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观察

李庚

关键词:改良外剥内扎术, 混合痔, 手术时间, 住院时间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混合痔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给予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40例,并通过掷币法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应用阿奇霉素单药治疗,试验组采用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退热时间、胸部X线阴影消失时间、止咳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3.68%,退热时间、胸部X线阴影消失时间、止咳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3/21)低于对照组的42.11%(8/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凌秋香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诱导麻醉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和MAC值的影响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诱导麻醉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和低肺泡有效浓度( MAC)值的影响。方法将62例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在麻醉诱导前15min,观察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随后改为静脉泵注;对照组予0.9%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对比2组患者T0(基础值)、T1(注射右美托咪定后1min)、T2(注射右美托咪定后5min)、T3(气管插管前2min)、T4(气管插管后5min)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及MAC值。结果2组患者T0时间点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T3、T4时间点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T0、T1、T2时间点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3、T4时间点平均动脉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C值为(1.82±0.85)%低于对照组的(2.49±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减轻七氟烷吸入诱导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并降低低MAC值,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作者:王怀彬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微信平台在离院PICC带管肿瘤患者导管维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在离院中心静脉导管( PICC)带管肿瘤患者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离院PICC带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基于微信平台对离院PICC带管患者进行随访及指导,对照组进行常规宣教,连续干预3个月。比较2组患者复诊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及时复诊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3.3%(1/30)低于对照组的20.0%(6/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信平台能提高离院PICC带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范红菊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丙泊酚复合七氟烷麻醉应用于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丙泊酚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儿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研究组采用丙泊酚复合七氟烷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静脉麻醉,观察2组麻醉效果、清醒时间、收缩压(SBP)、血氧饱和度(SpO2)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5);研究组清醒时间为(8.91±2.78)min短于对照组的(17.67±5.52)min(P<0.05);研究组检查后SBP低于检查前及对照组(P<0.05);2组检查前后SpO2均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术中具有显著效果,安全性高,患者可快速清醒,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广生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匹多莫德口服液治疗儿童粒细胞缺乏症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匹多莫德口服液治疗儿童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儿童粒细胞缺乏症患儿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匹多莫德口服液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匹多莫德口服液治疗儿童粒细胞缺乏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菊霞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RAS抑制剂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影响的研究进展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抑制剂因能控制血压、保护血管及改善心血管病预后成为一项独立治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被证实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预测因子,同时能预测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1]。 RAS抑制剂对降低或延缓IMT进展尚存争议。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维生素、抗高血压药能降低IMT甚至逆转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率。本文就RAS抑制剂对IMT的影响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胡丽君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应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同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依达拉奉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尤瑞克林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治疗过程中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缓解患者心理压力,进行障碍功能训练,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显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很大帮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余鹭英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掌侧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掌侧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6例,比较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经随访9~24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与Werley评分标准评定,优20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1.7%。结论对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掌侧万向锁定钢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内固定可靠,可对骨折块进行有效固定,防止复位丢失、减少肌腱激惹等并发症,并早期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吕军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早产儿颅脑超声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早产儿颅脑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该院出生的104例新生儿,其中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各52例,分别作为早产组和足月组。2组新生儿均行颅脑超声检查,观察2组新生儿检查结果,并进行随诊记录。结果2组新生儿在出生3~5d内行颅脑超声检查结果发现,早产组颅脑超声异常检出率为44.2%明显高于足月组的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6例颅脑超声异常新生儿进行复查及治疗,后期随访发现脑积水2例,运动障碍1例,死亡2例。结论对早产儿进行颅脑超声检查可较早地发现早产儿颅内病变,做起到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陈蕾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炎琥宁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目的:观察炎琥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210例随机分为2组各105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观察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2,P<0.01)。观察组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炎琥宁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改香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医院门急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病例分析

    目的:加强管理,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方法选取门急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病例,分析不合理用药处方。结果门急诊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包括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选药不当、用药方法不当等。结论医师和药师应共同努力,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作者:肖勋立;周红英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疏肝解郁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首发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疏肝解郁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对比2组治疗2、4、8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和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2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在第2周开始下降,对照组HAMD评分在第4周末开始下降。第2、4、8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8周的痊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单用帕罗西汀,疏肝解郁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起效快,临床治愈率高,且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程宇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外源性促性腺激素治疗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外源性促性腺激素治疗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68例,采用外源性的促性腺激素(戊酸雌二醇片、醋酸甲羟孕酮片)进行治疗,对医治前后患者相关激素的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包括黄体生成素( LH)、卵泡刺激素( FSH)、孕酮( P)、雌二醇( E2)和催乳素( PRL),同时对医治前后子宫的变化进行对比,计算评估患者妊娠成功的概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LH、FSH、P、E2及PRL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患者子宫体积、卵巢休积及子宫内膜厚度大于治疗前,优势卵泡个数多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后,有52例患者成功妊娠,成功率高达76.5%。结论外源性的促性腺激素对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有助于帮助提高患者的妊娠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霞;蒋文友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2014-2015年某院国家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促进基本药物在临床合理使用,提高基本药物管理水平。方法从西安交通大学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HIS)采集2014-2015年门诊患者药品使用数据,对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用药频度( DDDs)和日均费用( DDDc)。结果该院基本药物品种数和销售金额呈逐年增长趋势。2014年与2015年门诊患者使用基本药物的品种数占临床使用药品品种数分别为32.75%、42.13%;基本药物销售金额占临床用药总金额分别为25.32%、27.96%。 DDDs排名靠前的化学药品类基本药物有阿卡波糖、缬沙坦、硝苯地平等,但其DDDc较低;中成药类基本药物中内科用药使用金额构成比很高。结论该院基本药物的覆盖率、使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应做好基本药物的相关宣传工作。

    作者:刘子兰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通心络胶囊、参麦注射液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通心络胶囊、参麦注射液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呼吸科间质性肺疾病与肺纤维化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糖皮质激素、通心络胶囊及参麦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通心络胶囊、参麦注射液治疗间质性肺疾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张志胜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占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占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从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45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45例患者均一次性取材成功,取材成功率为100.0%,经皮肺穿刺活检的确诊率为97.8%(44/45)。恶性肿瘤34例(75.6%),良性肿瘤10例(22.2%),1例穿刺病理检查提示为炎性细胞浸润,术后病理证实为鳞癌。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损伤小、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确诊率高的检查手段,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曾辉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消化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及临床护理管理对策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及临床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5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针对护理风险因素制定临床护理管理措施,比较干预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年龄>60岁、输血、携带中心静脉导管、服用5种以上药物、病危及护理人员年资低于3年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非以上情况者(P<0.05)。干预后,药物应用错误、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跌倒坠床及静脉导管滑脱发生率低于干预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高龄、输血、携带中心静脉导管、服用多种药物、病危及护理人员年资低均是消化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应采取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史爱云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血清白介素-4在幼儿喘息性疾病中的表达水平与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血清白介素-4在幼儿喘息性疾病中的表达水平与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幼儿喘息性疾病患儿100例,对患儿治疗后期进行随访,依据患儿的喘息发生状况分为喘息A组(n=42)与喘息B组(n=58),另选取同年龄正常儿童3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IL-4水平。结果喘息A组与喘息B组患儿急性期血清IL-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喘息A组血清IL-4水平高于喘息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A组与喘息B组患儿恢复期血清IL-4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但喘息A组高于喘息B组(P<0.05),2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喘息A组患儿API阳性率显著高于喘息B组患儿(P<0.05)。结论幼儿喘息性疾病患儿血清IL-4水平持续升高,是导致患儿发展为持续性喘息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对患儿进行检测血清IL-4水平,对鉴别患儿是否发展成持续性喘息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范飞;程宝金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腹股沟疝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组各50例,研究组给予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给予传统疝修补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短于/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疝修补术,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曾小灵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在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病变患者中的变化

    目的:观察血尿酸( UA)、尿微量白蛋白水平( UMP)在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病变患者中的变化。方法抽选2型糖尿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A组(有颈动脉内膜病变45例)、B组(无颈动脉内膜病变45例),同时抽选同期前来体检的健康人群45例作为对照组,3组患者均行 UA、UMP、空腹血糖( FBG)、三酰甘油( TG)、胆固醇( TC)、静脉内膜—中膜厚度( IMT)等多项指标检测,统计3组上述指标检查结果差异。结果3组患者TG、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B组UA、UMP、FBG以及IM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以及UMP水平可反映糖尿病患者是否有颈动脉内膜病变的重要指标,医师应该密切关注上述指标变化。

    作者:李效华 刊期: 2016年第28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