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8-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奚勇强;盖红梅;彭小莲

关键词:抗菌药, 合理用药, 数据收集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规范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对2008-2010年住院病历共3296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0.4%,使用率高的前3位依次为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分别为82.6%、42.6%、11.0%.其中单一用药占48.0%,二联用药占48.6%,三联用药占3.4%.不合理用药占12.6%.结论 我院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情况,应制定相应措施,以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是医院感染中常见的感染类型,导尿或留置导尿管,可致尿路黏膜损伤,破坏尿道黏膜屏障,将细菌带入尿路,易引发尿路感染.本研究探讨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及护理.

    作者:张慧琴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新生儿肺炎的治疗及护理措施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炎患儿的治疗及护理措施,观察其临床疗效,为临床上选择适合的治疗和护理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10月-2011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84例新生儿肺炎患儿,均采用沐舒坦静脉滴注进行治疗,治疗后将8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42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肺炎的专项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的恢复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和患儿胸部听诊改善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新生儿肺炎患儿应用沐舒坦静脉滴注进行治疗,其疗效较好,治疗后采用肺炎专项护理,其有效率、住院时间等均好于常规护理组,将肺炎专项护理运用到新生儿肺炎患儿的康复过程中,改善了患儿的恢复情况,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娜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计算机管理在我院药房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卫生院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研究介绍了卫生院药房管理中计算机系统的设置运行及应用效果.

    作者:关新亚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辅助诊断方法.方法 查阅近十年相关文献,并结合经手术证实的5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X线、椎管造影、CT进行分析.结果 X线的符合率为48.9%,椎管造影的符合率为88.9%,CT的诊断符合率为95%,椎管造影+CT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各种检查均有局限性,应结合症状和体征确诊.

    作者:钱华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12月在我院治疗慢性妇科炎症患者112例,分别使用单纯西药和中西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中西药联合治疗总有效率为86.2%,单用西药治疗疗效为43.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物联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温燕逖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早期乳腺癌30例的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的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改良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7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改良根治术,治疗组采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改良根治术.结果 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乳腺癌的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改良根治术能有效减少创伤,美容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永成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流式细胞术分析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特点

    目的 观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免疫分型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5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型;结果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抗原表达率以CD33为高(99.6%),其余依次为CD117(98.7%)、CD123(97.5%)、CD13(92.2%)、MPO(91.0%) 、CD34(66.3%)、HLA-DR(66.1%)、CD7(47.2%)、CD38(40.0%)、CD56(36.4%)、CD64(31.1%)等,其中CD14仅表达于M4、M5;结论 流式细胞术可准确、客观对白血病免疫分型,对治疗、预后以及微小残留病变监测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茜;陈建安;朱学海;王前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种植修复的研究进展

    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ectodermal dysplasia,ED)是一种以毛发、汗腺、牙齿等外胚层来源的组织发育不全或形态缺陷为特征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也可伴随中胚层来源的组织发育障碍.目前认为种植义齿修复是终理想修复方式,但也存在着种植时机的选择,患者年龄小,价格昂贵等问题.

    作者:李小菊;李军;王丽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我院2009-2011年麻醉药品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我院麻醉药品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麻醉药品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收集我院2009-2011年麻醉药品的使用数据,采用频度分析法,对我院麻醉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我院麻醉药品用药金额逐年增加,麻醉药品的使用趋于多元化,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的用药频度始终位于前列,新购入品种舒芬太尼注射液的使用频度逐年增加.结论 我院麻醉药品的应用基本合理,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使其更安全合理.

    作者:谢晶;詹雯雯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卡铂腹腔化疗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卵巢癌是常见的引起女性死亡的生殖道肿瘤,其恶性程度高.现如今,腹腔化疗广泛应用于腹腔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

    作者:薛萍萍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及两者联用在机械通气镇静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 对异丙酚、咪达唑仑及两者联合应用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以寻找较好的镇静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在ICU行机械通气需要镇静的患者69例,随机分3组,每组各23例.异丙酚组(P组),先静注负荷量1~3mg/kg,后微量泵维持0.5~4mg/(kg·h);咪达唑仑组(M组),静注负荷量0.03~0.1mg/kg,后以0.03~0.2mg/(kg·h)的剂量维持;异丙酚 + 咪达唑仑联合用药组(P+M组),先静注咪达唑仑 0.05mg/kg,然后丙泊酚1mg/kg镇静诱导,维持用咪达唑仑 0.08mg/(kg·h) + 丙泊酚 1~2mg/(kg·h),治疗过程中,随时调整药物剂量,以Ramsay镇静评分Ⅲ~Ⅳ级为镇静目标.观察并记录药物起效时间、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遗忘率及镇静前后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 (MAP)、呼吸 (RR)、血氧饱和度 (SpO2)变化、不良反应及每日治疗费用.结果 与M组比较,P+M组在药物起效时间,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苏醒后大多数患者仍呈嗜睡状态,P组较少;在镇静期间,P组有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的情况发生,P+M组进入平衡镇静深度后血流动力学基本保持稳定(P<0.05 );P+M组的费用低于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组、M组、P+M组分别有 68%、98%、90%患者产生遗忘.3组均无恶心、呕吐发生.结论 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异丙酚和咪达唑仑联用可利于两者的协同作用,减少了各自的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和镇静治疗费用,又达到同样的镇静深度,是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者:茹晃耀;劳志刚;戴良成;王素宁;吴昊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社区医疗中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的治疗与康复护理

    目的 分析社区医疗中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治疗康复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术后早期康复干预;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治疗和护理.比较两者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疗效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疗效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是减少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手段,临床应该加以重视并推广应用.

    作者:李晓峰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处方质量管理与分析

    处方是指由注册的职业医师和职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处方具有法律性、技术性和经济性.医师所开具处方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经济.身为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着所有处方的审核、调配、核对.为保障患者用药的合法权益及生命安全,我们应当严格依照<处方管理办法>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段红珍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复方血栓通胶囊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 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均给予糖尿病教育,控制饮食,胰岛素或药物严格控制血糖稳定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复方血栓通胶囊与甲钴胺片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59.7%(P<0.05);肌电图检测相关神经治疗前后传导速度,治疗组前后有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复方血栓通胶囊与甲钴胺片联用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疗效明显且安全.

    作者:王妮娜;曾晓聪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C反应蛋白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研究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感染性疾病儿童的血液标本200例,根据血常规、血培养和临床诊断将病例分为细菌感染组(Ⅰ组)和病毒感染组(Ⅱ组),检测两组血清CRP的浓度.结果 Ⅰ组的血清CRP浓度为(76.8±10.5)mg/L,明显高于Ⅱ组的(9.2±2.1)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结论 CRP检测可作为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指标,为临床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积极有效依据.

    作者:张杰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绝对卧床期间的舒适护理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研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将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实施舒适护理,使患者达到心理、生理、社会的舒适.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降低.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绝对卧床期间实施舒适护理,有助于降低因体位改变引起的生命体征变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剑英;王丽萍;朱改平;张秀梅;张瑜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2008-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规范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对2008-2010年住院病历共3296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0.4%,使用率高的前3位依次为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分别为82.6%、42.6%、11.0%.其中单一用药占48.0%,二联用药占48.6%,三联用药占3.4%.不合理用药占12.6%.结论 我院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情况,应制定相应措施,以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作者:奚勇强;盖红梅;彭小莲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麻疹24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目前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为有效降低麻疹发病率提供防治对策和依据.方法 对我科2010-2012年诊治的24例麻疹患儿进行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与麻疹疫苗未规范性接种过或接种麻疹疫苗后抗体滴度下降等因素有关;8个月以下儿童发病率在上升,可能造成的原因是婴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细胞免疫功能差,病毒毒力较强.小婴儿患麻疹后CD+4、CD+8比值明显降低,机体处于免疫抑制及失调状态.结论 麻疹临床症状已不典型,极易漏诊和误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临床效果好;建议加强儿童计划免疫,应加紧对麻疹疫情的监测和研究,防止发生大的暴发流行.

    作者:张恒梅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

    目的 分析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5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照患者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5例不良反应发生共涉及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其中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多,明显高于其他种类(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多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明显高于其他临床反应(P<0.05);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口服给药途径(P<0.05).结论 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活性强,应充分重视其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丘志光;范雪燕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 构建不同血管通路,并通过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结果进行充分性和并发症发生率的讨论,为患者寻找安全、理想的血液透析通路方案.方法 随机选取2008-2010年建立了长期血管通路并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通路、移植血管(PTFE)通路、颈内静脉带袖套隧道导管(CTC)通路,分别计算Kt/V值,比较3种血管通路的栓塞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在70例患者中,经AVF透析者52例,经PTFE透析者7例,经CTC透析者11例.AVF组患者年龄、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PTFE组和CTC组(P<0.01);AVF组患者的血管通路栓塞率明显低于PTFE组(P<0.01);3种血管通路透析患者的Kt/V值均>1.2,其中AVF组值高.结论 AVF、PTFE、CTC这3组不同血管通路,都能满足患者透析需要,能够过滤肾衰尿毒症患者血液中的毒素,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需要,选择合理的血液透析通路,并适时加以调整,可有效减少栓塞及感染并发症.

    作者:王昌盛;杨泽曼;陈常梅 刊期: 2012年第15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