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门诊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对策

沈建亚

关键词:门诊, 健康教育, 形式, 对策
摘要: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如何做好门诊健康教育工作,是医院门诊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现将我院门诊健康教育的形式与策略报道如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钠浓度透析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急性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观察3种不同钠离子浓度的透析模式对血液透析(HD)患者低血压(IDH)、肌肉痉挛等急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既往HD中反复发生IDH的患者30例,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对照设计,每位患者分别接受常规透析(A组)、低温可调钠+超滤曲线(UP1)(B组)、低温高钠(C组)模式,各进行HD 10例次.观察透析中IDH及肌肉痉挛症状出现的次数和护理干预次数.结果 B组和C组急性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干预发生率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温高钠透析模式可有效地降低透析中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而高钠透析更可增加患者透析耐受性.

    作者:阚蓉英;辜小花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伴全身性疾病的老年内窥镜鼻窦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

    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伴有全身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手术的风险和难度自然较大,确保围手术期的安全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我院2000-2008年内窥镜鼻窦手术中≥60岁伴有全身性疾病的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就该类病例的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如下探讨.

    作者:解晶辉;宋文;朱旭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的防治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始于1976年,由美国Radovan首先应用于临床并获得成功,是外科学领域继显微外科技术应用推广后又一开拓创新性的贡献.实践证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修复重建外科领域中是一项使用有效的新技术,解决了烧伤、创伤、肿瘤等临床修复中的诸多难题,提高了治疗效果[1].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自诞生以来即存在2个主要缺点:(1)疗程较长,少则也需2次手术;(2)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提高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效果的关键之一.本文回顾了2003年2月-2009年3月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探讨其防治措施.现报道如下.

    作者:翟卷平;孙凯;蒲玉婷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呼吸道发热门诊4510例治疗分析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发病急骤,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出现非常明显的高热、寒颤、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和以咳嗽、咽痛等为主的上呼吸道症状.如未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可能引起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甚至出现生命危险.所以,流感患者一定要做到尽早确诊,尽早选用有效药物治疗.我院发热门诊于2009年5~11月共接诊了4510例发热患者,经门诊观察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卢森建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我院麻醉药品药物利用及处方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评价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为合法、安全、合理地使用麻醉药品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药物利用研究和评价单位,统计我院2007-2009年麻醉药品处方,对麻醉药品的名称、剂量、用法用量、剂型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吗啡缓释片、哌替啶注射液、吗啡注射液的用量占该院麻醉药品的前3位;DUI排序前3位的是芬太尼注射液、吗啡缓释片、哌替啶注射液.不同麻醉药物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有较大的用药差异.大部分处方使用基本合理,大多在DDD范围内.结论 我院麻醉处方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医师和药师应更加重视麻醉药品的使用和管理.

    作者:陈吉萍;张峥;肖琳琳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66例患者的护理及康复锻炼体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引起的并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1].其特点为慢性反复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常并发肺心病和呼吸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尽管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氧疗等治疗是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的主要方法,但合理、正确的护理亦是取得佳疗效的重要措施.我科2004年6月-2009年6月对住院的166例COPD患者,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及心理因素,组织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并给予实施,使患者得到大限度的恢复,生存质量得到提高.现将护理措施和康复锻炼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饶青梅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先天性胆总管闭锁1例

    患儿,女,足月顺产第2胎.出生后第4周发现全身黄染,大便颜色发白.到当地卫生院就诊,可疑新生儿黄疸,后黄疸逐渐加重,到当地市医院诊治,临床检查肝脏于肋缘下4cm,边缘光滑,质韧,化验室检查黄疸指数250U,谷丙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均增高,大便呈白陶土样,尿中胆色素升高.住院15d,症状无好转,转省儿童医院,经进一步检查后,诊断为先天性胆总管闭锁,6个月后死于肝功能衰竭.

    作者:王振生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剖宫产皮肤缝合方式改良20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改良缝合方式对剖宫产后皮肤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5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200例采用改良后缝后方式缝合皮肤,对照组150例采用常规褥式缝合法缝合皮肤.术后2个月观察2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试验组甲级愈合率为100.0%,对照组为98.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缝线反应发生率为22.5%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皮肤对合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 剖宫产改良后缝合方式皮肤得到良好的甲级愈合效果,缝线反应率低,缝合后皮肤瘢痕美观自然,值得推广.

    作者:王俊婷;张瑞存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20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成丙泊酚组(Ⅰ组)和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Ⅱ组),各100例.2组人工流产术中分别记录丙泊酚的剂量、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术中SBP、DBP、HR、SpO2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术中SBP、DBP、HR及SpO2较术前均下降(P<0.05);Ⅱ组丙泊酚的诱导剂量、总剂量、意识消失时间少于Ⅰ组(P<0.05).2组不良反应满意率均为100%,2组术中肌阵挛、呼吸抑制及术后头晕头痛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具有用量少、呼吸循环抑制轻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袁智敏;金抒惠;李娜;赵建平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颅脑外伤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的护理体会

    颅脑损伤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是指颅脑损伤后同时或相继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其特点是病情凶险,合并症多,病死率极高[1].现我院成功治疗1例颅脑损伤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长舒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胸外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及管理防范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后果的可能性[1].美国将胸外科、脑外科与妇产科、骨科并列为高风险科室,其风险是内科的10倍[2].胸外科患者发病突然,病情危重且变化快,在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建立护理风险预警机制,化解护理风险已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胸外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及管理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梁仕兰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中药灌肠、鼻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15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生大黄鼻饲和大承气汤灌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灌肠组50例和联合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灌肠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承气汤灌肠;联合组在灌肠组的基础上,给予生大黄鼻饲治疗.观察3组症状、体征和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结果 灌肠组和联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00%和94.12%,均高于对照组的84.63%,且联合组优于灌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灌肠组在改善症状和体征上均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也优于灌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上比较,3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药联合生大黄鼻饲和大承气汤灌肠治疗SAP疗效满意.

    作者:甘德春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瑞芬太尼术前镇痛在急症剖宫产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术前镇痛用于急症剖宫产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将足月妊娠急症剖宫产且伴有术前剧烈宫缩痛产妇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给予瑞芬太尼0.3μg/kg静脉注射+0.04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注,镇痛不足时追加0.15μg/kg,再按常规行腰硬联合麻醉;B组按常规行腰硬联合麻醉.监测记录产妇疼痛情况、呼吸及循环变化、麻醉操作时患者配合情况、麻醉操作耗时、不良反应、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术后比较2组以上指标.结果 A组疼痛明显缓解、麻醉操作时患者配合情况好于B组,麻醉操作耗时(4.5±1.2)min少于B组的(6.2±1.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血压、心率、SpO2、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术前镇痛用于急症剖宫产效果良好、有利于麻醉操作,对产妇及新生儿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黄晓雷;曹君;文亚杰;吴铭广;谷寅;李元涛;袁从顺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小儿手足口病11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 对儿科门诊115例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除1例因高热、精神差、呕吐、心电图提示ST-T段改变转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外,其余病例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HFMD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病例病情较轻,预后良好,但有少数重症病例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故应重视重症病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徐剑慧;谷丽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未处理自体血回输20例临床观察

    由于实质脏器破裂手术(如脾破裂、异位妊娠),病情急、出血量大,来不急备血或血源紧张,手术中回收自体输血十分重要[1].且目前肝炎、爱滋病等传染病日益增加,使得回收式自体输血日益受到关注;另外基层医院设备简陋,回输未处理自体血更加符合我国国情.2005年1月-2008年1月,我科对20例急诊手术患者进行了术中未处理自体血回输,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聂俊成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抗生素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细菌在抵抗抗生素的杀灭作用时,会产生耐药性,导致耐药细菌的出现.长期使用抗生素的人,若剂量不足时,病原体会通过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改变膜通透性阻滞药物进入,改变靶结构或改变原有代谢过程.耐药性严重者可使多种抗菌药物失效.

    作者:郑平荣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新药研发风险的应对策略

    目的 探讨新药研发风险的应对策略.方法 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分析新药研发风险类型和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通过分析,得出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等八大风险的应对策略.结论 通过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可以减少或化解各种新药研发风险.

    作者:郭昆鹏;潘振;于培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饮食干预延缓肾性骨病病情进展的护理观察

    肾性骨病亦称肾性骨营养饮食不良,是由于慢性肾小球衰竭或肾小管功能障碍引起的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和内分泌腺功能失常所造成的骨骼损害,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重要的并发症,合并肾性骨病几乎达100%[1].近年来随着对肾脏疾病的深入研究和肾脏替代疗法的进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寿命相对延长,但肾性骨病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该病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尤为重要.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外,合理饮食也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这就给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对如何实施正确的饮食干预,以延缓肾性骨病的病情进展探讨如下.

    作者:于桂兰;张春燕;张冬梅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是较常见的妇科肿瘤,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手术为主,但是,对于晚期和复发的患者以及合并有高危因素的早期患者,需辅助放疗、化疗或激素治疗.激素治疗主要包括孕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芳香化酶抑制剂(AIs)及其他(如达那唑).近年来,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各种雌激素依赖性妇科疾病及肿瘤的报道逐渐增多.现就AIs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新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吴培英;李润连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2例SCI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综合膀胱功能训练,比较训练前及训练后15、30、60d的存留尿管、间断清洁导尿、自行排尿、尿路感染的效果.结果 42例患者经过综合膀胱功能训练60d,自行排尿34例(81.0%),间断清洁导尿7例(16.7%),滴漏尿1例(2.4%);尿路感染率:训练15d为33.3%(14例),30d为19.0%(8例),60d为11.9%(5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的趋势是存留尿管>间断清洁导尿>自行排尿.结论 综合性应用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对SCI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及早拔出尿管、控制尿路感染、提高生存质量有显著意义.

    作者:马丽;龙燕;冯丽丽;陈廷凤;李玫;温静;李婷婷 刊期: 2010年第10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