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生素AD滴剂联合气管炎菌苗片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效果分析

丁淑玉;崔占杰;史湘舟

关键词:婴儿, 毛细支气管炎, 维生素AD滴剂, 气管炎菌苗片
摘要:目的 探讨维生素AD滴剂联合气管炎菌苗片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8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2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维生素AD滴剂联合气管炎菌苗片口服.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生素AD滴剂联合气管炎菌苗片口服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2007-2009年我院麻醉药品应用分析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麻醉药品使用情况.方法 将院2006-2009年住院患者麻醉处方进行统计、汇总、分析.结果 2007-2009年该院麻醉药品用量和消耗金额呈逐年递增趋势.2007-2009年芬太尼注射液0.1mg DDDS排序均居首位,吗啡注射液DDDS排序有所上升,可待因片DDDS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哌替啶DDDS排序有所下降.结论 该院麻醉药品应用基本合理.

    作者:牟修红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孕产妇产后出血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发生的76例产后出血产妇的病因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年龄≥35岁、胎次≥2次、宫缩乏力、胎盘粘连和胎盘植入、剖宫产、产前贫血及有前置胎盘的患者更易发生产后出血.结论 重视产妇产前、产时出血的高危因素,对产妇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和护理和及时的治疗抢救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翟红强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8例临床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颈总动脉至颈内、颈外动脉的分叉处容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1].1953年Debakey首次为颈内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并成功重建了血流,时至今日CEA已然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标准术式.我院对1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了CEA,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碧波;宁英慧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高危妊娠引产临床体会

    中晚期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选择引产的处理中,引产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总结分析了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高危妊娠引产的临床经验,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10年12月-2011年5月我科共收治中晚期高危妊娠患者69例,年龄20~33岁,孕周21~40周,产次0~3次.患者无哮喘、青光眼及药物过敏史.

    作者:王敏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森田疗法哲学基础

    森田疗法是日本森田正马医师于1920年左右创立的.他通过20多年的时间对神经症的实质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期间尝试了药物治疗、催眠疗法、生活正规法、说服辩证法、安静治疗法,发现这些疗法对神经症的治疗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于是通过综合、概括和扬弃后创立了这一专门针对神经症的心理治疗方法[1].

    作者:于名超;徐进;张莉;武芝梅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急性会厌炎并发症护理体会

    急性会厌炎又称急性声门上喉炎,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可引起喉阻塞而窒息死亡[1].成人、儿童均可患病,尤其儿童,其并发症、病死率更是突出,所以对这类患者要严密监控和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敬颇;郭艳青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破伤风抢救成功1例

    患者,男,63岁,农民,主因左足扎伤13d,伴张口困难4d,脊背部疼痛3d于2010年9月2日8∶ 45入院.患者于13d前不慎扎伤左足,当时流血较多,自行简单处理,未到任何医疗机构就诊.于4d前出现张口困难、咀嚼不便、舌肌僵直、言语不利,于3d前开始背部疼痛,自觉肌肉抽搐,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无昏迷,无四肢抽搐,不伴发热.

    作者:张梦云;李文素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葛根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葛根素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用药14d,观察2组治疗前后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3.3%和90.0%均高于对照组的23.3%和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徐平;周玉峰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呼吸训练在尘肺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呼吸训练不仅可增强胸廓活动,协调各呼吸肌功能,还可增加肺活量和吸氧量,并通过影响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改善全身状况;同时由于呼吸训练无创无痛,简单方便,且无需任何额外开支,容易被患者接受,因此有学者建议把呼吸训练作为多种疾病恢复阶段早期主要的锻炼方法,并可作为其他康复方法的辅助措施[1].

    作者:张慧萍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维生素AD滴剂联合气管炎菌苗片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维生素AD滴剂联合气管炎菌苗片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8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2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维生素AD滴剂联合气管炎菌苗片口服.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生素AD滴剂联合气管炎菌苗片口服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丁淑玉;崔占杰;史湘舟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的因素分析

    静脉输液是一种利用液体静压的物理原理经静脉输入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是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尤其是在抢救生命当中地位更为突出.这就要求临床护士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以争取抢救时机.

    作者:朱海梅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案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对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实施护理干预,对护理干预前后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护理干预后患者呼吸、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护理前有显著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均未发生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护理方案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明显,可以使患者的相关生理指标得到显著的改善,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予以使用和推广.

    作者:卞跃英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高校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体检中ST-T异常及心律失常资料分析

    目的 探讨该校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ST-T异常和心律失常状况.方法 选择参加体检的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作为调查对象,2006年1646名,2011年2065名.分析比较2次体检情况.结果 异常心电图改变检出率以ST-T及T波异常高,2006年为44.38%,2011年为48.64%;其次为传导阻滞2006年为24.26%;2011年为21.48%.2次体检≤50岁者患病率与年龄相关性不大,>51岁者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明显增加.2006年和2011年>50岁患病率均高于≤50岁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间患病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老年是心血管发病的高峰阶段,及时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晓华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产后出血的诊疗体会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生殖道出血>500ml(阴道分娩),早期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4h内,晚期在产后24h~6周内.产后出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非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在我国产后出血仍然是造成围生期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特别是在边远落后地区,产后出血病死率>50%.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减少和有效处理产后出血至关重要.近年来对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有了一些新进展,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秀卿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注射用乳酸环丙沙星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研究

    注射用乳酸环丙沙星是临床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伤寒、骨和关节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症[1].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第45册中采用传统的家兔法进行热原检查[2].为了寻找简便、准确、快速、成本低的检查方法,作者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 E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通过实验建立了注射用乳酸环丙沙星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并进行方法学研究.

    作者:陈叶平;高婷婷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体会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骨质疏松所致的股骨颈骨折为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因患者年龄大,康复周期长,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这些极大妨碍患者的重返社会.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传统治疗方法卧床时间较长,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的几率较大.目前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日趋成熟,但由于忽视术后护理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导致预后不佳,反复脱位的患者增多.因而术后护理和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张利红;刘多玲;李敏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影响凝血试验结果的常规因素分析

    近年随着血栓性疾病与出血性疾病研究的迅速发展,血栓与止血试验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普及面越来越广,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是由于凝血试验的结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以加强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势在必行.现将实验中影响结果可靠性和重复性的一些重要因素论述如下.

    作者:杨丽莉;刘依珍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我院老年人门诊用药分析

    目的 了解该院>60岁人群门诊处方联合用药、高频用药情况,为老年人合理、安全、有效、经济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老年人门诊处方2195张,1907人次,对其联合用药种数、高频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服用1种药者占15.3%,同时用2种占18.4%,3种占22.1%,4种占17.3%,5种占16.1%,≥6种占10.8%.高频用药类别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脑血管药、抗病原微生物药、降糖药、解热镇痛药、呼吸系统药.结论 老年人联合用药极为普遍,要重视药物的相互作用,降低药物危害.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多,占疾病病死率比例较高,应重视老年人健康教育.

    作者:常晓平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早期药物预防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室性电风暴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早期(90min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预防室性电风暴的作用.方法 将237例明确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79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注射液治疗,C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注射液治疗.比较3组疗效.结果 B、C组90min内室性电风暴的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A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治疗后QTd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早期使用胺碘酮或美托洛尔,可有效减少室性电风暴的发生率、病死率.胺碘酮疗效更为明显.

    作者:席绍松;王霞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半坐卧位经口气管插管在重症患者的应用

    2007年3月-2010年12月我院综合ICU对139例重症患者(需心肺复苏患者除外)采用半坐卧位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39例,男93例,女46例,年龄14~81岁.其中重症肺炎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27例,急性心力衰竭19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1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并血气胸9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28例,脑出血19例,大面积脑梗死12例,农药中毒并呼吸肌麻痹6例.留置气管插管时间1~28d,平均13d.

    作者:谢胜南 刊期: 2011年第29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