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成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时舒芬太尼不同效应室浓度对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15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Ⅰ组、Ⅱ组、Ⅲ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丙泊酚和舒芬太尼靶控输注行全凭静脉麻醉。术毕,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Ⅰ组为0.12ng/ml,Ⅱ组为0.15ng/ml,Ⅲ组为0.20ng/ml。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均为1.5μg/ml。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后30min(T1)、手术结束时(T2)、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T3)及术后30min(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评价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 T3)及术后30min( T4)的视觉模拟( VAS)疼痛评分、Ramsay 镇静评分。记录术后60min内嗜睡、呼吸抑制、烦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各组患者T3、T4时点较T0、T1、T2时点HR、MAP明显升高(P﹤0.05)。Ⅰ组在T3、T4时点HR、MAP明显高于Ⅱ组、Ⅲ组(P﹤0.05)。Ⅲ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较Ⅰ组、Ⅱ组明显延长( P﹤0.05)。Ⅱ组、Ⅲ组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及术后30min的视觉模拟( VAS)疼痛评分优于Ⅰ组(P﹤0.05)。Ⅱ组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及术后30min的Ramsay镇静评分优于Ⅰ组、Ⅲ组(P﹤0.05)。Ⅱ组术后60min内嗜睡、呼吸抑制、烦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Ⅰ组、Ⅲ组(P ﹤0.05)。结论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0.15ng/ml复合丙泊酚血浆靶浓度1.5μg/ml适合麻醉复苏。
作者:邓磊;王两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药注射剂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现代科技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的灭菌制剂[1]。中药注射剂是中医药制剂的近代创新,是中医药行业的一大进步,是中药制剂的药效物质基础与化学药物剂型相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我国独创的中药新剂型。该类制剂具有药效快、疗效好等特点,已广泛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急危重病、疑难重症等治疗。现阶段,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远远高于其他中药制剂。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涉及到中药制剂研发、上市后的药品再评价与监管等多个环节,应对与处置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2]。本文分析临床使用各环节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探讨临床处置方法与防治措施,以期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易爱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农村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法对4个农村95例高血压患者从药物、饮食、自我监测、运动、心理、不良嗜好、复查几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疾病知识知晓率、服药依从性均相当低,部分生活方式不利于血压的控制。结论血压的有效控制,有赖于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建立医院与农村和社区之间稳定的联系,对农村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有着重大的意义。
作者:陈春芳;邹小烨;芮立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2008-2010年医院门诊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分别从2008-2010年医院门诊病例中随机选取包含应用2008年、2009年、2010年不合理用药处方分别为536例、463例和387例,分别占抗生素用药处方数的26.80%、23.15%和19.35%。不合理用药类型以用法用量不合理、药物选择不当、溶媒选择不合理及连用情况不合理为主。从2008-2010年,抗生素单用比例逐渐升高,二联、三联及其他用药形式比例呈递减趋势。结论2008-2010年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呈递减趋势,医院应进一步规范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尽量减少或避免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李会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医院门诊儿科输液处方用药情况,评价用药合理性,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儿用药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儿科药房31d的处方3100张,对输液处方进行用药情况统计分析。结果输液处方1428张(46.06%),其中抗菌药使用率高的是阿奇霉素,头孢唑肟使用率次之。≥2种药物联合或配伍用药的输液处方占被查处方的84.94%;输液中存在联合用药不当、给药间隔时间太短,疗程偏长的不合理现象。结论医院儿科门诊输液处方欠合理,应当制定相应措施,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和安全性。
作者:汪祝青;朱忠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胰腺癌具有极高的病死率,由于其激进的转移性质。解决基本的机制将是治疗的关键。胰腺癌由于具有较强的转移特性,而且在肿瘤产生早期缺乏有效的鉴别标志,因此是致死率很高的癌症类型之一。IL-17是一类细胞因子家族,包括6个成员( A,B, C,D,E,F),它是免疫反应中调控炎症发生的重要因素。IL17RB在许多器官组织表面具有表达,而且在肠道炎症反应中会出现IL17RB的上调。由于作者之前的研究发现IL17RB的缺失能够有效抑制乳腺癌的恶化,因此他们猜测IL-17B-IL-17RB也可能参与了胰腺癌的发生过程。首先作者分析了胰腺癌患者的癌细胞样本,并本局其癌细胞中IL-17RB的表达量水平分成阴性,弱阳性与强阳性三组。
作者:药品资讯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疗服务模式逐渐被“以患者为中心”的监护模式所代替[1],药学服务的职能也由以前单一的“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为中心”的保障供应型扩展为技术型,这就要求基层医院药学技术人员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更新知识结构,利用其专业知识向患者提供直接的、负责的药物相关服务,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笔者将在支援基层医院期间所开展的几项药学服务工作及个人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石丽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控与管理,评价其实施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12年5~6月和2013年5~6月行乳腺手术337例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将前者177例作为非干预组,后者200例作为干预组,比较临床药师干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效果。结果与非干预组相比,乳腺手术干预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的适应证由59.9%提高到89.5%,选择合理性由74.6%提高到100.0%,用法用量使用合理性由69.5%提高到91.0%,首次用药时机合理性由55.9%提高到93.0%,术后用药疗程合理性由58.2%提高到95.0%;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也显著下降( P﹤0.05)。结论通过临床药师有效的干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合理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作者:邵幼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干预在股骨骨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股骨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干预组采取积极的舒适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的术后并发症的几率。结果干预组患者的疼痛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的并发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股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之内,通过积极的舒适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疼痛感,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和红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和研究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及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近年来收治的17例严重胫腓骨骨折及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治疗方案,术后随访12~15个月,观察并统计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复位效果。结果术后的复位结果统计表明解剖复位14例(82.35%),良好复位3例(17.65%),无患者出现复位不佳现象;踝关节功能评价显示优14例(82.35%),良好2例(11.76%),而一般1例(5.88%)。结论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及Pilon骨折能够有效的避开创面,减少对软组织的损伤,同时能够起到较好的复位效果和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作者:凌小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联合血栓通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血栓通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组心电图指标总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硝酸甘油联合血栓通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药房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经济、有效、合理,并且要方便及时,从而不断的提高大众的健康水平,促进医院药学工作快速发展,提高医院的社会、经济效益。西药房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药品的集散重地,是与患者直接接触、关系到终治疗效果的专业服务部门,也是展示医院良好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故西药房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药品的疗效以及患者的用药安全[1],加强对门诊西药房的管理可以有效防范医疗纠纷,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服务形象。本文根据以往在西药房管理方面的经验进行以下几点建议和思考。
作者:袁典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简要分析应用养血清脑颗粒在治疗脑供血不足眩晕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医院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入院接受治疗的脑供血不足眩晕患者68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比灵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养血清脑颗粒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用药后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椎动脉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等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都未产生不良反应。结论在治疗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疾病时,应用养血清脑颗粒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张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化疗药物对卵巢癌患者血糖升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0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妇科住院236例卵巢癌(化疗前合并糖尿病者除外)患者化疗前后的血糖检测结果及影响因素。结果化疗后18例患者空腹血糖升高(7.63%),其中明确诊断为糖尿病4例(1.69%)。紫杉醇类药物对血糖的影响明显高于其他药物化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卵巢癌患者接受化疗药物后可能发生血糖异常,甚至发生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应加强监测,及时处理。
作者:解胜兰;韩素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9例患者按随机法分为观察组114例和对照组115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缓释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4%高于对照组的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减少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作,改善心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聪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调查研究本院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学室每月随机抽取出院病历180~230份进行医嘱点评,2013年抽取出院病历2520份,对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根据各项法律法规统计分析评价。结果在抽取的2520份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有640份(25.39%)。抗菌药物使用合理450/640份(70.31%);不合理190/640份(29.69%)。不合理应用情况:给药频次不当、预防给药时机不合理、联用不合理、换药无指征等。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规范,但仍然存在部分不合理现象,仍需加强抗菌药物相关知识法规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杨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自拟安神汤联合复方地西泮治疗神经衰弱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75例神经衰弱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188例和对照组187例。对照组给予复方地西泮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安神汤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高于对照组的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自拟安神汤联合复方地西泮治疗神经衰弱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刘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结肠癌是消化道内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结肠黏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恶性突变[1]。现今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结肠癌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并且此病症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身体耐受力减弱,并且经常合并有其它并发症,这就给手术带来一定风险,使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结肠癌起病隐匿,一般早期很难发现,且发病较慢,到症状明显时大多已经是晚期,加之许多患者合并有肠梗阻,肠梗阻也是临床上表现不明显且术前较难确认的消化道疾病,是结肠癌患者常见的首发症状。本文对在我院治疗的80例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洪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者进行早期观察以及精心的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6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一旦入院后均密切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本组60例患儿治愈56例(93.3%),好转4例(6.7%),无死亡病例。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入院后,早期密切监测患儿病情变化,配合精心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及相关后遗症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患儿预后,促进患儿尽早康复。
作者:何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近日,来自瑞典卡罗琳学院的科学家就揭示了O型血保护个体免于疟疾死亡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由疟疾引发的选择性压力或许会引发人类ABO血型发生全球化分布的改变。此前研究者对引发疟疾的多种疟原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知道O型血会保护个体抵御严重的疟疾,而其它血型则不会;因此揭示这其中存在的分子机制对于进行疟疾研究将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必要的。本文研究中,研究者就发现了一种名为RI-FIN的关键蛋白,利用对培养中的细胞及动物模型进行不同的实验,研究者发现,恶性疟原虫可以分泌产生 RIFIN蛋白,而且这种蛋白可以利用特殊的方式就像胶水一样吸附在血细胞表面,而且RIFIN蛋白可以强烈吸附到A型血细胞表面,但对O型血细胞则吸附性差。Mats Wahlgren教授指出,由于RIFIN蛋白在很多恶性疟原虫变异体中都能够被发现,因此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分离出到底是哪种恶性疟原虫突变体参与了上述机制的发生。本文中研究者的研究发现为解释O型血保护个体抵御疟疾的原因提供了研究数据,这或许就可以帮助阐明为何O型血的个体在疟疾常发区域如此常见,比如在尼日利亚有超过一半的个体都是O型血,因为这可以帮助保护机体抵御疟疾。
作者:药品资讯网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