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支云
目的 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统计应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513例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观察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分布及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分布情况.结果 应用抗菌药物患者513例中,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患者236例(46.0%),其中左氧氟沙星的使用频率高,且多用于合并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的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患者236例中出现不良反应患者31例,其中胃肠反应15例、中枢神经系统毒性9例、皮肤过敏5例、其他少见不良反应2例.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分布比例为:环丙沙星7例(22.6%),左氧氟沙星11例(35.5%),培氟沙星5例(16.1%),洛美沙星3例(9.7%),氟罗沙星2例(6.5%),司帕沙星2例(6.5%),加替沙星1例(3.2%).结论 临床上要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需同时考虑其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预防和降低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从而保障用药安全,提高治疗疗效.
作者:于继军;焦晓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较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脑卒中的患病人数将进一步增加.有研究报道颅外颈动脉狭窄是欧美脑卒中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亚洲脑卒中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颅内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直以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其具有创伤大、辐射量大等特点,无法作为颅内动脉狭窄的常规检查.随着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等技术的发展,为无创颅内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为方便准确的检查方法.
作者:赵晓丽;白雪;李义学;林占峰;王晓岩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尿蛋白测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损害诊断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 将SLE合并肾损害住院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56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尿蛋白测定,分析各项尿液指标与临床病程、疾病活动性及免疫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尿蛋白阳性率为3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尿蛋白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SLE患者的肾损害,并与疾病的活动度及严重性显著相关,可作为发现SLE肾脏损害的重要实验室依据.
作者:张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丙戊酸盐类药物是治疗各类癫痫的廉价药物,近年来在精神科应用较为广阔,可能成为较有潜力的一种精神药品.我科应用丙戊酸盐治疗精神性糖尿病患者462例,现将其在精神科临床应用的机制和不良反应报道如下.
作者:任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芪桂升板方联合咖啡酸片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芪桂升板方联合咖啡酸片治疗,对照组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荧光百分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白细胞数少于对照组,血小板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荧光百分率和对照组PAIgG荧光百分率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PAIgA和PAIgM荧光百分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芪桂升板方联合咖啡酸片治疗ITP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雪娟;王春秀;全松哲;李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恩施板党提取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对I/R损伤心肌的可能保护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家兔30只,随机分为提取液组、模型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造模前提取液组于耳缘静脉注射板党根提取液,对照组与模型组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建立家兔在体I/R损伤模型,以缺血(I) 40min、再灌注(R) 50min为观察点,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检测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法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采用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推荐的方法检测.对比3组GSH-PX、SOD、MDA、LDH、CK、Ca2+-ATPase及Na+-K+-ATPase水平.结果 模型组血清、心肌组织中MDA水平高于对照组,GSH-PX、SO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取液组血清、心肌组织的GSH-PX、SOD、MDA水平均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模型组LDH、CK活性高于对照组(P<0.01),Ca2+-ATPase和Na+-K+-ATPa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提取液组LDH、CK及ATP酶活力水平均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恩施板党提取液可通过影响心肌I/R损伤后酶活性水平而保护I/R损伤后的心肌组织.
作者:蒋学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原发性胆囊癌(以下称胆囊癌)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占首位.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1].胆囊癌恶性程度高、发展快,且早期缺少特有的临床表现,一经发现多属中晚期,疗效及预后极差,所以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是胆道外科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我院199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胆囊癌患者49例,笔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以探讨早期发现及诊断与治疗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振毅;李龙;陶立;李发荣;张阿龙;王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细菌溶解产物胶囊辅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RRI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细菌溶解产物胶囊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菌溶解产物胶囊辅治小儿RRI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3种不同术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翼状胬肉的佳方法.方法 将109例(122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A组31例37眼、B组43例46眼、C组35例39眼.A组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B组行改良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C组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术后随访观察8个月~2年,比较3组患者术后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 B、C组复发率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改良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均可有效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文成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随着社会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使得护理工作范围扩大和细化,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在以前的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无论工作经验如何,学历高低,均从事打针、发药等技术含量相同的工作,使护理人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从而使护理人员失去继续进步的信心和勇气.长此以往,将造成人才流失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备和科学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工作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1].因此,护士分层管理非常必要.
作者:黄水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对比分析丙泊酚、曲马多、利多卡因3种镇痛方法应用于人工流产的效果.方法 将240例要求行人工流产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80例.A组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注射镇痛,B组采用曲马多静脉滴注镇痛;C组采用利多卡因宫颈注射镇痛.观察对比3组镇痛效果、宫颈松弛度、出血量、人工流产综合征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镇痛总有效率为100.00%优于B组(86.25%)、C组(73.75%)(P<0.05);A组宫颈松弛情况(83.75%)优于B组(33.75%)、C组(17.50%)(P<0.05);3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3种药物用于人工流产术均能达到一定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效果依次为丙泊酚加芬太尼、曲马多、利多卡因.丙泊酚可达到完全镇痛的效果.不同镇痛方法为育龄妇女提供了多项选择,可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使人工流产术更人性化.
作者:汪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该院重症监护室(ICU)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该院ICU患者标本100份,每份标本均同时做需氧和厌氧培养.用VITEK-32系统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大多数病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采用VITEK-32系统的GPS-SA和GNS-NT专用药敏卡测定,少数病原菌采用K-B法进行检测.结果 送检标本共培养出病原菌220株,包括革兰阴性菌158株,主要有: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革兰阳性菌59株,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母鸡肠球菌及粪肠球菌;真菌3株.我院ICU中,总耐药率低的是万古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7.22%).其他常用抗菌药物都存在较严重的耐药现象.结论 该院ICU中大多数感染病原菌对抗菌药物严重耐药,因此ICU医师应严格依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临床工作中应加强ICU病区环境微生物监测,从根本上减少院内感染的传播.
作者:裴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胆道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总结胆道再次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胆道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胆道再次手术原因以肝内外胆管结石为主,胆道再次手术方式以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为主.结论 胆道再次手术既有胆道疾病本身因素,也有医源性因素.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仔细探查、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合理处置是减少胆道再次手术的关键.
作者:王基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护患沟通是护理人员与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相互交流、提高治疗效果的一种人文护理模式[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水平要求的提高,尤其在儿科门诊,由于患儿语言组织能力相对较差,不能详细表述临床症状,加上患儿父母不能充分认识医师的治疗方案和患儿的疾病特点,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现将我院儿科门诊2011年3月收治的患儿68例的临床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彩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该病病情重,患儿病死率、伤残率较高,也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之一,其治疗效果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1].我科诊治HIE患儿32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韩兴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威胁人类生命严重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高龄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手术指征也有所扩大,但其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而对围术期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老年肺癌患者的术后护理日臻完善,护理质量也日益提高,对肺癌患者的术后恢复起到关键作用.在护理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正确的评估、诊断、计划及实施将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我科2009年1月-2011年5月对老年肺癌患者59例进行手术治疗,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邵微洁;吴琼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该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65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给药途径、引起ADR的抗肿瘤药物种类、代表药物及不良反应累计的器官或系统情况.结果 65例ADR中,男24例(36.92%),女41例(63.08%);年龄23~89岁,其中以50~59岁年龄段和60~89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静脉注射给药62例(95.38%)是易引起ADR的途径.易引起ADR的抗肿瘤药物为辅助治疗类7种,22例(32.85%);植物来源类1种,11例(16.92%);中成药4种,16类(24.62%).ADR易累及的器官系统前3位为神经系统损害31例(47.69%),消化系统27例(41.54%),皮肤及附件损害28例(43.08%).结论 临床药师应重点关注肿瘤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通过加强临床药师对抗肿瘤药用药过程的观察和监护,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其减轻造成的损害,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谢冬梅;王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工作也必须从单纯的疾病护理向系统的心身护理转变[1].内科疾病的病因复杂,有些疾病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正确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康复日益重要.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内科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以做好心理护理.
作者:高晓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不同途径给药用于人工流产止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60例要求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20例.A组采用2%利多卡因宫腔注射镇痛,B组采用2%利多卡因宫颈注射镇痛,C组术前不用任何止痛方法.对比3组镇痛效果、宫颈松弛程度、全身反应情况、术后2min自动离床率、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出血量.结果 A组镇痛总有效率为95.0%高于B组的85.0%及C组的5.0%(P<0.05);A组、B组6号吸管通过率分别为100.0%和92.5%,均高于C组的13.3%(P<0.05);A组全身反应总反应率为8.3%低于B组的20.8%和C组的65.0%(P<0.05);A组术后2min离床率为100.0%高于B组的91.7%和C组的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多卡因宫腔注射用于人工流产术后镇痛效果较满意,全身反应低,且不增加手术出血量,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素琼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周围型小肺癌低场强MRI表现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对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GE磁共振成像机进行MRI检查,采用ABC法检测P53蛋白,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MRI表现及肿瘤内P53表达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疾病诊断的价值.结果 MRI表现为肺野内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影,病灶直径1.0~3.0(2.2±0.4)cm.其中边缘有小分叶者30例(75.00%)、边缘毛糙者33例(82.50%),16例(40.00%)可见小毛刺.T1加权像一般表现为骨骼肌样信号或略高,T2加权像中呈明显高信号.40例患者P53阳性表达28例(70.00%).30例有小分叶者P53阳性表达25例(83.33%),10例无小分叶者P53阳性表达3例(30.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有小毛刺者P53阳性表达14例(87.50%),24例无小毛刺者P53阳性表达14例(58.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有淋巴结转移者P53阳性表达18例(90.00%),20例无淋巴结转移者P53阳性表达10例(50.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在显示特殊部位的周围型小肺癌,及其邻近结构受侵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周围型小肺癌MRI征象和信号与肿瘤组织内P53蛋白表达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尚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许月坤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