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消渴丸致低血糖昏迷2例

马玉梅

关键词:昏迷, 低血糖, 消渴丸, 糖尿病
摘要:例1,患者,男,71岁。因“突然头晕、昏迷1h”于2012年7月28日来我院急诊科就诊,以“昏迷原因待查”收入观察室。查体:体温36.5°C,脉搏92次/ min,血压110/60mm Hg,神志不清,呼吸略促,检查皮肤湿冷,但无皮疹及疲点,心、肺、腹均无异常,未出现恶心、呕吐、抽搐,无生理反射,急查头部 CT:未见明显异常。急查血糖:0.75mmol/ L,尿酮体阴性,尿素氮13mmol/ L,血肌酐101μmol/ L。诊断为:低血糖昏迷。立即给予50%葡萄糖液100ml 静脉滴注后患者苏醒。询问病史,患者在当地私人诊所监测血糖7.8mmol/ L,当晚服用5粒,次日晨起饭前服用5粒,后出现意识不清。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 s100蛋白水平、D -二聚体水平检测对评定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血清 s100蛋白水平、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评定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月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于本院体检一切生化指标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2组人员血清中 s100蛋白和 D-二聚体水平,分析组间差异以及 s100蛋白、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病情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 s100蛋白及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脑梗死好转、并发高血压、并发意识障碍、脑梗死面积大小均与血清 s100蛋白水平和血清 D-二聚体水平呈显著相关性(P ﹤0.05)。结论血清 s100蛋白水平、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患者及其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定标准。

    作者:王平华;曹明芳;李会英;张建荣;李栋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胃脘痛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辨证加减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5%高于对照组的79.5%,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4.69±2.17)h 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1.65±2.28)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半夏泻心汤辨证加减治疗胃脘痛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可大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有智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98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各49例。护理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健康教育;常规组患者只给予常规护理,对2组患者的疾病知识认知情况、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护理组患者糖尿病基本知识、危害性认识、治疗知识、检查处理知识、并发症预防知识的认知情况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护理前2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护理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 血糖均明显优于护理前及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糖尿病患者系统的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认知情况,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康俊玲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待产妇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运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分为轻度焦虑和重度焦虑,2组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统计分析2组产妇的疼痛分级、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结果2组同等焦虑程度产妇的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及产后2h 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内不同焦虑程度的产妇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2h 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控硬膜外罗哌卡因1mg/ ml 联合芬太尼3μg/ ml 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更好,是分娩镇痛较为合适的浓度,同时对产妇的焦虑进行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分娩镇痛效果。

    作者:韩专叶;郭洁;冉彩红;李玉红;李晨霞;朱立艳;靳红娥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我院一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分析

    目的:调查该院2013年1-6月一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其合理性。方法抽取该院2013年1-6月一类切口病例1224例,对其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3.69%,无指征预防用药率为0.69%,品种选择合理率为94.48%,术前给药合理率为100%,用药疗程合理率为84.83%。结论该院的一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已达卫生部的规定(﹤30%),但仍有品种选择不合理、用药疗程不合理的情况。

    作者:池明建;张养琳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子宫栓塞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子宫栓塞介入法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症患者47例,采用子宫栓塞介入法进行治疗,跟踪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的子宫大小变化,疼痛改善情况及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47例患者治疗后0级疼痛和Ⅰ级疼痛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Ⅱ、Ⅲ、Ⅳ级疼痛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子宫体积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子宫栓塞介入法治疗子宫肌腺症的疗效明显,方法简便,创伤较小,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改善月经量和子宫大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丽琴;温丽君;孔灵芝;王丽英;侯学丽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喉罩盲探插管及普通气管插管用于诊前救治中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食管气管联合导管(ETC)、喉罩盲探插管(LMA)及普通气管插管在诊前救治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需气管插管患者300例,随机分为 ETC 组、LMA 组及普通气管插管组各100例。比较各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每次插管所需时间及插管后不良反应。结果 ETC 组及 LMA 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均高于普通气管插管组,一次插管所需时间均短于普通气管插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普通气管插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 ETC 组与 LMA 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一次插管所需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TC 和 LMA 较普通气管插管在诊前救治效果更佳,但 ETC 和 LMA 效果相近。

    作者:王凯伟;黄春燕;马秀英;李双伏;吕荣彩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自拟中药方治疗手足火器伤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方外敷治疗手足火器伤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手足火器伤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外敷患处。比较2组术前症状控制情况、急性期症状消退时间、术后创口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待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前症状控制及术后创口愈合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拟中药方外敷治疗手足火器伤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爱军;丁海生;周志玲;袁进国;丁英奇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传统三联疗法与序贯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传统三联疗法与序贯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序贯三联疗法,对照组给予传统三联疗法,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0.0%,Hp 根除率为97.5%(39/40)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序贯三联疗法相较传统三联疗法效果显著,清除 Hp 效果更加明显,治疗彻底,可推广使用。

    作者:柴洁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脑外伤致精神障碍的护理体会

    脑外伤致精神障碍是指患者因头部受到外力作用造成颅脑损伤而引发的精神活动失调及缺陷。据初步调查,脑外伤后的幸存者中约2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而中重度脑外伤患者中发生精神障碍者高达90.2%,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我院收治的36例脑外伤致精神障碍患者,经治疗与护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薇娜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医院感染绿脓杆菌下呼吸道感染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医院内感染绿脓杆菌型下呼吸道感染耐药性特点,为临床上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208例,培养患者的痰液,分离绿脓杆菌358株,358株绿脓杆菌进行抗生素耐药实验。结果在1208例样本2387株病原菌中,分离出绿脓杆菌358株,总分离率为15.00%。头孢曲松对绿脓杆菌的耐药率高(91.34%),阿米卡星对绿脓杆菌的耐药率低(4.19%)。结论该院院内感染绿脓杆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耐药形势依旧很严峻,临床医师应慎重选择使用抗生素,院内感染科需切实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加大消毒力度,保证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作者:刘晓荣;翟俊伟;张晓群;王素玲;李梅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E2及β-AP 联合检测在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雌激素(E2)及β-淀粉样蛋白(β-AP)水平与脑梗死相关性及联合评定意义,为脑梗死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初诊为脑梗死的100例女性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100例身体生理指标正常的同龄女性为对照组,放射免疫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 E2水平,血清和脑脊液β-AP 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 E2与β-AP 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 E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血清β-A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脑脊液β-AP 水平高于对照组脑脊液中β-AP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脑梗死患者血清中 E2水平与脑脊液中β-AP 水平表达呈负相关( r =0.439,P ﹤0.05)。结论脑梗死发病时血清 E2降低及脑脊液β-AP 水平升高,因此对血清中 E2及脑脊液β-AP 水平联合检测对脑梗死病情及预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赵志强;孟玲洁;霍贵云;马玉兰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残胃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残胃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胃大部分切除后并发残胃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残胃出血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江建华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更正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年12月10日第6卷第12期上《骨科截肢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一文中的“1012”应为“2012”,特此更正!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2组患者知识测试评分情况、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总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知识测试评分、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糖尿病患者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及自我护理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贾爱珍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35例护理体会

    骨科无菌手术多为修复或重建手术,术后切口感染为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切口感染将严重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更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严重者可造成肢体残疾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尤其是年老体弱患者,骨组织的血供相对较差,一旦术后出现切口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加强围术期护理对感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我科2011年12月-2013年6月收治的35例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红丽;李江力;甘露;孙凯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微量盐酸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联合腰-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微量盐酸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联合腰-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于住院的产妇150例,其中同意麻醉镇痛分娩的80例作为观察组,不做任何镇痛处理的7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2组胎儿娩出后立即抽取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新生儿1、5min Apgar 评分和新生儿出生后1、3、5d 神经行为评分(NBNA)。结果2组胎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各指标、1min 和5min Apgar 评分、NBNA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2组新生儿的 NBNA 评分均﹥35分,在正常范围内。结论采用微量盐酸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联合腰-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对新生儿预后无不良影响,安全可靠。

    作者:成林树;袁蕾;高素英;赵志英;赵月芝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莫西沙星与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观察比较莫西沙星与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支原体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试验组采用莫西沙星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76.5%,开始退热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莫西沙星治疗支原体肺炎优于阿奇霉素,值得推广和普及。

    作者:胡菊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肠道病毒感染新生儿120例,均接受血肌酶、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检查,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结果脑脊液检查结果异常的患儿,经过5d 的临床治疗,大部分患儿其脑脊液细胞数和蛋白质含量均明显降低,治疗7d 后完全恢复正常,2例患儿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对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各类高危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有助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发生率的降低。

    作者:董晓朵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喜炎平辅治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喜炎平辅治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3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与对照组30例。2组患儿均给予液体疗法与微生态制剂及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等处理,其中对照组患儿加用病毒唑针剂治疗,研究组患儿加用喜炎平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及止泻时间。结果研究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对照组的80.00%,止泻时间为(2.41±0.77)d 短于对照组的(3.12±0.8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 P ﹤0.05)。2组患儿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喜炎平辅治小儿秋季腹泻可明显缩短止泻时间,同时提高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顾建达 刊期: 2014年第25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