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L-12与IL-18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叶正宝;马韬;黎皓;金晓龙;许海敏

关键词:胃肿瘤, 白介素-12, 白介素-18, 基因表达,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自介素-12(IL-12)与白介素-18(IL-18)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血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50例胃癌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检测IL-12与IL-18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微血管密度.结果:IL-12与IL-18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22/50)和26%(13/50),IL-12与病理分化(P=0.029)、浸润深度(P=0.002)、淋巴结转移(P=0.002)、远处转移(P=0.003)和TNM分期(P=0.005)相关,IL-18与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01);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IL-12、MVD和T分期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IL-12和IL-18阳性表达与肿瘤进展和转移有关,IL-12是提示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
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抗肿瘤血管生成:肺癌治疗新希望——2006年ASCO新进展

    近年来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逐渐成为肺癌靶向治疗的热点.前不久刚结束的2006年ASCO大会公布了贝伐单抗及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研究新进展,其结果令人鼓舞.

    作者:虞永峰;庄兰妹;陆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端粒酶在人胚肾上皮细胞转化中的作用

    目的:利用原代人胚肾上皮细胞转化模型阐明端粒酶在细胞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导入法,使人端粒酶催化亚基(human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hTERT)、H-Ras癌基因、猿猴病毒40(simian virus 40,SV40)编码的早期抗原在原代人胚肾上皮细胞中稳定地表达,观察细胞的生长特性、染色体畸变率以及细胞转化特征.结果:端粒酶的激活虽然能延长细胞的寿命,但不能使细胞永生化.如果细胞同时表达端粒酶和SV40编码的大T抗原(large T antigen,LT),细胞就能获得永生化.在此永生化细胞株中导入H-Ras癌基因以及SV40编码的小T抗原(small T antigen,ST),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表现为在软琼脂上形成克隆并在裸鼠皮下形成肿瘤.与原代细胞相比,永生化细胞株的染色体畸变率无改变,而恶性转化细胞的畸变率明显增加.此外在转化细胞和几种肿瘤细胞中表达阻抑人端粒酶的特异性siRNA,能显著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并减少软琼脂上形成的克隆数目.结论:细胞永生化是癌变过程的必要阶段,端粒酶的激活不仅是细胞永生化的重要环节,而且在维持肿瘤细胞生长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甘德秀;马儒林;庞雅琴;林忠宁;魏青;吴大伟;庄志雄;陈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p33ING1b基因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构建pcDNA3.1(+)/p33ING1b真核表达载体及观察其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生长的影响.方法:构建人p33ING1b真核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pcDNA3.1(+)/p33ING1b转染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G418筛选,挑选阳性克隆,阳性克隆经RT-PCR及Western blot鉴定后,通过生长曲线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高表达p33ING1b基因的SW480细胞体外增殖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的改变.结果:成功构建重组pcDNA3.1(+)/p33ING1b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建立高表达p33ING1b基因的SW480细胞系,p33ING1b基因在SW480细胞中高表达后,其生长速度减慢,细胞凋亡率(15.4±1.7)%较空载体组(2.0±0.6)%及未转染组(1.6±0.8)%明显升高.结论:p33ING1b基因高表达对SW480细胞系具有生长抑制和促进凋亡的作用.

    作者:赵帅;贺修胜;罗桥;邓敏;曾超;邱青朝;胡波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肺腺癌组织EGFR外显子19基因突变的实时定量PCR检测

    目的: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建立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基因突变的检测新方法.方法:根据Taqman原理设计了外显子19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过优化形成试剂盒后检测了61例肺腺癌组织中的EGFR外显子19基因突变,并将结果与基因测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方法对22种EGFR外显子19基因突变均具有高度特异性,其低检测限度为10个外显子19基因拷贝或3 ng组织DNA,当突变型DNA占野生型DNA含量的20%或以上时,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分辨率.本诊断试剂在4℃保存4 d仍性能稳定,批次间实验误差小于10%.在61例肺腺癌组织中,45例野生型组织的ABP/SYB比值为1.437±0.707,而16例突变型组织的比值为0.631±0.280,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01).若以ABP/SYB比值<0.800作为外显子19基因突变的检测临界值,则定量PCR检测与基因测序结果完全相符.结论:实时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好、敏感性高、简便易行等优点,有助于从肺癌患者中快速筛选EGFR抑制剂合适的治疗对象,便于合理用药.

    作者:董强刚;刘刚;黎飒;李建璋;苏建中;贯剑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肿瘤组织中存在极少量瘤细胞,在肿瘤中充当干细胞的角色,具有无限增生的潜能,在启动肿瘤形成和生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初在白血病中获得突破,寻找到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干细胞表型,随后的研究证明白血病干细胞的免疫表型在许多方面与造血干细胞相似.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研究领域已经扩展到实体瘤,首次寻找和证实实体瘤肿瘤干细胞的实验是在乳腺癌的研究中进行的,研究发现了具备干细胞特性的细胞表面抗原.随后实体瘤的干细胞研究在脑肿瘤及前列腺肿瘤等中开展,并得到了初步的结果.近来肿瘤干细胞的研究集中到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治疗中.本文对肿瘤干细胞近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程磊;周梁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甲胎蛋白受体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甲胎蛋白受体(alpha-fetoprotein receptor,AFPR)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57例NSCLC组织、癌旁正常肺组织AFPR表达情况.结果:①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AFPR阳性率为40.4%(23/57)较正常肺组织15.8%(9/57)明显增高(P<0.05).②腺癌及腺鳞癌AFPR阳性率59.4%(19/32)显著高于非腺癌16%(4/25)(P<0.05),腺癌AFPR表达与p53呈负相关(P<0.05).③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不同肺癌组织中,AFPR表达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SCLC组织中AFPR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AFPR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有一定关系.

    作者:赵艺;陈岗;胡小龙;陆舜;廖美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LoVo/Adr细胞中sorcin基因的表达与细胞Ca2+浓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在人结肠癌耐药株LoVo/Adr细胞中可溶性耐药相关钙结合蛋白(soluble resistance related calciumbinding protein,sorcin)与Ca2+浓度的关系.方法:以Fluo-3/AM标记细胞内Ca2+,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浓度变化;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细胞中sorcin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结果:与亲本LoVo细胞相比,耐药LoVo/Adr细胞中Ca2+浓度显著增高(P<0.01);sorcin基因在LoVo细胞中几乎不表达,而在耐药LoVo/Adr细胞中,无论mRNA水平还是蛋白水平均显著高表达(P<0.01).结论:耐药LoVo/Adr细胞中sorcin高表达没有引起细胞内Ca2+浓度的降低.

    作者:马强;张方信;康生朝;陈嘉屿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IL-12与IL-18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自介素-12(IL-12)与白介素-18(IL-18)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血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50例胃癌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检测IL-12与IL-18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微血管密度.结果:IL-12与IL-18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22/50)和26%(13/50),IL-12与病理分化(P=0.029)、浸润深度(P=0.002)、淋巴结转移(P=0.002)、远处转移(P=0.003)和TNM分期(P=0.005)相关,IL-18与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01);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IL-12、MVD和T分期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IL-12和IL-18阳性表达与肿瘤进展和转移有关,IL-12是提示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

    作者:叶正宝;马韬;黎皓;金晓龙;许海敏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ATP-binding cassette家族和肿瘤干细胞的多药耐药

    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是临床化疗失败的常见原因,通常表现为肿瘤细胞对一系列作用机制各异的抗癌药物失去敏感性.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已经发现ATP-binding cassette转运蛋白家族外排药物和细胞耐药机制之间存在直接关系,有些正在开发中的针对耐药蛋白的药物已经显示了应用的前景.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存在的极小的一群具有类似干细胞性质的肿瘤细胞,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近的研究发现肿瘤干细胞表面也表达ATP-binding cassette家族多药耐药蛋白,揭示了肿瘤的起源和耐药现象的联系.

    作者:胡晨;殷胜勇;李锦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荷VX2移植性乳腺癌兔区域淋巴组织靶向化疗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对荷VX2乳腺癌兔实施区域淋巴组织靶向化疗后的局部淋巴结药物浓度及治疗效果.方法:40只雌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0只,VX2肿瘤组织块悬液注射法建立乳腺癌模型,腋淋巴结大径达到5 mm时开始治疗.A、B组分别给予肿瘤周围皮下注射卡铂-活性碳混悬液(carboplatin-activated carbon suspension,CP-CH)或卡铂水溶液(carboplatin solution,CP-Sol);C、D组分别经耳缘静脉注射CP-Sol或生理盐水.A、B、C组每次治疗药物剂量5 mg/kg,每48 h重复给药1次,治疗3次,48 h后切除肿瘤、腋窝淋巴结及所有发现的远处转移灶,测量治疗前后肿瘤及淋巴结体积变化,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AAS)测定卡铂浓度,常规病理切片观察肿瘤及转移灶坏死情况,RTPCR检测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与静脉或局部注射CP-Sol相比,局部注射CP-CH可明显增加淋巴结内的药物浓度,并对淋巴结癌转移灶表现出更为显著的疗效,淋巴结增长减缓,淋巴结转移癌细胞大量死亡,PCNA表达降低.静脉注射CP-Sol可有效抑制乳腺或远处转移灶内的癌细胞增殖,而局部注射CP-Sol或CP-CH无此效果.结论:区域淋巴组织靶向化疗对乳腺癌淋巴途径转移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辅助用于全身治疗.

    作者:陈江浩;姚青;李郁;王岭;凌瑞;杨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MicroRNA对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

    Micro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蛋白的短序列RNA片段,长度大约为21~23个核苷酸.它是通过结合到目标mRNA上抑制该mRNA翻译,起着调控基因功能的作用.本试验将4种miRNA的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of miRNA,AMR)转染至不同的肿瘤细胞后,用MTT法测定细胞活性来检测miRNA对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

    作者:孟颖;汤华;强冉;刘民;李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ghrelin和生长抑素在光动力学疗法治疗肿瘤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光动力学疗法对动物肿瘤生长的影响及生长抑素(somatostantin,SS)、ghrelin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皮下接种W256瘤细胞株制成实验性荷瘤大鼠,观察经紫外光照射、充氧并加注血卟啉的血液对大鼠移植肿瘤生长的影响,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检测方法观察血浆、组织中SS含量的改变;采用实时PCR和免疫荧光组化方法观察了ghrelin mRNA和ghrelin在脑内表达的影响.结果:荷瘤大鼠输入经紫外光照射、充氧并加注血卟啉的血液,其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肿瘤重量明显减轻(P<0.01).荷瘤大鼠下丘脑、中脑、桥延脑、肝脏、瘤组织及血浆SS含量与正常大鼠比较显著增加(P<0.05),下丘脑、垂体ghrelin mRNA表达显著减少,同时下丘脑弓状核(Arc)内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1),但经光动力学疗法治疗肿瘤后,上述各组织和血浆中SS含量明显下降(P<0.01),下丘脑、垂体ghrelin mRNA含量和下丘脑弓状核内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光动力学疗法对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肿瘤生长过程中激活某种途径刺激机体产生生长抑素以提高机体抵抗肿瘤生长的能力,同时ghrelin也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陶尚敏;徐珞;韩晓华;周颖斌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胃癌中Cks1、P27Kip1、Skp2蛋白表达相关性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Cks1在胃癌发生及Skp2调节P27Kip1降解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胃黏膜、胃不典型增生组织及胃癌组织中Cks1、P27Kip1、Skp2蛋白的表达.结果:由正常胃黏膜、胃不典型增生组织到胃癌中Cks1、Skp2的表达均呈上升趋势(P<0.05),P27Kip1表达则呈下降趋势(P<0.05).胃癌中Cks1、Skp2表达均与P27Kip1表达呈负相关(r=-0.649,P<0.05;r=-0.732,P<0.05);而Cks1蛋白表达与Skp2蛋白无相关性(P>0.05).胃癌中Cks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而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不相关(P>0.05).结论:Cks1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胃癌中Cks1可能参与Skp2调节P27Kip1泛素化的降解过程.

    作者:赵勇;高建飞;欧武陵;朱宇泽;杜光祖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肝癌DKK1基因的表达及突变分析

    目的:探讨中国地区人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无DKK1基因突变.方法:Northern blot方法分析12例肝癌患者癌和癌旁肝组织DKK1 mRNA表达水平.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20例肝癌患者(包括癌和癌旁肝组织)及8种人肝癌细胞株中有无DKK1基因突变,并采用DNA测序对PCR-SSCP突变分析结果加以验证.结果:Northern blot显示12例肝癌患者中7例存在癌组织DKK1 mRNA高表达而癌旁肝组织微弱表达或不表达.突变检测发现20例肝癌患者及8种人肝癌细胞株中仅1例肝癌患者存在DKK1基因的同义突变(单核苷酸多态现象).结论:DKK1在中国人肝癌中存在高表达,但未发现突变发生,提示DKK1基因参与肝癌的癌变过程可能并不依赖于该基因的突变.

    作者:于彬;余艳军;游海燕;程勤;姚根富;舒惠群;覃文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H101溶瘤腺病毒联合长春瑞滨/顺铂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探讨溶瘤腺病毒H101瘤内注射联合长春瑞滨/顺铂(N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初治NSCLC患者随机接受经皮肺穿刺瘤内注射H101 1.5×1012病毒颗粒联合NP方案化疗(A组)或单纯NP方案化疗(B组).治疗2个周期后进行一次评价疗效,随访无进展生存时间(TTP)和生存期.结果:A组19例可评价患者中,总体疗效部分缓解(PR)5例,疾病稳定(SD)10例,疾病进展(PD)4例;B组可评价17例中,PR 3例,SD 9例和PD 5例.第1次评价疗效时,A组PD 1例,而B组PD 5例,B组治疗失败率显著高于A组(P<0.05).2组生存曲线几乎相似,但A组6月、9月和1年生存率均要稍高于B组;A组中位TTP时间也较B组有所延长.A组副反应中,除了非感染发热外,其他不良反应与B组相似.A组有2例发生轻度气胸.结论:经皮肺穿刺瘤内注射H101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NSCLC是可行、安全与有效的.

    作者:周彩存;徐瑛;倪健;周崧雯;徐建芳;吕梅君;王丽;陈杰;王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的新选择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发生率占肺癌的15%~20%,国内某些地区如上海,相对较低,占10%左右;东北较高,占15%~18%.由于SCLC对化学药物敏感,化学治疗成为其主要治疗方法.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化疗为主的多学科治疗,包括化疗和放射治疗(放疗)或(和)手术治疗联合研究,开始成为肿瘤多学科治疗的成功模式.近20年来有关SCLC内科治疗的发展及其现状也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作者:廖美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抗人整合素β3亚基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目的:构建抗人整合素β3亚基单链抗体(ScFv)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获得具有活性的ScFv.方法:从分泌抗人整合素β3亚基单抗(mAb)的杂交瘤细胞4F12中提取总RNA,RT-PCR扩增VH和VL基因,通过PCR在VH和VL基因间插入柔性连接子(Gly4Ser)3,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中,获得含β3抗体基因的高效表达载体pQE-β3-ScFv.将重组子转化大肠杆菌M15后诱导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和凝胶柱上在位复性.结果:获得抗β3单抗的VH和VL基因,构建了pQE-β3-ScFv,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表达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6×103,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纯化和复性后,ELISA证实其具有良好的抗原结合活性.结论:成功构建、表达了抗人整合素β3亚基的ScFv基因,并获得了有活性的ScFv.

    作者:马艳春;朱明洁;张毅;胡晶莹;杨瑶琴;赵新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鼻咽癌患者血清血管形成素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血管形成素(angiogenin,ANG)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血循环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测定42例NPC患者(Ⅰ期4例,Ⅱ期20例,Ⅲ期11例,Ⅳ期7例)和30例健康人血清ANG水平.结果:NPC患者治疗前血清ANG水平为(371.4±123.5)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92.5±74.2)ng/mL(P<0.01),且血清ANG水平随着NPC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升高(P<0.05);治疗后患者达到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血清ANG水平为(340.6±112.4)ng/mL,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仍然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NPC患者血清ANG水平上升,ANG升高程度与肿瘤的进展有关.

    作者:夏冰;杨太成;冼江;王捷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肠外营养在胃肠道肿瘤化疗中应用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评价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双肽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双盲、随机试验,48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PN组(对照组)24例和PN+Ala-Gln组(试验组)24例,所有患者在化疗期间给予等热量[92.0 kJ/(kg·d)]、等氮[0.2 g/(kg·d)]的肠外营养治疗,试验组另外添加[0.5 g/(kg·d)]的Ala-Gln双肽.观察化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蛋白、氮平衡变化,并检测化疗前后外周血lgG、lgM、lgA、C3、C4的变化.结果:化疗期间试验组患者胃肠道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在化疗后第4天均明显下降,化疗后第8天时继续下降,但对照组下降更快,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化疗后第4天IgG、IgA、IgM值均低于化疗前,化疗后第8天IgG、IgA、IgM进一步降低,但试验组下降较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化疗后第8天C3、C4值也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化疗后第8天氮平衡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Ala-Gln双肽肠外营养可明显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化疗期间的营养状况、体重、蛋白质、相关免疫学及氮平衡等指标.

    作者:彭亦良;龚茜芬;王自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顺铂的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本组42例应用紫杉醇13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第15天,顺铂(诺欣)20 mg/m2静脉滴注,第1~4天,28 d为1周期,连用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全组42例均可评价疗效,CR 4例(9.5%),PR 22例(52.4%),总有效率(CR+PR)为61.9%(26/42).主要毒性反应为白细胞计数下降占100.0%,其中Ⅱ度为5例(11.9%),Ⅲ度24例(57.1%),Ⅳ度13例(31.0%),Ⅲ~Ⅳ度占88.1%;Ⅱ度血小板计数下降14例(33.3%),Ⅲ~Ⅳ度2例(4.8%);Ⅲ度血红蛋白下降4例(9.5%).Ⅰ~Ⅱ度恶心呕吐23例(52.8%),Ⅲ度未出现.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高,骨髓毒副反应较明显,消化道反应较轻.

    作者:田丹;李峻;王继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肿瘤杂志

肿瘤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