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型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比较

江文娟;陈艳飞

关键词:B型超声, 塞丁格穿刺术, PICC
摘要:目的 观察B型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0例因化疗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传统置管方法置管,观察组予B型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观察并记录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出血情况和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穿刺点出血率和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型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置管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2007-2012年我院急性胰腺炎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该院2007-2012年急性胰腺炎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 选择该院急性胰腺炎患者258例,回顾性分析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采用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率(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评价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 各类药DDDs与总DDDs比值排序高为硝基咪唑类(29.61%),低为抗真菌类(0.26%);DUI >1的药物共11种,头孢曲松/舒巴坦DUI高,为2.00;药物以二联用药为主,占58.53%;抗菌药总平均使用时间为(8.0±5.5)d;药敏试验送检率为16.81%.结论 该院急性胰腺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应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合理使用率.

    作者:邓燕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临床干预对孕妇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临床干预对孕妇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240例产前检查支原体阳性的孕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各120例.干预组采用琥乙红霉素阴道给药,如出现并发症,停止试验.非干预组不予处理.观察2组孕妇支原体感染阴性率、母要传播率和异常母要结局情况.结果 干预组解脲支原体(Uu)感染阴性率高于非干预组,母要传播率低于非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人型支原体(Mh)感染阴性率和母婴传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异常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干预组(P<0.05);2组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霉素干预能有效降低孕妇Uu感染率,阻断母婴传播,且不提高异常母要结局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余晓凡;颜艳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Bcl-2及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调亡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及增殖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在子宫内膜息肉(EP)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因自然绝经1年后阴道不规则出血行子宫全切切除的绝经后EP或因阴道不规则出血行宫腔镜检查发现为EP,并取内膜活检病理证实为EP患者30例作为EP组,选择30例患者息肉旁0.5cm~1.0cm组织作为EP旁组,选同期因子宫脱垂行子宫全切的自然绝经1年后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3组Bcl-2及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及在EP中表达的阳性率.结果 免疫组化阳性染色为棕黄色颗粒,Bcl-2及Ki-67均可表达于患者EP、息肉旁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的腺体及间质细胞中,其中Ki-67表达于细胞核,Bcl-2表达于细胞膜和(或)细胞浆.EP组Bcl-2及Ki-67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EP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EP旁组Bc1-2及Ki-67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子宫内膜局部Bcl-2高表达,导致子宫内膜凋亡抑制程序出现障碍,凋亡减少而形成局部宫内膜隆起性病变;在子宫内膜局部Ki-67高表达,刺激细胞DNA增殖,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局限性增生,进而形成息肉.

    作者:豆艳艳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B型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比较

    目的 观察B型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0例因化疗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传统置管方法置管,观察组予B型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观察并记录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出血情况和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穿刺点出血率和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型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置管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江文娟;陈艳飞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58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15例细菌性结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加替沙星组58例和左氧氟沙星组57例.加替沙星组予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左氧氟沙星组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药物安全性.结果 加替沙星组总有效率为91.38%明显高于左氧氟沙星组的7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疗效确切,能通过抑制DNA旋转酶和拓扑构体Ⅳ达到抗菌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葛鹤立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93例临床效果观察

    乳腺增生症属中医学乳癖范畴,是目前女性常见,多发的乳腺疾病之一,多见于25 ~45岁女性,尤其是产后非哺乳期妇女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肝郁气滞、冲任失调、痰瘀凝结而形成的乳房肿块和疼痛,其恶变的危险性比正常女性增加2~4倍.近年来,该病患病率逐年增高,且患者也愈来愈年轻化.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采用中药内服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患者93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秀青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甘露醇辅治手足口病二期临床观察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以口腔、手足等出现水疱为临床特征的常见疾病,通常由肠道病毒与柯萨奇病毒感染造成,易引发肺水肿、脑炎或心肌炎等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多半流行于夏秋季节,主要发生于要幼儿.二期手足口病指符合手足口病患者临床诊断,同时发现有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通常表现为精神状况差、呕吐、眼球震颤、嗜睡、全身乏力、易于受惊等,并伴有腱反射消失、减弱或脑膜刺激征等生命体征.严重者常出现呼吸困难、休克、频繁抽搐及脑疝等情况[1].因此,尽早预防及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至关重要.2011年5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二期手足口病患儿30例,笔者对其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爱群;陈艳;陈强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留置胃管方法探讨

    目的 观察传统气管切开术后留置胃管的方法与改良置管法置管成功率.方法 将68例气管切开术后留置胃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留置胃管方法置管,试验组采用改良置管法留置胃管.观察2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试验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1.2%高于对照组的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一次置管成功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9%低于对照组的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改良置管法,简单易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高,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分平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心理护理对全身麻醉男性患者苏醒期留置尿管耐受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全身麻醉后留置尿管的男性患者苏醒期耐受度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行全身麻醉手术的男性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于术前访视及麻醉诱导前对患者进行留置尿管的心理护理,对麻醉苏醒期有尿管不适者予安慰解释;对照组术前不予心理护理,对麻醉苏醒期有尿管不适者予安慰解释.观察2组麻醉苏醒期尿道不适及躁动情况.结果 2组苏醒期尿道不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上,干预组患者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躁动发生率为19.1% (9/47)低于对照组的41.7% (2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躁动评分为1分、2分、3分的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评分为0分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全身麻醉后男性患者在麻醉苏醒期对留置尿管的耐受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贺文英;袁士平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随着科技的发展,作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透析疗法有了很大的进展,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尽管如此,血液透析中仍有许多并发症,低血压是为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低血压发生较快,常使血液透析不能顺利进行,可造成透析不充分,超滤困难,诱发心脑血管并发症及动静脉瘘闭塞等,严重时,可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1].笔者对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低血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象云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儿科氧气疗法的临床应用

    氧气疗法[1]是指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1临床指征(1)呼吸困难早期表现为呼吸费力,呼吸幅度变浅,频率加快.严重时濒于衰竭,表现为节律不整、呼吸次数减少、呼吸无力,甚至呼吸暂停>20s.(2)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是早期缺氧的机体代偿表现.若长时期缺氧不能纠正,心率和血压均可下降.(3)烦躁不安是严重缺氧开始时的表现,易被临床忽视.若缺氧持续存在而导致脑部缺氧可出现昏迷和抽搐,发展至心、脑、肾重要脏器供氧不足会严重威胁生命.(4)皮肤色泽改变多表现为口唇、甲床紫绀,严重缺氧者面色青灰.需注意的是局部循环因素等可致口周发青,却不一定有低氧血症存在.而严重贫血时,虽有缺氧但可无紫绀出现.

    作者:张文静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根管治疗牙隐裂伴牙髓病变68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根管治疗牙隐裂伴牙髓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8例牙隐裂伴牙髓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行根管治疗.观察2组术后疼痛情况及根管填充情况.结果 观察组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恰填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管治疗牙隐裂伴牙髓病变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牙局部疼痛,恰填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清霞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某高校在职教工健康体检空腹血糖结果调查

    目的 通过对2010、2011年某高校在职教工健康体检时空腹血糖结果的分析,了解该校教工的空腹血糖水平状况,为糖尿病(DM)的社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0年某高校参加健康体检的全体在职教工共2732名;2011年某高校参加健康体检的全体在职教工共2907名.从2010年始通过各种渠道进行DM的健康教育,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浆葡萄糖.结果 2010年全体在职教工空腹血糖异常294例,占总人数的10.76%;2011年全体在职教工空腹血糖异常268例,占总人数的9.22%;随着年龄增长,异常人数比例明显有增长趋势.2011年在职教工空腹血糖异常例数较2010年有所减少.结论 该校55岁以上的教工空腹血糖异常比例仍较高,应及早进行相关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方式,延缓DM的发生、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剑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重症监护室管道护理常见问题分析与干预

    目的 提高重症监护室(ICU)管道护理安全率,提高ICU护理工作质量.方法 回顾性调查该院2010年1-12月综合性ICU管道护理中存在的问题,系统分析具体原因,实施相应对策.结果 ICU患者管路护理安全率由94.2%(2010年1-12月)提高到98.8%(2011年1-12月).结论 成立管道护理小组、提高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和责任心、明确标识、严格规范交接班制度、合理有效的护患沟通是提高ICU患者管道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的有力对策.

    作者:康书红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血必净注射液辅治急性肾功能衰竭38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辅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了)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高于对照组的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辅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可明显改善患者肾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宋推广应用.

    作者:茹彦海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护理干预用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应用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治疗组焦虑、抑郁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作者:齐纳新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陈旧性髌骨骨折25例手术治疗体会

    我科2001年1月-2012年5月治疗陈旧性髌骨骨折25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陈旧性髌骨骨折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0 ~70岁,中位年龄47岁,以老年患者居多.受伤原因:跌伤10例,车祸伤15例;骨折类型:横形骨折9例,纵形骨折1例,粉碎性骨折10例,髌骨下极骨折5例.受伤时间3周~1年,膝关节屈曲功能受限.

    作者:黄珍谷;李红梅;王鹏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胎儿窘迫临床护理探讨

    目的 探讨胎儿窘迫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将45例出现胎儿窘迫现象的足月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试验组采用剖宫产术结束分娩,并对患者进行及时的综合护理;对照组采用阴道助产术结束分娩,并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2组新生儿窒息和死亡情况.结果 试验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孕妇发生胎儿窘迫时,选择合适的护理方式和分娩方式,能很好地保障胎儿的健康,避免产生危险因素,提高新生儿的生存几率.

    作者:王启素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指导

    目前全球约有糖尿病患者2亿多,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病情发展可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脑、肾、微血管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糖尿病教育已成为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糖尿病的治疗过程等对疾病的控制均有很大的影响,糖尿病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治疗[2].因此,通过健康教育防治糖尿病至关重要.

    作者:曾钰;何薇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4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联合中药治疗,治疗组予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第一疗程治愈率为59.5%高于对照组的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为(9.4±4.1)d短于对照组的(15.7±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服用方便、疗程短、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军民 刊期: 2013年第19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