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减少大鼠脑缺血模型caspase-3的表达

王宇卉;夏春林;邵福源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 半胱氨酸蛋白酶, Caspase-3, calpain, 抑制剂, 凋亡
摘要:目的:研究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及calpain抑制剂干预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经左侧侧脑室注射caspase-3抑制剂Ⅲ组(DEVD组)、calpain抑制剂Ⅰ组(ALLN组)、联合治疗组(DEVD+ALLN组)、溶剂二甲基亚砜对照组(DMSO组)以及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对照组(MCAO组),诱导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24或48 h;再灌注24 h进行TTC染色观察梗死灶的形成情况;用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鼠脑中的神经元凋亡情况;并分别通过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鼠脑中caspase-3 mRNA及活性蛋白的表达.结果:DMSO组的各项指标与MCAO组无明显差异;DEVD组或ALLN组缺血侧脑中细胞凋亡数、caspase-3 mRNA及活性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减少,联合治疗组作用更强.结论:caspase-3与calpain抑制剂干预治疗可减少大鼠缺血再灌注脑区神经元凋亡和caspase-3的表达,从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减少大鼠脑缺血模型caspase-3的表达

    目的:研究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及calpain抑制剂干预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经左侧侧脑室注射caspase-3抑制剂Ⅲ组(DEVD组)、calpain抑制剂Ⅰ组(ALLN组)、联合治疗组(DEVD+ALLN组)、溶剂二甲基亚砜对照组(DMSO组)以及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对照组(MCAO组),诱导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24或48 h;再灌注24 h进行TTC染色观察梗死灶的形成情况;用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鼠脑中的神经元凋亡情况;并分别通过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鼠脑中caspase-3 mRNA及活性蛋白的表达.结果:DMSO组的各项指标与MCAO组无明显差异;DEVD组或ALLN组缺血侧脑中细胞凋亡数、caspase-3 mRNA及活性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减少,联合治疗组作用更强.结论:caspase-3与calpain抑制剂干预治疗可减少大鼠缺血再灌注脑区神经元凋亡和caspase-3的表达,从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宇卉;夏春林;邵福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脑结核瘤的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

    目的:分析脑结核瘤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及治疗效果.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多发性脑结核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例脑内结核瘤粟粒样分布,病灶多达15个以上,同时累及大脑、小脑及脑干,抗结核治疗后病灶缩小,数目明显减少.结论:脑结核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抗痨效果综合判定.药物治疗是有效的,但需长程、规则.

    作者:周玲;任传成;余桂军;倪冬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石蜡线栓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目的:探讨石蜡线栓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效果.方法:120只Wistar大鼠分为石蜡组(组1,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组1a和组1b)及硅胶组(组2),比较拔出线栓的形态、栓塞成功例数、灌洗效果、梗死体积、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组2梗死体积显著减少(P<0.01),组1 a灌洗效果好(P<0.01);组1 b的平均手术时间短(P<0.01),但出血量多(P<0.01);组2的栓塞成功率低(P<0.05).结论:石蜡线栓使模型的成功率提高;从ECA进入并结扎PPA的术式出血减少,灌洗效果好、可靠.

    作者:蒋祝昌;毕桂南;石胜良;王耀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百草枯对小鼠纹状体区多巴胺D1受体信号转导的影响

    目的:观察百草枯对小鼠纹状体区多巴胺D1受体信号转导的影响.方法:用口服百草枯的途径,建立小鼠帕金森病模型;应用液闪测定技术测定百草枯对小鼠纹状体区DARPP-32(Mr=32 000)磷酸化程度的影响.结果:给予小鼠口服百草枯10 mg*kg-1*d-1连续4个月后,纹状体区DARPP-32的32P结合位点增加77.4%(P<0.01).结论:百草枯可能通过cAMP/PKA系统减弱体内DARPP-32的磷酸化程度,调节其对多巴胺D1受体信号转导途径的作用.

    作者:任今鹏;任惠民;蒋雨平;王博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托吡酯对戊四氮诱导的癫癎大鼠海马神经元bcl-2、bax基因表达的调控

    目的:探讨托吡酯对戊四氮癫癎模型大鼠大脑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戊四氮组(24只);托吡酯预处理组(24只).癫癎发作后分别于6、12、48 h后处死取脑,进行HE染色和bcl-2、bax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癎性发作后海马HE染色显示;戊四氮组CA1、CA3和DC区神经元变性及坏死较托吡酯预处理组显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托吡酯预处理组bcl-2 12和48 h在CA1、CA3和DC的表达强于戊四氮组,而bax在上述时段的表达则较戊四氮组弱.结论:托吡酯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推测可能与其增强大鼠海马神经元bcl-2基因表达,降低bax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张涛;鹿伟;唐吉友;迟兆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颅内恶性脑膜瘤1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颅内恶性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复习1980-2000年经治疗的13例恶性脑膜瘤,结合近期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仅以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尚无法在术前完全与良性脑膜瘤区分开来.全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复发.结论:恶性脑膜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复发率高,生存期与手术切除程度及术后是否放疗有关.

    作者:徐建荣;信照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配合亚低温治疗疗效观察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体温控制在32~34℃的亚低温对脑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不但能减轻脑损伤后的病理损害程度,而且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显著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我们在成功的应用于重度颅脑损伤的基础上,于2000年8月-2002年12月对3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早期配合应用亚低温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东;何德喜;冯国庆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氟桂利嗪对癫癎鼠癎性发作和脑电活动的影响

    目的:研究氟桂利嗪对青霉素致癎大鼠癎性发作和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用60只Wistar大鼠分4组,即对照组及氟桂利嗪10、20、40 mg·kg-1组,2 h后对照组和各实验组给同样剂量青毒素300 万U·kg-1腹腔注射,观察大鼠行为表现及EEG改变.结果:氟桂利嗪能明显降低青霉素致癎大鼠癎性发作程度,明显缩短癎性发作持续时间,显著延长癎性发作的潜伏期,明显提高存活率;明显延长大脑皮质、海马癎性放电潜伏期,缩短其持续时间,明显减少癎性放电的数量.结论:氟桂利嗪对青霉素致癎大鼠的癎性行为和大脑皮质、海马的癎性电活动均有抑制作用.

    作者:单士海;伍国锋;郭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变化与病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比较复发-缓解型MS(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RRMS)患者急性期及经大剂量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缓解期血清UA值,并与其他非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non-inflammatory neurological disease,NIND)作对照,同时对比治疗前后头颅MRI增强检查情况.结果:RRMS患者急性期血清UA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及NIND组,缓解期血清UA值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头颅MRI显示病灶明显强化,治疗后强化病灶显著减少,同时伴随着UA水平回升,临床症状改善.结论:血清UA水平变化与MS患者病情变化相关,UA可作为观察MS病情活动性及激素疗效的指标之一.

    作者:赵红如;董万利;方琪;倪建强;蒋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Fisher综合征的研究

    1956年Fisher首先报道了3例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及腱反射消失的病人[1],之后有类似的病例报告,被命名为Fisher综合征,Fisher综合征被认为是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一种特殊型.文献报道Fisher综合征占GBS的0.8%.近年国内有少量病例报告,现将我们诊治的2例及复习国内报告的32例[2~6]病人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

    作者:张敬军;牛敬中;赵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Wilson病的药物和外科治疗

    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疾病,对于大多数患者,药物治疗能获得显著效果.肝移植目前亦受到广泛重视,用于重症的肝型和脑型患者.本文介绍了治疗Wilson病的不同药物及各种治疗方案.

    作者:杨莉芹;蒋雨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偏头痛病人听觉诱发电位、经颅多谱勒的变化

    偏头痛是神经科门诊的常见病,多见于青壮年,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为此,我们收集了50例偏头痛病人,同时进行了听觉诱发电位(BAEP)、经颅彩色多谱勒(TCD)检测,以观察其变化,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云霞;张惠丽;谢东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变化与颅脑损伤患儿预后关系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颅脑损伤患者病程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5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儿(轻、中、重型)分别于伤后1、3、7 d(10例患者另于伤后2、3周)检测血清TGF-β1含量.结果:伤后24 h内病例组血清TGF-β1含量[(46.22±11.64)μg·L-1]明显低于对照组[(76.22±12.10)μg·L-1],并有显著性意义(t=19.74,P<0.001),伤后3 d TGF-β1降至低水平[(38.62±10.68) μg·L-1],伤后7 d有所回升[(56.42±12.08)μg·L-1],但仍低于对照组水平并有显著性意义(P<0.001);TGF-β1的变化与颅脑损伤的程度有关,与对照组比较轻型患者血清TGF-β1水平降低不明显(P>0.05),中、重型患者随病情加重血清TGF-β1水平递减,重型患者不但血清TGF-β1水平低,而且持续时间长,恢复缓慢.结论:颅脑损伤患者血清TGF-β1降低,可能与创伤后脑细胞和血脑屏障受损有关.

    作者:杨术真;李丽娜;李拴德;穆仕卿;林玉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癫癎大鼠内嗅皮质神经元及GFAP免疫反应活性的变化

    目的:观察癫癎敏感大鼠内嗅皮质神经元及GFAP免疫反应活性的变化.方法:用红藻氨酸(KA)10 mg·kg-1诱发大鼠出现癫癎发作.1个月后,用免疫组化及硫瑾染色的方法观察大鼠内嗅质层(EC)神经元及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发现EC的第3层细胞有大量的神经元损失,伴有GFAP免疫反应活性增强.结论:这一现象可能与动物癫癎敏感性长期增强有关.

    作者:程卫国;张剑平;赵杰;张万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乙酰胆碱系统与帕金森病

    对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和受体的不同亚型、乙酰胆碱系统在颅内的分布和传导通路,以及帕金森病患者皮质和纹状体区乙酰胆碱系统的改变进行了综述.

    作者:杨新玲;任惠民;蒋雨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发作性运动障碍

    本文阐述发作性运动障碍的临床概念和发病机制的探索.以供大家讨论.

    作者:蒋雨平;王坚;苏惠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鼠匹鲁卡品致癎后海马活化素A、抑制素A蛋白及活化素ⅡA受体Mrna的差异表达

    目的:观察癫癎持续状态(SE)后小鼠海马活化素A、抑制素A蛋白及活化素ⅡA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匹鲁卡品诱导的SE小鼠模型,分别应用Western blot与RT-PCR观察SE后活化素A与抑制素A蛋白及活化素ⅡA受体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①活化素A蛋白于SE后3 h开始增高,6 h显著增高,24 h至高峰,48 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未成SE的小鼠活化素A表达无明显变化.②抑制素A蛋白SE后无明显增加,同正常小鼠及未成SE的小鼠比较无显著差异.③活化素ⅡA受体mRNA在SE后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SE后海马活化素A、抑制素A蛋白及活化素ⅡA受体mRNA表达存在差异性;活化素A可能对癎性脑损伤的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余巨明;王坚;任惠民;蒋雨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偏头痛的药物治疗进展

    偏头痛的治疗个体化非常重要.麦角胺药物的不同剂型针对不同患者疗效有所差异.曲普坦药物的使用使偏头痛的治疗有了革命性的发展.目前共有7种曲普坦类药上市,它们各有其药动学、作用位点、剂型及疗效等特点.

    作者:肖剑平;托亚;朱沂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105例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分析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从1998年8月-2003年10月,共治疗颅咽管瘤患者105例,下面对其术后效果和并发症作一总结和分析.

    作者:徐建国;游潮;蔡博文;贺民;郭付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大鼠脑创伤后脑组织中促炎症因子和抗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大鼠脑创伤后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8和抗炎症细胞因子IL-10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方法:①采用气体冲击致大鼠局部脑创伤模型;②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③采用放射免疫检测(radioimmunoassay,RIA)技术测定假手术组和创伤组大鼠脑组织内TNF-α、IL-6、IL-8和IL-10在各时段的含量.结果:①脑创伤组与假手术组比较,TNF-α、IL-8和IL-10从3 h,IL-6从24 h开始,含量显著性升高,并均持续较长时间(本实验为168 h);②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与抗炎症细胞因子IL-10呈相关性.结论:促炎症和抗炎症细胞因子均参与了继发性脑损伤,其具体作用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作者:包长顺;夏佐中;王强;李映良;梁平;翟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