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带状疱疹临床特殊病例分析

王伟华

关键词:带状疱疹, 误诊
摘要: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发病率高,疼痛重且时间长。该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此病毒具有嗜神经和皮肤特性,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机体,初次或原发感染后,表现为水痘或隐性感染,以后病毒潜伏在脊神经后根或神经节内,在某些诱因如劳累、感染、外伤、恶性肿瘤等刺激下,机体免疫功能减退,潜伏的病毒再次活动引起带状疱疹,以中老年易患,皮损常见于腰腹部[1-5],但也见于其他部位,因此易造成误诊。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卫生院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原因分析与对策

    目的:对卫生院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卫生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方法抽取卫生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使用抗菌药物的归档病历200份,对200份病历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卫生院存在较严重的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象。结论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全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作者:义志忠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不同病情阶段胃癌患者血清血脂水平变化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病情阶段胃癌患者血清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低密度脂蛋白( LDL-C)及三酰甘油( TG)水平的变化。方法检测68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化疗前后血清TC、TG、HDL-C、LDL-C的水平,并与4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血脂水平对比。结果胃癌组血清TC、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TG、H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稳定(SD)患者化疗前后TG、TC、LDL-C、HDL-C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部分缓解(PR)患者化疗后TC、LDL-C水平高于化疗前(P<0.05或P<0.01);HDL-C水平虽高于化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后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进展(PD)患者化疗前后TG与HDL-C水平无明显差异,TC、LDL-C水平化疗后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不同病情阶段胃癌患者有低血脂倾向,血清TC、LDL-C水平监测可及时予以调治。

    作者:肖敏;吉文晶;孙毅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老年支气管哮喘的护理新进展

    哮喘的治疗费用在医疗保健支出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使用昂贵的紧急医疗[1]。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患有哮喘,预计到2025年哮喘患者将增加到4亿[2]。哮喘导致每250人中就有1人死亡,大概与贫穷的生活质量有关,哮喘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3-4]。随着社会人口进入了老龄化,老人健康问题尤为凸显,在社会关系中老年人易失去独立、身份和尊严,尤其面对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时,更会使老人感到恐惧和无助。哮喘会经常阻止老年人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这就无形地增加了老年人的孤独感。 Carnegie等[5]在提高老年哮喘管理一文中提到,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和全面的疾病信息将使老年患者更有效地管理他们的哮喘,达到身心健康,并减少老年患者住院人数。

    作者:邢荣芹;李贤;张亚楠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BIS监测下不同麻醉深度对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的影响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 BIS)监测下不同麻醉深度对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患者心血管反应和脑电发作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患者96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成Ⅰ组( BIS值在56~65)、Ⅱ组(BIS值在46~55)和Ⅲ组(BIS值在35~45),每组32例。比较3组患者麻醉效果及脑电发作时间。结果3组患者T1时点的HR、DBP及S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点3组血压均降低,Ⅲ组血压下降幅度大;T3、T4时点3组血压、心率均上升。Ⅲ组血压、心率上升幅度小,Ⅰ组患者幅度大;T5、T6时点Ⅰ组、Ⅱ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均有较好地恢复,而Ⅲ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却显著低于T1时,3组患者在T2、T3、T4、T5及T6时点SBP、DBP和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抑制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的脑电发作时间均长于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合适的麻醉深度(BIS值在46~55)下行MECT治疗,不但可有效地抑制治疗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有利于麻醉后的快速苏醒,还可延长脑电发作时间,提高发作质量。

    作者:谢珊珊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综合护理干预预防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的效果。方法将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08例以入院时间先后分为2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4.07%, VAP 发生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27.78%,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VAP发生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预防重症监护室VAP的效果显著,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明显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降低了VAP发生率并延缓了发生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曾梅英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品管圈活动对提高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防跌倒坠床依从性的作用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提高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防跌倒坠床依从性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5月实行品管圈活动后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8例作为研究组,选取2015年8~12月未实施品管圈活动脑卒中患者9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防跌倒坠床率和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跌倒坠床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防跌倒坠床管理中,有效提高了脑卒中患者防跌倒坠床的依从性,增加了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对防跌倒坠床安全知识的认可度,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团队意识,科室跌倒坠床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邓朝苹;代源;李春花;刘小华;余文洁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皮肤结节病23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皮肤结节病的临床特点及针对性治疗的效果。方法系统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3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皮肤结节病患者2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实验室指标等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疗效果与转归情况。结果23例患者临床诊断出现误诊10例(43.5%);患者经针对性治疗,皮损消退时间在7~60d,定期复诊,胸部X线见肺部症状改善在3个月~2年,随访中复发2例。结论皮肤结节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患者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韩松玲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健康教育路径在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路径用于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6例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予以健康教育路径方法,对照组予以传统教育方法,使用生存质量量表评估2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的心理健康评分、生理健康评分,并比较2组护理后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2组护理后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护理后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测评分数为(83.6±6.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9±9.4)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用于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提高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满意度。

    作者:潘晓春;林品香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0月某区域农村居民642名中的360名进行调查,分析其中高血压患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360名居民中调查出患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有120名,患病率为33.3%。患者的体质量、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高血压家族史及饮食习惯等与高血压病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该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高,患病因素主要是生活习惯不佳,需要针对引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对的预防措施,并对已患高血压疾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改善其生活习惯,促进高血压病症的改善。

    作者:卢宝英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致药物不良反应1例

    患者,女,48岁,2015年11月5日因血液黏稠度高,脑供血不足致眩晕,来我院内科就诊。主诉头晕,全身乏力,整天昏昏沉沉,偶有一过性失明及不明原因的晕倒。既往无过敏史,为非过敏体质。 CT显示颈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有受压现象,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供血不足。医嘱给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贵州景峰注射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0725)100ml静脉滴注20min后,患者双臂及胸背部出现药疹,全身瘙痒,并伴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呼叫护士后,立即停止用药,停药30min后,不适症状逐渐消失,查体:血压126/80mmHg,体温36.8℃,呼吸20次/min,脉搏78次/min。基本体征正常后离院。由于仅输入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一种药物,故考虑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

    作者:刘鹏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早产儿颅脑超声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早产儿颅脑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该院出生的104例新生儿,其中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各52例,分别作为早产组和足月组。2组新生儿均行颅脑超声检查,观察2组新生儿检查结果,并进行随诊记录。结果2组新生儿在出生3~5d内行颅脑超声检查结果发现,早产组颅脑超声异常检出率为44.2%明显高于足月组的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6例颅脑超声异常新生儿进行复查及治疗,后期随访发现脑积水2例,运动障碍1例,死亡2例。结论对早产儿进行颅脑超声检查可较早地发现早产儿颅内病变,做起到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陈蕾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养阴定颤汤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养阴定颤汤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 PD)非运动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肝肾阴虚型PD非运动症状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美多巴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养阴定颤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 NM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头晕、跌倒、入睡困难、便秘、主动性、集中精力、忘记、不宁腿、疼痛、汗出及NMS总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头晕、跌倒、入睡困难、便秘、不宁腿、汗出及NM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阴定颤汤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效果显著,改善了PD非运动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平启年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该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过程中心肌梗死、血管性死亡、心绞痛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高于对照组的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P=0.022)。观察组心肌梗死复发2例(5.3%),对照组1例(2.6%),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血管性死亡患者,对照组患者发生血管性死亡1例(2.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复发1例(2.6%),对照组心绞痛复发8例(26.3%),2组比较差异显著(χ2=4.54,P=0.033)。结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效果显著,患者临床症状可得到有效改善,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付振强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RAS抑制剂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影响的研究进展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抑制剂因能控制血压、保护血管及改善心血管病预后成为一项独立治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被证实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预测因子,同时能预测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1]。 RAS抑制剂对降低或延缓IMT进展尚存争议。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维生素、抗高血压药能降低IMT甚至逆转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率。本文就RAS抑制剂对IMT的影响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胡丽君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男,62岁,因间断双上肢麻木2周于2016年3月3日以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收入院。既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5年。入院首日给予生理盐水100ml+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 GMl,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号:5121911EN)80mg静脉滴注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闷、心悸、气促、大汗、头晕、周身乏力。立即停药。查体:BP 85/40 mmHg (1mmHg=0.133kPa),HR 125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R 28次/min,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周身无皮疹,考虑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肾上腺素1mg、多巴胺2mg、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后血压回升至100/60mmHg,10min后血压再次降至85/45mmHg,立即给予肾上腺素1mg、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给予多巴胺5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随后上述症状逐渐好转,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HR 67次/min, BP 140/80mmHg,过敏性休克已纠正,继续观察病情变化。

    作者:赵世丹;刘欣欣;冯亚楠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品管圈活动在缩短住院患者就诊时间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品管圈( QCC)活动用于缩短住院患者就诊时间的效果。方法在康复科成立QCC小组,选定缩短住院患者就诊时间这一主题,通过分析现状,查找原因,实施相应对策,比较活动前后患者就诊时间的变化。结果在QCC活动的干预下,康复科住院患者就诊时间明显缩短,同时圈员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明显提升。结论通过QCC活动可以缩短住院患者就诊时间,效果明显,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申艳伟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患肢功能、负性情绪改善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与护理前相比,2组患者护理后F-M与ADL评分均升高,SAS评分和SD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身心状况,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林晓妹;林芳芳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麻醉在小儿心脏病介入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收治的经七氟醚麻醉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儿60例,将其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儿均采用面罩吸入8%七氟醚,氧流量5L/min诱导,2%~4%七氟醚(随心率、血压调整用量)维持麻醉。观察组在七氟醚麻醉维持的基础上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行麻醉维持;对照组在七氟醚麻醉维持的基础上静脉泵注生理盐水行麻醉维持。比较2组静脉滴注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前( T0)、静脉滴注后15min( T1)、苏醒时( T2)及拔管后5min ( T3)的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和苏醒时间以及术后苏醒期间躁动情况。结果2组患儿麻醉前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1、T2、T3时段HR、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安静和轻度躁动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重度躁动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中,右美托咪定可有效降低七氟醚全麻苏醒期间的躁动,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小,麻醉效果好。

    作者:颜翩翩;赖可可;杨谦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半夏泻心汤联合当归芍药散加减临床应用举隅

    经方是中医学理论的宝贵财富,在现代临床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方中药物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合用以复其升降,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当归芍药汤则出自《金匮要略》,方中药物健脾化湿与养血疏肝同行,善于肝脾同调,组方精妙、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临床上随症加减,可治疗多种疾病。笔者于多年临床中选用半夏泻心汤联合当归芍药散治疗部分病症多获佳效,现举例说明。

    作者:张瑾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炎琥宁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目的:观察炎琥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210例随机分为2组各105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观察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2,P<0.01)。观察组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炎琥宁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改香 刊期: 2016年第28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