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品管圈在烧伤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谢茜宇

关键词:品管圈, 烧伤护理, 质量控制, 满意程度
摘要:目的:通过应用品管圈活动,致力于提高护士的综合护理素质、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法选取我院烧伤科于2013年1-12月建立起护理质量考核表及患者满意程度调查。将本科室收治的住院患者及全体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在采用品管圈小组活动后考核护士综合素质及监测病区护理质量,并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600份,综合评测品管圈在烧伤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对比分析可知,2013年我院烧伤科的病区护理质量合格率、护士综合素质考核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2012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持续改进了我院对烧伤患者的服务质量,提高了护士综合素质及患者的满意程度,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上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患者围术期护理

    乳腺癌是我国乃至全球女性常见、多发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乳腺肿瘤及乳腺癌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手术治疗,因此乳腺癌患者在围术期的护理非常重要,提高其围术期护理水平与质量势在必行。现就我院62例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护理情况做一记录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谢玉芳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中毒性菌痢患者的护理体会

    中毒性痢疾发病突然,发展迅速,变化快,可因循环衰竭,脑水肿而致命[1]。由于整个抢救治疗过程中,我体会到争分夺秒,严密观察病情、精心细致的护理对本病的抢救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群英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医院制剂室实习带教体会

    为提高医院制剂室实习带教水平和质量,应将加强带教老师的管理和提高实习生的带教质量惯穿于整个带教管理工作中,采用新的教育理念带教,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以培养新时期得到社会认可的新型创新和应用型高级人才。

    作者:徐雪荣;王智颖;王伟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对免疫 T细胞亚群和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及对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和密切护理,试验组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半年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患者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因子水平影响变化。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CD3+、CD4+细胞数、CD4+/CD8+比值和sFas水平较对照组高, CD8+细胞数及IL-2、TNF-α、INF-γ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疗效显著,促使患者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因子趋向于正常水平。

    作者:王友君;孙宇;李文静;陈永平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镇江地区结核分枝杆菌 DNA 指纹图谱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镇江地区结核分枝杆菌的DNA指纹图谱分型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174例疑似结核病患者痰液标本,通过鉴别培养基对硝基苯甲酸( PNB)和噻吩-2-羟酸肼( TCH)进行分枝杆菌菌型初筛,再通过本室建立的PCR-ELISA法明确鉴定结核杆菌菌种,用比例法进行药敏实验,用DNA随机扩增多态性( RAPD)指纹分型法,对其中44株耐药人型结核分枝杆菌进行DNA指纹图谱分型。结果从174份标本中分离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141株(81.03%),牛型结核分枝杆菌20株(11.49%),非结核分枝杆菌13株(7.47%),总耐药率42.53%;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异烟肼(INH)>氧氟沙星(OFX)>利福平(RFP)>链霉素(SM)>乙胺丁醇(EMB)>卡那霉素(KM)>卷曲霉素( CPM)>阿米卡星( AKM);非结核分枝杆菌对EMB、RFP、SM、INH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结核分枝杆菌( P<0.01)。复治组对EMB、RFP、SM、INH的耐药率显著高于初治组的耐药率(P<0.01)。中、老年患者耐药率明显高于青年患者(P<0.05或P<0.01)。将44株耐药人型结核杆菌,用RAPD-PCR分型,并用NTsys 2.10e软件作聚类分析,共分为5型(Ⅰ型~Ⅴ型),其中以Ⅰ~Ⅲ型为主,占84.09%。各型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肺结核以人型结核分枝杆菌为主,结核杆菌总体耐药率和耐多药率相对较高。 RAPD指纹分型结果显示,该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明显的基因多态性,成簇类型是主要流行菌株。各型与耐药性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王震;龚玉华;钱彩娣;孙春红;周丽萍;傅行礼;邵启祥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金霉素眼膏-创可贴隔离膜治疗鼻腔粘连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金霉素眼膏—创可贴隔离膜治疗鼻腔粘连的效果。方法将45例鼻腔粘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28侧)和对照组22例(26侧)。治疗组在鼻内镜下分离鼻腔粘连并予微波烧灼粘连处后,用金霉素眼膏—创可贴隔离膜隔离粘连面;对照组除鼻腔填塞用凡士林纱条外,其他方法均同治疗组。治疗14 d后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高于对照组的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金霉素眼膏—创可贴隔离膜能有效提高鼻腔粘连的临床疗效。

    作者:顾韵;钱炜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合并腮腺损伤的治疗观察

    目的:观察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合并腮腺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合并腮腺损伤患者74例,根据损伤的新鲜程度选择不同治疗方法,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40例急性损伤患者均痊愈,术后未出现腮腺导管瘘、腮瘘,患者均在术后9~12月内恢复正常;34例陈旧性损伤患者中,导管瘘及腮腺腺体瘘患者均痊愈,其中神经移植及面神经吻合患者3例。结论明确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合并腮腺损伤患者的损伤类型,并尽早处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朱军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 B组进行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标准治疗,A组在常规心力衰竭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合理配以普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使用他汀类药的A组相比常规治疗的B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不断探索观察他汀类药物对患者的临床效果,注意用药剂量,以提高他汀类药物对心力衰竭的疗效。

    作者:卢秋平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请作者在写论文时使用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不仅增加论文的学术性,而且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的尊重。另外,凡无参考文献的文章,国家进行论文统计时不予统计。因此,希望作者在写论文时,凡在文中引用他人数据或观点时,应使用参考文献。并希望作者使用参考文献时参照我刊稿约,按参考文献的书写要求书写完整,且依论文中引用出现的先后进行参考文献排序和在论文中作相应标注。参考文献宜选用新近2~3年内的权威性国内外学术期刊,目前网上非文献数据库资料不宜引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胰腺囊性肿瘤不同手术方式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胰腺囊性肿瘤不同术式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4年1月-2012年1月入院确诊为胰腺囊性肿瘤患者36例。结果不同胰腺囊性肿瘤的发病年龄及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类型好发部位及主要术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具体手术方案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病理类型、与主胰管的关系、患者年龄等综合考虑,以使患者大获益。

    作者:曹永树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临床路径在供应室新进人员培训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起源于工业界,通过对生产线上主要关键阶段的管理,达到产品促进的理论,后来应用于医疗。临床路径定义为:“临床路径是由医院、护士或其他工作人员,对于一个特定的诊断或程序,在适当的时间所采取经过佳排序的措施”[1]。它是用系统管理、过程管理等科学手段建立的质量管理模式,是综合多学科、基于标准化方式的质量控制工具[2]。我院消毒供应中心自2012年1月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应用于科室新进人员培训,效果较理想,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志娟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与围术期护理体会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系由于周边虹膜堵塞小梁网或与小梁网产生永久性的粘连,以致房水外流受阻,引起眼内压升高的一种疾病。患眼的解剖特征是房角狭窄、周边的虹膜易于与小梁网接触。眼内压的升高引起视乳头的损害和视野的受损,可导致不可逆性致盲,本病的致盲率极高,占我国致盲性眼病的6.2%[1]。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青光眼的急性发作即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较严重,其发病急,眼压急骤升高,视力急剧减退,常常会降到指数或手动,严重时甚至无光感。如治疗不及时,致盲率极高。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58例青光眼患者的资料,旨在探讨围术期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作者:肖瑶华;袁桂华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干预

    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具有病情复杂,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康复期在用药、饮食、功能锻炼、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及定期复查等方面有效指导和护理干预,是减少复发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笔者就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如下。

    作者:贾秋香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情绪改变的影响

    糖尿病产生原因为遗传因素、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紊乱、精神因素等共同作用到机体使胰岛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等从而出现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综合征,此疾病存在极高发病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如得到确诊,则终生性治疗。为增加糖尿病治疗效果,有效地护理干预则显得较为重要。笔者探讨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情绪改变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改霞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右美托咪定对心肌梗死患者 PCI围术期心率及血压的影响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对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围术期心率及血压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诊断为急性初发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发病后12h内行急诊PCI手术治疗,术后入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留观24h。研究组PCI术前30min给予首剂负荷量推注诱导镇静,随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采用Ramsay镇静分级,患者维持镇静深度2~3级,对照组行PCI期间依据患者胸痛症状及烦躁程度给予吗啡2~5mg静脉推注或吗啡5~10mg肌内注射,效果不显时给予吗啡2~3mg静脉复推,观察2组患者用药前(T0)及用药后30min(T1)、1.5h(T2)、6h(T3)、12h(T4)、24h(T5)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结果2组患者T0时SBP、DBP及HR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T5研究组SBP、DBP、HR变化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15%,同时间点2组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围术期可平稳降压,稳定心率,对心脏起保护作用,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围术期较为理想的镇静剂。

    作者:王道伟;王芬梅;韩艳敏;张大海;陈丽青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阿仑膦酸钠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股骨颈、股骨粗隆及前臂、腰椎正位的骨密度。结果治疗后股骨颈、股骨粗隆、前臂及腰椎正位的骨密度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仑膦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可显著改善骨密度,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深荣;陈频;段洪涛;徐明珠;张录青;岳国兰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甲氧氯普胺致锥体外系反应91例的文献分析

    甲氧氯普胺又名胃复安、灭吐灵,是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具有强大的中枢性镇吐作用,并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部胀满、嗳气等消化功能障碍[1]。其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常被误诊[2]。临床上该药正逐渐被新型止吐药所取代,但由于其价格低廉,部分基层医疗单位仍在使用[3]。为此,笔者对甲氧氯普胺致锥体外系反应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临床安全应用甲氧氯普胺和准确诊断甲氧氯普胺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华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血液透析用水处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血液透析用水的安全和质量对患者透析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管是从患者的角度还是从血液净化技术的角度均要求渗透用水的纯度和安全,特别是现在随着患者维权意识和社会关注度的提高,透析用水处理系统的安全和质量管理更是受到广大社会公众的关注。本文就血液透析用水处理过程中的主要流程及注意事项展开论述。

    作者:余春菊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米索前列醇联合消炎痛栓在绝经期妇女取环术中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消炎痛栓在绝经期取环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绝经期取环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予米索前列醇联合消炎痛栓治疗,对照组采用消炎痛栓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宫颈软化率、出血量、一次成功率、VAS评分和心脑综合征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宫颈软化率、一次性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心脑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联合消炎痛栓在绝经期取环术中应用,能减轻痛苦、提高成功率,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美娟 刊期: 2014年第34期

  • 硬脊膜动静脉瘘误诊为急性脊髓炎1例

    患者,男,42岁,因双下肢无力40d,于2010年10月8日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患者于就诊前40 d无明确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以右侧为重,自觉行走距离较前缩短,双下肢活动不灵活,但蹲位尚能站起;双上肢力量无变化,梳头、穿衣服以及提起日常生活当中一般物品不受影响;尚能坚持上班。后症状进行性加重,于就诊前半月平地行走仅能坚持200米,蹲位起立时需双手支撑,同时出现双下肢持续性麻木,大便干燥(每3~5天1次),小便次数增多(每天10多次),“憋不住尿”,不能坚持上班。曾于我院骨科门诊就诊,行腰椎CT检查报告L4~5、L5~S1椎间盘向左突出,骨盆X光片未见异常,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嘱患者卧床休息。但患者遵医嘱休息后症状无好转。既往患者自幼构音欠清,轻度口吃,双上肢时有震颤。

    作者:杜金明;赵宝宏;李宗辉;孙大宝 刊期: 2014年第34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