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丙泊酚复合七氟烷麻醉应用于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术的效果观察

杨广生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 丙泊酚, 七氟烷
摘要:目的:分析丙泊酚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儿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研究组采用丙泊酚复合七氟烷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静脉麻醉,观察2组麻醉效果、清醒时间、收缩压(SBP)、血氧饱和度(SpO2)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5);研究组清醒时间为(8.91±2.78)min短于对照组的(17.67±5.52)min(P<0.05);研究组检查后SBP低于检查前及对照组(P<0.05);2组检查前后SpO2均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术中具有显著效果,安全性高,患者可快速清醒,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64层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胃肠道间质瘤( GISTs)过去常被认为起源于平滑肌,近年来随着胚胎学、病理学、影像学研究的深入,其被证实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充质细胞,是一种非上皮性肿瘤,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性肿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1]。据文献报道,GISTs的发病率为(1~2)/10万人,占胃肠道肿瘤的3%。其中70%发生在胃,20%~30%发生在小肠,其他部位如结肠、食管占比<10%。故鉴于小肠肿瘤诊断的复杂性,我们将其作为此次研究的重点[2]。

    作者:黄莹;李嘉家;杨毅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无痛胃镜检查患者140例采用分段随机化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试验组给予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照组给予丙泊酚麻醉,对2组无痛胃镜检查用药前、用药后及苏醒时的呼吸频率( RR)、心率( HR)及收缩压( SBP)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2组无痛胃镜检查患者的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及离院时间。结果2组患者用药后RR、HR及SBP水平均低于用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用药后及苏醒时RR、HR及S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及离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胃镜检查中实施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麻醉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值得应用。

    作者:陈丽冰;任爱群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在病案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快速发展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健全,社会对病案信息的需求和病案管理服务的范围都在不断扩大[1]。出院患者的病案利用率也在日益增大,病案的信息管理至关重要。病案的信息资料已成为医疗保险在其参保、付费、理赔等各方面的重要凭据[2]。在现今的医疗保险制度下,医疗保险机构在科学地制定保险的险种、费用计算、核保、理赔、监督医疗机构服务指标方面及预防过度医疗和浪费卫生资源等方面需要大量病案资料的佐证来分析、研究。因此,医学院校的保险学专业开设《病案信息学》目的是培养具备医学知识、病案专业知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掌握牢固的病案理论知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灵活应用,为他们将来的医疗保险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医疗保险管理的需求也必将推动病案信息管理的快速发展。现将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作者:曹小琴;余结根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将90例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血尿素氮、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和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生化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杰东;朱孝娟;赵俊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BIS监测下不同麻醉深度对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的影响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 BIS)监测下不同麻醉深度对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患者心血管反应和脑电发作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患者96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成Ⅰ组( BIS值在56~65)、Ⅱ组(BIS值在46~55)和Ⅲ组(BIS值在35~45),每组32例。比较3组患者麻醉效果及脑电发作时间。结果3组患者T1时点的HR、DBP及S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点3组血压均降低,Ⅲ组血压下降幅度大;T3、T4时点3组血压、心率均上升。Ⅲ组血压、心率上升幅度小,Ⅰ组患者幅度大;T5、T6时点Ⅰ组、Ⅱ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均有较好地恢复,而Ⅲ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却显著低于T1时,3组患者在T2、T3、T4、T5及T6时点SBP、DBP和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抑制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的脑电发作时间均长于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合适的麻醉深度(BIS值在46~55)下行MECT治疗,不但可有效地抑制治疗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有利于麻醉后的快速苏醒,还可延长脑电发作时间,提高发作质量。

    作者:谢珊珊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带状疱疹临床特殊病例分析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发病率高,疼痛重且时间长。该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此病毒具有嗜神经和皮肤特性,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机体,初次或原发感染后,表现为水痘或隐性感染,以后病毒潜伏在脊神经后根或神经节内,在某些诱因如劳累、感染、外伤、恶性肿瘤等刺激下,机体免疫功能减退,潜伏的病毒再次活动引起带状疱疹,以中老年易患,皮损常见于腰腹部[1-5],但也见于其他部位,因此易造成误诊。

    作者:王伟华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腹股沟疝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组各50例,研究组给予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给予传统疝修补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短于/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疝修补术,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曾小灵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疏肝解郁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首发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疏肝解郁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对比2组治疗2、4、8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和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2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在第2周开始下降,对照组HAMD评分在第4周末开始下降。第2、4、8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8周的痊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单用帕罗西汀,疏肝解郁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起效快,临床治愈率高,且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程宇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玉屏风颗粒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玉屏风颗粒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玉屏风颗粒联合依巴斯汀治疗,对照组给予依巴斯汀治疗。比较2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治疗组痊愈病例中复发率为23.08%低于对照组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玉屏风颗粒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蔡新杰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麻醉在小儿心脏病介入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收治的经七氟醚麻醉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儿60例,将其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儿均采用面罩吸入8%七氟醚,氧流量5L/min诱导,2%~4%七氟醚(随心率、血压调整用量)维持麻醉。观察组在七氟醚麻醉维持的基础上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行麻醉维持;对照组在七氟醚麻醉维持的基础上静脉泵注生理盐水行麻醉维持。比较2组静脉滴注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前( T0)、静脉滴注后15min( T1)、苏醒时( T2)及拔管后5min ( T3)的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和苏醒时间以及术后苏醒期间躁动情况。结果2组患儿麻醉前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1、T2、T3时段HR、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安静和轻度躁动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重度躁动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中,右美托咪定可有效降低七氟醚全麻苏醒期间的躁动,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小,麻醉效果好。

    作者:颜翩翩;赖可可;杨谦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肝胆疾病的效果对比观察

    目的:对比观察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肝胆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将58例肝胆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对比2组手术指标和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在针对肝胆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特点,其作为目前治疗肝胆疾病的经典术式之一,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沈耀;盛宝军;龚卫东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和干预后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和干预后手卫生改进状况。方法2015年1~6月未采取干预,每月随机抽取监测对象,共276人次。2015年7~12月采取干预后,每月随机抽取监测对象,共276人次。对干预前后ICU护理人员、医师、实习生、清洁员手卫生进行监测。结果干预前抽查监测276人次,合格94人次(34.1%),干预后抽查监测276人次,合格189人次(68.5%),干预后洗手合格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ICU医务人员洗手合格率比较,干预前后护士、实习生合格率均高于医师和清洁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加强手卫生教育,强化洗手正确方法,加强监督监测提高了洗手合格率。

    作者:孙立萍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消化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及临床护理管理对策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及临床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5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针对护理风险因素制定临床护理管理措施,比较干预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年龄>60岁、输血、携带中心静脉导管、服用5种以上药物、病危及护理人员年资低于3年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非以上情况者(P<0.05)。干预后,药物应用错误、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跌倒坠床及静脉导管滑脱发生率低于干预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高龄、输血、携带中心静脉导管、服用多种药物、病危及护理人员年资低均是消化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应采取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史爱云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新医改环境下关于医院人事制度的思考

    如何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一直是医改的重点及难点,必将困扰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我国的医疗服务存在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不均、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政府卫生支出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这些都导致了民众对于医疗服务行业的不满意和医患矛盾的加剧[1]。新医改关注的关键问题目前多集中在公立医院投入不足、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在这些日益突出的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国家卫生计生委以及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医疗改革的新举措、新办法,包括取消药品加价、鼓励医师多点执业等。本文将我院在新医改环境下关于医院人事制度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希冀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

    作者:赵文娅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醒脑静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老年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醒脑静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老年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4例老年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照入院编号的单双数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研究组给予醒脑静联合乙酰谷酰胺,对照组给予乙酰谷酰胺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清白细胞介素-10( IL-10)、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觉醒时间。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4%高于对照组的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6,P=0.003)。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IL-10、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IL-10、TNF-α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觉醒时间为(9.10±3.65)d短于对照组的(17.23±4.9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给予老年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醒脑静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疗效显著,缩短觉醒时间,值得借鉴。

    作者:徐刚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小针头肌内注射减轻消瘦患者疼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小针头肌内注射减轻消瘦患者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80例需行肌内注射的消瘦患者(BMI均<18.5kg/m2)按照随机化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90例。试验组采用4.5号针头对患者实施肌内注射,对照组采用7号针头对患者实施肌内注射。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感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3、4、5级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药液外溢和皮下硬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针头肌内注射可显著减轻消瘦患者的疼痛感,有效降低药液外溢和皮下硬结的发生率。

    作者:陈金平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该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过程中心肌梗死、血管性死亡、心绞痛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高于对照组的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P=0.022)。观察组心肌梗死复发2例(5.3%),对照组1例(2.6%),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血管性死亡患者,对照组患者发生血管性死亡1例(2.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复发1例(2.6%),对照组心绞痛复发8例(26.3%),2组比较差异显著(χ2=4.54,P=0.033)。结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效果显著,患者临床症状可得到有效改善,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付振强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与酮症酸中毒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 SGLT-2)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降糖药物。自2012年11月首个SGLT-2抑制剂药物达格列净上市以来,目前已有6种SGLT-2抑制剂相继上市。 SGLT-2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加速尿中葡萄糖的排泄达到降糖目的,因不依赖胰岛素,所以其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低。但SGLT-2抑制剂常见不良反应有低血糖、尿路及生殖器感染,罕见肾盂肾炎、恶性肿瘤及发生酮症酸中毒的风险也渐渐被认识到。本文就SGLT-2抑制剂发生酮症酸中毒及其发生机制阐述如下。

    作者:张宁;乔成栋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诱导麻醉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和MAC值的影响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诱导麻醉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和低肺泡有效浓度( MAC)值的影响。方法将62例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在麻醉诱导前15min,观察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随后改为静脉泵注;对照组予0.9%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对比2组患者T0(基础值)、T1(注射右美托咪定后1min)、T2(注射右美托咪定后5min)、T3(气管插管前2min)、T4(气管插管后5min)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及MAC值。结果2组患者T0时间点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T3、T4时间点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T0、T1、T2时间点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3、T4时间点平均动脉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C值为(1.82±0.85)%低于对照组的(2.49±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减轻七氟烷吸入诱导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并降低低MAC值,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作者:王怀彬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百癣夏塔热分散片致腹泻2例

    例1,女,71岁,7d前因支气管炎就诊并予以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全身出现红斑、丘疹,伴有灼痛及明显瘙痒,且渐进性加重,于2014年11月3日10∶00入院治疗。入院诊断:药物性皮炎(药疹)。给予白癣夏塔热分散片(江西仁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32g,批号:140403)0.96g口服,每天3次。2014年11月6日,患者诉腹泻。考虑为百癣夏塔热分散片引起的不良反应,立即嘱患者停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未进行其他药物治疗。于2014年11月8日随访时,患者已无腹泻。

    作者:叶林虎;贺梅;王宇奇;何应军;周云松 刊期: 2016年第28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