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患者围术期护理

谢玉芳

关键词:乳腺癌, 围术期护理, 体会
摘要:乳腺癌是我国乃至全球女性常见、多发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乳腺肿瘤及乳腺癌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手术治疗,因此乳腺癌患者在围术期的护理非常重要,提高其围术期护理水平与质量势在必行。现就我院62例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护理情况做一记录分析,报道如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阿仑膦酸钠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股骨颈、股骨粗隆及前臂、腰椎正位的骨密度。结果治疗后股骨颈、股骨粗隆、前臂及腰椎正位的骨密度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仑膦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可显著改善骨密度,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深荣;陈频;段洪涛;徐明珠;张录青;岳国兰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围术期抗生素的应用

    抗生素是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抗菌药物是广泛应用的药物,其合理应用可治愈感染疾病,挽救患者生命。应用不当则可导致疗效不佳,不良反应增多,医疗费用增加,产生耐药菌[1],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尤其是注射剂。我国注射剂使用更是不合理,如无指征的治疗用药、错误的用药剂量、给药次数疗程不合理,均可导致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局部感染、肿块、硬结、输液微粒造成肺组织肉芽肿[2]。“欣弗事件”造成十余人因注射欣弗死亡,其原因是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灭菌不彻底,存有大量细菌和肉毒素。曾有一报道,有一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15 d给予10 d的抗生素(氟罗沙星),术前未给预防用药,术后长时间大剂量静脉滴注抗菌素导致菌群失调,造成低蛋白血症、腹水、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陇西一女患者因输卵管异位妊娠行输卵管切除术,在前两家医院因为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肺部二重感染而生命垂危,转入第三家医院后停用所有抗生素,移植正常菌群,1个月后康复出院[3]。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可预防手术切口,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可以有选择的用药,如根据该部位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选用杀菌活性强毒副作用小,相对广谱的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庆大霉素、甲硝唑等,一般无需追加剂量,若手术时间超过3~4h或失血量>1500ml,需要再给1个剂量。并非所有外科手术都需要预防性的应用抗菌药物,一般体表手术,疝修补手术,头颈部手术等一类切口不需要预防性给药,确实需要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多选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关键是切开皮肤后到关闭切口前需保持血中和组织中有效的抗菌药物浓度,此时流出的血液和组织液可以杀灭来自伤口外或打开的脏器里的细菌减少其感染的机会,因此,足量、快速、小剂量的溶媒要在手术开始前20~30min前给药。剖腹产手术要在断脐后给药(常给予第一代头孢菌素)避免胎儿无顾接受抗菌素,手术结束就不会再发生细菌污染,术后也无需长时间给药,一般不超过24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因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手术期预防用药。

    作者:杨雪梅;吴玉萍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对免疫 T细胞亚群和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及对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和密切护理,试验组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半年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患者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因子水平影响变化。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CD3+、CD4+细胞数、CD4+/CD8+比值和sFas水平较对照组高, CD8+细胞数及IL-2、TNF-α、INF-γ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疗效显著,促使患者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因子趋向于正常水平。

    作者:王友君;孙宇;李文静;陈永平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耳鼻喉小儿全麻手术的个性化手术护理体会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医疗模式已不再适应,追求完美的、个性化护理模式已成为当前医疗活动的主要方向,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1]。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对80例耳鼻喉小儿全麻手术患儿进行个性化针对性护理,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新民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规范交接班流程在肝胆外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医疗护理安全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基础,是评价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随着医院护理核心制度的建立,护士交接班作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对保证临床护理工作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护理质量控制是护理的手段,达到全程优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是控制的目的[1]。我院从2011年制订了规范的交接班程序及标准,肝胆外科按照护理部规范,应用到护理工作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红霞;葛金霞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产后出血的急救及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中的应急措施。方法该院对2013年1-6月产后出血产妇43例的治疗过程和临床护理进行分析。结果针对43例产后出血的产妇积极进行抢救及护理,均治愈出院。结论重视产时沟通,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提高接生助产技术,加强产后护理的观察,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王义红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干预

    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具有病情复杂,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康复期在用药、饮食、功能锻炼、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及定期复查等方面有效指导和护理干预,是减少复发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笔者就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如下。

    作者:贾秋香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与围术期护理体会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系由于周边虹膜堵塞小梁网或与小梁网产生永久性的粘连,以致房水外流受阻,引起眼内压升高的一种疾病。患眼的解剖特征是房角狭窄、周边的虹膜易于与小梁网接触。眼内压的升高引起视乳头的损害和视野的受损,可导致不可逆性致盲,本病的致盲率极高,占我国致盲性眼病的6.2%[1]。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青光眼的急性发作即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较严重,其发病急,眼压急骤升高,视力急剧减退,常常会降到指数或手动,严重时甚至无光感。如治疗不及时,致盲率极高。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58例青光眼患者的资料,旨在探讨围术期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作者:肖瑶华;袁桂华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口服辛伐他汀40 mg/d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辛伐他汀20 mg/d治疗。两组均于治疗8周后观察所有患者的用药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40mg/d较20mg/d治疗冠心病效果更好,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无差异。

    作者:张群彦;刘国华;时风英;王占肖;闫瑞静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的护理体会

    为了对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的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本文主要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择期手术患者22例,对其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和自体输血,术中和术后对患者在采血及自体输血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具体临床护理方法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莫伟萍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CT对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对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6例的CT检查资料。结果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CT检查,在脑挫伤、脑底部及椎动脉破裂、双侧皮质静脉破裂、出血界限明显、出血位置脑基底部、存在凝血块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CT对出血部位、血液分布、血液形状、是否存在病变组织、破裂血管等情况进行分析,可以较好的区分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作者:孙美君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云南鲁甸“8.03”抗震救灾的药品保障工作和体会

    2014年8月3日16∶30,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此次地震震级比较高,灾区人口比较稠密,震区处于高山峡谷地貌,8月份又是多雨季节,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滚石以及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严重。我院奉命于8月3日晚紧急出动,进行抗震救灾行动,现将本次抗震救灾中药品保障工作和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月兵;李立新;王超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手术室夜间护理工作质量提高的措施

    目的:探讨手术室夜间护理工作质量提高的措施及效果。方法将160例外科夜间急救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80例,研究组实施手术室夜间护理针对性措施,对照组予以手术室传统护理措施,比较2组夜间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准备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技术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抢救成功率、记录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夜间手术室护理存在一定特殊性,应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改善工作环境,促进夜间护理工作质量提高。

    作者:董保芳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中毒性菌痢患者的护理体会

    中毒性痢疾发病突然,发展迅速,变化快,可因循环衰竭,脑水肿而致命[1]。由于整个抢救治疗过程中,我体会到争分夺秒,严密观察病情、精心细致的护理对本病的抢救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群英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品管圈在烧伤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通过应用品管圈活动,致力于提高护士的综合护理素质、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法选取我院烧伤科于2013年1-12月建立起护理质量考核表及患者满意程度调查。将本科室收治的住院患者及全体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在采用品管圈小组活动后考核护士综合素质及监测病区护理质量,并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600份,综合评测品管圈在烧伤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对比分析可知,2013年我院烧伤科的病区护理质量合格率、护士综合素质考核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2012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持续改进了我院对烧伤患者的服务质量,提高了护士综合素质及患者的满意程度,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上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谢茜宇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激光针灸治疗行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内灸式激光针灸治疗行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200例行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激光针灸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针治疗,采用随意运动主动法和被动法评估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9%高于对照组的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灸式激光针灸治疗行痹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疗效优于传统针刺针。

    作者:董刚;田丽芹;朱书芳;何爱敏;徐贵芳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C 反应蛋白水平与小儿肺炎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与小儿肺炎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该院的84例肺炎患儿作为肺炎组,76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肺炎患儿治疗前后sTREM-1水平和对照组sTREM-1水平。比较不同类型肺炎患儿病原体血清sTREM-1、CRP水平。结果入院时的肺炎患儿sTREM-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患儿以细菌感染常见,且其血清sTREM-1水平高于非细菌感染者(P<0.05)。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sTREM-1水平与小儿肺炎有关,细菌感染、非细菌感染均能引起血清sTREM-1水平升高,但以细菌感染为主。 CRP用于患儿肺炎鉴别诊断时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王霞;田丽霞;马宝红;高志光;白永霞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药品检验与食品检验的不同之处

    随着市场和检测对象的不断扩大和繁复,相关监督管理部门行政监管范围随之改变,国家之前所设立的药品检验机构开始需要承担的检验对象从单纯的药品检验扩大到现在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检验。由于药品检验机构在单纯药品检验时期已经形成较为固化的工作模式,如果需要同时兼顾做好食品检验工作,其原来已经固化的药品检验模式需要加以调整,以便适应食品检验的不同需求。食品检验与药品检验在检验标准、检测项目和检验目的都有明显区别,所以,需严格要求药品检验机构工作人员所在开展食品检验时要打开思维,不断的吸纳食品检验新资讯、新标准,尽量把药品检验和食品检验的工作人员仪器、技术配套等分开,组建新的工作团队和新的工作模式,提升食品检验能力,为行政检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作者:曾庆艳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人工肛门的护理体会

    随着人们卫生知识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日益先进,直肠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涨的趋势。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手段[1]。人工肛门会对患者的身体和自尊造成一定的刺激,患者治疗期间易产生自卑、烦躁的情绪,对生活逐渐失去信心[2]。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探讨直肠癌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人工肛门的护理措施。

    作者:胡祥会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妊娠期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妊娠期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孕妇117例,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43例(甲减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74例孕妇(甲亢组)。另选取同期健康孕妇5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甲状腺功能指标促甲状腺激素( TSH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以及围生儿结局。结果妊娠期间甲减组血清TSH高于对照组,FT3、FT4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甲亢组TSH值显著低于对照组,FT3、FT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减组与甲亢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甲减组与甲亢组妊娠期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甲亢组高于甲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甲亢组与甲减组围生儿出生体质量均低于对照组,甲减组体质量低于甲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减组和甲亢组不良围生儿结局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异常是妊娠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威胁母婴健康,妊娠期间需注意定期检测甲状腺激素指标,早期识别,加强治疗,以改善母婴预后。

    作者:张雪玲;任彦铭;郭会敏;赵云芳 刊期: 2014年第34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