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智玲
目的 调查急性阑尾炎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 对207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依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临床诊断、使用抗菌药物名称(含剂型、规格)、给药途径、用法用量、用药起止时间、手术情况、住院费用、药品费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7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0%,涉及6类22种抗菌药物.以二联用药为主,占71.98%,以第2、3代头孢菌素类联合硝咪唑类为主.用药时间为1~16d平均(5.8±2.3)d;住院时间2~16d,平均4.81d.用药合理性评价:药物选择、给药剂量及术后用药时间的合理率仅为31.40%、19.81%和22.71%,给药时机、术前给药地点、给药途径、病程记录有用药分析等合理率较高.平均抗菌药费为731.62元,占平均总药费的48.23%.结论 急性阑尾炎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给药时机、给药地点及给药途径较合理,但存在预防用药档次偏高、使用疗程过长等问题,应进一步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赵莹;李玉英;关永冠;庞月娥 刊期: 2011年第13期
医院记载了一个单位历史发展的过程,它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客观地反映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条件下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工作等,是历史的见证.随着现代化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置身于医院信息集成系统中,医院档案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医院档案和档案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作者:孟庆勇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评价机械性缝合在预防肺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的应用价值.方法 106例肺切除术患者中,42例采用全层间断缝合法、64例采用一次性国产支气管残端闭合器缝合法进行支气管的闭合.结果 全层间断结节缝合法处理支气管残端42例,术后发生支气管残端瘘2例,发生率为4.8%;一次性国产支气管残端闭合器处理支气管残端64例,术后未发生支气管残端瘘.结论 肺切除术中选择一次性国产支气管残端闭合器缝合法可明显降低术后支气管残端瘘的发生率,充分显示机械性缝合的优越性.
作者:付斌彬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在博莱霉素(BLM)所诱导的肺纤维化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BLM制成大鼠肺间质纤维化模型,观察组13只大鼠气管注入BLM 0.2~0.3ml,对照组5只大鼠气管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并将各组动物处死后提取肺组织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病理定量分析,检测BALF中TGF-<,1>的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TGF-β<,1>水平高于对照组,第7、14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在观察组成纤维细胞(Fb)和肺泡巨噬细胞(AM)中表达于实验第7天显著增强,于实验第14天达到高峰,至第28天有所降低,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TGF-β<,1>在肺纤维化中及其病理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蕾;孙开宇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原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未阶段,长期以来学者都认为无法阻止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病情进展,也无法降低其病死率.但自2002年我国发布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以来,我院对60例此类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临床预后明显改善,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李晓龙 刊期: 2011年第13期
心律失常包括频发房性早搏(房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室性早搏(室早)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等,均可引起患者心慌、胸闷、乏力.胺碘酮是目前已被证明为降低心律失常病死率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笔者于2008年3月-2009年3月使用胺碘酮治疗各种心律失常患者46例,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诗乐 刊期: 2011年第13期
产后抑郁症是女性精神障碍中为常见的类型,是发生在产后的一种以抑郁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患.妊娠对于孕产妇是一次巨大的生理改变和心理应激过程,孕妇心理状态出现一些变化,焦虑和抑郁是心理应激常见的反应[1].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产后抑郁症多在产后2周发病,4~6周症状明显[2].因此,为了保证母婴身心健康,应积极查找原因并加以预防.笔者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预防进行了简单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爱丽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高血糖患者强化降糖与心室重构及炎性因子分泌的相关性.方法 66例患者分为强化降糖治疗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强化降糖治疗组血糖控制在4.4~7.8mmol/L,常规治疗组血糖控制在7.8~11.1mmol/L.观察2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脏超声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室壁运动记分(WMS)情况.结果 治疗后强化降糖治疗组LVEF、LVEDD、WMS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水平与治疗后的hsCRP、LVEF、LVEDD及LVESD均呈直线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73、0.389、0.397、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强化降糖治疗可明显改善AMI高血糖患者的心室重构及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AMI的炎性递质有关.
作者:李爱焕;薛莉 刊期: 2011年第13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为生育期妇女常见的一种良性浸润性疾病,属妇科疑难病之一[1].因此,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发现病情对提高本病的实时干预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彩色超声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作者:张国辉 刊期: 2011年第13期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作用下及存在的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导致越来越多的细菌出现耐药,造成了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困难.细菌耐药性的迅速发展、多重耐药细菌引起的难治性感染已构成高病死率的重要因素.笔者将所参与会诊中的2例难治性感染病例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报道如下,并对其用药进行分析.
作者:高惠;袁勇 刊期: 2011年第13期
20世纪90年代,全国的县级医院药房基本开始实施电脑软件管理.我院药房从1993年开始引入电脑管理,经过不断的升级改造,到现在电脑软件管理才日趋完善.1 药品的分类、分区管理首先,依照传统的分类方法(依剂型、用途、用法、化学结构等)进行分类存放,再利用电脑软件实施分区管理.通过分类、分区管理,方便配方、盘点,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曾庆富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病情相对危重,致死率及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和经济压力[1].我科近年对53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红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对比观察中药红花注射液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的mRNA表达水平及MMP-2/TIMP-2 mRNA比值的影响,初步探讨红花注射液后处理保护I/R损伤心肌的可能性及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在体心肌I/R损伤模型,以缺血(I)30min再灌注(R)30min为观察点,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单纯缺血组(I组)、I/R组、红花注射液低剂量组(L组)、红花注射液高剂量组(H组),每组10只.采用RT-PCR技术榆测各组心肌组织中MMP-2、TIMP-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I组和I/R组心肌组织中MMP-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组(P<0.05),而TIMP-2 mRNA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S组(P<0.05),MMP-2/TIMP-2 mRNA比值明显高于S组(P<0.05);且I/R组MMP-2 mRNA表达水平高于I组(P<0.05),TIMP-2 mRNA表达水平低于I组(P<0.05),MMP-2/TIMP-2比值高于I组(P<0.05).L组及H组与I/R组相比,MMP-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TIMP-2 mRNA表达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MMP-2/TIMP-2 mRNA比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 红花注射液后处理可改善I/R心肌的损伤程度,并可通过调节MMP-2/TIMP-2比值而保护I/R损伤的心肌组织.
作者:王栋;赵恒珂;孙银贵;丁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氨曲南与头孢他啶联合用药在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疗效,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体外实验选用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ATCC27853,利用棋盘法测定分级抑菌浓度(FIC)指数,以判断氨曲南与头孢他啶联合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结果 体外实验中,铜绿假单胞菌的FIC值为2,表明为无关作用.结论 氨曲南与头孢他啶联合用药在体外表现为无关作用,可作为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经验性治疗的参考.
作者:孙金莲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抚触是经过科学指导的、有技巧的抚触,是通过抚触者双手对被抚触者的皮肤和部位进行有次序、有手法技巧的抚摸,让大量温和的良好刺激通过皮肤的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生理效应.现将我院产科2009年1~10月开展新生儿抚触取得的良好护理效果及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魏清芬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阿魏酸钠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将慢性肾小球肾炎4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23例给予阿魏酸钠钠0.3g+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对照组24例给予肌苷0.4g、维生素B<,6>0.2g+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0%高于对照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魏酸钠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泉崧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统计分析2010年住院患者麻醉药品使用情况.方法 采用金额排序法及用药频度(DDDs)排序法,对麻醉药品的用量、销售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吗啡类麻醉药品使用量、频度大,口服给药麻醉药品已超过一半以上.各麻醉药品DUI接近1.00.结论 该院麻醉药品使用基本合理.
作者:唐小荷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改良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价(APACHEⅡ)评分系统在急诊内科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改良APACHEⅡ评分系统对359例急诊内科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生存者改良后APACHE Ⅱ评分为(11.3±6.9)分低于死亡者的(20.5±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后的APACHEⅡ系统与传统A-PACHEⅡ系统同样能够可靠地评估和预测急诊内科疾病,且改良后APACHEⅡ评分系统参数能够快速获得,更能体现急诊抢救患者快捷、高效的特点,适合急诊科应用.
作者:田宝石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评价抗精神病药物利用情况与发展趋势.方法 对2007-2009年该院抗精神病药物的用药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中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金额和数量逐年增长,传统药物增长缓慢,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增长较快.结论 抗精神病药物的利用基本合理,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已成为临床医师的首要选择.
作者:于梅霞;任义胜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肥胖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急性胰腺炎患者48例以体质量指数(BMI)为标准进行分组,分为肥胖组20例和正常组28例.2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同样的常规抗炎、抑酸、抑酶、补液、支持等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临床症状缓解时间、重症胰腺炎的发生率及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肥胖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重症胰腺炎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均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可作为评价急性胰腺炎预后的指标之一,对于肥胖患者的急性胰腺炎要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陈佩;刘锦云 刊期: 2011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