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杨术真;李丽娜;唐宗椿;原亚文;杨喜民;李栓德

关键词:脑损伤, D-二聚体, 动态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伤后第1、3、7天的外周血液中DD含量变化.结果:伤后当日患者血浆DD(5.17±0.78)μg@mL-1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l,伤后3 d时DD继续升高(8.83±0.88)μg@mL-1,第7天趋于下降(6.06±0.62)μg@mL-1;DD升高的幅度与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论:颅脑损伤的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动态检测血浆DD含量变化有助于了解颅脑损伤的演变过程,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利噜唑拮抗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对中脑原代细胞的毒性作用

    目的:研究左旋多巴(L-DOPA)和多巴胺(DA)对大鼠胚胎中脑原代细胞的毒性损害以及利噜唑拮抗L-DOPA和DA的毒性作用.方法:通过体外大鼠胚胎中脑原代细胞培养,采用MIT细胞活性和[3H]DA摄取率检测中脑原代细胞的存活数和DA能神经元的[3H]DA摄取功能.结果:当L-DOPA和DA浓度增至500μmol@L-1时,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均呈剂量依赖性.当L-DOPA和DA浓度分别增至1 mmol@L-1和200μmol@L-1时,[3H]DA摄取率明显下降(P<0.05),均呈剂量依赖性.利噜唑2~10μmol@L-1能抑制L-DOPA和DA对细胞存活率和[3H]DA摄取率的影响(P<0.05).结论:大剂量L-DOPA和DA(≥500μmol-L-1)对中脑原代细胞产生毒性损害,利噜唑能拮抗L-DOPA和DA对中脑原代细胞的毒性效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肖勤;陈生弟;费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Bcl-2 antisense注射对脑缺血后DNA修复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Bcl-2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侧脑室微量注射、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焦油紫染色法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上,观察Bcl-2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s,antisense ODNs)对DNA修复基因ERCC1(excision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1)表达的影响.结果:antisense ODNs能抑制缺血周边工区Bcl-2的表达(P<0.01),加重该区域脑缺血损伤.同时,ERCCl的表达也有下降的趋势(P=0.087),而且,在Bcl-2表达的区域,也有ERCCl的表达.结论:Bcl-2对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与调节脑细胞内源性的DNA修复有关.

    作者:毛力真;张玲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成年大鼠脑创伤后脑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

    目的:研究液压冲击性脑损伤后成年大鼠脑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时程和空间分布的变化.方法:制作液压冲击性脑损伤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动态检测内源性bFGF的变化.结果:在正常脑组织中,bFGF免疫活性低水平表达,且主要位于胶质细胞核及神经元细胞质中.液压冲击伤后bFGF免疫活性增强,聚集核周边.此外,部分bFGF免疫活性聚集于神经元周围间隙中半定量分析显示液压冲击伤后3 d,大脑皮质bFGF阳性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4.8倍;伤后7 d,bFGF免疫活性达高峰,伤后30 d消失.结论:液压冲击伤后,损伤的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暂短地合成bFGF,并以旁分泌和自分泌形式起作用.

    作者:张相彤;王忠诚;董丽萍;张亚卓;戴钦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人α7nAChR的克隆、测序及可变剪接

    目的:克隆人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亚单位全长cDNA,为研究α7在Alzheimer病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PCR技术扩增人海马α7 cDNA,并进行克隆,酶切验证和测序.结果:成功扩增出人全长α7cDNA,测序证实与基因库中人α7(GI:1458119)序列完全一致,同时发现了两种α7的可变剪接形式.结论:人脑中可能存在3种不同的α7基因表达类型.

    作者:卢家红;吕传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凝集素Agrin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分化

    重点综述了凝集素(Agrin)的结构、表达、信号通路以及其结合蛋白在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分化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任明山;任惠民;吕传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脑梗死后癫癎发作

    为探讨脑梗死与继发性癫癎的关系,现将我科自1990年1月~2001年12月住院并经头颅CT扫描证实的脑梗死患者588例中,继发癫癎的52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志伟;晏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尿失禁与脑血管意外

    尿失禁是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后遗症,其发生率为37%~58%.尿动力学研究有助于了解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的功能状态,指导治疗;另外尿失禁的发生及恢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又是判断远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苏雅茹;蒋雨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神经节苷脂GM1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资料与方法1999年1月~2000年5月我科住院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经脑CT及腰穿检查确诊.治疗组16例,对照组20例.

    作者:张蓓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褪黑素对FeCl3致癎大鼠行为及脑电图的影响

    目的: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T)对FeCl3致癎动物模型脑电图和行为改变的影响.方法:通过皮质内注射FeCl3制备癫癎动物模型.32只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即对照组、MT 0.03mmol@kg-1组、MT 0.1 mmol@kg-1组,MT 0.3 mmol@kg-1组,每组8只动物.观察大鼠行为表现及EEG改变.结果:0.3 mmol@kg-1组可延长癎样放电的潜伏期,减少癎性放电总时间及长程发作次数、降低癎性行为评分.结论:褪黑素可抑制铁剂诱导的癎性活动和癎性放电.

    作者:汤业磊;潘以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海风藤提取物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海风藤提取物对鼠脑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并与传统的PAF受体拮抗剂银杏苦内酯相比较.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和TUNEL方法,观察各实验组鼠脑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的凋亡,并结合电镜观察缺血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假手术组仅有极少量神经细胞凋亡;缺血90min再灌注12、24h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增多;海风藤提取物、银杏苦内酯治疗组于相同时限内细胞凋亡较缺血/再灌组显著减少.结论:海风藤提取物与传统PAF受体拮抗剂银杏苦内酯均能明显减少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的凋亡数量,减缓缺血区神经元损害,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王雪松;王伟;阮旭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以癫癎发作为首发症状的肥厚性硬脑膜炎1例

    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HCP)是以颅内硬脑膜增厚为特征的一种罕见疾病.现报告以全身强直性癫癎发作为首发症状的HCP 1例.患者,男,21岁,因阵发性意识不清伴全身强直发作半年,持续性严重头痛5 d于2002年4月30日入院.MRI示增厚的大脑顶颞叶硬脑膜和小脑幕呈条带状强化信号,筛窦、上颌窦、蝶窦炎症.诊断为肥厚性硬脑膜炎.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Methylprednisolne pluse therapy,MPPT)和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后症状迅速改善.MRI是诊断HCP的主要手段,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治疗有效.

    作者:杨任民;石元洪;胡纪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百草枯致小鼠黑质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探讨百草枯致小鼠黑质细胞死亡的方式及神经毒性机制.方法:C57BL小鼠口服百草枯不同时间后采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及TUNEL法、流式细胞仪、透射电镜检测黑质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现象.结果:TH免疫组化及TUNEL双标染色检查示C57BL小鼠暴露于百草枯后2周后黑质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即有凋亡样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小鼠于暴露百草枯1个月时凋亡细胞数多,与对照组相比,P<0.001;2个月时有所减少,但仍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鼠暴露于百草枯一定时间后可引起黑质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凋亡,这可能是百草枯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丁正同;任惠民;蒋雨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颞叶癫癎的病理

    简明介绍颞叶癫癎的病理改变,重点介绍内侧颞叶硬化和双重病理改变,强调致癎灶、异常灶和病理灶之间的关系是揭示致癎原理的关键.

    作者:张玉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脑出血微创碎吸术中软硬管应用的研究

    就颅脑微创碎吸术中应用硬管、软管两种通道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华;林建辉;谭晓帆;李运德;翁建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雌激素、褪黑素对Aβ诱导的大鼠海马的神经损害的影响

    目的:探讨雌激素(Estrogen,E)、褪黑素(Melatonin,MT)对β淀粉样蛋白(Beta-amyloid,Aβ)注入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ms,DG)诱导的神经损害的影响.方法:将老年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生理盐水(NS)对照、正常+Aβ、雌二醇(E2)+Aβ、MT+Aβ、E2+MT+Aβ组,将体外孵育的Aβ1-40注入海马DG分子层后,E2、MT注射组立即分别皮下、腹腔注射E210μg、MT0.5 mg@100 mg-1体重,持续7 d,观察海马DG神经病理损害情况.结果:假手术组无海马DG损害,NS组仅针道处海马CA1锥体细胞带略有紊乱、中断、胶质细胞少量,两组偶有细胞凋亡.Aβ诱导的海马DG细胞带的受损长度、胶质细胞增生数及细胞凋亡,在正常+Aβ、E2+Aβ、MT+Aβ、E2+MT+Aβ各组依次显著减少(P<0.01),前两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系数(r1)=0.914(P<0.01),后两变量之间τ2=0.956(P<0.01).结论:Aβ注入海马DG可导致神经毒性,细胞凋亡参与了神经毒性过程,其神经毒性与胶质细胞增生成正相关;E2、MT可显著减轻Aβ神经毒性,而且E2+MT>MT>E2,其影响与E2、MT可减轻胶质细胞增生有关.

    作者:李岩;陈俊抛;张建国;孔庆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男性与癫癎

    从癫癎发病及抗癫癎药物(AEDs)与男性激素、性功能、生殖、发育等问题的关系以及对男性癫癎病人性功能障碍的诊断及治疗等角度作一综述.

    作者:陈云春;黄远桂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永生化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在体外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癌基因转导入神经干细胞可实现神经干细胞的永生化.将其植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可逐渐分化为神经系统的3个基本谱系: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永生化神经干细胞由于它的克隆性、均一性以及更快的分裂速率,很适合做体外转基因载体.

    作者:王彬;杨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人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病的随机双盲研究

    目的:观察人神经生长因子(hNGF)治疗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病(DP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研究,48例DPN病人随机分为2组:hNGF组24例,每日给予hNGF 4 mL(1 000 u),肌注:对照组24例,每日给予安慰剂4 mL,肌注,疗程均为12周.结果:hNGF组治疗12周后,患者MDNS和自觉感觉障碍有效率分别为73.83%和83.33%,明显高于安慰剂组.治疗结束后4及12周,其有效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hNGF治疗DPN有效且安全.

    作者:张云云;苏雅茹;杨莉芹;蒋雨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实验性内囊出血后脊髓前角缝隙连接对肌痉挛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缝隙连接(gapjunction,GJ)对肌痉挛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脑内注入法制备大鼠内囊出血致肌痉挛模型,检测皮质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连接蛋白Cx32的改变.结果:大鼠内囊出血后病灶侧MEP波幅较对侧显著降低(P<0.01),且出血后1周病灶侧波幅较出血前显著降低(P<0.01);MEP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脑出血后第1周,左侧脊髓灰质前角GJ蛋白Cx32显著升高,同时动物肌痉挛状态明显加重.结论:内囊定向的脑出血模型引起内囊损伤侧MEP波幅明显降低、潜伏时延长,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GJ数量增多.

    作者:蒋晓江;李书林;姚国恩;许志强;刘娟;张远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脑出血的大鼠模型

    目的:研制用于脑出血手术治疗的大鼠脑出血模型.方法:大鼠尾动脉插管抽取新鲜自体动脉血,在立体定向仪下,将100μL血分3次注入右侧脑尾壳核.结果:通过脑实体标本切片及MRI显示,脑内所形成的血肿的形态、大小、部位基本相似,未见脑室出血及硬膜下血肿.结论:尾动脉置管抽血,将100μL自体动脉血分3次匀速注入大鼠脑尾壳核,所形成的血肿稳定、重复性好,是研究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理想模型.

    作者:夏鹰;陈衔城;季耀东;宋后燕;任军;宫晔;符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