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春华
脑缺血能促使成年哺乳动物的神经发生增强,目前认为神经发生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成年哺乳动物脑内存在两个主要的神经发生区域: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和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SGZ),神经发生的过程包括这两个区域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NSPCs)的增殖,神经前体细胞(NPCs)向神经元的分化,NPCs或neuroblasts向特定部位的迁移以及新生神经元整合入神经环路[1].脑缺血能够促使SVZ和SGZ神经发生的增强[2],对脑缺血后的组织重构和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3].
作者:陶霞;廖红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血脂、脂联素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7月-2016年9月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35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PCI术治疗,并在术后均采用抗凝剂、硝酸酯类及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术后第2天,3组患者均给予阿托伐他汀睡前口服治疗,A组20 mg,B组40 mg,C组80 mg,均每天1次.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脂、脂联素、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石(IL-6)水平.结果 3组治疗前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TC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TG均降低,但A组、B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LDL-C均降低,HDL-C均升高,但A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C、TG、HDL-C和LDL-C C组优于A组和B组,B组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脂联素、CRP、TNF-α和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脂联素、CRP、TNF-α及IL-6水平均有所改善(P<0.05),且C组优于A组和B组,B组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血脂,提高脂联素水平以及促进炎性反应降低,值得应用.
作者:邓楠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他汀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120例应用他汀药物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患者他汀药物依从性情况,从性别、年龄、经济收入、疾病知识掌握、服药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医患关系等方面总结分析影响他汀药物依从性的原因,再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结果 对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9.11 ±1.45)个月,应用他汀药物依从性好70例(58.33%),依从性差50例(41.67%);年龄、缺少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服药种类、他汀药物不良反应为影响依从性的因素;性别、经济收入差、医患关系良好不影响依从性.结论 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依从性较差,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
作者:洪莉;龚金龙;吴婷竹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微创穿刺清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6月-2016年3月收治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给予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底节区脑出血采用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的治疗效果显著,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创伤小,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刘雨虹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高血压上肢手术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对麻醉效果、缺血一再灌注(IR)损伤及术后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取拟进行上肢手术且合并高血压患者87例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予以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术中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对照组予以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持续泵入生理盐水.记录患者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于患者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前(T0)、松止血带后5 min(T1)从上肢肘静脉抽取静脉血5ml(术前已开放静脉通路),测量血中丙二醛(MDA)、血浆缺血修饰蛋白(IMA)的浓度.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中、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36 h(To、T1、T2、T3、T4)测量患者血压并记录.结果 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后,2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o时2组MDA、IM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o比较,2组T1时MDA、IMA浓度均升高(P<0.05),但观察组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To时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T3、T4时血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上肢手术患者予以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能增强术中麻醉效果,减少术后IR损伤,同时能有效抑制围麻醉期异常的血压增高、心率增快,维持血循环系统的稳定,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作者:苏娟;张振忠;王龙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并发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医院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且并发重症肺炎的肾病综合征患者46例,观察其不同治疗时期的肺部感染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8周的各项肺部感染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后12周的对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率为86.96%明显高于治疗12周后的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2%明显低于治疗12周后的3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时,若在患者病情有所好转立即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则有可能诱发患者出现细胞免疫缺陷及严重肺部感染等,不利于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相关预后情况.对此,应谨慎缩减药量,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陈金龙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方法 将68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视觉反馈平衡训练,采用Berg平衡量表结合pro-kin平衡训练仪评估干预前后的平衡功能.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Ber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Berg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干预后睁眼和闭眼的运动轨迹长度、运动椭圆面积均减小,且观察组减小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觉反馈平衡训练有助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
作者:丛海铭;毕可萍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腹腔镜术中采用喷他佐辛镇痛的效果.方法 将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术前8h予喷他佐辛2次,每次20 mg.术后待患者可正常饮食后6h让患者服用喷他佐辛1次(20 mg),然后早晚让患者服用喷他佐辛1次(20 mg),连续服用2d.对照组患者术前采用常规麻醉镇痛.对比2组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睡眠质量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6、12、24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清醒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睡眠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出现呕吐2例(3.2%),对照组术后出现呕吐3例(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喷他佐辛对腹腔镜术后患者有着很好的镇痛效果,并且较安全性,可大幅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价值.
作者:陈加强;沈隽 刊期: 2017年第19期
患者,男,22岁,军人.因发现抗HCV、HCV-RNA阳性于2016年12月14日由军人内科转入肝病科治疗.体格检查:意识清,精神可,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丙肝抗体阳性,丙肝核心抗原弱阳性.丙肝病毒定量6.72×106 U/ml.丙肝病毒基因分型Ⅰ型.化验肝、肾功能正常.甲、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均阴性.X线胸片、心电图未见异常.白细胞13.55 × 109/L,中性粒细胞91.1%.
作者:孙涛涛;周俊卿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不同冲管方式对甘露醇输注导致静脉炎发生的影响.方法 收集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经静脉留置针输注20%甘露醇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各20例.试验组在甘露醇输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10 ml脉冲式冲管,对照1组在甘露醇输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10 ml一次性冲管,对照2组在甘露醇输注完毕后不冲管,比较5d后3组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静脉炎发生1例(5%),对照1组6例(30%),对照2组13例(65%),3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脉冲式冲管及一次性冲管均能降低甘露醇输注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使用脉冲式冲管较一次性冲管效果更明显.
作者:高永芳;罗淑萍;舒畅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活络消痛胶囊治疗四肢新鲜骨折后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骨折患者2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2例,治疗组患者服用活络消痛胶囊,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溶液,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患肢的疼痛、肿胀缓解的效果、血浆AngⅡ水平以及血气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疼痛的症状均有所缓解,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肿胀的症状均有所缓解,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浆An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浆Ang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PaO2和PaC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PaO2高于治疗前,PaCO2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络消痛胶囊治疗四肢新鲜骨折后肿胀疼痛的疗效显著,且使用便利安全,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较快,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唐奕泉;宁建君;范伟杰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对比艾灸治疗仪与曲马多缓释片治疗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医院2015年6~11月收治的混合痔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艾灸治疗仪刺激长强穴、承山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曲马多缓释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伤口疼痛(VAS)评分、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组间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in、2h、4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治疗后30 min、2h、4h的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30 min大部分病例疼痛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心、肝、肾功能损害的异常表现.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出汗2例、头晕3例、恶心呕吐2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6% (7/45),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灸治疗仪可明显缓解混合痔术后伤口疼痛,且能避免使用口服止痛药曲马多的副作用,艾灸治疗仪使用方便患者易以接受,有普及运用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梅珍;段欢欢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一般均需要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巯咪唑作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一线治疗药物,疗效肯定,应用广泛,但有发生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根据药品处方资料和相关指南的数据,0.3%~0.6%的使用者可发生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 ×109/L),严重者可出现粒细胞缺乏(白细胞数<2×109/L,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后者若不及时抢救处理,会发生严重感染甚至败血症,威胁患者生命.本文通过临床药师对1例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患者的治疗分析和药学监护,提高对粒细胞缺乏严重性的认识,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药物治疗安全性.
作者:朱艳春 刊期: 2017年第19期
根据国家2011年颁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ADR,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近年来,ADR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长的态势.ADR的监测与报告是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途径,其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本文将我院2016年上报至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分析和总结,促进我院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张琦;李青;冷光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综合分析社区感染性疾病患者关于合理用药咨询情况,为提高社区患者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的理念和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提供信息.方法 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该中心合理用药咨询室的社区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咨询资料.结果 接待咨询患者216例次,咨询者所患感染性疾病以呼吸道感染占首位(73.15%),咨询药物类目多见于抗菌药物(62.45%),咨询药物知识内容主要为药物疗效(21.10%)、药物不良反应(20.51%)、疗程(18.42%).咨询发现患者治疗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以皮疹(13.13%)、头晕痛(11.25%)和胃肠道反应(10.00%)比例较高.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喹诺酮类(21.88%)、头孢菌素类(15.63%)和青霉素类(14.06%)频率较高.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以无适应证用药(15.79%)、用药剂量过大(13.16%)和联合用药不当(12.50%)为主要诱因.患者参加相关合理用药学习讲座的频率为17.59%,用药说明书参阅率为36.11%.结论 社区感染性疾病患者存在诸多不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现状和由此引起的诸多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积极开展社区合理用药相关的科普教育颇为重要.
作者:陆浩锋;方宗君;杨容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培训中的应用.方法 对该科室43名工作人员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专科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比较培训前后灭菌合格率、器械包装合格率、清洗消毒合格率,并调查培训人员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视频设计的丰富度、授课老师的表达能力、课堂活动设计的满意度.结果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灭菌、器械包装、清洗消毒物品合格率均高于传统培训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3名工作人员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为100.00%.结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培训中能提高教学质量,培训后能提高器械的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合格率.
作者:陈思;丁希琼;朱娟;尹世玉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西地那非联合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1例PPHN患儿随机分为MgSO4组43例和联合组48例,联合组给予西地那非及MgSO4,MgSO4组仅给予MgSO4治疗.对比治疗前后2组的肺动脉压和氧合指数,同时记录血气分析指标检测数据,以判定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2组的肺动脉压及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肺动脉压均降低,氧合指数均升高,且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MgSO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58%高于MgSO4组的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PPHN患儿时使用西地那非及MgSO4可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及改善临床疗效.
作者:周海燕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中医综合护理对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失眠症状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伴有失眠症状的心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综合护理,对比观察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与阿森斯失眠量表(AIS)以及睡眠质量.结果 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2.0%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的PSQI、A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升高,AI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睡眠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内科具有失眠症状住院患者实施中医综合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作者:阎玉萍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分院及本部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12例患者均为中老年患者,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发生时间均为心肌梗死发生后1周内,全部给予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抗栓治疗.在发生脑梗死后8h内给予尿激酶20万~40万U治疗,均未出现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应加强对患者疼痛、紧张的处理,控制严重心律失常,减少血压波动,严密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对及时防范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勇进;周明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调查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及合理性,对不合理用药存在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方法 查阅2015年6~12月Ⅰ类切口手术病历785份,填写调查表,采用趋势x2检验统计分析合理率变化趋势.结果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07%,用药时间合格率为36.69%,用药时机合格率为73.12%,使用多的抗菌药物是三代头孢菌素和头霉素类;经培训和强化管控后,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越来越低,呈不断下降趋势(x2=120.31,P<0.01);用药时间合格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f=82.40,P<0.01);用药时机合理率呈不断增加趋势(x2=105.12,P<0.01).结论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问题较为严重,经医院药学和职能科室的督导,用药情况有明显好转,应使管理内容常态化,进一步加强围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
作者:王建军 刊期: 2017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