量,对所得结果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PSA含量比较:A组为(0.849±0.563)mg/ml;B组为(1.779±0.22)m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N含量比较:A组为(148.74±2.51)ng/ml,B组为(115.39±1.83)ng/ml,A组含量显著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精液中PSA与FN含量呈负相关(r=-0.04,p<0.05).结论:精液中PSA含量下降,FN水解减少,造成精液液化异常.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分离和纯化7~8d新生雄性小鼠精原细胞,为深入研究生精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提供细胞来源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组合酶消化法制备7~8d雄性小鼠的生精细胞悬液;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精原细胞,贴壁培养法进一步纯化精原细胞;滴片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取同时间段雄性小鼠睾丸组织冰冻切片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精原细胞主要分布于45%~55%梯度间的Percoll中,经贴壁培养后纯度达75.2%.结论:用上述方法成功地分离和纯化了小鼠精原细胞.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半自动边缘检测算法测定动脉壁面积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方法:应用1.5 T磁共振设备和半自动边缘检测算法测定血管模型的管壁面积,并为29例正常成人胸主动脉和双侧颈动脉行磁共振自旋回波成像及测定动脉壁面积.结果:所测血管模型管壁面积与实际测量面积高度一致,且健康志愿者测量值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结论:此测量方法准确且快速,适用于血管壁面积的重复测定及评价.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体外肾小管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体外肾小管细胞损伤模型.取肾小管细胞,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正常兔血清(SC组)、再灌注损伤兔血清(SIR组)和再灌注肾损伤兔血清+胰岛素(IN组)处理培养48 h后,分别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检测肾小管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钙ATP酶(Ca2+-ATPase)活性、一氧化氮(NO)和培养液中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细胞组化染色检测肾小管细胞内SDH活性.结果:IN组与SIR组比较,肾小管细胞内SOD、SDH、Ca2+-ATPase活性明显升高(P<0.05);细胞上清液MDA、LDH、NO含量显著下降(P<0.05);细胞组化染色显示IN组SDH颗粒密集,着色较深,而SIR组颗粒稀疏,着色浅淡.结论:胰岛素对损伤肾小管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为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减少氧自由基生成并减轻细胞内Ca2+超载,促进细胞能量代谢.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检测同种带瓣大动脉(conduit valved homograft,CVH)移植后的免疫反应,探讨其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①建立液氮冻存和4℃保存犬CVH (各14例)移植于异性受体犬腹主动脉实验模型;②在移植术后不同时点切取植入的CVH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反应,用光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结果:术后7 d即可出现细胞免疫反应;1~3月达高峰;6~12月呈持续的低水平状态;表现为CVH内膜、动脉外膜、瓣下心肌组织中T细胞(以CD8+细胞和CD4+细胞为主)浸润,IL-2Ra持续表达.体液免疫反应仅发生于术后7 d~3个月,IgG沉积于CVH内膜和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周围;CVH瓣下心肌细胞、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间有散在的CD2r细胞浸润.结论:①CVH具有免疫原性.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是其免疫原性表达的主要部分;②CVH移植术后早期(3个月以内)行免疫排斥反应的监测及防治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curved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CMPR)在输尿管扩张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患侧肾功能严重受损的输尿管扩张性疾病33例,手术前均行超声(USG)、静脉尿路造影(IVU)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多层螺旋CT检查于静脉注射对比剂2~5 min后行薄层容积扫描,经独立工作站后处理获得患侧输尿管的CMPR图像.结果:USG发现33例均患侧输尿管积水,但显示梗阻部位及病变不理想;IVU示患侧输尿管未显影;CMPR图像均清楚地显示了输尿管的扩张程度、梗阻部位、病变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毗邻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在评价已有患侧肾功能严重受损、IVU检查输尿管未显影的输尿管扩张性疾病上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青霉胺对腹腔粘连的预防作用及对刀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只昆明小鼠分成A、B、C 3组,每组20只.行1.5 cm腹正中切口,在右侧腹膜缝植5 mm2大小乳胶片,关腹前A组留置生理盐水1 ml,B组留置3%青霉胺1 ml,C组留置3%青霉胺1 ml且术后连续每天口服3%青霉胺1 ml.术后10、20 d分别处死各组的一半,根据Bigatt's计分法计算每组小鼠粘连发生率和粘连积分,观察刀口愈合情况,行抗张力测试,部分粘连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及组织增生情况.结果:术后10 d,B、C组粘连发生率低于A组(P<0.05)、粘连积分明显低于A组(P<0.01);术后20 d,粘连发生率C组低于A组(P<0.05),粘连积分B、C组明显低于A组(P<0.01).B、C组刀口均甲级愈合,但抗张力测试低于A组(P<0.01).结论:青霉胺具有明显预防腹腔粘连的作用,降低刀口抗张力而不影响刀口愈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