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作者:丁香园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酒精性肝病住院患者11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变化情况,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总胆红素( TBi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49/56),高于对照组的69.6%(3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TBil及GGT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 ALT、AST、TBil及GG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可显著改善肝功能,疗效显著。
作者:章丽;张开玉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研究开瑞坦联合顺尔宁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94例,根据用药方法不同划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患儿采用盐酸丙卡特罗联合酮替芬治疗,观察组41例患儿采用开瑞坦联合顺尔宁治疗,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85.4%(35/41),复发率为7.3%(3/41),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为58.5%(31/53),复发率为18.9%(1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1%(8/5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6/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开瑞坦联合顺尔宁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熊凡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分析我院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 ADR)报告,探讨药品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458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ADR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患者(35.2%);静脉滴注和静脉推注给药途径引发的ADR多(80.4%),其次为口服给药(13.5%);引发ADR的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物为主(24.9%),其中抗感染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为主(36.0%);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多为皮肤及其附件(32.3%);绝大部分ADR经过相关处理后能够完全治愈或者好转(分别占56.1%和42.8%)。结论医院需要进一步加强抗感染药物及抗肿瘤药ADR的监测,注意观察中老年患者用药过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作者:王冬晓;蒙光义;韦银;王缉义;朱玉清;刘福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子宫肌瘤血流灌注特征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8-2012年收治的898例子宫肌瘤患者和898例同时期体检健康志愿者进行观察,总结子宫肌瘤患者血流灌注特征。结果肌壁间肌瘤血供较浆膜下、黏膜下肌瘤和子宫颈肌瘤血供丰富,随着肌瘤的不断增大其血流供应也逐渐丰富,且血供丰富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均高于血供贫乏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子宫肌瘤患者中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高于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发现不同类型和不同大小的肌瘤血液供应情况不同,其中血供丰富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高于血供贫乏者,且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也高于健康者。
作者:王巧枝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了解药疹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药物与药疹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132例药疹患者的住院患者。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药物过敏史、原患疾病、致敏药物、给药途径、潜伏期、治疗效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致敏药物明确的98例中,主要致敏药物为抗菌药物类(59例)、解热镇痛药(16例)、中药制剂(13例)、抗痛风药(6例)、抗癫痫药(2例)、消化系统药(2例)。结论抗菌药物和解热镇痛药是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
作者:朱姝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究盐酸纳洛酮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曲克芦丁、胞二磷胆碱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盐酸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临床用药计划实施总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及临床用药计划实施的时间均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8%(29/33),高于对照组的69.7%(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许卫林 刊期: 2014年第30期
利尿剂通过抑制肾小管特定部位钠或氯的重吸收,减轻和消除体、肺循环淤血或水肿,同时也可降低心脏前负荷,改善心功能,是心力衰竭治疗中改善症状的基石,是心力衰竭治疗中惟一能控制体液潴留的药物。临床药师对长期使用利尿剂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药学监护除了疗效监护外还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护。
作者:赵雪娇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调查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多重用药情况,为倡导合理用药为主体的药学服务和进一步开展社区慢性疾病防治提供资料。方法应用“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多重用药情况调查表”,对2013年5-7月本单位所属社区部分老年慢性疾病多重用药患者做相关调查分析。结果纳入调查对象300例,其中男154例(51.3%),女146例(48.7%),年龄(69.2±8.5)岁。患3种以上疾病25例(85.7%),罹患疾病以心脑血管、呼吸、代谢等系统为主。用药种数有6~11种,其中用药6种(35.0%)和7种(24.0%)比例较高。持续用药时间多见于3年左右。用药后发现药物不良反应285例(91.7%)。结论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多重用药现象较突出,且具有相当程度的用药风险和隐患,加强社区以合理用药为主导的药学服务势在必行。
作者:杨容;方宗君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剖宫产瘢痕妊娠并发大出血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剖宫产瘢痕妊娠并发大出血患者6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住院天数、出血量、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4.6±2.2)d,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8.1±3.1)d。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血量1500~2000ml的患者有19例,占61.3%,观察组出血量1500~2000ml的患者有8例,占25.0%,两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满意度为74.2%(23/31),观察组满意度为96.9%(31/32)。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剖宫产瘢痕妊娠并发大出血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可降低患者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天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同时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作者:秦晓瑜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究甲氨蝶呤及米非司酮联合中药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112例异位妊娠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及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β-HCG、包块直径、阴道出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5%(58/62),高于对照组的8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β-HCG、包块直径、阴道流血停止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服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甲氨蝶呤及米非司酮联合中药保守治疗异位妊娠临床疗效确切,可以较快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用药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许结乔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讨论其与年龄、性别以及靶器官损害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12月诊断并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按年龄分为45~60岁、61~75岁、76~85岁3个亚组,并比较单纯性高血压和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选取同时期无高血压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中,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组比较,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密切相关,年龄越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高,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伴靶器官损害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检测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高血压的临床诊断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小平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比较动态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对精神运动性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1年5月-2013年5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7例精神运动性癫痫患者分别进行动态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检测,比较两种检测结果。结果动态脑电图和与常规脑电图检测结果的总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动态脑电图痫样波检出率高于常规脑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能提高精神运动性癫痫患者痫样波的检出率。
作者:聂淑双;朱燕楠;朱珠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讨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36例疑似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术后病理检查进行比较。结果36例膀胱癌中超声诊断正确33例,占91.7%,误诊2例,占5.6%,漏诊1例,占2.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膀胱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诊断膀胱癌术前检查的首选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谷娜;张亚慧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开展循证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2-2013年我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82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2010-2011年我院收治的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两组患者分别从治愈率、病死率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91.5%(75/82)、病死率为8.5%(7/82);对照组治愈率为87.3%(69/79)、病死率为12.7%(10/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开展循证护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从而有效地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李海霞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观察金荞麦片联合头孢西丁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4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将患者按住院序号平均分为A、B组,各27例。A组患者给予头孢西丁治疗,B组患者给予金荞麦片联合头孢西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6%(18/27),低于B组的88.9%(2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咳嗽消失时间、肺部阳性体征消失时间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对患者心、肾等器官进行检查,均未见功能异常现象。结论金荞麦片联合头孢西丁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效果显著。
作者:马勇建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讨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在住院老年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15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依据中文版Morse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结果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则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住院跌倒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坠床跌倒发生率为1.3%(1/75),对照组坠床跌倒发生率为6.7%(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采用中文版Morse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进行预见性评估,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帮助老年住院患者减少院内跌倒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
作者:张凤萍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究含兰索拉唑或左氧氟沙星的三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2013年收治的37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含兰索拉唑、左氧氟沙星的三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小。
作者:顾新红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研究文拉法辛与舍曲林治疗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效果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试验组对患者实施文拉法辛治疗,对照组对患者实施舍曲林治疗。分别在临床治疗前和治疗8周末采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17)对两组临床症状给予评定;同时采取威斯康星卡片( WCST)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试验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7.5%(70/80),对照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3.8%(67/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试验组HAMD-17评分结果低于对照组,试验组 WCST各项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老年性抑郁症采取文拉法辛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使患者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作者:赵胜军;顾冬云;杨力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讨脑电图( DEG)以及经颅多普勒( TCD)扫描在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的DEG、TCD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并按病灶大小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DEG检查中,大灶组中重度异常比例〔85.7%(24/28)〕高于中灶组〔50.0%(9/18)〕与小灶组〔7.1%(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中灶组中重度异常比例高于小灶组( P<0.05)。其中在中灶组中多为中度异常,并以广泛慢波型多见,小灶组中多为正常脑电图表现。TCD检查中,大灶组多表现为血管狭窄或流速降低,异常率为96.4%(27/28),血流正常只占3.6%(1/28);中灶组异常率为77.7%(14/18),小灶组异常率为42.9%(6/14),其中大灶组异常率高,小灶组异常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DEG和TCD均可用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曾淑娟;张燕良 刊期: 2014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