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乳腺癌的方法仍采用外科手术切除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临床上应用多西他赛联合吡柔比星治疗乳腺癌,以延长患者的寿命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现收集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2月的乳腺癌患者48例,均应用此方案治疗坚持6个周期的化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嵇绍兵;张万芳;廖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近年来随着中药所致药源性疾病呈上升趋势[1],中药安全性问题主要是由于随着中药各种新剂型的增加、用药范围拓展,用药不规范,以及违背辨证论治等的不合理用药有关.因此,探讨提高中药治疗的安全有效性方法有重要意义.
作者:栗平;张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乐卡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探讨乐卡地平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 采用大剂量维生素D3联合高脂饲料饲养的方法建立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将20只8周龄雄性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模型组)和乐卡地平治疗组(治疗组),10只8周龄WKY大鼠设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于实验结束时,取血检测一氧化氮(NO)水平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并取胸主动脉下段做HE和Von kossa染色,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模型组大鼠的血清NO水平及诱导型NOS(iNOS)、内皮型NOS(eNOS)活性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大鼠的血清iNOS、eNOS活性与模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乐卡地平可升高eNOS活性,降低iNOS活性,促进内皮源性NO释放,改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这可能是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劲松;王健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 对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和社区健康教育加常规治疗(实验组),6个月后观察两组在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有较大提高.
作者:周义先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矫正严重关节损害,重建关节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术后股骨头脱位及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的患者、不同阶段的康复训练做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常规护理、体位护理、功能训练、并发症的预防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晓明;刘亚 刊期: 2011年第18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临床观察,男性不育症有所增加,经我们多年临床经验,自拟益肾生精汤治疗男性不育症对本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作者:骆岩松;骆岩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总结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新生儿肺出血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自2003年1月-2011年5月对诊断新生儿肺出血的患者,气管内注入立止血,及时应用高呼吸末正压(PEEP)机械通气综合治疗新生儿肺出血58例.结果 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治愈率达70.7%,且无气胸、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结论 早诊断、早上机,在尚未发生多器官功能可为基层医院争取抢救机会,提高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抢救成功率,气管内注入立止血和高PEEP可缩短止血时间,肺出血稳定24~36h再降PEEP可防止肺出血反弹.
作者:傅建平;胡安辉;袁水生;杨磊;刘华;胡小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本文通过对其不良反应进行系统的分析,目的在于发现和探讨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汤玲珺;莫云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沐舒坦雾化治疗全麻手术后患者咳嗽困难的效果.方法 临床统计了56例全麻手术后咳痰困难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采用15mg沐舒坦、5mg地塞米松、8万U庆大霉素和30ml 0.9%氯化钠溶液进行雾化治疗.而对照组采用8万U庆大霉素、5mg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1000U和30ml 0.9%氯化钠溶液进行雾化治疗.雾化治疗一个疗程后统计两组患者的咳嗽情况.结果 一个疗程的雾化治疗后,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1.42%.结论 沐舒坦雾化治疗全麻手术后患者咳嗽困难的疗效显著,临床上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刘应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动态血糖监测(CGMS)与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联合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方法 30例T2DM患者佩戴CGMS连续3d,并于监测的第2天给予CSII治疗,根据实时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比较治疗前后血糖变化和高血糖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后患者平均血糖及三餐前后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高血糖发生次数及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低血糖发生次数及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GMS能够实时显示患者的血糖情况,反映血糖变化趋势,以此指导CSII中胰岛素的应用,可平稳有效控制血糖,预防血糖大幅度波动和低血糖的发生.
作者:刘畅;陶晓峰;高政南;刘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治疗前后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为疗效观察指导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治疗前后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表现为淋巴结增大,有效抗炎治疗后一周复查彩超,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肠间积液消失,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腹痛的常见原因,超声仪器性能的提高及技术的发展,为疾病的诊断、鉴别及治疗效果提供了可靠依据,极大地减少了漏、误诊.
作者:冯志敏;吕桂香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在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占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宫颈癌前病变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它反应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
作者:王之艾;吴素慧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注射剂使用现状,为加强合理使用注射剂提供资料.方法 随机抽查本院门诊2009-2010年处方4800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注射剂在门诊患者中的使用率为50.8%,静脉注射使用率为75.26%,肌内注射使用率6.02%,静脉输液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68%.结论 注射剂在门诊患者中的使用率明显偏高,存在滥用现象,应加强管理,进行行政干预.
作者:胡继民;常培英;袁海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临床不同标本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检出情况及其耐药特点.方法 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结合双纸片确证法对我院2005-2006年微生物室从各类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523株进行检测.结果 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发生率为26.1%,肺炎克雷伯杆菌产ESBLs的发生率为23.1%,中段尿、痰、伤口分泌物3种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产ESBLs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ESBLs菌在ICU病房所占比例大,其次为呼吸科病房,儿科病房所占比例小;产ESBLs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非产ESBLs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现多重耐药.目前我院产ESBLs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结论 产ESBLs菌在我院各个病房、不同标本均有发生,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除亚胺培南外,产ESBLs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作者:杨月琳;黄家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比较口服阿奇霉素与左氧氟沙星门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轻-中度急性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对照方法分为两组,共入选慢性支气管炎轻-中度急性发作门诊就诊者65例,阿奇霉素组32例(实际完成治疗30例),口服阿奇霉素500 mg,1次/d,连续5d;左氧氟沙星组33例(实际完成治疗32例),口服左氧氟沙星500 mg,1次/d,连续7 d.结果 治疗后第10天、第24天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所需时间、平均症状严重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菌清除率、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阿奇霉素5 d与口服左氧氟沙星7 d门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轻-中度急性加重均有效且安全.
作者:艾华;张文梅;万煜;沈策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病原体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07年3月重症监护病房内确诊VAP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体构成及耐药性.结果 共培养出病原体11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83株,革兰阳性球菌26株,真菌7株.常见病原体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显示VAP常见病原体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有较好的敏感性,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提高.结论 VAP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革兰阴性菌且呈现多重耐药现象,治疗时应特别注意对下呼吸道病原体的检测,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张华东;刘燕子;彭荣华;胡人匡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的51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类并分析.结果 51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年龄> 60岁者发生不良反应比例高(占43.14%);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常见(占30.12%);涉及11个中药注射剂品种.结论 临床应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用药水平.
作者:张清文;董永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据统计目前全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1.2亿人,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人,每年约有50万新发病例.
作者:朱建芬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的疗效,并对其不良反应进行了初步分析.方法 20例CML-CP患者口服伊马替尼300~800mg/d,监测血常规指标、染色体核型及bcr/abl P210转录本表达,用药期间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3~36个月),累积获得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90.0%(18/20例),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率80.0%(16/20例),分子生物学缓解(CMoR)率为42.9%(6/14例).不良事件:(1)非血液学毒性,如体表水肿(体液潴留)9/20例,肌肉骨骼疼痛7/20例,关节痛6/20例,头痛3/20例;3个月以后均未发现以上不良反应.(2)血液学不良事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3/20例(3个月)、7/18例(6个月)、3/10例(12个月),血小板减少症9/20例(3个月)、5/18例(6个月)、3/10例(12个月),贫血2/20例(3个月)、2/18例(6个月)、0/10例(12个月),SGOT/SGPT升高0/20例,胆红素升高0/20例.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可以使CML-CP患者获得极高的血液学缓解率和较高的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其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早期,与其清除恶性克隆有关.随正常造血的恢复,其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
作者:陈旭艳;冯亮华;肖萍萍;董志高;李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采用稀释法对在2010年1-12月从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12种常用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 180株铜绿假单胞菌来源于痰液、引流液、伤口分泌物等5种临床标本,主要为痰标本(占64.4%),标本来自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手外科、呼吸科等8个病区;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性极高.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常用抗生素呈现较高的耐药性,其多重耐药性非常严重,治疗时应以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资料为依据,防止耐药性产生和传播.
作者:陈键腾;邓俊亮 刊期: 201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