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番泻叶水比重定量治疗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效果观察

黄圣斐;孙哲

关键词:番泻叶, 水比重定量, 阿片类药物, 肿瘤化疗, 便秘
摘要:目的:观察番泻叶水比重定量治疗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的效果。方法将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后并发便秘的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经水比重测量后的番泻叶剂量进行治疗,对照组行自行设计的番泻叶剂量治疗,评价2组治疗后便秘缓解情况及腹痛、腹泻情况。结果研究组便秘缓解总有效率及0~Ⅱ级腹泻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腹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番泻叶对放化疗患者行阿片药物止痛引起的便秘有效,通过水比重测量计算的番泻叶剂量(100ml)能实现疗效与安全性的大化,可作为选用番泻叶预防和治疗化疗后便秘的参考剂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噻托溴铵对老年 COPD稳定期患者气道重构及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噻托溴铵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稳定期患者气道重构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噻托溴铵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气道重构及肺功能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气道重构及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均有好转,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噻托溴铵治疗老年COPD可有效缓解患者气道重构,促进肺功能改善,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周莹峰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对照组给予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血肌酐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90.0%,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2组24h尿蛋白、尿素氮、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24h尿蛋白、尿素氮、血肌酐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低于对照组的4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耐受性均较好,无患者因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结论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好,能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索斌诚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慢性心力衰竭者106例采用数字抽签原理分成A、B两组,每组53例。2组均给予心内科常规治疗、康复治疗与基础护理,A组同时加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2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护理后A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及B组,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A组病情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干预作为慢性心力衰竭者的一种首选护理方法,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帮助患者疏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曲艳红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层流净化手术室术中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层流净化手术室术中感染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择取300例在该院层流净化手术室中进行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患者的感染部位、出现感染的高危因素,探讨护理对策。结果300例在层流净化手术室中进行手术的患者中出现感染的患者有9例(3.00%)。高危感染因素为年龄>60岁、手术时间>2h、急诊手术、Ⅱ类切口、有合并症以及输血,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感染与性别无关。结论高年龄、手术时间长、急诊手术、Ⅱ型手术切口、合并症以及手术时进行输血均是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对医院加强手术护理质量管理,保证手术室内物品清洁并严格进行无菌操作能够降低感染发生率。

    作者:黄润;艾云香;陈韩华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臭氧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臭氧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7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给予玻璃酸钠腔内注射治疗,观察组49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臭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 HSS )评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指数( WOMAC,李克特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VAS、HSS评分、WOMAC评分及WOMAC-僵硬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周后2组VAS评分、WOMAC评分、WOMAC-僵硬评分低于治疗前,HS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魏林文;黄聿峰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头孢呋辛致过敏性休克17例分析

    目的:分析头孢呋辛致过敏性休克的原因,包括宿主因素和不合理用药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6年因使用头孢呋辛(肠道或非肠道给药)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结果头孢呋辛所致过敏性休克主要发生在给药后的10min内(41.18%),将一日剂量一次给予患者是导致过敏性休克的主要原因(38.46%)。结论头孢呋辛仍是安全的抗菌药物,在使用时注意宿主因素及合理使用可减少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作者:张忠元;张薇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儿科患者临床标本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2014-2015年临床标本病原学分布与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经验用药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用德灵Microscan-As4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兼微量生化管鉴定方法鉴定细菌;用纸片扩散法做药敏试验。结果2014-2015年医院儿科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265株,前3位为大肠埃希菌(28.68%)、肺炎克雷伯菌(22.26%)、金黄色葡萄球菌(10.94%),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27.3%和24.6%,未检测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结论医院儿科细菌耐药状况较严重,应引起重视,加强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叶付见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丙肝病毒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抗-HCV 与荧光定量 PCR 检测 HCV-RNA 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情况,以期为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寻找更为合理有效的检测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中心体检的体检者750例作为检测对象,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和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ELISA法检出阳性21例,阳性率为2.80%,PCR法检出阳性40例,阳性率为5.33%,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0,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用于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准确可靠,可在临床检测中推广使用。

    作者:范艳萍;朱茂平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应用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3%高于对照组的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3%低于对照组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能够快速稳定患者的病情,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乾红玲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短时多次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短时多次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将新生儿黄疸患儿96例随机分为2组各48例。观察组患儿采用短时多次蓝光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持续蓝光治疗,所有患儿均给予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高于对照组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胎便转黄时间和黄疸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出生3d后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短时多次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辅以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吴莉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氨溴索氧气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氨溴素氧气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呼吸系统感染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氨溴素氧气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8.33%高于对照组的78.33%,住院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满意度为98.33%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雾吸入氨溴索辅助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疗效确切,有利于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与症状改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绍会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老年肾上腺皮质腺瘤长期延迟诊断为严重低钾血症1例

    患者,女,63岁,农民。主因反复乏力7年由门诊于2016年7月13日收入院。患者7年前在外地旅游时突发四肢软瘫就医,诊断为低钾血症,补钾后症状缓解,未进一步检查。此后反复出现四肢乏力,2~3个月发作1次,至当地社区医院测血钾在1.6~2.3mmol/L范围波动,静脉补钾后症状缓解,平时口服氯化钾1.0g,每天1次。2016年6月18日患者再次无诱因出现四肢乏力,社区医院查血钾1.75mmol/L,静脉补钾后于6月20日复测血钾2.38mmol/L,为进一步明确低钾原因来我院门诊就诊并收住入院。入院时患者无明显肢体乏力,行动自如,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年,平时口服非洛地平5mg,每天1次,自诉血压控制在120/80mmHg。有肾囊肿病史(具体不详)。入院查体:T 36.5℃,P 72次/min,R 18次/min,BP 130/86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甲状腺不大,双侧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HR 7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明显叩击痛。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查电解质:TCO230.7mmol/L, K+1.75mmol/L, Na+149.6mmol/L, Mg2+1.17 mmol/L,Phos 0.60mmol/L。予每天口服及静脉补钾6~8g。3d后复查血钾2.1mmol/L,同步24h尿钾28mmol,24h尿量2L。血压在146~160/90~100mmHg。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四项、血凝全套、肿瘤全套、血常规、粪常规、血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尿儿茶酚胺均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pH 7.5,尿比重1.010。心电图:窦性心律,T-U改变结合临床,QT间期延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48mm,左房内径38mm,左心室壁舒张期松弛性减退。主动脉瓣及三尖瓣轻度返流。余房室及瓣膜未见明显异常。 LVEF 58%。腹部、泌尿系彩色多普勒超声:肝囊肿,胆囊息肉样变,双肾囊肿。肾上腺CT:左侧肾上腺外侧支占位,考虑腺瘤。立卧位试验:卧位醛固酮254.20pg/ml,肾素活性<50pg/(ml· h);立位醛固酮322.05pg/ml,肾素活性<50pg/(ml· h)。根据以上病例特点:难治性严重低血钾,高血压,24h尿钾水平高呈肾性失钾,血醛固酮水平升高,肾素活性极低,CT提示左侧肾上腺腺瘤可能,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醛固酮瘤型)。予口服螺内酯20mg,每天3次,氯化钾缓释片2.0g,每天3次。后患者至外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左侧肾上腺皮质腺瘤。

    作者:殷美琦;陆而立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中药泡足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泡足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效果,为瘫痪患者提供更有效、简便的预防DVT的护理方法。方法将40例瘫痪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5ml皮下注射,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天晚上20∶00用特制的已煎好的中药泡足,水温为45℃左右。比较1个月内2组患者DVT的发生率。结果治疗10d内、20d内、30d内干预组DVT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药泡足可预防瘫痪患者发生DVT,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沈姜津;杨美虾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小儿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致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探讨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儿童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儿科门诊中接收的行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并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68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应护理对策探讨,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本组68例患儿注射地塞米松后出现呕吐、恶心39例,腹部疼痛16例,面色苍白且寒颤13例,均由本院实施治疗与护理措施,其中58例患儿通过降低地塞米松静脉注射速度后,症状自行消退,其余10例患儿停止用药及对症治疗与护理后,患儿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结论对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而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对策能有效降低患儿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同时对患儿的不良症状恢复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对患儿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非常有必要。

    作者:乐建华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肌苷联合复合辅酶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急性肾损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肌苷联合复合辅酶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急性肾损伤的疗效。方法将75例A/CKD(1~4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苷、复合辅酶,复合辅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合辅酶。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的血清尿素氮( BUN)、肌酐( Scr)、肾小球滤过率( GFR)、胱抑素C ( CYS-C)及24h尿蛋白量值。统计住院时间和门诊患者肾功能稳定的时间及治疗期间总医疗费用。结果联合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复合辅酶组和对照组,复合辅酶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后的血清BUN、CYS-C及24h尿蛋白量的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治疗2周、4周后GFR均升高,Scr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联合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复合辅酶组和对照组,复合辅酶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住院(门诊)时间、医疗费用短于/低于复合辅酶组和对照组,复合辅酶组短于/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肌苷联合复合辅酶明显促进A/CKD患者受损肾脏细胞恢复、减轻肾损伤程度,降低血Scr,提高GFR,短期内改善肾功能,从而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疗效佳,并缩短疗程,减少医疗费用。

    作者:谢俊;杨国正;曾鸿;汪冯;林如意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护理干预在耳内窥镜下行鼓膜穿刺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耳内窥镜下行鼓膜穿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由两人在硬性耳内窥镜下行鼓膜穿刺术,对患者进行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一人在额镜下行鼓膜穿刺术,只交待简单的注意事项。比较2组患者对鼓膜穿刺术操作及疗效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操作及疗效的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行鼓膜穿刺术患者实施两人在耳内窥镜下的方法并配合护理干预后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检查,缩短了穿刺所需时间,准确率高,疗效明显,减少了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曹小青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不同剂量尿激酶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尿激酶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80例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2万U组、4万U组、6万U组、10万U组各20例,分别给予尿激酶2万U、4万U、6万U、10万U均加入生理盐水5ml灌注,2次/d治疗。手术前后每天利用CT自带CAD软件测量4组患者的脑室内血肿量、每天血肿排出量及血肿大部分排出所需时间。结果4组患者术前血肿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尿激酶量的加大,每天血肿排出量逐渐加大,血肿大部分排出所需时间减少。术后尿激酶4万U组、6万U组、10万U组每天血肿排出量均大于尿激酶2万U组,血肿大部分排出所需时间均小于尿激酶2万U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尿激酶6万U组、10万U组每天血肿排出量均大于尿激酶4万U组,血肿大部分排出所需时间均小于尿激酶4万U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尿激酶6万U组与10万U组间每天血肿排出量、血肿大部分排出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尿激酶6万U+生理盐水5ml灌注,2次/d治疗脑室出血可明显缩短血肿廓清时间。

    作者:吕然博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灯盏花素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包封率的测定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建立灯盏花素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其包封率。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灯盏花素聚合物胶束,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UV)测定灯盏花素含量,并计算其包封率。结果薄膜水化法制备的灯盏花素聚合物胶束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20.00±2.62) nm,平均包封率为(90.00±2.14)%。结论薄膜水化法可简单快速地制备灯盏花素聚合物胶束,UV可准确、可靠地测定灯盏花素聚合物胶束的包封率。

    作者:邹柳;邓湘萍;熊淑娟;王哲;郭玉;廖龙彪;唐国涛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血清抗核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抗核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RA患者102例和非RA患者40例,并选取40例健康成人,对RA患者、非RA患者和健康成人进行类风湿因子( 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CCP)、抗核周因子( APF)和抗核抗体( ANA)检测,并进行相关评定。结果 CCP、RF、APF、ANA在类风湿诊断中的敏感度分别为88.2%、68.6%、56.9%和52.0%;特异度分别为97.5%、91.2%、96.2%和85.0%;联合检测四个指标,出现一种抗体阳性71例,二种抗体阳性87例,三种抗体阳性41例,四种检测均为阳性9例。非RA患者中无四种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结论 CCP对RA患者的诊断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ANA对RA的早期诊断起到辅助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振丽 刊期: 2016年第31期

  • 外固定支架在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在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试验组则进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9%低于对照组的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后建议优先选择外固定支架手术进行治疗。

    作者:陈泉 刊期: 2016年第31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