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孢替安联合注射用喜炎平治疗幼儿细菌性痢疾的疗效观察

杨冀晓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 头孢替安, 喜炎平,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头孢替安联合注射用喜炎平治疗幼儿细菌性痢疾临床疗效情况。方法将入院治疗的细菌性痢疾患者84例,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给予头孢替安联合喜炎平,对照组单用头孢替安治疗,头孢替安剂量100mg·kg-1·d-1,喜炎平剂量0.4ml·kg-1·d-1,均分为2次,静脉给药。2组患儿均进行饮食调节,进清淡易消化食物,常规液体疗法。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退热及止泻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头孢替安联合喜炎平治疗幼儿细菌性痢疾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新型检测技术预测药物的免疫反应

    近日,刊登于国际杂志The FASEB Journal的新的研究成查,来自伦敦大学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检测技术,其可以利用单一捐献者血液中不同细胞的组合来预测一种新型药物是否可以促进人类严重的免疫反应。这种检测手段或许可以避免许多灾难性事件的发生,比如2006年对名为TGN1412的药物进行测试,当时该药物引发了6名健康男性出现了严重的器官衰竭进而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接受TGN1412药物的志愿者经历了名为细胞因子风暴( cytokine storm)的灾难性炎症反应。

    作者:药品资讯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农村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对策

    目的:了解农村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法对4个农村95例高血压患者从药物、饮食、自我监测、运动、心理、不良嗜好、复查几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疾病知识知晓率、服药依从性均相当低,部分生活方式不利于血压的控制。结论血压的有效控制,有赖于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建立医院与农村和社区之间稳定的联系,对农村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有着重大的意义。

    作者:陈春芳;邹小烨;芮立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浅谈藏医艾灸与中医艾灸治疗之异同

    藏医艾灸与中医艾灸源于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应用上都有着相对的独特性,但医理相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应用上却也有着共同性。本文试着探讨藏医与中医艾灸治疗之异同,以求教于同行。现就藏医与中医艾灸的概念、艾柱大小、施灸顺序、施灸方法、穴位及功效等方面谈谈两者治疗的异同。

    作者:陈星;曹文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糖尿病患者合理用药护理体会

    目的:观察合理用药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96例,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用药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合理用药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糖尿病用药知识知晓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合理用药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糖尿病用药知识的知晓率,以及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作者:宁转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研究表示IBD发生与引发炎症的特殊蛋白有关

    近日,发表于国际杂志AJP: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Physiology上,来自兰卡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炎性肠病( IBD)的发生或许会受到肠道中引发炎症的特殊蛋白的影响。在英国高达百分之一的人群都会在其一生中患炎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炎性肠病在英国影响着26万人的健康。而患者机体中小肠粘膜的修复主要依赖于肠道中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Rachael Rigby教授表示,为何炎性肠病患者在发达国家不断增长,这其中潜在的原因就包括患者肠道中定居的微生物的改变等原因。肠道中微生物群落的改变往往会影响患者肠道黏膜的修复,而肠道黏膜为个体机体抵御感染性制剂树起了一道有力的防线;整个肠道都由单一的上皮细胞层所覆盖,而上皮细胞会因个体患炎性肠病而发炎以至于被破坏。文章中研究者调查了一种名为SOCS3的特殊蛋白在炎性肠病发病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研究者Rigby说道,SOCS3蛋白可以限制个体肠道的炎性表现,但其在炎性肠病患者机体中水平的增加却对机体肠道粘膜的修复会带来负面作用。本文研究发现SOCS3可以限制微生物所诱导的肠道上皮细胞伤口的愈合。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门诊西药房加强管理的讨论

    药房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经济、有效、合理,并且要方便及时,从而不断的提高大众的健康水平,促进医院药学工作快速发展,提高医院的社会、经济效益。西药房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药品的集散重地,是与患者直接接触、关系到终治疗效果的专业服务部门,也是展示医院良好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故西药房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药品的疗效以及患者的用药安全[1],加强对门诊西药房的管理可以有效防范医疗纠纷,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服务形象。本文根据以往在西药房管理方面的经验进行以下几点建议和思考。

    作者:袁典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双黄连超声雾化治疗慢性咽炎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双黄连超声雾化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8月治疗慢性咽炎患者116例,随机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口服和西瓜霜含片含服;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双黄连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观察2组患者咽部症状以及咽部炎症的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是93.1%,疗程为(7.12±0.91)d,复发率5.1%;对照组是79.3%,疗程为(10.12±1.20)d,复发率17.2%,3项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双黄连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慢性咽炎,起效迅速,效果理想。

    作者:陈明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108例临床分析

    胎膜早破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妊娠不足月的产妇在发生胎膜早破时往往容易引发早产,使得围生儿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宫内感染率以及剖宫产率也升高,因此,要及时有效的处理早产合并胎膜早破,降低围生儿的病死率。早产合并胎膜早破主要是指产妇妊娠满28周,而﹤37周时胎膜在临产前发生破裂,这不仅对母婴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也会增加临产处理难度。据相关的临床资料显示,30%~40%的早产与胎膜早破有关[1],因此,产科医师应加强对早产合并胎膜早破产妇的重视,及早预防和诊断,并制定恰当的处理措施,降低围生儿的病死率。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8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爱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液基细胞学检查在颅脑CT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脑脊液液基细胞学检查在颅脑CT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2014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误诊的5例颅脑CT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资料,分析其误诊原因,脑脊液液基细胞学检查在确诊的过程的价值以及其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5例误诊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脑脊液液基细胞学检查在颅脑CT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聂永霞;樊福强;周华祥;吴悦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3例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122例和对照组121例,中药组给予自拟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给予炔雌醇口服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中药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乐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术后腹内疝致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治分析

    腹内疝是指腹腔内组织或者脏器离开原来的位置进入到腹腔内异常或者正常的凹陷、隐窝、缺损中[1]。腹内疝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占肠梗阻的2%左右。腹内疝发展迅速,病情急,临诊断较为困难[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6例术后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旨于探讨术后腹内疝致急性肠梗阻的诊断和临床诊治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炜;陈利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银杏达莫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银杏达莫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9例。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予银杏达莫注射液,其他治疗条件均相同。4周后检测、比较2组患者血液黏度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液黏度与血小板聚集率均较对照组下降快,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亦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不仅能明显减低患者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还能有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疗效好,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万玲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临床药师支援基层医院工作体会及模式探讨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疗服务模式逐渐被“以患者为中心”的监护模式所代替[1],药学服务的职能也由以前单一的“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为中心”的保障供应型扩展为技术型,这就要求基层医院药学技术人员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更新知识结构,利用其专业知识向患者提供直接的、负责的药物相关服务,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笔者将在支援基层医院期间所开展的几项药学服务工作及个人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石丽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纳米银联合血必净治疗Ⅱ度烧伤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纳米银联合血必净治疗Ⅱ度烧伤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纳米银医用敷料治疗创面,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血必净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及创面细菌检出率,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浅Ⅱ度和深Ⅱ度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8.5±1.4)d和(14.2±2.6)d,对照组分别为(12.2±2.3)d和(22.1±3.1) d。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比较都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浅Ⅱ度和深Ⅱ度创面细菌检出率分别为8.3%和11.5%,对照组的分别为9.1%和14.3%,2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药物不良反应方面,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性好。结论纳米银联合血必净是治疗Ⅱ度烧伤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案,可以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且创面细菌检出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作者:罗长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临床因素及防治措施

    中药注射剂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现代科技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的灭菌制剂[1]。中药注射剂是中医药制剂的近代创新,是中医药行业的一大进步,是中药制剂的药效物质基础与化学药物剂型相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我国独创的中药新剂型。该类制剂具有药效快、疗效好等特点,已广泛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急危重病、疑难重症等治疗。现阶段,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远远高于其他中药制剂。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涉及到中药制剂研发、上市后的药品再评价与监管等多个环节,应对与处置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2]。本文分析临床使用各环节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探讨临床处置方法与防治措施,以期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易爱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正常体检人群外周血白细胞减少89例骨髓象分析

    白细胞减少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0×109/L,因白细胞数通常60%~70%为粒细胞,所以大多数白细胞减少症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109/L,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称粒细胞缺乏症[1],白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理化损伤、严重感染、毒素、血液系统疾病及免疫性机制所致。为了明确病因,我院对89例正常体检人群白细胞减少者行骨髓穿刺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及骨髓象特点,查找病因,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赵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地高辛增房颤患者死亡风险达27%

    即将在201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房颤患者服用地高辛的全因死亡风险较未服用者高27%,心源性死亡风险高21%;而房颤合并肾衰的患者服用地高辛的风险更是比相似病情下、未服用者的死亡风险增加60%~70%。使用地高辛以前就曾被认为与房颤患者死亡危险增加有关,美国约有560万房颤患者,约20%的房颤患者在接受地高辛治疗。主要研究者、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WaqasQureshi博士指出,该结果是在对19项研究(1960-2014年)、超过50万患者做出分析后得出的。“在更进一步的研究公布前,我建议医师处方地高辛时要非常谨慎,尤其是现在还有其他更安全的药物可选。”地高辛有助于调节心律,根据目前指南的建议,对于运动量小的房颤患者,推荐地高辛为一线治疗药物;对于运动量较大的房颤患者,地高辛为二线用药。

    作者:药品资讯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自拟安神汤联合复方地西泮治疗神经衰弱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自拟安神汤联合复方地西泮治疗神经衰弱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75例神经衰弱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188例和对照组187例。对照组给予复方地西泮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安神汤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高于对照组的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自拟安神汤联合复方地西泮治疗神经衰弱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刘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临床药师干预乳腺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分析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控与管理,评价其实施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12年5~6月和2013年5~6月行乳腺手术337例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将前者177例作为非干预组,后者200例作为干预组,比较临床药师干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效果。结果与非干预组相比,乳腺手术干预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的适应证由59.9%提高到89.5%,选择合理性由74.6%提高到100.0%,用法用量使用合理性由69.5%提高到91.0%,首次用药时机合理性由55.9%提高到93.0%,术后用药疗程合理性由58.2%提高到95.0%;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也显著下降( P﹤0.05)。结论通过临床药师有效的干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合理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作者:邵幼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2012年我院处方点评结果分析

    目的:对处方进行抽样点评,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方法运用该院处方评价系统,对2012年处方进行统计点评和综合分析,主要结合《处方管理办法》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抽取的处方进行点评。结果2012年处方总计21200张,处方合格率96.2%。其中常规处方主要用法用量不合理占38.5%,抗菌药物处方中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占27.9%。结论该院2012年的处方合格率有所上升,但仍存在有不合理规范的情况,医师和药师需要为改进处方质量继续努力。

    作者:赖异彩;熊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