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瑞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炎琥宁进行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安全性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的安全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王丽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统计分析我院住院患者左卡尼汀注射液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该院信息系统调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左卡尼汀注射液使用数据,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左卡尼汀注射液主要用于心血管内科,其次是老年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主要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治疗。结论该院左卡尼汀注射液应用情况基本合理,应密切关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颜娟;郑茂东;徐今宁;杨杰;逯蕾;张鹤鸣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中药、干扰素联合化疗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的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医症候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及神经毒性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药结合干扰素联合化疗对NSCLC进行治疗,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作者:吕翠红;胡利宏;程瑞波;董丽娟;郑志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抽取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376例,对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同时进行体格检查及空腹血糖检查,分析结果。结果376例患者,控制达标患者54例,322例未达标,达标率为14.36%;单因素分析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血糖监测次数等因素血糖达标与未达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控制、规律运动、超重、年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腰臀比(WHR)等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无饮食控制、无规律运动、WHR高是与患者血糖控制有关的独立因素( 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较低,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较多,社区管理重点督促患者饮食控制、规律运动以控制血糖水平达标。
作者:张蕴芳;赵群英;韦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炎性因子水平检测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性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根据诱因将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感染患者分为继发细菌感染组( BAC组)和非细菌感染组( CON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BAC组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hs-CRP、TNF-α、IL-6和IL-8水平均显著高于CON组,而IL-10水平显著低于CON组( P<0.01)。结论钙素原、hs-CRP、TNF-α、IL-6和IL-8可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感染的细菌性和非细菌性诱因的鉴别诊断。
作者:韩从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胱抑素C(CysC)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RA患者60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应用乳胶颗粒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对比2组CysC、BUN和Scr水平。结果 RA组CysC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BUN、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ysC是反映RA早期肾损害的良好标志物,CysC升高提示RA肾功能损害。
作者:韩智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分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对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8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4例。研究组采用小剂量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采用重组链激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分别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阳性细胞百分比、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血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CD62P、sCD40L、PDGF-BB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分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均可明显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激活。
作者:张万贺;白瑞娇;张俊光;张海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在X线实时立体视觉装置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的护理工作经验。方法对38例实施X线实时立体视觉装置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的护理工作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穿刺成功率为100%,穿刺后气胸(压缩30%以内)及肺内出血(表现为肺内阴影扩大或咯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3.2%(5/38)和10.5%(4/38),未行特殊治疗、精心护理逐渐恢复。结论 X线实时立体视觉装置下经皮肺穿刺在肺周边疾病中的成功率高。穿刺顺利完成与护理工作密不可分,护理在减少和预防穿刺后并发症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马传芹;陈培才;孙钢;王光民;杨凤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0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入院后在保肝、利尿等基础治疗上,每日睡前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连续治疗4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及用药不良反应,在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周、48周进行肝功能检查,比较患者肝功能指标,HBeAg、HBV血清标志物,Child-Pugh评分,检测HBV-DNA阴转率。结果患者服药治疗12周后,厌食、恶心、乏力等症状开始好转;服药24周后,腹胀减轻,腹水开始消退;治疗48周后所有患者均存活,有4例患者于治疗期间证实发展为肝癌,经手术切除后继续服用恩替卡韦,其他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或消退。经恩替卡韦治疗后,患者的TBIL、ALT及AST含量明显下降,ALB含量有所上升,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后,48名HBeAg阳性患者中,24周转阴率为56.25%,48周转阴率为79.17%;平均HBV DNA由(6.2±1.4) log copies/ml下降至(3.1±0.9) logcopies/ml,48周后HBV DNA转阴率为93.75%;Child-Pugh评分下降至(5.6±0.7)分。治疗前后HBV血清指标及Child-Pugh评分变化显著( P<0.05)。恩替卡韦治疗前,并发症总个数为99例,治疗后,总并发症例数下降至39例,减少约60.6%;各类并发症中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慢性肝衰竭并发症在治疗48周均消失,腹水病例由62例减少至37例,腹膜炎由15例减少为2例。治疗前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0名患者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症状,10例患者出现轻微头晕、恶心等不适反应,无线粒体毒性反应病例发生。结论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减轻或阻止病情进程,同时减少腹水及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周靖;蒋维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热毒宁注射液是由青蒿、金银花、栀子等组成的现代中药制剂,是国家二类新药,具有清热、解毒、疏风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然而,其临床用途远不止于此,笔者现在对热毒宁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胡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该院临床中成药不合理应用情况。方法根据中医药理论及《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门诊中成药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归类分析。结果中成药不合理用药主要存在中医辨证不足、配伍不当、用法用量不当、滥用滋补及注射剂使用不当等。结论中成药的应用有待加强监管,减少和杜绝不合理应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作者:梁锦芬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甲磺酸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阻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96例择期行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研究组手术结束时在各腹壁切口处注入甲磺酸罗哌卡因;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处理。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后2、4、8、12、24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术后额外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及在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术后2、4、8、12、24h的VAS评分及额外镇痛药物使用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在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阻滞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明显,方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岚;苗苗;刘俊;王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地西泮联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治疗舰艇部队人员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地西泮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HP转阴率及0.5年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HP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0.5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地西泮联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治疗舰艇部队人员消化性溃疡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滕康忠;杨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病毒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采用α1b干扰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2组均采用雾化吸入方式,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退热时间及啰音消失时间。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48%高于对照组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儿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病毒性肺炎患儿采用干扰素治疗的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孙培卓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抑郁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4-10月于我院老年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8例,行颈动脉超声、24h动态血压监测及焦虑抑郁量表(HAMD)评分。根据颈动脉内膜是否增厚分为IMT正常组(57例)和增厚组(71例),根据是否有抑郁分为抑郁组(59例)和非抑郁组(69例),分别对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IMT增厚组、IMT正常组昼夜平均收缩压水平及血压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昼夜平均收缩压和血压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MT增厚组BPV和抑郁发生率均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BPV和IMT增厚率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BPV与颈动脉IMT及抑郁症发生显著相关。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BPV对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抑郁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丹露;李军;郭立稳;王娜;王义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该院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评价其合理性,为医院制定抗菌药物相关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4年Ⅱ类切口手术病历600份,对其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600份病例中,有效病历数554份,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100%,平均预防用药时间7.11d,联合用药率5.05%(28/554)。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药物品种选用不当和术后预防用药疗程长。结论我院Ⅱ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问题较多,医院应该制定相应措施进行规范。
作者:胡克章;王新明;杨俐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对比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体注射与肌内注射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行剖宫产分娩的具备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分娩后均常规应用催产素,研究组加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体注射,对照组加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肌内注射。比较2组临床疗效、出血量及出血时长。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出血时长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体注射用于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王风梅;张雪平;柴丽梅;蔡海花;范艳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研究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对比2组麻醉效果,术后24 h VAS评分和瑞芬太尼麻醉用药量。结果研究组患者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24h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瑞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世杰;宋海斌;张小华;宋巧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对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2014年3月30日我院收治的血脂异常、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384例。其中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45例,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32例,采用普伐他汀治疗63例,采用辛伐他汀治疗9例。未采用他汀药治疗235例。对比5组患者治疗前后三酰甘油(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 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 LDL-C)水平,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和劲动脉斑块大面积。结果5组治疗前后TG、TC、HDL-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他汀类用药患者用药后IMT较治疗前均有增厚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他汀类用药患者治疗前后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增大( P<0.05)。结论小剂量他汀药物可能对斑块逆转无作用,但可能有延缓斑块面积增长作用。
作者:孙艳转;许宜冠;刘奇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手术及咪喹莫特联合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的效果。方法将92例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手术和外用咪喹莫特等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次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手术及咪喹莫特联合应用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而且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再次复发,同时能够减少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次数,有效舒缓患者心理压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樊静媛;李娟;王素林;王晶;包图雅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