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参麦注射液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减毒增效作用的临床研究

王海燕

关键词:乳腺癌, 参麦注射液, 减毒增效, 外周淋巴细胞亚群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对乳腺癌患者减毒增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予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疗程为1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可有效调节化疗后乳腺癌患者外周淋巴细胞群落,并可改善化疗后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对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均有减毒增效的作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2013年我院紫杉醇注射液应用情况及合理性调查

    目的:调查医院紫杉醇注射液应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抽取医院2013年所有使用紫杉醇注射液病历,对紫杉醇注射液的应用情况及合理性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评价。结果共抽取182份病历,其分布在胸心外科、胃肠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妇科、肿瘤内科。结论妇科、肿瘤内科的紫杉醇使用较为合理,胃肠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心胸外科紫杉醇注射液的应用基本合理,但在预处理、药物浓度掌控等方面存在不足,有待改进。

    作者:李阳;吴华;胡如波;胡古秀;王旭东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双 C 疗法联合心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目的:研究分析联合双 C 疗法和心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以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0月-2015年4月到医院就诊治疗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2组患者均予以双 C 疗法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施心理干预,比较分析2组患者分娩结局、抑郁焦虑情况。结果研究组抑郁情绪评分和焦虑情绪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同时妊娠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联合双 C 疗法和心理干预进行治疗护理,可预防和减少焦虑抑郁发生率,获得满意的分娩结局,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孙红霞;张菊苏;胡世杰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宫颈环形电切术与冷刀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通过比较与分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冷刀宫颈锥切术(CKC)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临床疗效,为临床患者规范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96例 CIN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KC)和观察组(LEEP)各48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情况,同时统计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9±2.2)min、(32.4±6.1)d、(12.7±3.1)ml 明显短(少)于对照组的(21.5±6.3)min、(44.8±6.9)d、(31.8±6.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镜检与病理检查符合率、病理级别下降及浸润癌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宫颈管粘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后创面感染、出血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 LEEP 术治疗 CIN 疗效显著且安全。

    作者:赵海英;管燕;马潇潇;何金萍;刘琦;刘学伟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不同炮制方法对陈皮中有效成分橙皮苷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炮制方法对陈皮中橙皮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选择波长(364±3)nm,对常见的7种炮制品的橙皮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橙皮苷含量比较,陈皮生品含量﹥蜜炙陈皮﹥姜汁炙陈皮﹥清蒸陈皮﹥麸炒陈皮﹥盐炙陈皮﹥土炒陈皮。结论陈皮中主要的有效成分为橙皮苷,经高温加热炮制后其有效成分含量可发生变化。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稳定,可以反映客观实际。

    作者:吴梓春;王华;何兆锦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医院符合标准的急性左心衰患者108例,按照急救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实施先治疗后转运的急救模式,对照组实施边转运边治疗的急救模式,观察2组患者急救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7.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在离开现场时、急救车上及到医院时3个时间段中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各个时间段血压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实施先治疗后转运的急救模式,有效的初步控制了患者的病情发展,减少了转运的风险,降低了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薛文成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疏血通对冠脉造影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

    目的:通过疏血通注射液应用于 PCI 术后,观察 ISR 相关因子变化,探讨疏血通注射对冠脉造影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医院2010-2013年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后常规治疗,治疗组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疏血通缓慢静点,连续治疗2周。记录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1(PAI-1)、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内皮素(ET1)、血栓烷 B2(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La)及血清高敏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通过2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2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 ﹤0.05),即2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DD、INR、ET1、TXB2、hs-CRP 水平明显减低,PAI-1、PT、APTT、6-keto-PGFLa水平明显升高;各项指标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5),即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疏血通在 PCI 术后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内皮功能、纤溶活性,抑制炎性增生,从而可预防冠脉 PCI 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对于 PCI 术后ISR 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并且在应用疏血通后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立宾;薛红;吴晓;胡亚茹;甄胜达;张郁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比较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将2014年1~12月医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另外加以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加以肠外营养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C 反应蛋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感染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和 C 反应蛋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感染3例(9.67%),对照组感染8例(27.58%);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6.32d,对照组住院时间25.15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要比肠外营养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炙的治疗上有明显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夏芝辉;闫智杰;韩飚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护理措施

    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相当高,常规均予以手术治疗,治愈率高。阑尾切除术操作简单,但如果围术期中护理细节的处理,可能造成术后较高的切口感染率,对手术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不利于患者迅速康复。本研究对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分析,以在围术期中根据原因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降低切口感染率。笔者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年在我院普外科接受阑尾切除术治疗的189例患者研究结果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守凤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与硬膜外麻醉(CEA)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月医院接受分娩镇痛的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6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 组)和单纯硬膜外麻醉(CEA 组)各30例。观察2组孕妇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至手术开始时间、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术中孕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不良反应发生率、新生儿1min Apgar 评分。结果与CEA 组比较,CSEA 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至手术开始时间较短,而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及术中孕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长于或优于 CEA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新生儿1min Ap-ga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时间短于单纯应用硬膜外麻醉,但恢复时间较长,临床可视患者情况而应用。

    作者:陈日亮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临床药师从事心内科药学服务模式的探讨

    药学服务(PC)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1993年,美国医院药师协会对药学服务作了统一定义[1]:PC 是直接地、负责地提供与药物治疗相关的监护,其目的是让患者达到明确的治疗目标,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药师是以药学专业知识为基础,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能够熟悉药物性能与作用、了解疾病治疗要求和特点并参与合理用药方案设计及保障合理用药目的实现的临床专业技术人员。

    作者:谢平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息性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医院儿科诊治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3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氨溴索雾化吸入;观察组沙丁胺醇+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疗程为1周。观察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用药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3个月后观察组再发率为14.00%,对照组再发率为20.67%;6个月后观察组再发率为8.67%,对照组再发率为27.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琦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 TESSYS 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 TESSYS 技术切除椎间盘组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自2012年12月-2014年6月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 TESSYS 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8例190个椎间盘,患者术前主要表现腰伴下肢疼痛,其中单间盘突出128例,双间盘突出28例,3间盘突出2例;椎间孔内型突出16例,椎间孔外型突出7例,旁中央型突出124例,中央型突出11例;突出型113例,膨出型41例,游离型4例;其中152例患者均为第一次接受手术治疗,6例患者为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腰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动力位 X 线片检查了解腰椎稳定性。局麻下完成手术。术前、术后对比及术后不同时间对患者腰腿痛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改良 Macnab 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无硬膜囊撕裂和神经根损伤,无术中大出血,无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病例。无感染、硬膜撕裂等并发症。有3例术后一过性下肢痛觉过敏、肌力降低,经营养神经、针灸等对症治疗6周后恢复。中位出血量6ml(5~10ml);术中中位 X 线暴露时间59s(27~126s),中位手术时间90min(60~140min),中位下床时间10h(8~12h),中位住院时间7d (5~15d)。158例患者术后均随访时间3~18(6.6±2.8)个月。下肢神经支配区域进行 VAS 评分,术前为(8.5±1.1)分,术后7d 时为(2.4±1.3)分,末次随访时(1.2±1.0)分;术前和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参照Macnab 疗效评定为标准129例、良22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95.6%。结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 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安全系数高、患者易接受的优点。

    作者:上官文峰;欧阳利云;陈月明;孙元元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

    目的:研究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3年3月进行剖宫产且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52例,回顾性探析引起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治疗措施。结果引起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术中应用高频电刀、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BMI≥26.0kg/ m2、直切口的产妇在术后发生脂肪切口液化的概率明显较高;在临床治疗方面,在常规换药的同时加用红外线照射治疗后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换药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妊娠期应该控制好血糖、血压水平以及体质量,剖宫产术中尽量避免应用高频电刀,有效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术后应用红外线照射可有效提高疗效。

    作者:危先江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洋地黄中毒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洋地黄中毒的临床特点,以减少洋地黄中毒的发生率。方法结合2例洋地黄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改变分析洋地黄中毒的作用机制、诱发因素及中毒的临床特征,进而熟悉其处理方法。结果洋地黄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又受心脏状况、电解质及药物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临床上经常发生洋地黄中毒。结论了解洋地黄中毒的诱发因素及中毒的临床表现,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剂量是用好该类药物的关键。

    作者:刘道喜;王伺伟;唐平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显微技术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8例斜视患儿,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直视下斜视矫正术,观察组行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6周观察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8%,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18.4±10.2)min 明显较对照组的(38.8±13.7)min用时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8.2±5.2)ml 明显较对照组的(15.7±6.1)ml 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显微技术治疗斜视疗效显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同时达到了美观的要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建富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小儿哮喘的诊疗分析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小儿哮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随机从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哮喘患儿中抽取32例,选取同期医院收治的非肺炎支原体感染哮喘患儿32例,回顾性对比分析2种类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将3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哮喘患儿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予以患儿阿奇霉素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患儿沙丁胺醇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哮喘患儿相比,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肺部炎症、发热症状明显,肺啰音、哮鸣音、肺炎等临床症状出现的几率也明显高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哮喘患儿;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小儿哮喘同一般哮喘相比病症更为严重且伴有明显临床特征,以阿奇霉素联合沙丁胺醇对其进行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具备临床可行性。

    作者:张春生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

    患者,男,62岁,主因结肠癌,行全麻下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检查:(结肠)溃疡型中至低分化腺癌。术后恢复良好。排除化疗禁忌后按医嘱行 FOLFOX 方案化疗,给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方案化疗。患者进行第1周期常规化疗的第1天,遵医嘱给予5%葡萄糖250ml +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200mg,以40滴/ min 静脉滴注,同时于另一通道持续静脉泵入氟尿嘧啶,给药30min 后,患者出现心悸、自觉胸口发热现象。立即给予减慢输液速度,患者症状逐渐缓解,1h 后完全恢复正常。第2及第3天继续遵医嘱给予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200mg 静脉滴注,输液速度改为20滴/ min,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均诉有轻度的心悸、胸口发热现象,但可耐受,完成药物滴注治疗。患者2周后回院准备行第2周期化疗,化疗前1d,遵医嘱给予5%葡萄糖250ml +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200mg,静脉滴注。在滴注该药液3min 后,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咽喉部发痒、自觉胸口发热现象。考虑为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过敏反应所致,立即给予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及液体、输氧、对症抗过敏处理,观察20min 后患者症状缓解。第2天继续按原方案完成化疗,无不良反应出现。

    作者:黄小兴;黄丽明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胆囊息肉的临床诊疗分析

    胆囊息肉(PLG)是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病变的总称,常见于中老年人,以男性居多,多数患者无典型症状,少数患者表现为腹胀,腹部不适,上腹隐痛或钝痛,消化不良和厌油腻等。一般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但是由于临床上影像学检查难以确定息肉的性质,故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目前可以肯定肌腺瘤、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应视为绝对良性病变,而腺瘤样息肉则被归为癌前病变[1]。故对胆囊息肉做到早期准确诊断,确定息肉性质,从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86例胆囊息肉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诊断与治疗经验,以期为临床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徐世武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洋地黄早期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应用洋地黄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患者62例,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再灌注后3d 给予洋地黄治疗,观察组再灌注后2h 应用洋地黄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变化及临床效果。结果2组治疗前 HP、SBP、EF、LVEDV 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 HP、SBP、EF、LVEDV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 HP、SBP、EF、LVEDV 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应用洋地黄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左室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曙光;安静 刊期: 2015年第32期

  • 药剂科开展处方点评的实践及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药剂科开展处方点评的实践方法与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点评前)及2014年2月-2015年2月(点评后)2个时间段内医院妇科门诊处方并进行抽样调查,所有处方均为从医院信息系统获取的电子处方。其中点评前共抽取23147张,点评后共抽取15326张。点评前后处方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抗菌药物、注射剂以及基本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医院妇科门诊点评后处方存在用法不当、剂量不当、配伍禁忌以及超品种数等4方面情况的处方比例均显著降低,与点评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P ﹤0.01);点评后3种药物类型的使用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同时仅基本药物的使用率降低不明显(P ﹥0.05),而抗菌药物与注射剂的使用率均较点评前显著降低(P ﹤0.05)。结论医院药剂科所开展处方点评的工作实践其价值是值得肯定的,进一步提升了医院妇科门诊用药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是一种值得推崇的药学服务模式。

    作者:李明霞 刊期: 2015年第32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