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凝和溶栓结合腔静脉滤器植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分析

刘爱军

关键词:血栓, 静脉, 下肢, 腔静脉滤器, 抗凝, 溶栓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病,约有1/3患者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经皮腔静脉滤器植入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发生[1],降低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率[2].本资料回顾性分析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营养管理

    血液透析是患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当患者进入规律血液透析治疗后,饮食的限制与血液透析前的肾功能衰竭有明显的不同.需要不断地调配饮食,增加营养,以避免或减轻营养不良,补充和调节体内由代谢紊乱和内分泌不足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关于饮食与营养的管理问题,主要取决于残存肾功能、尿量和血液透析频率[1].我院血液透析室对2008年3月以来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9例进行了有效的饮食管理,效果良好,现将管理方法 和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聂玉梅;钱丽琴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院外急救患者安全转运措施探讨

    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发实施,杜绝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成为医院当前工作的重点,同时随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院外急救越来越成为急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笔者通过对我院2010年2~10月163例院外急救患者的转运情况分析,探讨安全转运院外急救患者的措施:包括转运前的准备(人员的准备、仪器和药物的准备、患者的准备);转运途中并发症的预防;转运途中的监护与记录等,收到了一定的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玉琼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支气管镜下肺活检并刷检和经皮肺穿刺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支气管镜下肺活检+刷检(TBLB+BB)和经皮肺穿刺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中央型肺癌患者62例经TBLB+BB和经皮肺穿刺后的诊断阳性率、病理结果 和安全性.结果 62例患者均采用TBLB+BB,诊断阳性45例(72.58%),阴性17例(27.42%)患者采用经皮肺穿刺检查阳性15例(88.24%),2种检查方法 病理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中央型肺癌患者可首选TBLB+BB,必要时选取恰当的穿刺靶位进行经皮肺穿刺检查,能获得准确可靠的病理诊断.

    作者:张春来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 7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2组均给予肌内注射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米非司酮口服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及包块消失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血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及包块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0.6%高于对照组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7例患者,对照组有15例患者治疗失败,中转手术治疗.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较轻微,症状均可耐受,不影响继续治疗,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4%,对照组为14.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效果较好,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素琼;傅雪芳;邹莲英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路径研究

    抗菌药物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泛滥,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受到政府、医学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近年来,管理措施逐年升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可圈可点,但抗菌药物滥用与细菌耐药泛滥防不胜防,日趋恶化[1].本文探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混乱和管理乏力的根源及实现合理用药的管理途径和方法 .

    作者:张宏;马守江;刘振波;张冬;时利民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中药中农药残留分析前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近年来,中药饮片、中成药含有的有害元素和农药残留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出口的中药饮片及中成药首先被检测的就是此类成分[1],成为中药出口的瓶颈,尤其是农药残留严重影响了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我国使用的各种农药多达几百种,常用农药至少也有几十种,中药材成分复杂,农药品种繁多[2],农药残留量检测难度大, 而前处理技术是其关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分析结果 的准确与否[3].

    作者:莫迎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通络逐瘀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通络逐瘀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 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 /再灌注22h模型采用不同方案治疗,比较其神经病学评分、脑梗死范围及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放射免疫法检测患侧皮质内皮素(ET)、血栓素B2 (TXB2 )、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的变化.结果 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22h后,假手术组大鼠神经病学评分均为0分,无脑梗死;尼莫地平组和通络逐瘀汤30、60mg/kg组神经病学评分和脑梗死范围均小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ET及TXB2 含量高于假手术组,6-Keto-PGF1α活性低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尼莫地平组和通络逐瘀汤30、60mg/kg组ET及TXB2 含量低于生理盐水组,6-Keto-PGF1α活性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络逐瘀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ET、TXB2含量,提高6-keto-PGF1α活性,维持TXB2/6-keto-PGF1α动态平衡有关.

    作者:方巧明;胡雪勇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中西药联用不合理因素的探讨

    目前在我国已形成中医、西医两大医疗体系并存的状况.由于中医药在临床上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就增加了中西药联用的机会.不合理的联用会导致药源性疾病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因此需要格外注意中西药联用相互作用问题.

    作者:鲍玉洁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

    胺碘酮为苯丙呋喃的衍生物,为一种良好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内科,但因其pH值偏低,呈酸性,对外周血管刺激性较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轻者可引起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疼痛,重者静脉血管呈条索状改变伴剧痛,甚至血管周围皮肤出现结节状硬结、局部组织坏死,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我科2009年8月-2011年1月使用胺碘酮外周静脉推注或静脉泵入后致静脉炎15例,分析其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邢淑菊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肺叶切除术患者雾化吸入后不同时间叩背排痰效果比较

    目的 观察肺叶切除术患者雾化吸入后不同时间叩背排痰效果.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30例,3组术后按常规行雾化吸入,A组雾化吸入后立即予叩背,B组雾化吸入后15min予叩背,C组雾化吸入后30min予叩背.比较3组术后第1~6天日均咯痰量和血氧饱和度(SpO2)情况.结果 A组术后第1~6天日均咯痰量均多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5d叩背排痰后5、15、30min平均SpO2均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雾化吸入后立即叩背是肺叶切除术后患者排痰有效及佳的时机.

    作者:洪菊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组给予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2组降压疗效和空腹血糖(FPG)、血腹胰岛素(FINS)、尿蛋白和左室后壁厚度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6.2%高于对照组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PG、FINS 水平、尿蛋白、左室后壁厚度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轻微水肿1例,未作特殊处理能坚持治疗;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艳梅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远期护理要点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 是血液透析(HD).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得以有效透析、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1].保护内瘘,预防内瘘阻塞,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对血液透析患者至关重要.我科对12例透析患者内瘘进行有效的健康护理,延长了内瘘的使用寿命,达到了理想的透析效果.

    作者:钱丽琴;聂玉梅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注射用萘夫西林钠致静脉刺激12例分析

    目的 通过对注射用萘夫西林钠致静脉刺激的不良反应病例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因使用注射用萘夫西林钠引起静脉刺激的12例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报告中,女10例(83.3%);≥60岁5例(41.7%);该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给药途径、药物浓度及血管性质有关.结论 注射用萘夫西林钠所致的静脉刺激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建议完善药品说明书内容,且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其安全性.

    作者:颜滢;姚科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牵引术、石膏固定术、小夹板固定术的护理体会

    笔者自从事外科护理工作以来,在临床上遇到很多骨折患者.现将多年在工作中对无需手术而实行外固定的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牵引术的护理1.1 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其思想情绪变化,作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不良的心态作心理疏导,使其愉快接受治疗.

    作者:彭金桂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微波治疗受风寒后背痛38例体会

    笔者2009年1月-2011年3月采用微波治疗受风寒后背痛患者3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受风寒后背痛患者38例,男32例,女6例,年龄14~76岁,其中14~30岁16例,31~76岁22例.发病1~3d.

    作者:许温;王文霞;李富华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

    血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常见的有急性心肌梗死、脑血栓、肺静脉栓塞、动脉血栓和缺血性休克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高达30%.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每年死于血栓性疾病的人数约2600万,我国每年心血管疾病死亡者占因病死亡总人数的40.7%,其比例远高于癌症,居各类死因之首[1].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治疗血栓性疾病为有效的方法 ,寻找和研制溶栓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对治疗血栓性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奉涛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及罗格列酮治疗磺脲类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疗效及β细胞功能变化

    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及罗格列酮治疗磺脲类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β细胞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及罗格列酮治疗,B组给予诺和灵30R皮下注射.2组均治疗12周.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餐后2h C肽(2hCP)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12周2组FPG、2hPG和HbA1C均明显下降,FCP和2hCP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低血糖反应2例(6.7%),B组发生6例(2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及罗格列酮治疗磺脲类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有较好疗效,治疗方式简单、方便,易于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蕊芳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根据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指导移植术后患者安全用药的体会

    他克莫司(FK-506)是1984年由Fujisawa药物有限公司发现,是一种来源于真菌的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它是一种选择性的T淋巴细胞钙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大量数据证明了FK-506作为一种首要的或者救援性免疫抑制剂的功效[1].FK-506安全有效的治疗范围很窄,其剂量不足或者血药浓度过低可能会导致移植物的排斥反应[1],而毒性的FK-506会诱导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肾毒性、神经毒性、移植性糖尿病、对传染易感性增加、癌变、高血压以及胃肠功能紊乱[1~2].自2009年以来,我院现已进行了近百例次FK-506的监测,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临床药师的职责,运用自己所学的药学知识,指导患者安全、合理的使用药物,深受患者和临床医师的好评.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成琼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50例患者随机分为LC组和开腹胆囊切除术(OC)组各75例.于术前1d,术后第1、2、3天进行外周血细胞分析,并观察2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后白细胞数量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术后第1、2、3天白细胞均低于O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手术时间短于OC组,术中出血量少于OC组,切口小于O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抗生素应用、下床活动、术后排气及住院时间均短于O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发生并发症5例(6.7%),OC组为14例(18.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OC相比,LC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但应避免术后并发症.

    作者:罗石仔;罗存法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例护理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是由噬菌体Ⅱ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皮肤感染性疾病.噬菌体Ⅱ型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和剥脱毒素可使皮肤出现广泛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起病急,触痛显著,伴发热及其他全身症状,感染灶以体表化脓性感染多见,偶见于成年人.病情集中,病死率高,护理难度大.我科于2009年8月13日收治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1例,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金宁雀;肖春利 刊期: 2011年第17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