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稿约

关键词:英文摘要, 肿瘤学, 防治研究, 文献标识码, 论著, 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 统计学处理, 科技工作者, 专题讨论, 专题讲座, 中文摘要, 学术动态, 写作要求, 文字说明, 文献综述, 文稿, 图表, 临床病理
摘要:一、 本刊系肿瘤学术性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读者对象为从事肿瘤防治研究工作的各级临床及科技人员。  二、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1.肿瘤学基础理论研究及边缘学科等研究论著。2.肿瘤防治研究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及新进展。3.文献综述和专题讲座。4.临床病理(病例)讨论。5.个案报道。6.专题讨论。7.科技工作者建议及述评。8.国内外肿瘤学术动态及会议报道。9.新技术、新设备、新药物的介绍及评价。10.研究快讯及简讯等。  三、 来稿写作要求:  1、 文稿应观点明确,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设计要合理,研究结果和数据应有统计学处理。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在20个汉字以内。文字力求精炼,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一般论著稿尽量不超过4000字,短篇报告在1000字以内(包括图表及参考文献所占版面)。避免文字说明和图表重复表达。2000年开始已将论著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栏目,这两栏目文章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四要素,作为小标题写入,即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及结论(Conclusion)。中文摘要在300字以内,英文摘要在250个实词以内。不分段落,采用第三人称撰写。关键词可列3~8个,摘要前列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其它来稿可免中、英文摘要。文稿请用电脑打印,字迹不清,恕不接受。修回稿请附软盘。
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bcl-Xs基因转移与羟基喜树碱对卵巢癌细胞生长抑制的协同效应

    目的 用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介导bcl-Xs(Adv-bcl-Xs)对卵巢癌细胞作基因转移,联合使用羟基喜树碱,观察它们对卵巢癌细胞产生的生长抑制协同效应。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Adv-bcl-Xs感染卵巢癌细胞株NuTu-19,同时联合使用不同浓度的羟基喜树碱。3天后,用噻唑蓝法检测各实验组之存活细胞。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并作图。结果 Adv-bcl-Xs与羟基喜树碱联合使用同它们单独作用相加效应比较,对卵巢癌细胞生长抑制效果明显增强(P<0.01)。结论 Adv-bcl-Xs与羟基喜树碱联合使用,对卵巢癌细胞生长抑制存在协同效应。

    作者:王和;Vicki V.Baker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会议将于2001年第三季度末于辽宁沈阳市召开。本次会议将重点讨论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规范。对于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治疗中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及统一认识。会议期间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及经验教训剖析、答疑。征集论文内容包括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诊断及治疗经验教训总结,细胞学及病理学研究;妇科肿瘤普查普治;及有关妇科肿瘤诊断治疗技术进展等有关论文。本次会议期间将颁发2000年妇科肿瘤优秀论文奖及大会优秀论文鼓励奖。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沉痛悼念编委会顾问谢 桐教授

    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和泌尿外科专家谢 桐教授于2000年10月27日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7岁。  谢 桐教授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泌尿外科的学科带头人。1963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成为泌尿科介入治疗的先驱。他在国际上首先进行电刺激膀胱的动物实验。他和其学生发现了乳糜尿的发病机制,并首创用喜树碱灌洗膀胱防治膀胱肿瘤的复发,他与有关单位共同研制的小型人工肾机器和国产空心纤维透析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他开始了主持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并处于全国先进水平。1985年把环孢素用于肾移植病人,使肾移植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由于他对泌尿外科、肾移植、血液透析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曾评为各级劳动模范乃至全国先进工作者。多次评为局优秀党员,他曾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器官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泌尿外科副主任委员,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透析移植研究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理事,国际泌尿外科学会委员,并担任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肿瘤杂志等副主编及编委工作,他主编了国内第一本透析疗法的专著《透析疗法》,并先后主编了《前列腺外科》、《泌尿外科手术图解》、《肾移植》等专著。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超选择肾动脉栓塞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目的 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介入治疗(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SSRAE)的疗效。方法 6例患者接受SSRAE治疗并随访评价症状改善情况,肿瘤面积变化百分比以及肿瘤内三种成分的改变。将疗效与开放手术病例(16例)比较。结果 6例症状消失,肿瘤面积平均缩小66 %,肿瘤内血管平滑肌成分基本消失,脂肪变化较小。SSRAE的疗效与开放手术相同。结论 SSRAE治疗是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适用于各种体积的、有症状的病例。瘤体内易于出血和引起病状的血管平滑肌对栓塞极为敏感。

    作者:曾令奇;孙则禹;陈承志;孙西钊;戴玉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与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肝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好发于3岁以下儿童。常见的症状、体征为右上腹包块、食欲减退、消瘦、黄疸等。然而由于其发病率较低,约只占肝脏肿瘤的3.4%,故对其病因学、发生与发展机制尚缺乏认识,对预后缺乏客观判断标准。为进一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我们总结了我院收治的8例肝母细胞瘤临床病理资料,并对瘤细胞增殖活性相关基因表达、细胞周期及DNA倍体水平进行了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常规病理组织制备 8例肝母细胞瘤为我院1983年~1998年收治的患者,肝脏肿瘤切除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制片,HE染色,显微镜下病理形态学检查。  二、肿瘤细胞标志物和增殖活性检测 采用免疫组化ABC方法。AFP、CK8、Vimetin、SMA、PCNA、Ki-67均为DAKO公司产品,DAB显色,按说明操作。

    作者:王一;吴孟超;吴伟清;冼志红;张秀忠;丛文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纵隔卵黄囊瘤2例报道

    卵黄囊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多发于性腺。性腺外少见,其中发生于纵隔者更为罕见。我院在近20年间共治2例,本文就该病的诊断、治疗等作一分析。  临床资料 病例1:男性,30岁,因体检发现“左上纵隔肿块”入院。MRI示肿块与主动脉粘连。行剖胸探查术,见肿块位于后上纵隔,与上叶后段及胸壁紧密粘连。切除肿瘤大小约5 cm×5 cm×4 cm,表面血管较丰富,镜下见“疏网状结构,少量嗜酸小体及基质样物,巢状卵圆形细胞呈腺泡状及小球状排列”。病理诊断为“低度恶性卵黄囊瘤”。免疫酶标AFP(+),HCG(-),NSE(-),KER(-)。术后行化疗4次。术后4年死于胸膜广泛转移。

    作者:赵静;丁嘉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00例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骨髓象,了解骨髓侵犯与临床分期、病理、血尿β2-MG、血LDH、外周血象及预后等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恶性淋巴癌患者的骨髓象作分类比较。结果 骨髓侵犯率18%,以Ⅲ、Ⅳ期具有B组症状患者为主;病理以弥漫型小淋巴细胞性、裂-无裂细胞性、无裂细胞性多见。初诊时血尿β2-MG、血LDH升高者、外周血象异常者易发生骨髓侵犯。结论 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骨髓侵犯者预后不良。

    作者:宋红蕾;洪春霖;李军民;陈钰;曾晓颖;沈志祥;熊树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MTT比色法测定膀胱癌细胞的体外侵袭力

    目的 用MTT比色法与Boyden小室侵袭试验相结合,测定膀胱癌细胞的体外侵袭力。方法 采用人工基质胶构建侵袭小室,将EJ、T24、BIU-87三个膀胱癌细胞株在装有趋化物的Boyden小室内培养12 h,加入MTT,用自动酶标记数仪测定吸光度,根据光密度值确定侵袭指数。结果 三个膀胱癌细胞株的侵袭指数分别为:EJ 0.326 %±0.046 %、T24 0.569 %±0.044 %、BIU-871.256 %±0.066 %。癌细胞趋化移动性的移动率分别为:EJ 0.508 %±0.037 %、T24 0.672 %±0.039 %、BIU-871.524 %±0.043 %。结论 将MTT比色法与Boyden小室侵袭试验相结合,能较准确的测定出癌细胞的体外侵袭力,具有敏感准确、快速简便、无放射污染等优点。

    作者:王元天;许纯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6例报道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特殊的淋巴结增生性疾病。该病少见,但有其一定的临床特征。1989年以来共收治6例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1989~1997年间收治并经手术切除胸内肿块病检证实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的6例病例(见表1),其中女性5例,男性1例;年龄22~31岁,平均27.8±3.4岁。多数病例无临床症状,1例以胸闷、气促、消瘦、体检时影像学检查发现胸腔积液,1例因疲劳就诊。所有病例无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异常,胸片及CT表现为弧立性,密度均匀增高,边界清楚的软组织阴影,2例有多个小点状钙化。肿瘤大小3 cm~10 cm,4例位于纵隔,1例位于肺门,1例位于左第8后肋间,再发1例位于肺斜裂中部。

    作者:杨鸿生;叶卫华;施云飞;肖正清;晃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MTT法应用于肝癌化学免疫治疗敏感性研究

    目的 探讨MTT法应用于肝癌细胞化疗敏感性检测及化疗与免疫治疗的合理应用。方法 应用MTT法检测肝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和化疗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毒性。结果 肝癌细胞和TIL细胞数增多与生成的甲(formazan)的光密度(OD)值呈线性正相关。TIL在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显示高活性的细胞毒作用。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化疗药物对TIL的毒性作用大于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 以MTT法作肝癌细胞化疗敏感性检测,既可指导临床选用肿瘤敏感性化疗药物,又可避免盲目选用肿瘤非敏感性化疗药物对机体抗肿瘤免疫细胞的毒性;TIL过继免疫治疗与化疗不宜同时应用。

    作者:姜圣亮;朱上林;王天翔;项明;林言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癌组织中嘧啶核苷磷酸化酶和微血管密度的研究

    嘧啶核苷磷酸化酶[1](Pyrimid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简称为PyNPase),是分解嘧啶系列酶的总称,它参与核酸系统的合成。癌细胞增殖旺盛,核酸的合成能很高,通常在肿瘤组织内呈现较高水平的PyNPase活性。5-脱氧氟尿苷(5’-Deoxy-5-fluorouridin,5'-DFUR,商品名氟铁龙)是由Cook等[2]于1979年在寻找一种更有效的嘧啶类抗代谢药的过程中合成的一种5-氟尿嘧啶的前体药。5-DFUR在PyNPase的作用下,转化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5-FU,才对肿瘤细胞产生较强的细胞毒作用。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增生(angiogenesis)。Haraguchi等[3]研究发现PyNPase具有血管生成活性:Toi等[4]报道PyNPase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显著相关。

    作者:焦岗军;乔新民;佟富中;虞有智;张嘉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神经酰胺诱导大肠癌LoVo细胞的凋亡

    目的 探讨外源性神经酰胺诱导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在有或无蛋白激酶C激活剂PMA预处理LoVo细胞3 h的条件下,分别用C2-和C6-神经酰胺以及C2-二羟基神经酰胺处理指数生长期的LoVo细胞,用琼脂糖凝胶电泳,Heochest 33342荧光染色和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观测LoVo细胞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方面的改变。结果 C2-和C6-神经酰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10-25 μmol/L)处理LoVo细胞12~24 h可诱导其凋亡,但浓度超过50 μmol/L则引起LoVo细胞的坏死增多,而与神经酰胺结构相似但缺乏鞘脂碱基骨架C4-C5反式双键的C2-二羟基神经酰胺在相同甚至更大的剂量时都不引起LoVo细胞的凋亡;PMA对C2-和C6-神经酰胺诱导的LoVo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结论 神经酰胺参与LoVo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过程,并具有结构特异性;蛋白激酶C可能是神经酰胺调控细胞凋亡的下游靶分子之一。

    作者:谭晓华;张亚历;周殿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端粒酶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胃粘膜端粒酶RNA与端粒酶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原位逆转录—PCR、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114例胃粘膜组织标本端粒酶RNA与端粒酶活性,其中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32例、不典型增生(AH)34例、胃癌(GC)48例。结果 原位逆转录—PCR检测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RNA阳性率为57.9%(66/114),显著高于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检出率(44.7%,51/114,P<0.05)。在不同胃粘膜病变中,AH及GC组的端粒酶RNA阳性率分别为52.9%、100%,而CSG组胃粘膜中未检出端粒酶RNA;AH及GC组的胃粘膜端粒酶RNA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CSG(P<0.05),而GC组端粒酶RNA阳性率亦明显高于AH组(P<0.05)。端粒酶RNA主要分布于胃粘膜癌细胞及癌前病变上皮细胞的胞核内。结论 端粒酶RNA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原位逆转录—PCR检测胃粘膜端粒酶RNA可能是较端粒酶活性更灵敏的生物学指标,对胃粘膜癌变的预测和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胡继军;方向明;熊碧芳;柳亢宗;邓丽珍;黄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异长春花碱加异环磷酰胺加顺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 评价异长春花碱加异环磷酰胺加顺铂(NIP)联合方案作为第一线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化疗方案包括异长春花碱25 mg/m2 20 min静脉输注第1d和第8d,异环磷酰胺1.2 g/m2 3 h静脉输注第1~3 d,美司纳400 mg~800 mg于0、4、8 h静脉推注第1~3 d,顺铂25 mg/m2 2 h静脉输注第1~3 d。每3周重复疗程。结果 共54例病人进入本项研究。51例可评价疗效,54例可评价毒性反应。总缓解率为53 %,3例(6 %)完全缓解,24例(47 %)部分缓解。16例(31 %)肿瘤稳定,8例(16 %)肿瘤发展。中位缓解期7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期10个月。本化疗方案的剂量限制毒性为骨髓抑制,其中72 %的病人发生3~4度中性粒细胞下降。结论 NIP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毒性反应能够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海鹰;李莹;庞伟华;翟艳辉;杨朝英;黎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德彪-CCRF中国奖(2001年度)

    “德彪-CCRF中国奖”由瑞士德彪集团和中国癌症基金会于1994年9月共同创办。  德彪集团属科研开发投资集团,下设3个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的公司。即创立于1979的德彪药物公司;创立于1988年的德彪产品研究所,专攻药物制剂;创立于1990年的德彪药物器械公司,主要从事医疗微技术应用。  德彪药物是科研人员和制药工业间的桥梁,其宗旨乃寻找和发现科学家和发明家,以经济资助的方式,将他们的发现进一步发展。1994年德彪药物公司成立了中国新药开发部,以促进中国和欧洲科研及制药工业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德彪-CCRF中国奖”通过与中国癌症基金会合作,旨在鼓励抗癌治疗及老年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不同领域的中国新药开发事业。其中包括:生物制剂,天然提取物及合成分子等,要求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科技含量。  第一届颁奖已于1995年9月在北京举行。第二届颁奖于1997年11月在香港举行。第三届颁奖也于1999年8月在兰州举行。  “德彪-CCRF中国奖”将根据科研项目的科研价值和新颖性颁发三项奖:  一等奖:5000瑞士法郎,并向获奖项目发明人或法定代理人提供到欧洲进行两周业务交流的全部费用,必要时还可另外提供一笔科研经费。二等奖:5000瑞士法郎,三等奖:3000瑞士法郎。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Fas配体在大肠癌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Fas配体在大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了大肠癌细胞株中Fas配体mRNA和细胞表面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检测的六株大肠癌细胞中,全部表达Fas配体mRNA;部分表达Fas配体细胞表面蛋白。结论 至少部分大肠癌细胞表达Fas配体,并可能以此反击机体免疫系统,逃避免疫监督。

    作者:丁尔迅;王强;陈学云;付志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全国肿瘤耐药与肿瘤化疗药物临床应用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为促进和总结我国肿瘤耐药研究及肿瘤化疗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提高肿瘤化疗效果,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的“全国肿瘤耐药与肿瘤化疗药物临床应用学术会议”定于2001年第三季度在海口市召开(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会议除编辑出版《肿瘤耐药与肿瘤化疗临床研究进展》外,会后中华医学杂志将组织一期“肿瘤耐药与肿瘤化疗临床应用”重点号发表。现将征文内容通知如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不同部位大肠癌肝转移分布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部位大肠癌肝转移分布情况,并为治疗方法及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肠系膜上、下动脉供血范围,以脾曲为界,将大肠分为左、右两半,分别观察各半大肠癌在肝左、右两叶转移分布情况。结果 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在汇入门静脉后,血液未充分混合,存在流线型分流,影响肝转移的分布。右半大肠癌患者肝转移主要转移至肝右叶,约占87.9%(58/66);左半大肠癌患者肝转移则随机转移至肝左、右两叶。乙状结肠癌发生肝转移者占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69.3%(203/293),与原发于其它部位的大肠癌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右半大肠癌肝转移主要转移至肝右叶,左半大肠癌肝转移则随机转移至肝左、右两叶。乙状结肠癌极易发生肝转移。除经肝动脉化疗外,经门静脉系统化疗可能更合理、更有效。

    作者:赵景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癌

    目的 通过观察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胃镜、X线表现及治疗结果,探讨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复习近年来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10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分析。结果 2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8例均手术病理证实,随访病例2例于手术后一年死亡。结论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镜检查必须探挖多取才能得到阳性结果,结合X线及活检组织免疫组化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以手术后化疗(CHOP方案)为主,清除HP是治疗的关键,其预后与临床分期有关。

    作者:钱湘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同种异体脱钙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 应用同种异体脱钙骨移植,修复因肿瘤/瘤样病变切除后的下颌骨缺损,并研究其临床适应征、方法和要求。方法 异体脱钙下颌骨按Urist氏法制备成部分脱钙骨,术中即刻植入,截骨端采用钛板或钢丝结扎固定。结果 16例中14例获得成功,宿主接受脱钙骨移植术后3~5天,术区明显肿胀、渗出、体温达39℃,7~10天恢复正常。术后3~6月X线摄片移植骨与宿主骨界面模糊,有骨痂形成。随访颌面外形、下颌运动、咬牙 合关系,张口度恢复正常。结论 经脱钙处理的异体下颌骨免疫反应轻,形态自然,成形方便,有较好的机械支撑强度和成骨诱导能力,是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理想替代材料。

    作者:颜雨春;后军;陈铸石;张令达;张建湘;潘涛;武建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肿瘤杂志

肿瘤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