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应用同种异体脱钙骨移植,修复因肿瘤/瘤样病变切除后的下颌骨缺损,并研究其临床适应征、方法和要求。方法 异体脱钙下颌骨按Urist氏法制备成部分脱钙骨,术中即刻植入,截骨端采用钛板或钢丝结扎固定。结果 16例中14例获得成功,宿主接受脱钙骨移植术后3~5天,术区明显肿胀、渗出、体温达39℃,7~10天恢复正常。术后3~6月X线摄片移植骨与宿主骨界面模糊,有骨痂形成。随访颌面外形、下颌运动、咬牙 合关系,张口度恢复正常。结论 经脱钙处理的异体下颌骨免疫反应轻,形态自然,成形方便,有较好的机械支撑强度和成骨诱导能力,是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理想替代材料。
作者:颜雨春;后军;陈铸石;张令达;张建湘;潘涛;武建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野生型p53基因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对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ICE表达的调控。方法 将野生型p5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人膀胱癌细胞HTB9,应用RT-PCR检测bax的mRNA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和ICE蛋白表达水平,以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野生型p53基因导入可诱导HTB9细胞凋亡,调亡细胞百分率可达50.4%;bax mRNA和蛋白水平增高,ICE和Bcl-2蛋白水平分别增高和下降。结论 野生型p53基因很可能是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ICE、Bax和Bcl-2的表达来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张小田;陈维刚;黎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Annexin-V荧光标记FACScan法、TUNEL法细胞凋亡检测在肿瘤细胞株化疗药物敏感性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将DDP、MMC、5-FU、EPI按血浆峰浓度(PPC)、1/10 PPC、1/5 PPC、5 PPC、10 PPC与结肠腺癌LoVo和Ls-174-t细胞温育24及48 h,用FACScan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并提取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LoVo与Ls-174-t细胞经化疗药物诱导48 h后,FACScan检测的细胞凋亡率在PPC时高,TUNEL法检测的凋亡率与MTT法检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正的直线相关(P<0.05)。结论 Annexin-V荧光标记FACScan法检测细胞凋亡既能优选出敏感的药物,又能寻找合适的药物浓度,是目前优选有效化疗药物种类及剂量的一个可探索、选用的方法。
作者:邢同海;彭志海;裘国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嘧啶核苷磷酸化酶[1](Pyrimid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简称为PyNPase),是分解嘧啶系列酶的总称,它参与核酸系统的合成。癌细胞增殖旺盛,核酸的合成能很高,通常在肿瘤组织内呈现较高水平的PyNPase活性。5-脱氧氟尿苷(5’-Deoxy-5-fluorouridin,5'-DFUR,商品名氟铁龙)是由Cook等[2]于1979年在寻找一种更有效的嘧啶类抗代谢药的过程中合成的一种5-氟尿嘧啶的前体药。5-DFUR在PyNPase的作用下,转化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5-FU,才对肿瘤细胞产生较强的细胞毒作用。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增生(angiogenesis)。Haraguchi等[3]研究发现PyNPase具有血管生成活性:Toi等[4]报道PyNPase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显著相关。
作者:焦岗军;乔新民;佟富中;虞有智;张嘉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p16基因又称多肿瘤抑制基因(MTSI),是1994年由美国报道的一种新型抑癌基因[1,2]。据统计,人类75%的癌细胞株有p16基因的缺失或突变,超过了p53基因50%的突变率。为了解p16基因与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作者采用mRNA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胰腺癌组织p16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探讨其与胰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选取我院1982~1990年间胰腺癌石蜡包埋标本56例,胰腺囊腺瘤标本9例。56例胰腺癌标本中胰腺导管腺癌50例,胰腺囊腺癌6例。其中男34例,女22例。已发生淋巴结转移11例。
作者:宋维亮;王为忠;王俊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不同部位大肠癌肝转移分布情况,并为治疗方法及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肠系膜上、下动脉供血范围,以脾曲为界,将大肠分为左、右两半,分别观察各半大肠癌在肝左、右两叶转移分布情况。结果 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在汇入门静脉后,血液未充分混合,存在流线型分流,影响肝转移的分布。右半大肠癌患者肝转移主要转移至肝右叶,约占87.9%(58/66);左半大肠癌患者肝转移则随机转移至肝左、右两叶。乙状结肠癌发生肝转移者占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69.3%(203/293),与原发于其它部位的大肠癌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右半大肠癌肝转移主要转移至肝右叶,左半大肠癌肝转移则随机转移至肝左、右两叶。乙状结肠癌极易发生肝转移。除经肝动脉化疗外,经门静脉系统化疗可能更合理、更有效。
作者:赵景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用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介导bcl-Xs(Adv-bcl-Xs)对卵巢癌细胞作基因转移,联合使用羟基喜树碱,观察它们对卵巢癌细胞产生的生长抑制协同效应。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Adv-bcl-Xs感染卵巢癌细胞株NuTu-19,同时联合使用不同浓度的羟基喜树碱。3天后,用噻唑蓝法检测各实验组之存活细胞。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并作图。结果 Adv-bcl-Xs与羟基喜树碱联合使用同它们单独作用相加效应比较,对卵巢癌细胞生长抑制效果明显增强(P<0.01)。结论 Adv-bcl-Xs与羟基喜树碱联合使用,对卵巢癌细胞生长抑制存在协同效应。
作者:王和;Vicki V.Baker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5年1月~1998年1月,应用羟基喜树碱(HCPT)、甲酰四氢叶酸钙(CF)、5-氟脲嘧啶(5-FU)联合与足叶乙甙(VP16)、CF、5-FU联合方案治疗晚期胃癌64例取得了较好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本组64例中HLF方案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4~76岁,初治10例,术后复发20例,腹腔淋巴结转移18例,肝内转移4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8例,肝内转移4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8例胰腺转移2例。ELF方案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39~74岁,初治12例,术后复发22例,腹腔淋巴结转移20例,肝内转移5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2例,胰腺转移1例。全部病例均行胃镜或手术病理确诊,体质评分ECOG0-2,治疗前均经B超、CT、肝、肾功能及EKG检查。
作者:陆网坤;黄新华;徐丽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BRCA1作为乳腺癌、卵巢癌易感基因自1994年被分离克隆以后,研究者们一直在致力于揭示其生物学功能。据估计,约2.5%~5%的乳腺癌、10%的早发性乳腺癌、40%~50%的遗传性乳腺癌、90%的乳腺、卵巢癌家系及少量的卵巢癌、前列腺癌、肠癌可以用BRCA1基因生殖细胞突变来解释[1]。在已建立的乳腺癌信息中心BCI(The Breast Cancer lnformation Core http:∥www.nhgri.nih.gov/Intramural-research/Lab-transfer/Bic/)的BRCA1突变数据库中已有1000多条序列变异的记录,它们包括散布于整个基因编码区的突变(缺失、插入、移码、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切变异体)和多态及尚未确定的变异。然而除了在散发性的卵巢癌中发现BRCA1基因的体细胞突变外,尚未发现BRCA1基因在散发性乳腺癌中的体细胞突变。因此有作者假设,BRCA1基因的体细胞突变仅与遗传乳腺癌相关,而在散发性的病例中,BRCA1基因功能的异常不是编码区突变的结果,而是其它机制所致。支持这种假设的论据有:1.散发性乳腺癌中17q21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十分频繁,等位基因不平衡(allelic inbalance, AI)占52%[2];2.在散发病例的原位癌向浸润癌转化过程中,BRCA1 mRNA水平、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2]。它既提示BRCA1基因在散发性乳腺癌中也起作用,同时也提示进一步研究BRCA1基因的结构,转录和表达将有助于更全面理解乳腺癌发生的机理。
作者:李云青;肖翠英;张思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肝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好发于3岁以下儿童。常见的症状、体征为右上腹包块、食欲减退、消瘦、黄疸等。然而由于其发病率较低,约只占肝脏肿瘤的3.4%,故对其病因学、发生与发展机制尚缺乏认识,对预后缺乏客观判断标准。为进一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我们总结了我院收治的8例肝母细胞瘤临床病理资料,并对瘤细胞增殖活性相关基因表达、细胞周期及DNA倍体水平进行了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常规病理组织制备 8例肝母细胞瘤为我院1983年~1998年收治的患者,肝脏肿瘤切除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制片,HE染色,显微镜下病理形态学检查。 二、肿瘤细胞标志物和增殖活性检测 采用免疫组化ABC方法。AFP、CK8、Vimetin、SMA、PCNA、Ki-67均为DAKO公司产品,DAB显色,按说明操作。
作者:王一;吴孟超;吴伟清;冼志红;张秀忠;丛文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观察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胃镜、X线表现及治疗结果,探讨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复习近年来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10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分析。结果 2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8例均手术病理证实,随访病例2例于手术后一年死亡。结论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镜检查必须探挖多取才能得到阳性结果,结合X线及活检组织免疫组化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以手术后化疗(CHOP方案)为主,清除HP是治疗的关键,其预后与临床分期有关。
作者:钱湘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7年10月~1999年5月,应用薏苡仁酯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以下简称康莱特),静脉滴注结合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5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35例均经临床、X线、胸腔B超、病理和(或)细胞学证实的由恶性肿瘤所致的胸腔积液住院病人,无明显心脏及肝、肾功能障碍,Karnofsky评分在50分以上,预计生存期在2个月以上。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36~70岁,其中肺癌胸膜转移28例(腺癌15例、小细胞未分化癌9例、鳞癌4例),原发性胸膜恶性间皮瘤5例,乳腺癌胸膜肺转移2例。 二、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均单用康莱特静脉及胸腔局部用药,未用其它化疗药物。(1)静脉用药:康莱特100 ml静脉滴注,20~30 滴/min,每日1次,连用3周为一疗程,第二疗程在1周后重复,每例均连用二个疗程。(2)胸腔内局部用药:结合胸腔B超,选择患侧肩胛下角线或腋后线第7~9助间为胸穿部位,每次视病人耐受能力尽可能将胸水抽尽(但每次抽液总量不宜超过3000 ml),抽液后经胸穿针缓慢注入康莱特100 ml后拔出胸穿针,嘱病人变换体位,使药液分布均匀,一周后复查胸腔B超,若胸腔积液未完全吸收,重复上述治疗,轻者只注入1次,重者6次。
作者:高绪胜;王新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131I标记人源抗HBsAg Fab经腹腔注射治疗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与131I-S102比较,评价其作为肝癌放射免疫治疗(RIT)的可能性。方法 荷瘤裸鼠分为4组分别经腹腔注射不同放射剂量的131I-抗HBsAg Fab、131I-S102、131I-无关Fab及PBS。按一定时间间隔作组织分布和血液清除速率测定,继续观察4周,以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变化行毒性分析,计算各组肿瘤生长抑制率。结果 131I-抗HBsAg Fab被肿瘤区的摄取和在血液中清除速率均明显快于131I-S102,同等剂量下,前者抗肿瘤疗效略低,但血液毒性明显减轻。结论 人源抗HBsAg Fab具有良好的免疫结合活性,核素标记后用于RIT,能够被肿瘤快速摄取并在体内正常组织中快速清除,毒性减低,具有良好的抗肿瘤疗效,是原发性肝癌RIT的理想载体。
作者:罗荣城;吴桂臣;韩焕兴;尤长宣;丁雪梅;李爱民;王传斌;张鸣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介入治疗(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SSRAE)的疗效。方法 6例患者接受SSRAE治疗并随访评价症状改善情况,肿瘤面积变化百分比以及肿瘤内三种成分的改变。将疗效与开放手术病例(16例)比较。结果 6例症状消失,肿瘤面积平均缩小66 %,肿瘤内血管平滑肌成分基本消失,脂肪变化较小。SSRAE的疗效与开放手术相同。结论 SSRAE治疗是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适用于各种体积的、有症状的病例。瘤体内易于出血和引起病状的血管平滑肌对栓塞极为敏感。
作者:曾令奇;孙则禹;陈承志;孙西钊;戴玉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用MTT比色法与Boyden小室侵袭试验相结合,测定膀胱癌细胞的体外侵袭力。方法 采用人工基质胶构建侵袭小室,将EJ、T24、BIU-87三个膀胱癌细胞株在装有趋化物的Boyden小室内培养12 h,加入MTT,用自动酶标记数仪测定吸光度,根据光密度值确定侵袭指数。结果 三个膀胱癌细胞株的侵袭指数分别为:EJ 0.326 %±0.046 %、T24 0.569 %±0.044 %、BIU-871.256 %±0.066 %。癌细胞趋化移动性的移动率分别为:EJ 0.508 %±0.037 %、T24 0.672 %±0.039 %、BIU-871.524 %±0.043 %。结论 将MTT比色法与Boyden小室侵袭试验相结合,能较准确的测定出癌细胞的体外侵袭力,具有敏感准确、快速简便、无放射污染等优点。
作者:王元天;许纯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TT法应用于肝癌细胞化疗敏感性检测及化疗与免疫治疗的合理应用。方法 应用MTT法检测肝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和化疗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毒性。结果 肝癌细胞和TIL细胞数增多与生成的甲(formazan)的光密度(OD)值呈线性正相关。TIL在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显示高活性的细胞毒作用。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化疗药物对TIL的毒性作用大于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 以MTT法作肝癌细胞化疗敏感性检测,既可指导临床选用肿瘤敏感性化疗药物,又可避免盲目选用肿瘤非敏感性化疗药物对机体抗肿瘤免疫细胞的毒性;TIL过继免疫治疗与化疗不宜同时应用。
作者:姜圣亮;朱上林;王天翔;项明;林言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自杀基因CD对小鼠胃癌的体内外杀伤作用及组织病理变化。方法 应用逆转录病毒方法转导自杀基因CD,通过体外实验观察CD基因对小鼠胃癌MFC细胞的杀伤性和旁观者效应;体内实验中首先在615小鼠建立胃癌模型,然后分组将病毒上清注入瘤体内,并应用前药(5-氟胞嘧啶,5-Fc),观察对肿瘤的杀伤作用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CD基因在体外即显出明显的杀伤作用,20%的转基因细胞可以杀伤70%~80%以上的肿瘤细胞。体内实验表明CD基因结合前药5-Fc可显著杀伤肿瘤,而单纯转导CD基因或应用5-Fc并不能起到杀伤作用。结论 自杀基因CD联合前药5-Fc对体内外小鼠胃癌细胞产生显著杀伤作用,不仅转基因细胞被杀死,而且通过旁观者效应杀伤大量周围细胞。
作者:郭善禹;顾琴龙;朱正纲;尹浩然;林言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33岁。因中上腹持续性隐痛1月,症状加重1周入院。患者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消瘦,月经正常。体检:中上腹偏左略隆起,无明显肿块扪及。彩超检查:中上腹偏左,左肾与脾夹角内侧,腹主动脉左前方探及190 mm×140 mm×110 mm肿块,内部呈低~中回声,分布欠均匀。肿块边界清晰,包膜完整,下缘至耻骨上缘,探头加压肿块未见变形。
作者:朱雪萍;王纯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骨髓象,了解骨髓侵犯与临床分期、病理、血尿β2-MG、血LDH、外周血象及预后等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恶性淋巴癌患者的骨髓象作分类比较。结果 骨髓侵犯率18%,以Ⅲ、Ⅳ期具有B组症状患者为主;病理以弥漫型小淋巴细胞性、裂-无裂细胞性、无裂细胞性多见。初诊时血尿β2-MG、血LDH升高者、外周血象异常者易发生骨髓侵犯。结论 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骨髓侵犯者预后不良。
作者:宋红蕾;洪春霖;李军民;陈钰;曾晓颖;沈志祥;熊树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和泌尿外科专家谢 桐教授于2000年10月27日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7岁。 谢 桐教授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泌尿外科的学科带头人。1963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成为泌尿科介入治疗的先驱。他在国际上首先进行电刺激膀胱的动物实验。他和其学生发现了乳糜尿的发病机制,并首创用喜树碱灌洗膀胱防治膀胱肿瘤的复发,他与有关单位共同研制的小型人工肾机器和国产空心纤维透析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他开始了主持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并处于全国先进水平。1985年把环孢素用于肾移植病人,使肾移植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由于他对泌尿外科、肾移植、血液透析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曾评为各级劳动模范乃至全国先进工作者。多次评为局优秀党员,他曾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器官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泌尿外科副主任委员,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透析移植研究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理事,国际泌尿外科学会委员,并担任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肿瘤杂志等副主编及编委工作,他主编了国内第一本透析疗法的专著《透析疗法》,并先后主编了《前列腺外科》、《泌尿外科手术图解》、《肾移植》等专著。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