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和民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联合椎管内麻醉在初产妇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该院进行分娩的初产妇180例,将其分为A、B、C 3组。 A组于产程潜伏期应用穴位按摩进行镇痛,进入活跃期后实施椎管内麻醉;B组仅于活跃期给予椎管内麻醉。观察3组患者潜伏期和活跃期VAS评分、产后出血量、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以及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用时。结果 A组潜伏期VAS评分低于B组和C组,A组和B组活跃期VAS评分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后出血及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产妇各产程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进行穴位按摩联合活跃期椎管内麻醉可有效减轻分娩疼痛,且未影响母婴生命安全及产程。
作者:王宝红;孙金梅;李红梅;姚赛男;赵娜;陈涛;郭艳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该院2012年临床分离病原菌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使用法国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系统检测耐药性,使用whonet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4906份临床标本共分离病原菌1581株,检出率32.23%(1581/4906);革兰阴性菌占71.03%(1123/1581);革兰阳性菌占21.88%(346/1581);真菌占7.08%(112/1581)。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高(17.71%,280/1581),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4.55%,230/1581)和大肠埃希菌(12.27%,194/158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率72.50%(58/80),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菌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10.71%(3/28)。结论高度重视细菌耐药情况,结合细菌谱及耐药性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作者:刘玉岭;汪玉龙;宋文;史广鸿;田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主动脉夹层( AD )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容易造成猝死。在我国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但是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在实际工作中漏诊和误诊率极高。笔者对在我院就诊的1例临床不典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简要谈一些诊断体会。
作者:陆垚杰;汪建军;薛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血清和肽素(CPP)、胱抑素C(Cys C)、糖类抗原125(CA125)、脑钠肽(BNP)水平与心力衰竭及治疗效益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5月来该院就诊的心力衰竭患者120例作为心衰组,同期收集体检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正常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护理,分别检测心衰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组志愿者血清CPP、Cys C、CA125和BNP水平,分析其水平差异和治疗相关性。结果心衰组治疗前血清CPP、Cys C、CA125、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上述血清分子水平均逐渐降低,但治疗3、7d后各项指标仍高于正常组(P<0.05),待患者治疗14d后心衰症状基本缓解,其血清水平与正常组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CPP、Cys C、CA125、BNP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
作者:王延平;王化民;贾燕霞;杜卫杰;孔彦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ICU危重症患者呼吸系统不能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时而发生呼吸衰竭时,需要机械通气辅助或者代替患者自主呼吸[1]。近年来,随着床旁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对ICU患者实施气管切开的操作越来越简便,实施气管切开的患者人数也不断增加。但气管切开术手术操作本身存在出血、气管切口感染、气管狭窄等手术并发症的风险,气管切开时机的选择对气管切开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气管切开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需临床医师做出正确的判断[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对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施行早期气管切开,然而与许多相关研究的终结论并不一致。本文对气管切开在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探讨气管切开时机对长期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为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作者:刘天瑜;常伟伟;刘彩云;王健;王晓晖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评价齐多夫定( AZT)高效抗反转氯酶治疗( ART),艾滋病毒携带者/艾滋患者( HIV/AIDS)服用后的不良反应。方法分析总结152例患者经齐多夫定口服后出现不良反应并导致换药的时间、症状体征、占比及处置措施。结果除皮肤色素沉着者外,其他不良反应早出现时间在2周内,晚为16周,其中骨髓抑制31例(20.40%),恶心呕吐4例(2.63%),头痛4例(2.63%),面部色素沉着3例(1.97%),持续纳差2例(1.32%)。结论 AZT作为HIV/AIDS抗病毒治疗基本药物,其治疗作用和效果确切,但其不良反应在服药人群体中的较高发生率,需引起医学工作者重视,减轻或防止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的危害,增强长期服药的依从性。
作者:周玉川;蒲美君;蒋红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Kartagener综合征是由支气管扩张、副鼻窦炎、内脏转位三联症组成,现将收治确诊的2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
作者:赵书权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分型论治联合西医在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术前予控制血糖,术后给予胰岛素及降糖药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另给予中药辩证分型论治。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渗液消失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渗液消失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药辨证分型论治联合西药治疗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可显著缩短渗液消失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延昭;杨春兴;张守娟;刘秀莲;任丽梅;韩志宏;贾慧玲 刊期: 2015年第13期
我国是世界结核病大国之一,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加重,结核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亦有上升趋势。抗结核药物治疗是有效的治疗肺结核的途径,却又具有不同程度致肝功能损伤,用药时间越长肝功能损伤越严重[1]。有文献报道称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为12.6%[2],因此,肝损伤在抗结核用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3]。为此,现对我院收治的86例初治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结核药对肝损伤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艳丽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纤维蛋白原( FG )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228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2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hs-CRP、FG含量并比较研究组中不同梗死面程及不同病情患者血清hs-CRP、FG水平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hs-CRP、FG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随着hs-CRP和FG含量的上升,其梗死面积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越重,患者hs-CRP和FG水平越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hs-CRP和FG进行检测可以明确患者梗死面积及其病情发展程度,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作者:夏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留置胃管临床护理操作时常见的护理问题,分析影响其成功率的因素,积极找寻对策。方法对73例患者留置胃管的操作过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操作前评估患者,加强心理疏导,选择合适的胃管,正确的插管方法,可明显提高留置胃管操作的成功率。结论针对不同患者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准确运用留置胃管操作技术,插管成功率达95%,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作者:赵俊英;杨开琴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护理中护患沟通技巧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105例将其分为试验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根据患者心理特点、特殊的健康需求行长期有目的的沟通;对照组给予常规一般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过程中试验组的依从率为90.9%(50/55)明显高于对照组56.0%(28/50),试验组患者对医护人员服务的满意度为94.5%(52/55)高于对照组的62.0%(3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患沟通技巧主要是针对患者身心健康状况、文化素养等进行全面的评价,找出每个患者的沟通重点,分别制定适合个体需要的方案,让患者积极参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可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
作者:潘阳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子宫腺瘤样瘤是比较少见的无症状良性肿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因此在术前难以进行诊断,为了解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现分析我院妇产科的42例子宫腺瘤样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免疫表型和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威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处方点评工作中暴露的问题,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以随机抽样法抽取该院每月门诊处方100张,共计1200张,临床药师对处方逐一进行审查,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中的部分典型不合理处方进行点评。结果不合理处方122张,占总抽查处方数的10.17%,不合理处方类型主要包括临床诊断不明确、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溶媒选择或合用不合理、无指征使用抗生素、药物配伍不当等。结论医院用药基本合理,但仍有小部分处方用药不合理,需大力改进;处方点评是了解临床用药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进行处方点评,剖析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合理干预,将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杨金有;李金芩;袁曙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静脉给药是临床中公认危险性大的给药方式,静脉给药由于无首过效应,在临床中非常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我国近年来静脉给药患者直线上升,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因此对静脉给药方式进行讨论非常必要,笔者对我院在2012年4月-2014年4月间发生的静脉用药不良反应进行了总结,并对其解决措施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秉霞;王风萍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外固定架固定及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人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300例老年人Colles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00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密切护理,A组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B组给予外固定架固定,C组给予T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后统计3组患者愈合时间、骨折复位程度、腕关节活动度及疗效评价。结果 C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A组、B组,腕关节活动评价优于A组、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骨折复位程度显著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与B组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评价、总有效率及骨折复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形钢板内固定具有良好的解剖复位,腕关节功能和疗效均优于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及外固定架固定。
作者:任伟亮;李建平;李胜强;王金榜;许社玲;齐立卿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对内科病患者进行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对该院内科接受治疗的140例患者,进行护理健康教育,患者出院后对其随访1年继续进行护理健康教育,比较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的行为变化情况。结果实施健康教育后,内科疾病患者的吸烟率及饮酒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遵医嘱服药、进行体育锻炼、低盐低脂饮食以及情绪等方面较健康教育实施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可促使患者自主戒烟戒酒,有效维护患者身体健康,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认识,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艳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了解低年资护士信赖他人、容纳他人的程度,为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信赖他人量表和容纳他人量表对60名参加工作1~5年的护士及参加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56名进行比较。结果低年资护士容纳他人量表总均分为(62.61±2.13)分低于高年资护士的(68.66±2.55)分(P<0.01),低年资护士信赖他人量表总均分为(1.88±0.49)分高于高年资护士的(1.14±0.34)分(P<0.01)。结论应采取有效措施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能力,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作者:窦丽雯;贾小英;王梓凌;李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患者,男,40岁。主诉拟以“持续咽部不适伴颈部肿物半年”就诊。查体:胸锁乳突肌背侧可及多发肿物,质软,多个肿物融合,边界不清。 B型超声示:双侧淋巴结呈串珠样改变,大约5.0cm ×2.5cm ×2.0cm,髓质血流丰富,可见无回声区,占瘤体85%,内可见光带分隔,诊断:双颈部淋巴结肿大,临床诊断:颈部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双侧)。颈部CT提示:双侧颈动脉鞘内低回声病灶,性质待定,结核不排除,建议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手术活组织检查,术中所见:多发淋巴结肿大,位于胸锁乳突肌侧缘,颈总动脉旁,相当于颈部淋巴结Ⅲ区位置,呈囊性变,淋巴结囊液抽取物似巧克力样为棕褐色,病理镜下:(1)囊性为主,囊性区呈粉红色异染物质,免疫学证实,甲状腺球蛋白为囊液主要成份,浓度不均匀,内有肿瘤组织,呈出血,液化坏死。(2)实性区可见真性分支乳头状结构,淋巴细胞包绕。术后病理:(甲状腺左叶)甲状腺组织见乳头癌成份,(甲状腺右叶及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大小3.5cm ×2.2cm,内见甲状腺旁腺组织,右颈部甲状腺清扫物内见淋巴结(6/15)见癌转移,左侧清扫物,淋巴结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5/10)。诊断为:(1)甲状腺乳头状癌;(2)双侧淋巴结甲状腺乳头状腺癌转移。病理证实后,全麻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并行按照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规范,同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1个月后行对侧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刘江豪;李刚;王坤 刊期: 2015年第13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