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珍
目的:分析等速训练配合关节松动术在肩袖损伤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行肩袖损伤术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 ABC三组,各40例。A组应用关节松动术;B组在 A组基础上加行等速训练配合;C组仅接受院外指导。对比分析3组患者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及疼痛持续时间。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2个月和6个月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视觉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 B组患者变化幅度大,其次为 A组,三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C三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分别为(38.2±3.4)d、(29.5±2.8)d和(46.7±4.6)d,B组患者疼痛时间明显短于其余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患者应用等速训练配合关节松动术,能有效缩短患者的疼痛时间,缓解疼痛感,促进关节恢复,在临床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洪思敏 刊期: 2016年第34期
目的:探讨中老年体检人群骨密度(BMD)检查结果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该院行健康体检的中老年患者1596例,运用双能 X线骨密度仪开展 BMD测试操作。就不同性别、年龄及是否饮酒、吸烟、运动和日照情况在BMD值方面予以观察比较,并对存在 BMD异常者实施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中老年女性 BMD值低于男性(P <0.05);伴随中老年年龄的增长,其 BMD值则存在随之下降状况,趋于60~69岁中老年人下降为明显,不同年龄的中老年人的BMD值差异显著(P <0.05);对于存在饮酒、吸烟、运动少及日照<1h/ d者,其 BMD值则存在显著减低状况(P <0.05)。结论中老年人在性别、年龄及生活习惯方面可对其 BMD值造成影响,伴随其年龄的不断增长,定期对 BMD实施复查,及时、准确发现骨质异常,且对其开展相应干预举措,可达到减少骨质疏松(OP)发生几率,并可降低骨折发生率及致残率。
作者:许巧玲;潘雅英;林东红 刊期: 2016年第34期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下经蝶筛窦径路进行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07年12月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27例为保守组,行256极速 CT眼眶薄层扫描,保守治疗患者予以激素冲击、营养神经及扩张血管等综合药物治疗;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14例,手术患者除保守治疗措施外,行神经内镜下经蝶筛窦视神经管减压术。随访6个月。依据治疗前后视力评分情况,比较2种治疗方案的视力恢复的疗效差异。结果全组病例均随访6个月,手术组视力改善有效率高于保守组(χ2=4.41,P <0.05)。2组治疗后的视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手术组高于保守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经蝶筛窦径路进行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可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陆爻忠;周建宏;陈革;王清 刊期: 2016年第34期
目的:分析胸外手术患者管道意外拔出的原因并探讨管道安全管理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胸外科2013年3月-2014年1月就诊的需胸部外科手术的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并选择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就诊的需胸部外科手术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分析患者意外拔管的发生原因,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管道安全管理。比较2组患者意外拔管的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拔管发生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1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7,P <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7.0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02,P <0.05)。结论对胸外术后患者管道意外拔出原因进行分析,并实施管道安全管理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管道拔出率,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
作者:纪彩治 刊期: 2016年第34期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重度患者26例(43.33%),轻度患者34例(56.67%)。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24例(40.00%),非手术治疗36例(60.00%),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60例患者治疗无效2例(3.33%),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58/60)。结论在治疗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方面目前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具体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的总体有效率较高。
作者:刘毅杰 刊期: 2016年第34期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早期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方法将 PSD患者12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给予药帕罗西汀治疗,研究组给予药帕罗西汀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14d 及28d 后 Hamilton 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NIHSS),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d及28d后2组 HAMD评分及 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41%高于对照组的8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帕罗西汀早期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 PSD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情感障碍,恢复机体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超;王艺明;周敏娟 刊期: 2016年第34期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及肺炎患者血清 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的变化,探讨 CRP/ D-二聚体比值在急性肺栓塞与肺炎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急性肺栓塞及36例肺炎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临床表现,比较分析血清D-二聚体值、CRP值测定结果,ROC曲线分析 CRP/ D-二聚体指数在鉴别肺炎及肺栓塞中临床价值。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肺栓塞组患者胸闷、气促的比例高于肺炎组,咳嗽、发热的比例低于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肺栓塞组血清 CRP水平和 CRP/ D-二聚体指数明显低于肺炎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ROC曲线结果示CRP/ D-二聚体指数对肺炎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48(95% CI:0.751~0.945)高于 CRP对肺炎诊断曲线下面积0.725,提示 CRP/ D-二聚体指数对肺炎的诊断价值优于 CRP。结论肺栓塞患者 CRP/ D-二聚体指数明显低于肺炎患者,在肺栓塞与肺炎的鉴别中可起到一定鉴别作用。
作者:连增志;孙异锋 刊期: 2016年第34期
目的:总结农药溶媒分析在农药中毒救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7例急性农药中毒患者的农药种类、溶媒成分、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农药检测出的种类包括有机磷、沙蚕毒素、拟除虫菊酯、有机氯及阿维菌素等,农药溶媒以苯、甲苯、二甲苯为常见。结论农药溶媒分析意义重大,发生农药中毒时,应对农药原液及农药溶媒中毒进行综合救治。
作者:杨卫生;陈敏艳;黄卫群 刊期: 2016年第34期
目的:观察 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选择椎动脉狭窄患者50例,均采用 Apollo支架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椎动脉平均狭窄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 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椎动脉平均狭窄率、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睿;陈灿中;王灿明 刊期: 2016年第34期
目的:观察卡孕栓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自然分娩的产妇128例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为2组,每组64例。对照组在胎儿前肩娩出后立即给予缩宫素20U注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胎儿娩出后给予卡孕栓1粒直肠内置入。比较2组孕妇用药前后血压、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和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2组产妇用药前后血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和产后2h出血量短于/低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卡孕栓联合缩宫素可使第三产程缩短,增加子宫的收缩,对产后出血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戴梅蓉 刊期: 2016年第34期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联合地佐辛泵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尼莫地平联合地佐辛泵注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泵注治疗,治疗3d后观察2组再出血、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和头痛程度。结果治疗组再出血、癫痫发作发生率和头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地佐辛泵注可显著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和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减轻头痛,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春琴;路敬叶;汪小荣;周汝娟 刊期: 2016年第34期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癫痫发作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入院后给予丙戊酸钠预防,对照组入院时癫痫未发作前不使用任何抗癫痫药物,癫痫发作时给予丙戊酸钠治疗。对比2组患者癫痫发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癫痫发作率为15.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嗜睡的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丙戊酸钠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癫痫的发作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爱明;姚成伟;李练波 刊期: 2016年第34期
误吸是中老年患者一种常见的症状,发生率为20%~55%。其主要是指胃内容物、口咽部的分泌物、食物或其他异物误入肺内、支气管及气管的过程[1]。高龄老年患者因为身体机能下降,临床表现不明显,容易造成病情被掩盖,导致医师和护理人员不能及时发现。误吸可能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使患者出现营养不良,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患者出现窒息、死亡。因此,对高龄老年患者加强整体护理干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从我院选取了50例高龄老年误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误吸原因,探讨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立花 刊期: 2016年第34期
目的:观察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前2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血气指标均显著改善(P <0.05),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低于对照组的2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血气指标,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谭政 刊期: 2016年第34期
目的:观察舍曲林联合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舍曲林联合小剂量利培酮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舍曲林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86%高于对照组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947,P <0.05);治疗后2组患者肾功能、心电图、血常规、肝功能均未出现异常反应;治疗前2组患者Y-Brow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 Y-Brown评分明显降低(P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4周后 Y-Brown评分明显降低情况(P <0.05)。观察组治疗2周、4周、6周以及8周时 Te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舍曲林联合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疗效较好,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张平 刊期: 2016年第34期
目的:总结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护理配合经验与体会。方法对50例直肠癌患者在全麻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并给予密切的手术护理配合,强调做好术前访视,与患者沟通交流,进行心理支持与护理;做好手术器械准备,与麻醉医师积极配合全麻诱导、动静脉穿刺;与手术医师配合默契,术中密切观察手术操作步骤,做好手术配合。结果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术毕送麻醉恢复室(PACU)苏醒,进一步监护治疗;术中发生皮下气肿2例,未作特别处理自行缓解;术后并发症少,均康复出院。结论腹腔镜手术视野更加清晰、直观,大限度地减少血管神经的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精确性,使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林秋梅;郭采花 刊期: 2016年第34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小儿腹股沟疝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均实施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对照组则实施开放性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对比2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后续并发症发生率等手术指标,同时统计2组患儿术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放性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后续并发症发生率等诸多手术指标上均有明显进步,同时能有效降低患儿术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卢明珠 刊期: 2016年第34期
缺血性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致死、致残性疾病[1],并且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卒中再发风险更高[2]。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一种可累及机体多处血管床的慢性系统性炎性病变。研究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密切相关[3]。在中国,33%~50%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导致的[4-5],并且颈动脉粥样硬化也已经被确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6]。
作者:沈艳昌;殷旭华;魏芳 刊期: 2016年第34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溶血的原因,为临床药师对此类患者的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参与3例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 G-6-PD缺乏性溶血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对患者的溶血原因进行分析,介绍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实施药学监护的过程。临床药师将治疗药物的选择和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作为切入点,开展药学监护。结果糖尿病合并 G-6-PD 缺乏症患者的溶血反应很可能与高血糖状态和血塞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相关。结论对糖尿病合并 G-6-PD 缺乏症的患者,临床药师尤其应注意可引起溶血的药物因素,为此类患者开展药学监护有助于提高用药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陈璐鹭 刊期: 2016年第34期
目的:调查医院围术期应激性溃疡预防用药的合理性。方法分析2016年1-6月我院308例围术期应激性溃疡预防用药情况,评估用药指征、给药情况(种类、途径、剂量、频次、疗程)的合理性,统计预防用药合理率和不合理表现。结果预防用药总体合理率为86.0%(265/308),不合理用药率为14.0%(43/308)。不合理预防用药表现依次为用药疗程过长(41.9%,18/43)、给药途径不当(18.6%,8/43)、给药频次过高(16.3%,7/43)、无指征用药(11.6%,5/43)、给药剂量过大(7.0%,3/43)、药物种类选择不当(4.7%,2/43)。结论围术期应激性溃疡预防用药合理性总体尚好,但需规范药物使用方法,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强管控和指导。
作者:隋百灵;于万军;李智平 刊期: 2016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