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赵红如;董万利;方琪;倪建强;蒋建华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 尿酸, 甲泼尼龙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变化与病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比较复发-缓解型MS(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RRMS)患者急性期及经大剂量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缓解期血清UA值,并与其他非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non-inflammatory neurological disease,NIND)作对照,同时对比治疗前后头颅MRI增强检查情况.结果:RRMS患者急性期血清UA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及NIND组,缓解期血清UA值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头颅MRI显示病灶明显强化,治疗后强化病灶显著减少,同时伴随着UA水平回升,临床症状改善.结论:血清UA水平变化与MS患者病情变化相关,UA可作为观察MS病情活动性及激素疗效的指标之一.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附34例报告)

    我院自2000年2月-2003年4月在腹腔镜辅助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34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建军;夏国庆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105例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分析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从1998年8月-2003年10月,共治疗颅咽管瘤患者105例,下面对其术后效果和并发症作一总结和分析.

    作者:徐建国;游潮;蔡博文;贺民;郭付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偏头痛病人听觉诱发电位、经颅多谱勒的变化

    偏头痛是神经科门诊的常见病,多见于青壮年,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为此,我们收集了50例偏头痛病人,同时进行了听觉诱发电位(BAEP)、经颅彩色多谱勒(TCD)检测,以观察其变化,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云霞;张惠丽;谢东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大鼠半脑照射后海马细胞外液谷氨酸含量的变化

    目的:探讨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机制.方法:用在体微透析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鼠半脑照射后测定海马细胞外液谷氨酸含量.结果:发现半脑照射后半个月照射侧谷氨酸含量上升,并与剂量相关,15 Gy组和30 Gy组与未照射侧相比有显著差异.照射后3个月恢复正常.结论:认为谷氨酸神经递质的变化可能是放射性脑损伤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者:李学忠;包仕尧;田野;张志琳;邵国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石蜡线栓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目的:探讨石蜡线栓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效果.方法:120只Wistar大鼠分为石蜡组(组1,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组1a和组1b)及硅胶组(组2),比较拔出线栓的形态、栓塞成功例数、灌洗效果、梗死体积、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组2梗死体积显著减少(P<0.01),组1 a灌洗效果好(P<0.01);组1 b的平均手术时间短(P<0.01),但出血量多(P<0.01);组2的栓塞成功率低(P<0.05).结论:石蜡线栓使模型的成功率提高;从ECA进入并结扎PPA的术式出血减少,灌洗效果好、可靠.

    作者:蒋祝昌;毕桂南;石胜良;王耀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管紧张素原及其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GT)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57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CI)、52例腔隙性梗死(LI)、43例高血压患者以及65例对照者分析AGT基因第2外显子T704C及C521T多态性,并检测血AGT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结果:ACI患者急性期血AGT浓度[(194.47±43.83)ng·L-1]显著高于恢复期[(163.45±42.64)ng·L-1]及健康对照者[(159.34±45.24)ng·L-1](P均<0.05).ACI组704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高,与血浆AGT浓度升高相关联:LI组中521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高血压患者(P均<0.05).结论:ACI急性期血AGT浓度应激性升高.AGT基因704C等位基因与ACI发病相关联,而521T等位基因与LI相关联.

    作者:张颖冬;葛剑青;石静萍;钱敏;刘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GM1协同治疗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对象与方法选择1998年11月-2003年5月我院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48 h)病人48例,均为重症脑梗死病人,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标准,并行头CT及MRI检查确诊,且临床神经功能评分》20分.

    作者:闫晓波;俞春江;温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发作性运动障碍

    本文阐述发作性运动障碍的临床概念和发病机制的探索.以供大家讨论.

    作者:蒋雨平;王坚;苏惠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变化与病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比较复发-缓解型MS(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RRMS)患者急性期及经大剂量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缓解期血清UA值,并与其他非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non-inflammatory neurological disease,NIND)作对照,同时对比治疗前后头颅MRI增强检查情况.结果:RRMS患者急性期血清UA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及NIND组,缓解期血清UA值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头颅MRI显示病灶明显强化,治疗后强化病灶显著减少,同时伴随着UA水平回升,临床症状改善.结论:血清UA水平变化与MS患者病情变化相关,UA可作为观察MS病情活动性及激素疗效的指标之一.

    作者:赵红如;董万利;方琪;倪建强;蒋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配合亚低温治疗疗效观察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体温控制在32~34℃的亚低温对脑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不但能减轻脑损伤后的病理损害程度,而且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显著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我们在成功的应用于重度颅脑损伤的基础上,于2000年8月-2002年12月对3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早期配合应用亚低温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东;何德喜;冯国庆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托吡酯对癫癎大鼠海马细胞外液氨基酸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托吡酯对癫癎大鼠海马区细胞外液氨基酸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戊四氮(PTZ)致癎模型,大鼠癫癎发作后连续给予托吡酯(TPM)80 mg·kg-1·d-1和卡马西平40 mg·kg-1·d-1,共14 d.以TUNEL方法标记DNA片段,原位检测海马凋亡的神经细胞.脑内微透析技术采集大鼠海马细胞外液,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TPM组、卡马西平组与对照组比较,凋亡细胞数存在显著差异(P<0.001),TPM组与卡马西平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TPM可明显升高海马细胞外液γ-氨基丁酸(GABA)水平,并降低谷氨酸(Glu)浓度.结论:TPM可减轻大鼠癫癎发作后的神经元损伤,这种作用可能是氨基酸变化的结果;但在我们的实验中,没有发现TPM对癫癎后脑损伤比卡马西平有更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徐元;包仕尧;李文;张志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多巴胺转运体显像对老年人帕金森病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探讨99mTc-TRODAT-1 SPECT多巴胺转运体(DAT)显像对老年帕金森病(PD)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9例老年PD患者,12例老年健康志愿者行99mTc-TRODAT-1 SPECT DAT断层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测定纹状体与小脑部位DAT比值.结果:老年早期PD患者(Hoehn-Yahr分级Ⅰ级)起病肢体对侧纹状体DAT特异性摄取(左侧:1.25±0.10,右侧:1.32±0.06),与正常老年人(左侧:1.74±0.13,右侧:1.69±0.08)相比,有显著性的降低(P<0.01).结论:99mTc-TRODAT-1 SPECT DAT显像有助于老年PD的早期诊断.

    作者:罗蔚锋;刘春风;包仕尧;唐军;吴锦昌;刘增礼;傅渝;邵国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Fisher综合征的研究

    1956年Fisher首先报道了3例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及腱反射消失的病人[1],之后有类似的病例报告,被命名为Fisher综合征,Fisher综合征被认为是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一种特殊型.文献报道Fisher综合征占GBS的0.8%.近年国内有少量病例报告,现将我们诊治的2例及复习国内报告的32例[2~6]病人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

    作者:张敬军;牛敬中;赵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肿瘤坏死因子与重症肌无力

    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各种生物活性已被鉴定,并对TNF的基因及基因多态性有一定的阐述.经发现重症肌无力的发病、临床表现及预后均与TNF有一定的关系,本文就此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涂江龙;任惠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偏头痛的药物治疗进展

    偏头痛的治疗个体化非常重要.麦角胺药物的不同剂型针对不同患者疗效有所差异.曲普坦药物的使用使偏头痛的治疗有了革命性的发展.目前共有7种曲普坦类药上市,它们各有其药动学、作用位点、剂型及疗效等特点.

    作者:肖剑平;托亚;朱沂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脑结核瘤的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

    目的:分析脑结核瘤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及治疗效果.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多发性脑结核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例脑内结核瘤粟粒样分布,病灶多达15个以上,同时累及大脑、小脑及脑干,抗结核治疗后病灶缩小,数目明显减少.结论:脑结核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抗痨效果综合判定.药物治疗是有效的,但需长程、规则.

    作者:周玲;任传成;余桂军;倪冬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氟桂利嗪对癫癎鼠癎性发作和脑电活动的影响

    目的:研究氟桂利嗪对青霉素致癎大鼠癎性发作和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用60只Wistar大鼠分4组,即对照组及氟桂利嗪10、20、40 mg·kg-1组,2 h后对照组和各实验组给同样剂量青毒素300 万U·kg-1腹腔注射,观察大鼠行为表现及EEG改变.结果:氟桂利嗪能明显降低青霉素致癎大鼠癎性发作程度,明显缩短癎性发作持续时间,显著延长癎性发作的潜伏期,明显提高存活率;明显延长大脑皮质、海马癎性放电潜伏期,缩短其持续时间,明显减少癎性放电的数量.结论:氟桂利嗪对青霉素致癎大鼠的癎性行为和大脑皮质、海马的癎性电活动均有抑制作用.

    作者:单士海;伍国锋;郭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GIRK1在颞叶癫癎大鼠海马齿状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GIRK1在颞叶癫癎大鼠海马齿状回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70)与对照组(n=42),同时建立海人藻酸(KA)颞叶癫模型.选取KA腹腔注射后3、6、12、24、48 h,7、30 d为研究的时间点.用原位杂交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齿状回GIRK1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海马齿状回GIRK1 mRNA表达在致癎后6 h较对照组减少,而在致癎后至7~30 d较对照组增高.结论:在颞叶癫癎的不同时期海马齿状回GIRK1表达的变化反映出颞叶癫癎的复杂性.

    作者:龙小艳;肖波;杨期东;李国良;李蜀渝;王煜;李昌琦;刘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托吡酯对戊四氮诱导的癫癎大鼠海马神经元bcl-2、bax基因表达的调控

    目的:探讨托吡酯对戊四氮癫癎模型大鼠大脑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戊四氮组(24只);托吡酯预处理组(24只).癫癎发作后分别于6、12、48 h后处死取脑,进行HE染色和bcl-2、bax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癎性发作后海马HE染色显示;戊四氮组CA1、CA3和DC区神经元变性及坏死较托吡酯预处理组显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托吡酯预处理组bcl-2 12和48 h在CA1、CA3和DC的表达强于戊四氮组,而bax在上述时段的表达则较戊四氮组弱.结论:托吡酯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推测可能与其增强大鼠海马神经元bcl-2基因表达,降低bax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张涛;鹿伟;唐吉友;迟兆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大鼠脑创伤后脑组织中促炎症因子和抗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大鼠脑创伤后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8和抗炎症细胞因子IL-10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方法:①采用气体冲击致大鼠局部脑创伤模型;②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③采用放射免疫检测(radioimmunoassay,RIA)技术测定假手术组和创伤组大鼠脑组织内TNF-α、IL-6、IL-8和IL-10在各时段的含量.结果:①脑创伤组与假手术组比较,TNF-α、IL-8和IL-10从3 h,IL-6从24 h开始,含量显著性升高,并均持续较长时间(本实验为168 h);②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与抗炎症细胞因子IL-10呈相关性.结论:促炎症和抗炎症细胞因子均参与了继发性脑损伤,其具体作用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作者:包长顺;夏佐中;王强;李映良;梁平;翟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