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炜;江山;施建林
目的:观察中药泡足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效果,为瘫痪患者提供更有效、简便的预防DVT的护理方法。方法将40例瘫痪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5ml皮下注射,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天晚上20∶00用特制的已煎好的中药泡足,水温为45℃左右。比较1个月内2组患者DVT的发生率。结果治疗10d内、20d内、30d内干预组DVT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药泡足可预防瘫痪患者发生DVT,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沈姜津;杨美虾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血清抗核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RA患者102例和非RA患者40例,并选取40例健康成人,对RA患者、非RA患者和健康成人进行类风湿因子( 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CCP)、抗核周因子( APF)和抗核抗体( ANA)检测,并进行相关评定。结果 CCP、RF、APF、ANA在类风湿诊断中的敏感度分别为88.2%、68.6%、56.9%和52.0%;特异度分别为97.5%、91.2%、96.2%和85.0%;联合检测四个指标,出现一种抗体阳性71例,二种抗体阳性87例,三种抗体阳性41例,四种检测均为阳性9例。非RA患者中无四种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结论 CCP对RA患者的诊断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ANA对RA的早期诊断起到辅助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振丽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分析夫西地酸钠在革兰阳性球菌(G+球菌)感染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及合理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医院儿科就诊并采用注射用夫西地酸钠静脉滴注治疗的G+球菌感染患儿50例,对所有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分析夫西地在G+球菌感染患儿用药中的合理性及有效性。结果50例患儿中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细菌转阴率为84.00%;其中出现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静脉炎,与药物浓度高、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年幼患儿好动等因素有关,减缓静脉滴注速度、局部硫酸镁热敷后症状随即缓解。结论夫西地治疗G+球菌感染患儿疗效确切,细菌清除率高,不良反应较低。在使用时应明确患儿合理的溶媒量,静脉滴注时速度要慢,固定好患儿,减少静脉炎发生率,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邓芙蓉 刊期: 2016年第31期
本刊法定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199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分析肿瘤内科治疗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因,总结防治经验。方法选取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441例患者,患者入院后根据治疗目的安排制定护理计划,并发症以预防为主,加强监管,出现并发症后,对症治疗。记录患者住院时间,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因素。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为64.40%,出现并发症619例次,并发症人均(1.40±0.25)例次,日例次率8%;常见的并发症有口腔黏膜炎、发热、便秘、恶心呕吐、出血、感染;有并发症者放化疗联合比例、腹部肿瘤比例、年龄均高于无并发症者,有并发症治疗前KPS评分低于无并发症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内科治疗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但并非不可预防,部分并发症具有致死性,如深静脉血栓,除积极对症治疗外,还应注意改善患者体能状态,改善免疫功能。
作者:姚丽菁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通过对脑出血患者血栓弹力图( TEG)试验指标的检测,结合其发病机制分析其变化规律,分析脑出血患者应用TEG试验指标评估病情的可行性,为脑出血的诊治寻找客观的实验室指标。方法收集脑出血患者33例(脑出血组),按出血量分为小量亚组11例、中量亚组16例、大量亚组6例。另选择健康成人20例为对照组。受试对象完善TEG检查前均未进行药物或手术干预治疗。诊断以颅脑CT和MRI检查为主,CT评估脑出血量,应用北京中兴TEG YZ5000型弹力图仪检测TEG指标( R值、K值、angle、MA值、CI)。结果脑出血组K值高于对照组, Angle、MA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亚组间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值<10ml亚组、10~30ml亚组低于>30ml亚组(P<0.05),K值、Angle、MA 3亚组间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脑出血组内K值、Angle、MA与脑出血量均有显著相关性(r=0.613、-0.481、-0.381,P值均<0.05);R值、CI与脑出血量无显著相关性(r=0.251、0.242,P>0.05)。结论 TEG能够动态且完整地反映凝血与纤溶的整个过程,K值、Angle与MA值可以作为监测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一个新选择。
作者:周晓颖;马旭东;蔡维平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情况,以期为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寻找更为合理有效的检测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中心体检的体检者750例作为检测对象,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和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ELISA法检出阳性21例,阳性率为2.80%,PCR法检出阳性40例,阳性率为5.33%,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0,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用于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准确可靠,可在临床检测中推广使用。
作者:范艳萍;朱茂平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儿童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儿科门诊中接收的行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并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68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应护理对策探讨,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本组68例患儿注射地塞米松后出现呕吐、恶心39例,腹部疼痛16例,面色苍白且寒颤13例,均由本院实施治疗与护理措施,其中58例患儿通过降低地塞米松静脉注射速度后,症状自行消退,其余10例患儿停止用药及对症治疗与护理后,患儿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结论对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而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对策能有效降低患儿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同时对患儿的不良症状恢复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对患儿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非常有必要。
作者:乐建华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治疗盆腔粘连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将86例宫腹腔镜联合治疗的盆腔粘连患者随机分为甲乙2组,每组43例。乙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配合,甲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对比观察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护理满意度、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甲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乙组,手术时间短于乙组,患者满意度高于乙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的盆腔粘连患者综合手术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周红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产妇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方法,为产后出血的院前急救工作提供经验。方法选取该院产科病室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总结其院前急救方法及护理措施。结果60例患者经过积极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均安全的送达医院,经过在医院的治疗,治愈59例,由于凝血障碍转入上级医院进行治疗1例。结论院前急救与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产后出血患者抢救治疗效果,具有较为突出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作者:林秀云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观察阿嗪米特治疗糖尿病胃肠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糖尿病胃肠病患者110例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2组患者均给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及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阿嗪米特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西沙比利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糖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2%高于对照组的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的早餐后2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低于对照组的1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胃肠病患者在常规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加用阿嗪米特的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中极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耳内窥镜下行鼓膜穿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由两人在硬性耳内窥镜下行鼓膜穿刺术,对患者进行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一人在额镜下行鼓膜穿刺术,只交待简单的注意事项。比较2组患者对鼓膜穿刺术操作及疗效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操作及疗效的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行鼓膜穿刺术患者实施两人在耳内窥镜下的方法并配合护理干预后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检查,缩短了穿刺所需时间,准确率高,疗效明显,减少了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曹小青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在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试验组则进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9%低于对照组的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后建议优先选择外固定支架手术进行治疗。
作者:陈泉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9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组24例和B组25例,A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B组采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 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0%高于A组的66.7%,复发率为4.0%(1/25)低于A组的12.5%(3/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患者满意度比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新丽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1841株和肺炎克雷伯菌1460株分布及其耐药性变异。方法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5版为标准判定药敏实验结果,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分析。结果共收集昆山地区三所医院大肠埃希菌1841株和肺炎克雷伯菌1460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4.6%、33.9%,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西丁、头孢他啶、阿米卡星、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有良好的敏感性,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低于1.0%,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耐药率低于8.0%。结论制定合理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多重耐药菌引起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
作者:沈正林;葛称;陈亚芳;梁燕;王宏源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联合诺氟沙星治疗急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肠炎患者按照入院顺序抽签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给予双歧杆菌联合诺氟沙星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诺氟沙星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治疗效果以及主要症状(呕吐、腹泻、腹痛)消失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呕吐、腹泻、腹痛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诺氟沙星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治疗急性肠炎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症状消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平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观察盆底治疗仪在产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行康复治疗的产妇146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盆底肌肉收缩力,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肌力分级变化情况。结果146例产妇中完成治疗63例,治疗依从率为43.15%。治疗后肌力分级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可有效改善产妇盆底肌肉收缩力,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作者:蒋凌云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分析头孢呋辛致过敏性休克的原因,包括宿主因素和不合理用药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6年因使用头孢呋辛(肠道或非肠道给药)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结果头孢呋辛所致过敏性休克主要发生在给药后的10min内(41.18%),将一日剂量一次给予患者是导致过敏性休克的主要原因(38.46%)。结论头孢呋辛仍是安全的抗菌药物,在使用时注意宿主因素及合理使用可减少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作者:张忠元;张薇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观察盐酸氢吗啡酮在剖宫产术后自控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剖宫产术后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30例,A组镇痛药每毫升含盐酸氢吗啡酮0.01mg,罗哌卡因2mg,格拉司琼0.06mg。 B组镇痛药每毫升含吗啡0.05mg,罗哌卡因2mg,格拉司琼0.06mg。每组药液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总量达100ml。比较2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手术时间及皮肤瘙痒、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48h VAS评分、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均分别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氢吗啡酮应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中的镇痛效果较满意,且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
作者:蒋军;黄琼艳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调查医院门诊处方超说明书用药情况。方法分层随机抽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该院门诊处方1800份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做好处方点评工作,并对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进行统计,并对超说明书用药类型、涉及到的药物种类、科室等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1800份门诊处方中,共涉及用药记录5036条,每张处方中的平均用药记录为2.8条,其中超说明书用药的处方共计179张,涉及用药记录232条,按处方数量计,超说明书用药的发生率为9.9%;按用药记录计,则超说明书用药的发生率为4.6%。其中,超剂量给药、超频次给药和超年龄给药是超说明书用药类型中构成比高的三种,各占38.5%、25.1%、16.2%;涉及的药物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坎地沙坦酯片、洋托拉唑肠溶胶囊、托拉塞米,各占19.6%、14.0%、12.3%;涉及的科室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各占22.3%、17.9%、13.4%。结论医院门诊处方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较多,会导致患者用药风险的增加,建立一套科学、可循的超说明书用药规则十分迫切。
作者:陈鲁芳;柯江容 刊期: 2016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