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去氧氟尿苷治疗1例右锁骨上转移性腺癌

杨磊

关键词:肺癌, 右锁骨上转移性腺癌, 去氧氟尿苷
摘要:去氧氟尿嘧啶(氟铁龙)是新一代氟尿苷(5-FU)衍生物,口服吸收良好,疗效较同类产品高,且毒副作用轻微.作者治疗1例晚期肿瘤患者,疗效满意.
中国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蓖麻毒素A链蛋白的表达、活性及其对人肺腺癌细胞SPC的毒性作用

    目的:研究构建重组单链免疫毒素,对人体肿瘤进行导向治疗.方法:采用PCR方法从克隆化载体中拉出蓖麻毒素A链(ricin A)基因,装入经过改建的pTSA-18F表达载体,进行目的基因DNA序列分析后导人E.coli BL21(DE3)中进行表达,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查,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通过RNA N-糖苷酶活性检查、无细胞体系中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抑制以及对肿瘤细胞的毒性作用来分析.结果:SDS-PAGE检查表明,转化子E.coli BL21(DE3)(pTSRA)中出现1条Mr约30×103大小、较空载体对照E.coli BL21(DE3)(pTS)明显浓黑的条带;Western blot检查表明,转化子E.coli BL21(DE3)(pTSRA)中有杂交条带出现,而E.coli BL21(DE3)(pTS)中没有;表达蓖麻毒素A链蛋白能够特异地作用于大鼠肝28S核糖体RNA,使其产生约450 nt大小的核酸片段;对无细胞体系中蛋白质生物合成的IC50为3.7×10-9mol/L,略高于天然蓖麻毒蛋白;具有与天然蓖麻毒蛋白相近的肿瘤细胞毒性.结论:蓖麻毒素A链基因在转化子E.coli BL21(DE3)(pTSRA)中获得表达,表达产物具有与天然蓖麻毒蛋白相近的RNA N-糖苷酶活性,在无细胞体系中对蛋白质生物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对肿瘤细胞SPC具有毒性作用.

    作者:乔生军;莫忠根;林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细胞因子对造血干/祖细胞在体外扩增作用的研究进展

    造血干/祖细胞为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潜在的重建造血细胞系能力的细胞.CD34+造血祖细胞具有良好的体外扩增反应,来自于骨髓(BM),动员外周血及脐带血的CD34+细胞在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IL)-2、3、4、6、7、9、10、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PIX321等细胞因子的不同组合刺激下,经8-14d即可扩增细胞总数近千倍,集落形成细胞(CFU-GM、BFU-E、CFU-CEMM)也可被扩增数百倍.转化生长因子(他F)-β、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α1及干扰素(IFN)-γ则对CD34+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这些发现为基因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作者:王梅;王雅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原位杂交技术在淋巴瘤研究中的应用

    原位杂交是在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上检测核酸分子的一种方法,它是病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原位杂交的特点及其在淋巴瘤研究中的应用,包括病毒感染、染色体异常、淋巴瘤相关基因及其转录体的检测.

    作者:周晓燕;许良中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电化学治疗对具多药耐药表型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的作用

    目的:研究电化学治疗(ECT)对具多药耐药表型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的作用.方法:以敏感型人乳腺癌细胞MCF-7为对照,采用细胞计数法观察ECT对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的抑制效应,以Annexin V标记法观察ECT的诱导MCF-7adr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ECT对耐药细胞MCF-7adr的诱导凋亡及抑制效应接近于其对敏感细胞MCF-7的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CT对耐药细胞同样有效.

    作者:郭伟剑;于尔辛;郑颂国;沈兆忠;罗建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羟喜树碱联合方案治疗28例晚期难治性恶性肿瘤

    我科1994年4月-1997年11月,采用羟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28例晚期难治性耐药性恶性肿瘤,疗效较好.

    作者:杨锡贵;宋恕平;艾斌;王家林;王少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叶酸水平与妇科肿瘤关系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浆胱氨酸和血清叶酸水平与妇科肿瘤病人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仪测定77名妇科肿瘤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时应用96孔板微生物法测定肿瘤患者血清叶酸水平,其中子宫恶性肿瘤18,卵巢恶性肿瘤11例,子宫良性肿瘤26例,卵巢良性肿瘤14例,子宫内膜及宫颈癌前病变8例.并同时测定20名正常人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叶酸水平作为对照.结果:卵巢和子宫的恶性与良性肿瘤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其血清叶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卵巢恶性肿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值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叶酸水平对诊断妇科恶性肿瘤有一定帮助,若与其他测定方法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许吉;徐惠民;王毓明;皇甫照;李明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p16基因mRNA及其编码蛋白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中p16基因mRNA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发生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对U例乳腺良性肿瘤和59例乳腺癌中的p16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检测.结果:p16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与乳腺肿瘤的良、恶性显著相关(P<0.05);p16基因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乳腺癌的术后生存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呈显著关联(P<0.01).结论:p16基因蛋白低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p16基因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可作为估价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郑建明;范决;詹溶洲;龚志锦;马大烈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cl-2、bax基因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bcl-2、bax基因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bcl-2、bax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存活组bcl-2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46/65)明显高于死亡组的bcl-2阳性表达率(12/35),且bcl-2基因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负相关关系;而bax在死亡组的阳性率(31/35)显著高于存活组(26/65),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关系;bcl-2(+)bax (-)组的存活率(25/26)较bcl-2(-)bax(+)组存活率(5/25)相差有显著性.bcl-2/bax≥1组的存活率(55/68)较bcl-2/bax<1组存活率(10/32)高,相差有显著性意义.结论:bcl-2、bax基因蛋白表达对于估测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石林祥;童孩宝;贺健;王龙;张宛;徐蕾;叶世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异环磷酰胺合用顺铂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

    1995年9月-1998年9月应用异环磷酰胺(IFO)合用顺铂(DDP)(IP方案)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33例,全部均可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疗效较好.

    作者:陈伟光;杨正心;叶穗晖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多柔比星或丝裂霉素治疗30例肺癌

    支气管动脉灌注术(bronchial artery infusion,BAI)是指经皮股动脉穿刺,将导管插入支气管动脉,直接向病变部位选择性灌注化疗药物而治疗肺癌的新技术[1].近年来,该技术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并应用于临床[2].我院1990年12月-1998年3月对30例患者进行90次BAI,疗效满意.

    作者:郭莲香;任淑芳;许秀玲;杨永国;安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48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p53蛋白的表达,试图为早期肺癌找到灵敏、特异的指标,以指导术后治疗.方法:收集手术后原发灶的石腊标本及其临床、随访资料,以p53单抗为探针,采用免疫组化S-P(streptavidin-peroxidase)法检测原发灶p53蛋白的表达.结果:48例Ⅰ期NSCLC患者中23例(47.9%)阳性,p53(+)组五年生存率为30.4%(7/23),p53(-)组为72.0%(18/25),χ2检验P<0.01,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P<0.01;无病生存期明确的37例患者中p53(+)组无病生存率为40.0%(6/15),p53(-)组无病生存率为77.3%(17/22),χ2检验P<0.05,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P<0.05.结论:p53(+)组的生存期及无病生存期均明显短于p53(-)组.免疫组化法检测Ⅰ期NSCLC患者原发灶p53蛋白表达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申戈;鲍云华;李国民;吴进冬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症腺瘤的早期分子生物学变化--单个腺体微解剖分析

    目的:研究来自10个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症(FAP)患者14个腺瘤的早期分子病理学变化.方法:将腱生蛋白(tenascin,TN)阳性单个腺体经微解剖分离得DNA,分析肿瘤相关基因位点的变化.结果:2例患者的TN阳性腺体分别出现5q12及18q12位点的杂合性丢失(LOH).5q12位点的LOH在所有TN阳性腺体分别出现5q12及18q12位点的杂合性丢失(LOH).5q12位点的LOH在所有TN阳性染色腺体中呈遗传均一性,而18q12位点LOH表现为遗传不均一性.18q12处的缺失证实至少覆盖6×10-6m(2 cM).结论:15q12和18q12位点LOH为早期分子生物学变化,可早于DCC的变化.TN染色可反映不典型增生病变,与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可检测肿瘤早期分子遗传学变化.

    作者:孙孟红;Johannes GEBERT;Stefan RIEDL;Magnus von KNEBEL-DOEBERITZ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p16/MTS1基因失活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16/MTS1基因失活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双重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析48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中p16基因存在状态.结果:25例p16蛋白表达阴性(52.1%),其中14例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缺失.有淋巴结转移者和无淋巴结转移者的P16蛋白表达阴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16基因缺失率亦如此.肺鳞癌中p16蛋白表达阴性率显著高于腺癌.结论:p16基因存在状态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组织学分型有关,p16基因失科学研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石永玉;孟红;魏海明;李焱;秦立增;孙广莲;吴惠联;郭进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异环磷酰胺所致一过性严重精神障碍1例

    异环磷酰胺(IFO)为一广谱的周期非特异性抗癌药,对肺癌、恶性淋巴瘤、肉瘤、睾丸肿瘤等有较好疗效.我科自1994年-1998年7月用国产异环磷酰胺(IFO,匹服平)/美司钠(mesna,美安)(江苏连云港制药厂提供)联合其他化疗药物治疗各种恶性肿瘤57例,共292疗程,每疗程为IFO2g×5d,未出现明显的泌尿系统毒性反应.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脱发、恶心、呕吐等反应,以及轻度中枢神经毒性,如头晕、乏力、嗜睡、失眠等.在57例病人中有1例出现严重的一过性精神障碍.

    作者:潘志荣;刘光贤;周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国产异环磷酰胺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难治性恶性肿瘤

    异环磷酰胺(ifosphamide,IFO)为环磷酰胺的同分异构体,但抗瘤谱不同,具有广泛抗肿瘤活性.我院自1996年以来,使用连云港制药厂生产的国产IFO(商品名:匹服平)为主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共63例,疗效较好.

    作者:陈继跃;张洪钦;矫立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吉西他滨合用顺铂治疗16例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研究吉西他滨(健择,GEM)与顺铂(DD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生存期及毒副反应.方法:入选病人均为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GEM1000mg/m2 d1,8,15,顺铂100mg/m2 d1,28d为1个疗程.结果:16例可评价病人,总有效率56.25%(均为部分缓解).主要毒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Ⅲ-Ⅳ度血色素降低周期数占26.0%,粒细胞减少周期数占25.4%,血小板减少周期数占32.7%.非血液学毒性轻微均可耐受.因毒性反应而延期化疗者仅10.9%,生存质量改善,Kamofsky计分增加者占43.7%(7例/16例),中位缓解期8月,中位生存期因时间尚短未能统计出.结论:GEM与DD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NSCLC有较好疗效,耐受性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方健;刘叙仪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33例BTCC及12例正常膀胱组织中bFGF抗原.结果:bFGF在正常移行细胞呈阴性表达,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均呈弱阳性表达,肿瘤细胞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且过表达率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单发与多发、初发与复发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FGF在BTCC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为综合治疗提供新途径.

    作者:顾晓;眭元庚;徐正铨;吴宏飞;尤国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胞嘧啶脱氨酶/氟胞嘧啶体系对人乳腺癌基因的实验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胞嘧啶脱氨酶(CD)/氟胞嘧啶(5-FC)体系对人乳腺癌的实验治疗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测定人乳腺癌细胞对5-FC的敏感性.结果:5-FC对导入CD基因的人乳腺癌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而对未导入CD基因的人乳腺癌细胞的毒性较低,5-FC对导入和未导人CD基因的人乳腺癌细胞的IC50分别为418μg/ml和1429μg/ml.结论:CD/5-FC体系对体外转基因的人乳腺癌细胞具有抗肿瘤作用.

    作者:吕焕章;吴德政;顾斌;万永玲;王嘉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替尼泊苷合用顺铂治疗小细胞肺癌

    替尼泊苷(VM-26)和依托泊苷(VP-16)是小细胞肺癌(SCLC)的有效的抗肿瘤药物.VP-16+顺铂(DDP)已确认为SCLC标准化疗方案,而对VM-26+DDP注意不够,我们1995年1月-1998年12月应用两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SCLC)均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郭成业;郑欣馨;闫春;于文军;任爱香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支气管动脉灌注长春瑞滨治疗46例非小细胞肺癌

    长春瑞滨(诺维本,NVB)是一种半合成的长春花生物碱类抗肿瘤新药,对非小细胞肺(NSCLC)的疗效较好.我们1996年8月-1998年7月应用NVB加顺铂(DDP)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NSCLC,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周石;马宁;宋杰;李兴;尚国燕;许绍雄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中国癌症杂志

中国癌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