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帕病2号方对帕金森病大鼠的保护作用

文晓东;雒晓东;王春玲

关键词:帕金森病, 帕病2号方, 抗氧化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帕病2号方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抗氧化作用.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纹状体两点注射法造成左侧纹状体损毁模型,ip阿朴吗啡(APO)诱导并诊断大鼠旋转行为,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帕病2号方高、中、低剂量组(32.0,16.0,8.0 g·kg-1)、美多巴组(0.075 g·kg-1)、模型组,连续ig4周,同时设立正常组,正常组与模型对照组给予等容积蒸馏水;应用比色法测定大鼠纹状体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ip APO诊断大鼠旋转行为的变化.结果:神经行为学方面,模型组大鼠治疗前后旋转圈数无显著差异,帕病2号方高、中剂量组大鼠旋转圈数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5),且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美多巴组大鼠旋转圈数亦明显减少(P<0.05).模型组MDA( 13.48±3.71) nmol·mg-1明显升高,GSH-Px,SOD(497.48 ±72.61) NU·g-1,(113.11±8.08)U·mg-1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或P<0.01);帕病2号方高、中剂量组可明显降低MDA(9.29±3.25),(9.62±2.78 )nmol·mg-1,提高GSH-Px,SOD活性[分别为(612.53±53.20),(637.03±133.21)NU·g-1及(123.93±9.84),(120.21±10.63)U·mg-1](P<0.05);低剂量组仅GSH-Px增加(573.19±54.86 )NU·g-1,MDA,SOD则无显著改变.美多巴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改善.结论:帕病2号方明显改善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并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相关文献
  • HPLC测定头花蓼及制剂热淋清颗粒中没食子酸的含量

    目的:建立头花蓼及热淋清颗粒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DiamonsilTM(钻石)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N,N-二甲基甲酰胺-冰醋酸(1∶95∶3∶1),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72 nm,柱温25℃.结果:没食子酸在0.139 6-1.3960μg线性良好(r =0.999 97).头花蓼平均回收率99.35%,RSD为2.61%,热淋清颗粒平均回收率97.86%,RSD为0.73%.结论:该法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用于控制头花蓼药材及其单方制剂热淋清颗粒的质量.为头花蓼药材规模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王爽;张丽艳;谢宇;潘雯婷;李孟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归脾汤对雷公藤醇提物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建立雷公藤醇提物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进而探讨中医经典方剂归脾汤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归脾汤低、中、高剂量组(4.5,9,18 g·kg-1).分别以相应剂量连续ig5 d后,再以雷公藤醇提物(3.2 mg·kg-1)ig3 d造模.检测大鼠肝病理组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SOD,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5),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脏病理呈脂肪性病变,肝细胞浑浊.与模型组相比,归脾汤各组均可有效降低血清ALT,AST,MDA水平(P<0.05),提高GSH-Px水平(P<0.05),中、高剂量还可提高SOD水平(P<0.05);归脾汤各组肝脏病理损伤与模型组相比较均有所减轻.结论:归脾汤对雷公藤所致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而且急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与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周文静;柴智;王永辉;闫润红;周然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青蒿素自乳化制剂的设计、优化及质量评价

    目的:设计并优化青蒿素自乳化制剂工艺,并对其进行体外质量评价.方法:通过测定青蒿素在不同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选择辅料.在三元相图的基础上,利用星点设计法优化青蒿素自乳化处方.以外观、溶解度、乳化时间、乳化后粒径和多分散系数为评价指标对青蒿素自乳化制剂进行质量评价.结果:青蒿素自乳化制剂佳处方为中链甘油三酸酯-聚山梨醇酯-80-无水乙醇质量比31∶37∶20,外观透明均一,粒径234.7 nm,多分散系数0.235,溶解度2.775 g·L-1,乳化时间25 s.结论:青蒿素自乳化制剂工艺简单、性质稳定的,各项理化性质良好.

    作者:张小梅;王云红;杨荣平;梁旭明;林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火麻仁油对衰老模型小鼠皮肤相关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火麻仁油对衰老模型小鼠皮肤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D-半乳糖颈背部皮下注射(sc)复制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造模1h后各给药组灌胃(ig)给与不同剂量试验药物,共42 d,同时分别观察火麻仁油高、中、低剂量(12.0,6.0,3.0 mL·kg-1)对衰老模型小鼠皮肤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脂褐质(Lpf)、羟脯氨酸(Hyp)、皮肤水分含量的影响;对比各组实验动物相同部位皮肤的组织病理学形态,表皮及真皮厚度,真皮胶原纤维排列松密情况、弹力纤维面积及形态的差别变化.结果:火麻仁油高剂量组MDA,LPf平均含量分别为7.13 nmol·mg-1和0.83 μg· g-1,中剂量组MDA平均含量为7.29 nmol·mg-1,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高、中剂量组SOD活性平均值分别为21.95 U·mg-1和21.45 U·mg-1;而Hy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8.31 μg· mg-1和7.92 μg· mg-1,它们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 <0.01,P<0.05);高、中剂量组也显著升高皮肤水分的水平(P<0.01~P<0.05),低剂量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火麻仁油能改善和促进衰老模型小鼠毛发的生长,病理观察真皮厚度和毛囊数均有增加;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的数量和形态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火麻仁油能够对模型小鼠发挥抗皮肤衰老和抗氧化作用.

    作者:李寒冰;马永洁;苗静静;张娟;任汉阳;李根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止嗽青果丸质量控制

    目的:为了提高止嗽青果丸的质量标准,建立止嗽青果丸质量控制的定性与定量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西青果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4∶1)、麻黄以三氯甲烷-甲醇-浓氨水(20∶5∶0.5)为展开剂进行色谱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量分析,以乙腈-0.1%磷酸溶液[ 5∶95(内含0.1%三乙胺)]为流动相,色谱柱kromasil-C18 (4.6 mm×250mm,5 μm),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5℃.结果;薄层色谱图谱中能清晰检出西青果、麻黄;盐酸麻黄碱进样量在0.085 ~0.4272 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5.88%,RSD 1.17%.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准确、简便,可作为止嗽青果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建伟;王瑞峰;杨爱岗;李军红;邢亚楠;张思巨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配伍合理性

    目的:探讨苦参与白土苓配伍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小鼠体内抑瘤、镇痛、止血、抗炎四种模型,比较复方苦参注射液(含生药15,7.5,3.75 g·kg-1)、苦参注射液(含生药10.5,5.25,2.63 g·kg-1)、白土苓注射液(含生药4.5,2.25,1.13 g·kg-1)与药效的关系.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苦参注射液具有明显的体内抑瘤(高、中剂量)、镇痛(高、中剂量)、抗炎(高剂量)作用和止血作用(高剂量);白土苓注射液仅有一定的镇痛(高、中剂量)、缩短凝血时间(高剂量)作用;苦参与白土苓配伍为复方苦参注射液后,可增强苦参的抑瘤作用(高、中、低剂量),可提高苦参的镇痛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缩短凝血时间(高剂量)和出血时间(高剂量),并提高苦参的抗炎作用(高、中、低剂量).结论:苦参和白土苓配伍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配伍应用具有合理性.

    作者:张志伟;海丽娜;高志远;王金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HPLC测定黄牡丹不同部位中芍药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黄牡丹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考察黄牡丹不同部位中芍药苷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TC-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12∶88),检测波长235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结果:芍药苷进样量在0.40~4.00μg,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A=1095.3 C+31.608(r=0.999 9),平均回收率100.59%,RSD 1.66%.芍药苷在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分布为果实>叶>栓皮>皮部>茎>木部.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芍药苷可作为控制黄牡丹药材质量的一个指标成分.

    作者:冯源;王胤;周浓;姜北;余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分析慢性盆腔炎的用药规律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西药、中成药对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ion,CP1)的治疗规律.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收集治疗CPI的相关文献,运用大型数据库(SQL)对数据进行处理,结合人工降噪,分析西药、中成药对CPI的治疗用药规律.结果:甲硝唑、替硝唑、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等西药依次为治疗CPI文献中出现的高频药物.妇科千金片、康妇消炎栓、桂枝茯苓丸、千金散等依次为治疗CPI文献中出现的高频药物.同时也发现西药、中成药联合治疗CPI的一些规律.结论:利用文本挖掘的方法,从文献报告频数方面呈现了西药、中成药治疗CPI的用药规律,尤其是西药、中成药联合应用很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王妍;郑光;郭洪涛;张弛;姜淼;吕爱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宣痹凝胶贴膏剂中龙胆苦苷、柚皮苷、原苏木素B含量测定

    目的:建立宣痹凝胶膏剂中龙胆苦苷、柚皮苷、原苏木素B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MerckRP-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0~ 33 min,11%乙腈;33~36 min,11%乙腈~20%乙腈;36~67 min,20%乙腈),柱温20℃,流速0.6 mL· min-1,检测波长283 nm,进样量10 μL.结果:龙胆苦苷、柚皮苷、原苏木素B分别在0.014 9 ~0.745 0 μg,0.007 1 ~0.355 0 μg,0.002 2 ~0.107 5 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7% (RSD 2.19%),103.51% (RSD 0.94%),99.58%( RSD 2.49%).结论: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宣痹凝胶膏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刘月环;杜守颖;陆洋;白洁;王玥;李慧云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正交设计法优选复方昆丹胶囊的提取工艺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复方昆丹胶囊中多种成分含量的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优选复方昆丹胶囊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以5,7-二甲氧基香豆素,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及用量等因素的影响,优化提取条件.结果:佳提取工艺条件为8倍量75%乙醇提取3次,每次0.5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多种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均较高,适用于生产.

    作者:朱莹;陈婷;赵瑞芝;阳宇;许平;王智园;黄海定;郑广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RP-HPLC同时测定穿山龙药材中原薯蓣皂苷、甲基原薯蓣皂苷和伪原薯蓣皂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产地黑龙江大兴安岭穿山龙供试品中水溶性皂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RP-HPLC,Diamonsil (钻石)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0℃.结果:原薯蓣皂苷浓度在50 ~ 500 mg·L-1、甲基原薯蓣皂苷在35 ~350 mg·L-1、伪原薯蓣皂苷质量浓度在15 ~ 150 mg·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 =6).方法学考察中各项实验结果的RSD均<3%.结论:方法重复性好,具有良好的回收率,稳定性佳,为穿山龙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作者:于书仪;刘颖;刘树民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HPLC同时测定黄芪白术药对提取物毛蕊异黄酮苷、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含量

    目的:建立黄芪白术药对提取物中毛蕊异黄酮苷、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 3种成分HPLC同步测定新方法.方法:选用Kromasil 100-5C18(4.6 mm×250 mm)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20 nm.结果:毛蕊异黄酮苷、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分别在进样量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 >0.9995,仪器精密度和稳定性RSD均小于2%,3种成分的回收率在97%~103%(n=3).测定了6批白术黄芪药对中的毛蕊异黄酮苷、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含量.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同时定量白术黄芪药对的3种成分.

    作者:张英丰;朱黎霞;梁东辉;吴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柴胡疏肝散不同配伍对柴胡皂苷a溶出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柴胡疏肝散不同配伍对柴胡皂苷a溶出量的影响.方法:采用L8(27)正交设计法,以HPLC-DAD测定各配伍样品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正交设计各因素对柴胡皂苷a溶出率的影响大小为使药>佐药>臣药.单因素对其影响均有显著性差异,交互作用无显著性差异.4组分法中,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药味数分组中,各大组之内不同配伍柴胡皂苷a溶出率不同,各组间溶出率:复方>五五配伍>单煎液>六六配伍、两两配伍>四四配伍>三三配伍.结论:含有白芍、香附、川芎的配伍组中柴胡皂苷a的溶出率较低,含有枳壳和甘草配伍组中柴胡皂苷a的溶出率较高,全方组中柴胡皂苷a的溶出率高.

    作者:王林林;王春艳;张丹参;张万明;王治宝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正交设计法优选解毒通络颗粒提取工艺

    目的:正交试验法优选解毒通络颗粒处方药材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出膏率、丹酚酸B及天麻素为考核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解毒通络颗粒处方药材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解毒通络颗粒处方药材的佳提取工艺为10倍量70%乙醇提取3次,每次提取1.5h.结论: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省时、省工、节能,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为解毒通络颗粒的制剂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韩忠耀;周福军;单淇;刘时乔;侯文彬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体重对糖尿病肾病大鼠尿蛋白检测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体重对实验性糖尿病肾病大鼠尿蛋白检测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n=45)和对照组(NC组,n=27),糖尿病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STZ 60 mg· kg-1.两组大鼠分别在第4,8,12,16周留取24 h尿液,用放免法检测尿白蛋白,监测体重(BW),同时检测肾脏功能和形态.结果:尿白蛋白/肌酐(UACR)在两组间无差异于;尿白蛋白(UTP),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UTP/BW,UAER/BW,UACR/BW在4个时间点DM组高于NC组(P<0.05);5种尿蛋白不同评价指标与肾脏功能形态指标无相关性.结论:体重对糖尿病大鼠UACR的指标评价影响明显.5种尿白蛋白的评价指标在糖尿病肾病早期不能动态完全反映肾脏病理损害变化.

    作者:周淑红;吕宏军;施秉银;崔波;徐利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大果大戟挥发油化学成分

    目的:研究大果大戟Euphorbia wallichii地上部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大果大戟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共分离出25个峰,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质量分数,并鉴定出大果大戟地上部分挥发油中20种主要化学成分,已鉴定出的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28%.结论:大果大戟地上部分挥发油化学成分包含有机酸、烷烃、萜类及其衍生物,萜类主要为倍半萜,其衍生物则主要为酮类,主要化学成分是十六烷酸(60.36%),其次是降姥鲛-2-酮(7.674%)和十四烷酸(5.433%).

    作者:徐文晖;梁倩;刘江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板蓝根不同提取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目的:考察板蓝根不同提取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用大孔树脂和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制备板蓝根3个有效部位:总木脂素、总有机酸、总生物碱部位.结合酶标仪,通过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Fe3+还原能力(FRAP)测定板蓝根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结果:板蓝根颗粒组及各个提取物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氧化效果.其中以总木脂素抗氧化效果佳(DPPH IC50 160.6 mg·L-1;FRAP 0.75 mmol·g-1);其次为板蓝根颗粒组(DPPH IC50 595.97 mg·L-1;FRAP 0.12 mmol·g-1);总有机酸,总生物碱部位效果较弱.结论:测定了板蓝根中不同有效部位的抗氧化活性,初步确定其抗氧化相关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木脂素部位.

    作者:陈瀚;李进;李祥;陈建伟;薛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HPLC同时测定五加生化胶囊中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五加生化胶囊中3种有效成分阿魏酸、绿原酸和异秦皮啶的含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NGLA Venusil XBP-C18(4.6 mm ×25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1.1%磷酸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23,327,343 nm,流速1.0 mL· min-1,柱温25℃,进样量20 μL.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绿原酸、阿魏酸、异秦皮啶之间有良好的分离度,绿原酸(λ=327 nm)线性范围18.14 ~ 108.84 mg·L-1(r =0.9998);异秦皮啶(λ=343 nm)线性范围5.10 ~30.60mg·L-1(r=0.9995);阿魏酸(λ=323 nm)线性范围7.34 ~ 44.04 mg· L-(r=0.999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92±1.751)%,(98.82±1.494)%,(104.0±1.355)%.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为五加生化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可借鉴的分析方法.

    作者:耿放;朱魁元;王发善;邹韬博;李铁男;张宁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GC-MS分析比较栀子炒制前后脂溶性成分变化

    目的:研究栀子在炒黄、炒焦和炒炭后脂溶性成分的变化.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比较栀子及炒制品的脂溶性成分组成和含量变化.结果:栀子不同程度炒制后检测到8个新产生的成分,为醇、烯、呋喃及吡喃酮类;同时有8个酸类、酯类成分检测不到或含量降低;各成分相对百分含量发生不同变化.结论:栀子炒制后脂溶性成分发生变化.

    作者:曹玉娜;宋志前;曾林燕;魏征;张琳琳;刘振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铁包金中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比较

    目的:考察了贵州都匀产铁包金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差异.方法:以乙醇作为回流提取溶剂提取铁包金中总黄酮.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包金中的总黄酮.结果:芦丁标准品溶液浓度在5-30 μg· L-1与吸光度有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011 2X+0.041 9(r =0.999 1),平均加样回收率98.56%,精密度试验RSD值为0.279%,重复性试验RSD为0.634%,稳定性试验RSD 1.49%.以此方法测定,铁包金叶和茎部中黄酮含量分别为12.3%,1.42%,叶中总黄酮含量是茎部的的8.7倍.结论:贵州都匀产铁包金叶和茎部中黄酮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叶部位具有较大的药用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

    作者:毛海立;周德超;龙成梅;杨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