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对滋养叶细胞p糖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

邓秀莲;宁淑敏;王玖珍;李林权;董林林

关键词:米非司酮, 药物流产, 手术流产, 滋养叶细胞, P糖蛋白
摘要:目的 研究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对滋养叶细胞p糖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选取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孕妇32例作为观察组,将选取为手术流产孕妇2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染色法分别对2组的绒毛组织p糖蛋白进行染色,判定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对滋养叶细胞p糖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药物流产绒毛组织p糖蛋白染色的强阳性率为3.12%低于对照组的96.43%,观察组弱阳性率为90.62%高于对照组的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能抑制滋养液细胞p糖蛋白的表达,因此米非司酮很可能用作临床滋养肿瘤化疗的增效剂.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检验科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

    本文就检验科在医院管理的现状和危险因素,对我院检验科在医院感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尤其在制度防护措施等重要环节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通心络降低脑梗死复发率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通心络对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及其对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4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组和对照组各200例,2组均予以脑梗死的一般治疗,通心络组另给予通心络胶囊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所有患者血脂、Hcy及hs-CRP水平.随访12个月,观察有无脑梗死复发.结果 2组治疗后血清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上升,治疗后通心络组血清TG、CHO、LDL水平低于对照组,HDL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组治疗后血清Hcy及 hs-CRP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Hcy、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组治疗后血清Hcy、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组脑梗死复发率为9.5%(19/200)低于对照组16.5%(3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心络可能通过影响脂质代谢、降低血清Hcy、hs-CRP水平而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

    作者:周雪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及MMP-9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及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前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cy及MMP-9水平,并进行比较.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cy及MMP-9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可通过迅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及MMP-9水平而改善病情.

    作者:王进;孙其桓;张之惠;郜艳芳;马芳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脑膜血管周细胞瘤1例

    脑膜血管周细胞瘤(M-HPC)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2007年WHO制定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的组织学分类法已明确将M-HPC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列出,分属于脑膜间质、非脑膜上皮细胞肿瘤,属于WHOⅡ或Ⅲ级[1].其发病率低,约占所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4%,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确诊均需术后病理检查,近期我院收治1例M-HPC患者,现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付红霞;李艳丽;任国庆;张新新;张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心理护理对高龄食管癌手术患者的影响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对高龄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响.方法 将高龄食管癌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在手术前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对比2组患者焦虑阳性率、SAS评分、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术前及术后观察组焦虑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与术后SAS评分显著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SA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龄食管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前后给予个体化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梁小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血清CA125、CA153、AKT水平与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AKT水平与子宫内膜肿瘤相关性.方法 选取子宫内膜恶性肿瘤患者40例为恶性肿瘤组,子宫内膜良性肿瘤患者40例为良性肿瘤组,另选取健康同龄人30例为健康组,3组患者均采用ELISA试剂盒法测定血清中AKT水平,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CA153、CA125、AKT水平.结果 良性肿瘤组CA125、AKT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组;恶性肿瘤组CA125阳性率、AKT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和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CA153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A125、AKT水平与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具显著相关性,二者的表达异常可作为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的检测和评定.

    作者:杨斯钠;张明路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宫腔镜电切术用于子宫内膜息肉致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宫腔镜电切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临床效果.方法 将该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宫腔镜电切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刮宫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2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7.5%,术中出血量为(39.62±22.18)ml低于对照组的(59.88±26.53)ml,并发症发生率、残留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镜电切术用于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的治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对机体创伤小,患者术后康复快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息肉清除及治疗彻底,可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王艳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骨盆底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骨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该院阴道分娩产妇30例作为顺产组,剖宫产产妇30例作为剖宫产组.比较2组产后12周盆腔器宫脱垂(SUI)、压力性尿失禁(POP)的发生率、1年后2组产妇的盆底功能情况.结果 产后12周顺产组SUI、POP发生率低于剖宫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顺产组性生活质量下降,阴道疼痛、干燥,尿道症状,便秘及其他症状比例低于剖宫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在骨盆底功能的影响上差异不大,骨盆底功能不应成为孕产妇选择分娩方式考虑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瑞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电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2012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进行基础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治疗后观察组膀胱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针刺时产生酸胀,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而且患者的血糖水平也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结论 对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来说,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可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日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外伤性脾切除术后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外伤后脾切除术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55例外伤性脾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后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用自制表格调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外伤性脾切除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明显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不适感,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提高救治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玲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几种不同治疗方法用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治疗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 通过对不同方法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探究治疗妊高征的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将妊高征住院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及C组各50例.A组使用硫酸镁联合酚妥拉明治疗,B组使用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C组仅用硫酸镁治疗.比较3组血细胞压积、血黏度、尿蛋白、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及收缩期血流峰值/舒张期血流峰值(S/D).观察3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A组和B组在细胞压积、血黏度、尿蛋白、RI值及S/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其降低程度较C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硫酸镁联合酚妥拉明或硝苯地平能显著提高妊高征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曾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的探讨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各国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加速了骨质疏松的恶化速度,造成长期的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另一方面,骨质疏松易引起骨折,甚至致残,大大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的难度[1].探讨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对指导临床预防、诊断、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

    作者:薄德峰;李瑞霄;曹文功;田永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药辩证治疗慢性肝炎临床分析

    慢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病,大多由于急性肝炎失于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致湿热逗留,气滞血瘀、肝脾两伤、气阴背虚、久而久之造成.就病程而言,如急性期迁延不愈,超过6个月~1年以上者,则为慢性肝炎[1].本文就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肝炎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齐卫东;倪美琴;白洁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

    手术室作为抢救危重患者、实施手术及对患者进行治疗诊断的重要场所,其涉及面广、工作节奏快、患者病情复杂、人员流动量大及各种意外情况均可能发生,对手术室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随着我国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患者选择就医直接和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医疗安全,手术室工作具有高技术、高强度、高风险等特点,手术室护理是否安全涉及到医疗安全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决定着医院是否能长期发展,能否获得良好的声誉.手术室护理中潜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如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一旦发生,不仅会延误手术时间,影响患者治疗,还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浪费,给患者及家属造成心理上的伤害,甚至对医院的声誉造成影响,因此,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消除手术室护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确保手术治疗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确保手术安全,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淑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化学性眼外伤急救与护理

    化学性眼外伤多为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意外事故,是眼科常见的急诊,约占眼外伤的10%,若未及时治疗护理或治疗不当,易出现并发症,甚至毁坏眼球,影响患者的视力,为致盲的重要因素之一[1].现将化学性眼外伤急救与护理探讨如下.

    作者:马军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母婴同室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分析

    自1997年10月建立爱婴医院以来,我中心产科病房实行了母婴同室,为防止母婴同室病区交叉感染,将医院感染的控制作为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和医护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将预防和控制母婴同室院内感染的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孙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无精子症因子区部分缺失在男性不育人群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无精子症因子a(AZFa)区部分缺失男性不育人群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男性不育43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正常可育男性作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Chelex法提取2组人群的DNA,采用多重荧光PCR法检测AZFa区部分缺失.结果 436例患者中存在至少一种AZF区域缺失54例(12.4%).携带AZFa完全缺失患者8例,占1.8%.其中AZFa单独缺失3例(0.7%),所有AZFa区完全缺失者均表现为USP9Y、DBY、sY84及sY86位点同时缺失.结论 由于AZFa区部分缺失的稀缺性给评估DBY或USP9Y基因缺失对生精障碍的临床相关性造成了很大障碍,现已报道的病例信息较少且临床症状各异,所以收集较大量的阳性样品,并集中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对临床研究仍有较大意义.

    作者:孙碧珂;李淑英;张庆波;张晔;陈初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68例行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40例和开腹胆囊切除术组2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2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顺利完成手术37例,其中由于局部水肿严重而放置腹腔引流管1例,胆囊胃瘘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1例,胆囊三角区粘连严重而中转开腹2例,经治疗后均顺利痊愈.开腹胆囊切除术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3例、切口感染2例、腹胀9例,放置腹腔引流管1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术后感染、腹胀以及腹腔引流比例均低于明显开腹胆囊切除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较理想,更适用于老年人胆囊切除,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易忽视的问题分析

    自从1940年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被提纯以来,抗生素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除抗生素外,人们还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了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及喹诺酮类药物.尤其在近20年来,抗菌药物得到了飞速发展,几乎各类抗菌药物均有新药上市,在预防、治疗各种疾病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有些问题常被忽视,笔者现将在临床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报道如下.

    作者:党晓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片,10mg/d,睡前口服,治疗3个月.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4%高于对照组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改善患者症状,稳定斑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作者:赵新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