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建华
目的:通过高脂喂养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NAFLD)模型,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 MDA)、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肝脏核因子( NF)-κB p65的表达,探讨NAFLD的发病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模型组给予高脂喂养,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喂养,第12周末处死大鼠。每周测各组大鼠体质量,比较2组肝组织匀浆中MDA、TNF-α的水平、肝脏组织病理改变程度及NF-κB p65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体质量和肝指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模型组肝匀浆MDA、TNF-α水平及组织病变程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模型组肝细胞NF-κB p65表达阳性率和阳性率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NAFLD的肝脏氧化应激较正常增加,且NF-κB p65表达增加,氧化应激可能通过NF-κB通路参与NAFLD疾病的发展。
作者:蔡芳芳;曾庆新;林志辉 刊期: 2016年第31期
患者,女,63岁,农民。主因反复乏力7年由门诊于2016年7月13日收入院。患者7年前在外地旅游时突发四肢软瘫就医,诊断为低钾血症,补钾后症状缓解,未进一步检查。此后反复出现四肢乏力,2~3个月发作1次,至当地社区医院测血钾在1.6~2.3mmol/L范围波动,静脉补钾后症状缓解,平时口服氯化钾1.0g,每天1次。2016年6月18日患者再次无诱因出现四肢乏力,社区医院查血钾1.75mmol/L,静脉补钾后于6月20日复测血钾2.38mmol/L,为进一步明确低钾原因来我院门诊就诊并收住入院。入院时患者无明显肢体乏力,行动自如,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年,平时口服非洛地平5mg,每天1次,自诉血压控制在120/80mmHg。有肾囊肿病史(具体不详)。入院查体:T 36.5℃,P 72次/min,R 18次/min,BP 130/86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甲状腺不大,双侧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HR 7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明显叩击痛。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查电解质:TCO230.7mmol/L, K+1.75mmol/L, Na+149.6mmol/L, Mg2+1.17 mmol/L,Phos 0.60mmol/L。予每天口服及静脉补钾6~8g。3d后复查血钾2.1mmol/L,同步24h尿钾28mmol,24h尿量2L。血压在146~160/90~100mmHg。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四项、血凝全套、肿瘤全套、血常规、粪常规、血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尿儿茶酚胺均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pH 7.5,尿比重1.010。心电图:窦性心律,T-U改变结合临床,QT间期延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48mm,左房内径38mm,左心室壁舒张期松弛性减退。主动脉瓣及三尖瓣轻度返流。余房室及瓣膜未见明显异常。 LVEF 58%。腹部、泌尿系彩色多普勒超声:肝囊肿,胆囊息肉样变,双肾囊肿。肾上腺CT:左侧肾上腺外侧支占位,考虑腺瘤。立卧位试验:卧位醛固酮254.20pg/ml,肾素活性<50pg/(ml· h);立位醛固酮322.05pg/ml,肾素活性<50pg/(ml· h)。根据以上病例特点:难治性严重低血钾,高血压,24h尿钾水平高呈肾性失钾,血醛固酮水平升高,肾素活性极低,CT提示左侧肾上腺腺瘤可能,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醛固酮瘤型)。予口服螺内酯20mg,每天3次,氯化钾缓释片2.0g,每天3次。后患者至外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左侧肾上腺皮质腺瘤。
作者:殷美琦;陆而立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分析层流净化手术室术中感染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择取300例在该院层流净化手术室中进行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患者的感染部位、出现感染的高危因素,探讨护理对策。结果300例在层流净化手术室中进行手术的患者中出现感染的患者有9例(3.00%)。高危感染因素为年龄>60岁、手术时间>2h、急诊手术、Ⅱ类切口、有合并症以及输血,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感染与性别无关。结论高年龄、手术时间长、急诊手术、Ⅱ型手术切口、合并症以及手术时进行输血均是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对医院加强手术护理质量管理,保证手术室内物品清洁并严格进行无菌操作能够降低感染发生率。
作者:黄润;艾云香;陈韩华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对照组给予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血肌酐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90.0%,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2组24h尿蛋白、尿素氮、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24h尿蛋白、尿素氮、血肌酐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低于对照组的4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耐受性均较好,无患者因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结论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好,能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索斌诚 刊期: 2016年第31期
干燥综合征( Sjogren syndrome,SS)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系统,主要侵及外分泌腺,同时也可累及非外分泌组织。临床主要表现为口、眼干燥,也可累及腺外其他器官,部分患者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起病。患者一般病情隐匿,早期眼干、口干症状较轻,甚至缺如,且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因此常被临床医师忽视。本文将对8例SS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陆爱霞;张金彪;于雯雯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观察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医院开展风险管理后急诊护理的11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护理投诉、不良事件、急诊停留时间、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评分,并与2014年1~12月未开展风险管理时1050例(对照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投诉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诊停留时间、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开展风险管理能明显降低护理投诉和不良事件,对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颜巧珠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观察短时多次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将新生儿黄疸患儿96例随机分为2组各48例。观察组患儿采用短时多次蓝光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持续蓝光治疗,所有患儿均给予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高于对照组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胎便转黄时间和黄疸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出生3d后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短时多次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辅以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吴莉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9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组24例和B组25例,A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B组采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 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0%高于A组的66.7%,复发率为4.0%(1/25)低于A组的12.5%(3/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患者满意度比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新丽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观察鼻咽癌调强放疗中腮腺体积以及剂量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6~7周的调强放疗,每周对腮腺进行勾勒,观察每周腮腺的体积、照射剂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放疗过程中,患者每周两侧腮腺体积均显著小于治疗前,且第3周时为显著( P<0.05)。患者每周两侧腮腺受照射剂量均显著高于计划受照射剂量,且第3周时为显著(P<0.05)。结论调强放疗会影响两侧腮腺的体积与受照剂量,在变化显著的第3周对放疗计划进行调整能更好地保护腮腺功能。
作者:林松焕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疗效。方法将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83例随机分为干预组42例和常规组41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干预措施,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啰音消失时间、血气指标复常时间、住院时间。检测干预前和干预后患儿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常规组的75.61%( P<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干预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血气指标复常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2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2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C反应蛋白水平均下降(P<0.05),且干预组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促进症状消退,减轻机体炎症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林志成 刊期: 2016年第31期
患者,女,47岁,因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1 d入院。患者于住院前2周因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住院治疗,NIHSS评分为0分,头部核磁未见异常。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侧颈动脉球部后壁内中膜增厚,左侧颈动脉斑块。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各项血生化检查均正常。住院1d前再次出现右侧肢体力弱,且出现言语不利,NIHSS评分为7分,头部核磁示左侧基底节区、室旁急性梗死。头颈部血管CTA:(1)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非钙化性斑块,对应管腔轻度狭窄;(2)左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梗死。抗心磷脂抗体IgM阳性,其余血生化检查均正常。患者既往身体健康。
作者:胡宝力格;呼日勒特木尔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观察规范化管理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PIVAS)职业防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化疗药物配置过程的危险因素进行讨论、分析,制定一系列规范化管理措施,比较管理前后配置人员的防护知识、配置操作、身体污染及环境污染等指标。结果规范化管理后,配置人员的化疗防护知识、配置操作的规范性评分均高于管理前(P<0.05),化疗药物泄露污染配置人员的身体和周围环境的次数均低于管理前(P<0.05)。结论规范化管理后,配置人员增强了化疗药物的自我防护意识,规范了配置操作方法,降低了化疗药物对配置人员的伤害,达到职业防护的目的。
作者:吴莹芳;周金花;林景芳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通过进行安全注射调查员的现场调查及填写安全注射调查表,开展对安全注射知识及细节的干预,提高医务人员安全注射的正确性。方法选择该院内科、外一科、骨科、儿科、妇产科、急诊科医师、护士110名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5名,对110位医务人员进行安全注射知识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干预组进行安全注射现场指导、知识培训、演练、宣传及考核,对照组未采取干预方法。6个月后比较2组安全注射操作规范率。结果干预组安全注射操作规范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培训及现场指导干预,医务人员安全注射正确性明显得到提高。
作者:王彩华;李艳丽 刊期: 2016年第31期
英文缩略语有3种情况:(1)公知公用的英文缩略语可以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Ag、PCR等。(2)不常用的、尚未被公知公用的缩略语。此类缩略语在摘要和正文中首次出现时均应注明其中文全称,然后圆形括号内注出英文全称及缩写,如双相气道正压(bilevel pos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3)中文病名过长并在文中多次出现者,为方便书写及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而采取缩略语形式,处理方法同第二种情况。如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hist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儿童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儿科门诊中接收的行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并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68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应护理对策探讨,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本组68例患儿注射地塞米松后出现呕吐、恶心39例,腹部疼痛16例,面色苍白且寒颤13例,均由本院实施治疗与护理措施,其中58例患儿通过降低地塞米松静脉注射速度后,症状自行消退,其余10例患儿停止用药及对症治疗与护理后,患儿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结论对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而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对策能有效降低患儿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同时对患儿的不良症状恢复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对患儿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非常有必要。
作者:乐建华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观察阿嗪米特治疗糖尿病胃肠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糖尿病胃肠病患者110例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2组患者均给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及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阿嗪米特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西沙比利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糖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2%高于对照组的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的早餐后2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低于对照组的1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胃肠病患者在常规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加用阿嗪米特的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中极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慢性心力衰竭者106例采用数字抽签原理分成A、B两组,每组53例。2组均给予心内科常规治疗、康复治疗与基础护理,A组同时加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2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护理后A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及B组,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A组病情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干预作为慢性心力衰竭者的一种首选护理方法,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帮助患者疏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曲艳红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在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试验组则进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9%低于对照组的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后建议优先选择外固定支架手术进行治疗。
作者:陈泉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分析夫西地酸钠在革兰阳性球菌(G+球菌)感染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及合理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医院儿科就诊并采用注射用夫西地酸钠静脉滴注治疗的G+球菌感染患儿50例,对所有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分析夫西地在G+球菌感染患儿用药中的合理性及有效性。结果50例患儿中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细菌转阴率为84.00%;其中出现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静脉炎,与药物浓度高、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年幼患儿好动等因素有关,减缓静脉滴注速度、局部硫酸镁热敷后症状随即缓解。结论夫西地治疗G+球菌感染患儿疗效确切,细菌清除率高,不良反应较低。在使用时应明确患儿合理的溶媒量,静脉滴注时速度要慢,固定好患儿,减少静脉炎发生率,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邓芙蓉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与动力髋螺钉( DHS)治疗Ⅱ~Ⅲ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Ⅱ~Ⅲ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PFNA组和DHS组各42例,对比2组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手术切口、负重时间及Harris评分和并发症。结果 PFNA组在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手术切口、负重时间及Harris近期评分等方面优于DHS组(P<0.05),但PFNA组的隐性失血量多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2组Harris远期评分及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PFNA治疗Ⅱ~Ⅲ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优于DHS,但是其隐性失血显著高于DHS,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中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
作者:徐江;蒋西嘉;王凯;曹旭栋 刊期: 2016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